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感悟。
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敏感度和感悟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介绍写作的主题和目的,明确写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培养观察力和感受力。
介绍写作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第二章:寻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灵感。
培养学生运用感官和情感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2.2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一次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引导学生通过描述细节和表达情感来展示自己的体验。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触动心灵的故事。
第三章:写作基本技巧之一:开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写作开头的技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绘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讲解和示范写作开头的重要性和技巧。
学生练习写作开头,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开头部分,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四章:写作基本技巧之二: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细节和事件来发展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运用描写和对话等手法来展示人物情感和性格。
4.2 教学活动讲解和示范写作发展的技巧,如何通过事件和细节来展示主题。
学生练习写作发展部分,注重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发展部分,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五章:写作基本技巧之三:高潮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如何构建故事高潮,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紧张感。
培养学生运用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手法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5.2 教学活动讲解和示范写作高潮的技巧,如何通过冲突和解决冲突来推动故事发展。
学生练习写作高潮部分,注重情感的爆发和故事的转折。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高潮部分,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第六章:写作基本技巧之四:结尾帮助学生掌握结尾的技巧,使文章结构完整、余味无穷。
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亲情是一盏灯,能在晦暗的时光里照亮自己;亲情是一个树,在你倦极而归时给你凭依。
纪伯伦曾说:你的朋友是你的土,你在那里怀着爱而播种,含着感谢而收获,从中得到粮食、柴草──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中最崇高温馨的部分。
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生命中独立意识成长的旺盛期──生活独立、精神独立,所以更需亲情友情的滋养与慰藉。
有爱浇灌的树木才会茁壮,有爱护卫的生命才能健康.年轻的朋友,你应该正沐浴在亲情友爱的大河中,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回报家人友人对你的爱。
二、有关资料作家谈有感而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三、教师提示首先要做到让心灵敏感,要敏感就要多情,多情才善感。
多情的人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人和事。
其次,要确立好“感点".所谓“感点”,一是生活中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二是一个具体的话题或题目上。
确立的触感点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不避小事.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真实。
作文要达到以文字感动他人,唤起他人与我们同“感”,就必须抒写真情实感,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
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四、阅读文章,讨论交流,营造氛围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依然那样清晰、那样动人。
在长河大川般的生命流年里,我有幸看到了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一起回味……1、阅读文章,解读评析:细节郁建民黄昏,一对老年夫妇坐在阳台的摇椅上,面对满天晚霞,回忆起他们的年轻时代。
高中语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高中语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中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来触动读者心灵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优秀作品中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来表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3. 进行写作实践,修改并提升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优秀作品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习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方法创作出触动心灵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中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写作经验。
3. 实践法:进行写作实践,修改并提升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激发写作兴趣。
2.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作品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总结写作方法。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写作经验。
4. 写作实践:根据所学方法,创作触动心灵的作品。
5. 作品展示与点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6. 总结提升:总结本次课程所学,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继续探索。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分析学生作品的深度和触动读者的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写作实践中的参与程度,鼓励积极发言和主动分享。
3. 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以促进写作技能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优秀文学作品集:用于分析和学习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表现手法。
2. 写作指导书籍:提供写作技巧和灵感来源。
3. 投影仪和白板:用于展示和记录关键点和学生作品。
4. 作文纸张和文具:供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概念。
