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具体一点哦)。自有文字以后,人类的地貌知识得到记载,并不断积累与传授,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可追溯出地貌知识的发展。以我国为例:早在西周(公元前8世纪前)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已有岗(丘陵)、塬(平原)、隰x í(低湿地)等地貌类型名称的记载。北魏(6世纪)郦道元的《水经注》,除对黄河、长江等沿河的地形、气候等特点作了详细记载外,还对地形的形成作了一些正确的解释。如记孟门山时,即指出河流流水侵蚀作用可形成峡谷地形。唐代颜真卿(708—784)在《抚州南城县麻姑仙坛记》中,已有“东海三为桑田”的海水进退的概念。

北宋杰出的自然科学家沈括(1032—1096)所著的《梦溪笔谈》对海陆变迁更作了科学的解释。他根据太行山崖间发现的螺l u ó蚌b àng 壳化石砾石层,认为大陆“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流所湮耳”。指出海变陆是由于河流堆积的结果;同时又指出由于流水侵蚀(称“冲激”)山地(以雁荡山为例)而造成了山峰与深谷。

明代的地理考察家徐霞客(1586—1641)在《徐霞客游记》中对河流侵蚀作用阐述得更为透彻,认为陡崖地貌是河流侵蚀的结果,如称“水凿成矶j ī(水边突出的岩石或小石滩)”,“江流出山,山削成壁,流回流转,云根迸出”。他还提出“程愈迫则流愈急(距离侵蚀基准面(海洋)愈近、流程愈短的,则多险滩。)”的科学见解。此外,他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作了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孙兰(约1638—1705)在《柳庭舆地隅说》中,提出了“变盈流谦”说,称:“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其对地形形成作用已具有蚀积平衡的概念,认识到侵蚀

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他还解释地形形成是三种力量,即“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内、外力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例如,他认为“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这里指出了由于降雨而出现片流和暴流的侵蚀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即高地削平,低地填高。又如人为作用,亦可改变地形,他说:“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地道顿异。”他提出的“有因变而变者”是指一种突变力量,包括内力因素,如说:“因变而变者,如土雍山崩,地震川渴,忽然异形,山川改观。”

此外,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利用有利地形和应用地貌知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都江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长存至今,就是明证。可惜的是,受封建制度的长期束缚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现代地貌学的首先出现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欧和北美。地貌学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出现。

按时间顺序,以主流的地貌发育基本理论为依据,现把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

这个时期也就是现代地质学与现代地理学的创建时期。地理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地貌地质作用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发,提供了壮实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应特别指出的是:罗蒙诺索夫在《论地层》(1763)中提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表形态。赫顿(J.Hutton)于1788年发表巨著《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

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首见于《地质学原理》(1830)。在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判了灾变论。

经典性的均变论包括四个均变的假定,即:自然法则的均变(法则的规定不随时空而变),自然作用的均变(作用的种类与性质不随时空而变),作用速率的均变(总体作用强度基本稳定或缓慢地变化)和地球性状的均变(地球性状在整体上不变,无始无终地循环运动)。在当时,这些假定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据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以反对带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等色彩的错误观点与方法。依据这个学说,现今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同样也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各个时期。因此,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和现象去加以解释、研究和认识。地貌作用属地质作用,地貌是地质作用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所以,均变论给人们解释地貌的存在,分析地貌的成因,重建地貌的发育历史和预测地貌的今后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地貌学得以创立和发展。

值得指出,后来的研究证明,经典均变论的后三项假定(“本质性上的均变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地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变化,而且是在缓变中有多个突变,使变化过程表现为阶梯状的、变速率的、非循环的发展。但是,其第一项假定(“方法论上的均变论”)一直得到肯定,并奉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依据。

地貌学孕育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它接受两个母体的遗传,吸收两个母体的养分,均变论的假定和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

(二)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对矿产、土地、水力和水等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美国西部的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这个天生的条件使美国在地质调查中尤其注重地貌的地质内涵的分析,因此,使地貌学脱颖而出。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性理论——吉尔伯特

(G.K.Gilbert)的地貌律,鲍维尔(J.W.Powell)的侵蚀基准面概念,与戴维斯(W.M.Davis)的地貌成因三要素(构造、营力、时间)原理和地貌循环(旋回)学说,首先系统地来自美国,这决非偶然。这些理论依据的主要实例,都是来自在美国进行的开发调查,特别是这些学者的野外考察,显示了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例研究是地貌学的生命线。类似的情况也见诸于西欧,阿·彭克(A.Penck,老彭克)的《地表形态学》(MorphologiederErdoberflache,1895)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以个人的大量野外成果为依据,其冰川研究尤为突出。英法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处,其掠夺性的开发涉及不同自然区的地貌。与美国相比,英法的地貌研究显得多样,特别注意气候地貌问题。