2. 第二次课:学习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技巧。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教学重点】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难点】搜集大量的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动。
【方法指导】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
【妙文揽胜】娘,让我也抱您一回我用滴滴眼泪落成个个汉字,献给我亲爱的妈妈和天下所有的母亲。
--题记娘,永别了。
娘,不知您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否有知,在人间,我是最后一个和您告别的人。
在一片撕心裂肺的悲痛声中,我把淌满泪水的脸颊最后一次挨在您那慈爱的脸上。
就在那一刹那,您就化作缕缕青烟飘然而去,在那渺茫的天空中,我依稀看见了您远去的背影。
娘,慈悲的娘,此时竟不顾惜儿女的痛,径自飘向睽隔生死的另一世界里了啊!我现在正把您紧紧地抱在怀里,步履沉重地走向灵车。
娘,我抱着您,这个方正的小盒子里,您疼爱的眼神,温和的声音,操劳的身影,千慈万悲,千喜万苦,都在这里了吗?我小的时候,咱家住在一个小山村中。
每到晚上,点着一盏小煤油灯,我趴在炕沿边上,您坐在炕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捧着字典,您拿着鞋底,我一字一字地写,您一针一针地纳,我看到多晚,您纳到多晚。
当时浑然不觉,现在才知,那是一个不识字的母亲的一颗期盼的心。
每到深夜,看到您那亲切的脸庞,常常浮起一种幼稚的想法,上帝造人,就应让人永活世上,如果有一天,您离儿远去,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呀!最可怕的一天,终于无情地降临了!娘的那盏灯啊,就在儿子的睡梦中一夜一夜地亮着,让儿梦里回到童年,醒来泪落如雨。
灵车呀,请慢点儿走,我还有很多话要对我娘说。
在您临走的头一天中午,您的子孙们围在您身旁,与您回忆往事。
您把六个儿女的生日属相,一字不错地说了一遍,您显得格外兴奋,说到高兴处,咯咯地笑了起来。
高中语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高中语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中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来触动读者的心灵。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通过细节描写触动心灵分析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练习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2. 第五章:借助情感表达触动心灵理解情感表达在写作中的作用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练习运用情感表达展现人物内心世界3. 第六章:运用修辞手法触动心灵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优秀作品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写作技巧。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练习写作: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相关章节内容。
2. 案例素材:优秀作品中涉及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实例。
3. 辅助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写作指导书籍、文章等。
六、教学内容4. 第七章:描绘生动的场景理解场景描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学习场景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练习运用场景描写营造氛围5. 第八章:构建深刻的主题引导学生挖掘和表达文章主题学习如何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来展现主题练习运用主题思考进行写作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创设相关场景,让学生进行实地描写练习,增强场景描写的生动性。
2.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挖掘和展现主题。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案华润高中2011级语文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教学重点】搜集大量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的事才是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难点】搜集大量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方法指导】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又是一年秋风时节,每每桂花飘香,我都会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与哀伤之中,人生就是这样,犹如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
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
二、说说那些感人的事让我感动的事情太多,然而,有那么一件事会永远存留在我心底,就算有尘封一天,但永远不会忘记。
2009年的夏天,我走进了华西口腔医院13楼,那里有一群拥有“上帝之吻”的孩子。
看到他们的第一眼,有一丝恐惧、一丝怜惜,身为母亲的我,内心开始撕扯的痛,不能自已!也许,他们没有姣好的面容,没有清晰的发音,甚至没有光明的未来,但是他们却有着天真的笑容,纯净到没有一丝杂质。
正是这样一个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六十秒,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那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着你心灵的琴弦?六十秒后,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三、看看那些感人的事。
(看图片、学生找出感人的地方——逐幅展开,学习小组代表回答)生活中有太多感动。
我们感伤于老人的劳累,感伤于孩子贫穷与天真,感动于军人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于生命再起的喜悦,感动于孩子的感恩。
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动。
四、听听那些感人的事(学习小组分工,部分展示1,部分展示2)1、阅读《父亲》,找出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学生展示)2、阅读《永远的蝴蝶》,找出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心音共鸣_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

《心音共鸣_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第一篇:《心音共鸣_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优秀教案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设计思想高一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已积累了一定的功底,如何在原有写作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作文教学提高其写作水平?本教案的设计力图通过名家名作和学生习作,给学生以较直观的审美、鉴赏文本,通过赏析和借鉴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同一类型的写作上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的确,写作决非一件简单的事,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处境无甚差别,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可不是吗?生活中有许多人、事、物总会在不经意时拨动我们原本平静的心弦:当我们还在为母亲的一句责难之辞而耿介于怀时,却发现母亲无视孩子满脸的怨气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当我们为残疾人唏嘘悲悯时,你却发现残奥会上,11岁的断腿女孩李月坐在轮椅上,也能用双臂曼妙而舞;当我们的双眼在罗中立《父亲》的油画上徘徊时,我们想到的是自己父亲经年辛劳过后,写满岁月痕迹的脸……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一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我们来看看作家们是谈写作的:(见课件)---------好文章都是能触动人的心灵的。