创建时期的地貌学有较浓厚的美国色彩,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图作讲解,又精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为地貌学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自成一体,影响深远,在地貌学界有戴氏学派之专称。这个奠基学派使地貌研究从纯形态描述转为“解释性描述”即成因探索,并开创了地貌学的历史研究方向。

(三)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体现赫hè顿均变论与达尔文进化论基本观点的戴氏学派仍占统治地位,地貌随时间呈有顺序的循环演变的观点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较迟才发展地貌学的国家尤其如此。戴氏继承者洛贝克(A.Lobeck)的《地貌学——地形研究导论》(1936)和桑伯瑞(W.D.Thornbury)的《地貌学原理》(1954)被长期地和普遍地用作教科书就是一个明证。在此数十年间,戴氏的地貌循环虽受到不少批评,其中以瓦·彭克(W.Penck,小彭克,1924)和金氏(L.C.King,1953)较为强烈,但作为戴氏学说核心的地貌随时间而有固定顺序演变的观点,并未被触及。两次世界大战及之间的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地貌学的发展。其中一个大例外,这就是前苏联。在1924—1941年经济建设大发展期间,地貌学在这个新生的大国度里有很大的发展,如:舒金(И.С.Шукин)的《陆地形态学》综合了前苏联当时大量实地资料,并对地貌分类提出了新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进入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工程建设对地貌研究提出了定量评价和短期准确预测的高要求。地貌作用和地貌变化的野外实际测定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地貌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貌学的“定量革命”使地貌学的一个新学派——动

力学派初露头角。1952年,斯特拉勒(A.Strahler)发表了《地貌学的动力基础》,提出以力学和流体力学为基础的地貌系统。在前苏联,地貌学的进展突出表现为马尔科夫(К.К.Марков)的地貌水准面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建设的迫切需要,使地貌学研究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研究上注重于实用和在理论和方法上学习前苏联,可以说是50年代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倾向。在法国,气候地貌学有了显著的进展,如:布德尔(J.Bйdl)的研究。

地貌学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分支学科,主要是按地貌营力的不同作分门别类的集中研究,从而形成河流地貌学、冰川地貌学、海岸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对岩石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冻土地貌、黄土地貌和洋底地貌的专门研究亦有明显进展,开始形成了多学派、多部门和多方向的研究局面。

(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促使地貌学界要加速应用和动力因果两大方面的研究。遥测、遥感、微测、地理信息系统和测年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地貌学各个方面特别是应用、动力因果和区域对比方面的研究能力。

1962年,乔利(R.J.Chorley)把系统论的概念引入地貌研究,并认为地球表面应属开放系统。自此,动力系统、能量流、物质流、反馈效应、自我调节和动力平衡等热力学概念,被用于地貌发育原理的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地貌学中的一个新学派——动力派。地貌随时间无固定顺序发育和

存在稳态地貌的新认识,使戴维斯的地貌随时间的推移,分阶段有顺序地演化的学说,受到了致命冲击。

地学体系各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理论的涌现,特别是海底地形测绘成果、板块学说和外星探测成果给地貌学带来了新思维和新领域。经典性的均变论受到了深刻批判,只保留下方法上的均变假定,代之而行的是新灾变论。大地构造地貌学、洋底地貌学、冰缘地貌学、热带地貌学、干旱区地貌学、岩溶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灾害地貌学、工程地貌学、人类地貌学、环境地貌学、理论地貌学、古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和外星地貌学等一大批新分支学科先后建立。

新技术、新方法、新学派和新分科的纷纷出现,标志着地貌学的壮大与成熟。诚然,在知识爆炸、新问题不断涌现和学科复杂交叉的今天,地貌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地貌学界已意识到这个挑战,并积极应战。从1985年起,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中间插入一次地区性会议。在第二届会议上(1989年9月,德国),宣布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的成立,并决定建立促进地貌学持续发展的特派组。1993年,该组的专题报告列述了地貌学的主要贡献,并提出了促进地貌学发展的建议。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要强调地貌学与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区别。地貌学要集中研究岩石圈与人类社会圈的接触界面,要积极参与人类作用导致环境变化的研究,要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要加强对地貌学的宣传、普及、教育与交流。对地貌学的今后发展,其他探讨还认为,要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要更多使用新技术。在重视定量研究的同

时,还要注意对已有的各种地貌发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吸取,对定量问题不要绝对化。

对地貌学的未来的预测,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如此迅速和层出不穷的今天,自然是很不容易。但从地貌学的漫长历史与活跃的现状来看,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与其他的地球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它将来的发展必定广阔和久远。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会更深入,分支会更多。地貌学采用的现场、定量、连续观测的新技术会更多,应用会更富有成效,理论会更有依据、更加系统和更为合理。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貌学知识点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坡地地貌 1.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2.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 3.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崩塌堆积地貌: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有时好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呈带状。倒石堆的表面纵剖面坡度除与岩屑本身的休止角有关外,与岩屑下部基坡的坡度大小也有很大关系,基坡缓,倒石堆的坡度也缓。P11页图 4.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坡面整体向下滑动。 形态特征: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阶地和滑坡鼓丘。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P21):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流面向凹岸的水流(表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可分为四种: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3.河床纵剖面: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槽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 4.河床纵剖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5.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1)水文情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 (2)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者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 (3)岩性对河床纵剖面的影响是由于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别侵蚀,在坚硬岩层段形成岩槛或跌水。

地貌学第一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内容:地表形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 2、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欺负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3、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4、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怎样影响地貌的形成? 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址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A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地址构造和岩性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C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5、试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A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B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C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D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布的影响。 6、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7、简述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学说的中心思想。

戴维斯认为地貌成因有三个:构造、营力、时间原理是:地貌循环(旋回)学说彭克认为地貌是内外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辨析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单面山与猪背山、断层谷与断陷谷、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大洋中脊与洋脊裂谷、大陆裂谷与洋脊裂谷、大陆架与大陆坡、背斜谷与向斜山、稳定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与洋底、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 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3、简述陆壳与洋壳的区别。 4、简述大陆海洋分异的原因与地壳均衡。 5、世界上有哪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各地貌带有何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6、稳定型大陆边缘有何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7、根据新生代的板块运动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哪几大区域? 8、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9、试述断层谷与断陷谷的区别。 10、褶皱块断山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断块山有何区别? 11、试举例说明哪些山脉属于新生代褶皱山带?哪些山脉属于褶皱块断山脉?哪些山脉属于断块山? 12、水平构造地区可形成哪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13、请简述断层三角面的形成过程。 14、单面山与猪背山有何异同? 15、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名词解释 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球状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倒石堆、滑坡体、滑动面、醉林(醉汉树)、马刀树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以岩浆岩为例,试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及各阶段主要的风化壳类型。 5、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矿床学 重点内容(1-11章)

第一章重点内容 1、什么是矿产? 指自然界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矿物资源。具体而言,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2、矿产资源有哪些显著特点? (1)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2)矿产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3)矿产资源概念的可变性;(4)矿产资源赋存状态的复杂多变性;(5)矿产资源具有多组分共生的特点; 3、按照可提炼的金属及其特性,金属矿产可分为哪些亚类? 可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轻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金属、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金属矿产。 4、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轻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具体包括哪些矿产? 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钒; 有色金属矿产有:铜、铅、锌、镍、钴、钨、锡、钼、铋、汞、锑; 贵金属矿产有:金、银、铂族元素; 5我国矿产资源中严重短缺的矿种有? 铬、铂、钴、钾盐、金刚石等。 6、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形势是: (1)矿产资源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偏低;(2)在具有一些优势矿种的同时,尚有一些急需短缺矿种;(3)多数矿种以中、小型矿床为主,缺少大型、超大型矿床;(4)多数矿种的贫矿多,富矿少;(5)伴生矿多,单一矿种少,综合利用程度低,浪费严重;(6)矿产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7、矿床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一、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因。 第二、查明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预测在何种地质环境中,可以期望找到何种矿产和矿床类型。 8、矿床学主要研究哪些具体内容? (1)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矿石的形成条件,确定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能。(2)研究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臵和开采条件。(3)研究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它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4)

最新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总结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 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形态: 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 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 伏。 2.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 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冲 沟、沙丘等 3.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 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如盆地、沙漠等 4.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 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 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 形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高原、平原、斜坡、悬崖、丘、冈、阜、山(巅) 峰;脊、桌地、盆地、垭、谷、阶地、穹、洞等等。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 3.什么是顺构造地貌?什么是逆构造地貌?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什么是地貌的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 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 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b过渡c掩埋 地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b年间法c其他方法 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a.幼年期 b.壮年期 c.老年期.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 a. 幼年期地貌特点: 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 b.壮年期地貌特点: “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c.老年期地貌特点 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

矿床学课后习题 by ma

第一章: ●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1.矿产比较齐全:已发现160多种,但人均很低; 2.有的很丰富、有的十分紧缺 3.富矿少,贫矿多 4.伴生矿多,选矿难 5.矿产分布很不平衡 ●什么是最低工业品位? 什么是浓度克拉克值和浓度系数 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 边界品位: 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的最低品位. 边界品位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矿产品不断的追求而不断变化。 (最低)工业品位: 是指在当前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只有矿段或矿体达到工业品位才能作为工业储量,被设计和开采。 浓度克拉克值: 指某一地质体中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反映了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富集程度。 浓度系数: 指某元素矿床工业品位与其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比值。 ●什么是叠生矿床? 试举例说明之. 叠生矿床:指先期形成同生矿床之后,又叠加了晚期的后期矿床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成因就是叠生矿床 ●什么是脉石矿物? 什么是矿石矿物? 试举例说明. 矿石: 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矿石矿物: 是指可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刚玉; 脉石矿物: 是指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石英、云母等。 ●从矿床学的角度看, 贵金属元素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第二章: ●岩浆矿床有哪些主要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同时进行; 2.矿体主要产于岩浆岩母岩内; 3.浸染状矿体与母岩一般呈渐变或迅速过渡关系;贯入式矿体与母岩的界线清楚; 4.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相同; 5.成矿温度一般较高(1200 - 1500 ℃) ;深度或压力变化大; 6.围岩蚀变不发育; 7.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8.形成绝大多数Cr、Ni、Pt族(PGE)、金刚石矿床; 9.大部分V、Fe、Ti、Cu、Co、Nb、Ta、REE和P等矿床; ●什么是岩浆熔离作用?这种作用可形成哪些矿床类型? 岩浆熔离作用: 又称液态分离作用,是指较高温度下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在温度和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如硅酸盐熔体和硫化物熔体等)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由此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为岩浆熔离矿床。如Cu(Ni)硫化物矿床,部分PGE矿床 ●什么是海绵陨铁结构?矿石中出现这种结构说明什么问题? 海绵陨铁结构是指在橄榄石或辉石颗粒的间隙中充填着磁铁矿等金属矿物。说明矿石形

地貌学

地貌学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地貌、地貌学、海拔、高差、起伏高度、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内营力、外营力 2.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方法。 3.分析地貌的成因。 4.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5.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6.理解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构造地貌、断层线崖、火山地貌、断层三角面、倒置地形、褶断山、单面山、大洋中脊、顺地形、逆地貌。 2、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它们主要包括哪些地貌类型? 3、叙述洋底、大陆和大陆边缘的形态和地壳特征。 4、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5、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6、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区地貌及其特点。 7、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及其特点。 8、大西洋型大路边缘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9、东亚型大陆边缘由哪三个部分组成?东亚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0、陆地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和成因 11、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形态和成因。 12、试述单面山和猪背脊的异同。 13、倒置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14、试述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的异同。

15、简述褶皱构造地区水系的特征及其发育。 16、锥形火山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热力风化、融冻风化、风化壳、重力地貌、块体运动、稳定系数、内摩擦角、滑坡、崩塌、倒石堆。 2、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有哪些类型?其原理是什么?形成的风化产物是什么? 3、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将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哪几层? 4、分析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5、分析气候、地貌、岩性、构造和时间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 6、分析风化壳的空间分布规律。 7、分析块体运动力学原理。 8、分析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9、倒石碓及其堆积特征。 10、滑坡地貌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1、分析滑坡滑动的力学机制。 12、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13、根据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崩塌? 14、根据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滑坡? 15、对比崩塌和滑坡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地貌学_程久苗_地貌学习题集 2

《地貌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概念、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2.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3.岩质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地貌形成与发育的基本因素。 5.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6.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及类型 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 3.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4.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5.陆地构造地貌的分区及类型 6.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成因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物理风化作用与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及相互关系

2.风化壳的特征及发育阶段 3.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4.崩塌、滑动的特征及形成条件 第四章流水地貌 1.坡面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2.沟谷的类型、特征与演变 3.洪积扇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变形 4.河道水流的运动特征及其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5.河流的作用 6.河谷的基本形态特征 7.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以及其变化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 8.河床地貌的类型 9.冲积河床的类型及其特征 10.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 11.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其类型 12.造成河谷不对称的原因 13.入海河口的分段及其水文、地貌特征 14.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发育过程、沉积结构及其类型

15.水系的类型 16.河流袭夺的地貌标志 17.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的主要思想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2.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带性 3.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4.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5.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1.风沙流的结构和特征 2.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其成因 3.沙丘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 4.荒漠的类型及其特点 5.黄土的特性及其对黄土地貌发育的影响 6.黄土风成说的主要思想及其根据 7.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第七章冰川地貌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 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一、地貌的成因分类: (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 垂直地带性。 (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 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人工地貌 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三、地貌发展阶段: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一、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

地质学第一章复习讲义.docx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 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2. 自由空气校正、布格校正。器t层地壳(硅铝层,和花岗岩成分相似) r地壳彳康拉德面 3. 地球的外部圈层J地幔」下层地壳(硅镁层,和玄武岩成分相似) I地核 4. 地壳类型分为大陆型地壳邙击壳)和大洋型地壳(洋壳),其中洋壳为单层结构(仅含有硅镁层)。洋壳与陆壳交汇处还可分出过渡型地壳。 5?岩石圈为地壳与软流层上部(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 6?地壳:指地球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幔:指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的圈层。 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为地核。 7?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的变化作用。 8.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成为地质营力。 9.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导致内力作用的能有:地内热能(地球本身具有的巨大热能,这是导致地球变化的重要能源)、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位能)、地球旋转能(地球自转对地球表层物质产生的离心力和离极力)、化学能、结晶能。 导致外力作用的能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产生潮汐现象而产生的能量,是导致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营力)、生物能。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 1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①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或各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物;②矿物由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具有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矿物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均质物体; ③矿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2?矿物的内部结构分为晶质体(绝大部分矿物都是晶质体,所谓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和非晶质体。 厂单形: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 3.晶形彳 「聚形:由两种以上单形组成的晶体。 4?在自然界中,常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有规律地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双晶分为:①接触双晶,由两个相同的晶体,以一个简单平面相接触而成。 ②穿插双晶,由两个相同的晶体,按一定角度互相穿插而成。 ③聚片双晶,由两个以上晶体,按一定规律,彼此平行重复连生一起而 成。 5?晶体习性分为一向延伸型(石棉、石膏,呈柱状、针状、纤维状),二向延伸型(云母、石墨、辉鋁[mu]石,板状、片状、鳞片状),三向延伸型(黄铁矿、石榴子石,粒状、近似球状)。

(完整版)地貌学论述题.doc

第一章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内力 1)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主要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 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外力 1)外力的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 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 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 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 岩性不同本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2.岩性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 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 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

矿床学课后习题教材

矿床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简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1.矿产比较齐全:已发现160多种,但人均很低; 2.有的含量十分丰富、有的十分紧缺 3.富矿少,贫矿多 4.伴生矿多,选矿难 5.矿产分布很不平衡 ●什么是最低工业品位? 什么是浓度克拉克值和浓度系数 品位: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 边界品位: 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的最低品位. 边界品位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矿产品不断的追求而不断变化。 (最低)工业品位: 是指在当前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是区分矿体和非矿体的最低品位。只有矿段或矿体达到工业品位才能作为工业储量,被设计和开采。 浓度克拉克值: 指某一地质体中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反映了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富集程度。 浓度系数: 指某元素矿床工业品位与其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的比值。 ●什么是叠生矿床? 试举例说明之. 叠生矿床:指先期形成同生矿床之后,又叠加了晚期的后期矿床 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成因就是叠生矿床 ●什么是脉石矿物? 什么是矿石矿物? 试举例说明. 矿石: 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部分组成。 矿石矿物: 是指可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刚玉; 脉石矿物: 是指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如红宝石矿床中的石英、云母等。 ●从矿床学的角度看, 贵金属元素主要包括哪些元素? 贵金属: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 第二章: ●岩浆矿床有哪些主要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成矿作用和成岩作用基本同时进行; 2.矿体主要产于岩浆岩母岩内; 3.浸染状矿体与母岩一般呈渐变或迅速过渡关系;贯入式矿体与母岩的界线清楚; 4.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相同; 5.成矿温度一般较高(1200 - 1500 ℃) ;深度或压力变化大; 6.围岩蚀变不发育; 7.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 8.形成绝大多数Cr、Ni、Pt族(PGE)、金刚石矿床; 9.大部分V、Fe、Ti、Cu、Co、Nb、Ta、REE和P等矿床; ●什么是岩浆熔离作用?这种作用可形成哪些矿床类型? 岩浆熔离作用: 又称液态分离作用,是指较高温度下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在温度和

矿床学A复习2014

第一章绪论 1、矿产的概念 2、矿产的性质和用途分类(分类、具体矿产的类型) 3、国内外矿产资源形势(急需短缺矿种)(了解性知识,“形势”是可变的) 4、矿床学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 研究任务:一是矿床形成(地质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等);二是地质找矿(成矿规律、指导找矿等) 第二章矿床学的基本概念 一、有关矿石的基本概念 1、矿石 注意矿石与岩石的区别,岩石是自然形成的矿物集合体,矿石强调是含有有用矿物资源。 2、脉石与夹石 3、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 4、共生组分与伴生组分 共生组份:可单独利用,圈定矿体,但工业价值低于有用组分。有些铜矿中的金达到最低更有品位,铅锌矿中的银超过50g/t; 伴生有益组分:单独无利用价值,但可以与有用组分回收利用; 伴生有害组分:影响环境、加工性能等。 5、矿石组构(矿石结构与矿石构造) 6、矿石品位及其表示方法 矿石品位:是有用组分的自然含量,不是人为规定的,是自然形成的。 7、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 边界品位:强调单个品位;最低工业品位强调矿段或矿体的平均品位。 8、工业品位的决定因素 二、有关矿体的基本概念 1、矿体与围岩 2、矿体按形态可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特征 3、矿体的产状包括哪几方面内容?(侧伏) 4、矿源层与成矿母岩 三、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 1、矿床及其属性 矿床与矿产的区别:矿产强调自然属性,而不强调是否能被开发利用,即经济属性;矿床强调自然属性的同时,强调经济属性,即是否能开发利用 2、矿床的成因类型与工业类型 工业类型:以成因类型为基础,按工业价值划分 3、同生矿床、后生矿床与叠生矿床 四、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分类 1、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与浓度系数 2、成矿作用及其类型(按能量来源) 3、不同成矿作用的成矿方式 4、矿床成因分类(理解内容) 第三章岩浆矿床

地貌学复习资料(完整)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营力:指地球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 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 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 机制。(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 地。(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

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 貌 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200m) 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 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200m) 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 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 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 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 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 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 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 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 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20.单面山: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 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21.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 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 2.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3.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4.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5.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6.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7.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8.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同名1132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同名11323)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1.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

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 a.古生物法: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 生物(Q)化石,直接确定地貌的年代。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 b.年间法: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 成,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义,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 c.其他方法:C14法、K-Ar法、U系法、 古地磁法、历史考古法等。 第三章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一.名词解释: 1.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 化壳。 2.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物理破 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 物,称为残积物。 3.崩塌: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

矿床学期末复习指导

绪论 矿产: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原料。 矿产资源: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特点: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理想 单一矿种少,伴生矿种多富矿少、贫矿多 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 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矿床分布规律、矿床成因、找矿地质标志、矿体和矿石的特征 研究方法: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求实创新 工作方法:野外(矿床地质调查)、室内(实验室研究、模拟实验、综合研究) 矿床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第一章:矿床学基础 矿床:地壳中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质量符合工业要求,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矿体与围岩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 内生成矿作用: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各种地质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受太阳能影响,在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下,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叠生成矿作用:多种成矿作用复合成矿的作用。可使先形成的矿床经后期成矿作用的改造富集;也可通过后期成矿作用使外来物质的叠加形成矿床。 矿体:指由矿石和脉石组成的独立地质体。 矿体形态:三种最基本的类型(板状矿体、等轴状矿体、柱状矿体) 矿体产状:空间位置/埋藏深度、地质环境(与岩浆岩、地质构造、沉积岩空间关系)围岩:泛指矿体周围的岩石母岩:指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 矿石:在现有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自然矿物聚集体矿石组构:矿石构造(矿石中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的结合分布特征)矿石结构(矿石中矿物晶粒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的结合分布特征)

地貌学论述题概要

第一章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内力 1)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外力 1)外力的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岩性不同本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2. 岩性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