二、学生阅读教材P57-58。
适当归纳要点。
常观察思考情感共鸣------情感人----心灵触动-----(好文章)寻找真善美理性思考------理服人三、写作技法例谈1.发掘感动点。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表达交流“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张瑜【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重点、难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敏锐感受,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先学指导】1.阅读教材,筛选重点,尝试完成一个描写同学的片段。
2.下发资料,揣摩体会文章细节描写与整体构思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激趣导入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一看这的山川和人世。
能多看它们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然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弦管,用丹青,用静穆,用爱,对这世界作出圆融的解释。
(张晓风)教师点拨:在人生的长河里,总会不断翻涌出一些可惊、可叹、可喜、可悲、可爱的浪花,让我们心动、留恋、感激、深省……但是,我们不必等待额外加签、留恋回首,我们要及时盘点人生、及时记下值得我们铭刻的瞬间。
2.明确目标(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重点、难点)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自主学习如何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筛选信息,获得基础认知。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1)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形象展现(2)提炼素材──发掘主题,深化意蕴(3)整体构思──组织材料,精心构思2.教师点拨一是真实。
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
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唤起共鸣。
汤显祖写《牡丹亭》入了迷,废寝忘食。
一次,甚至以为自己好像成了春香,睹物思人,情发于中,忍不住就哭出声来了。
二是具体。
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海中的一朵浪花。
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感情融合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设计思想高一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已积累了一定的功底,如何在原有写作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作文教学提高其写作水平?本教案的设计力图通过名家名作和学生习作,给学生以较直观的审美、鉴赏文本,通过赏析和借鉴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同一类型的写作上有所领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的确,写作决非一件简单的事,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处境无甚差别,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
可不是吗?生活中有许多人、事、物总会在不经意时拨动我们原本平静的心弦:当我们还在为母亲的一句责难之辞而耿介于怀时,却发现母亲无视孩子满脸的怨气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当我们为残疾人唏嘘悲悯时,你却发现残奥会上,11岁的断腿女孩李月坐在轮椅上,也能用双臂曼妙而舞;当我们的双眼在罗中立《父亲》的油画上徘徊时,我们想到的是自己父亲经年辛劳过后,写满岁月痕迹的脸……凡此种种,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这些曾经让你心动的一刻,你是否留心去把握了呢?我们来看看作家们是谈写作的:(见课件)---------好文章都是能触动人的心灵的。
二、学生阅读教材P57-58。
适当归纳要点。
常观察思考情感共鸣------ 情感人----心灵触动----- (好文章)寻找真善美理性思考------ 理服人三、写作技法例谈1.发掘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颗树,水中的一层浪花。
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例文分析:父亲(前半部分)黄方国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
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
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
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
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
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
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
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
”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
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
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
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
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
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
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
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
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
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
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后文见教材)[点拨]:儿子为父亲开车门,父亲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一细节就是作者写作的触动点,也是最大的感动点。
因为这一点的触动,作者回想起父亲来城里后,儿媳、孙子如何不敬,而老人又如何忍气吞声,一心为儿孙考虑等一系列情节,这些情节中父子三代不同行为态度的对比,自然引发作者的理性思考,文末的议论和抒情也就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了。
•那么具体来说,要怎么样才能在生活中发掘出更多的感动点呢?(1)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
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
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
这就说明作者的心灵非常细腻。
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比如,一个善于观察、体味生活的人,当他因考试失败而一蹶不振却看到一个同样的失败者向他微笑时,他就会感悟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这样的道理;当他看到一个雨天,就会联想到“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同样,一阵和风,一次偶然的事件,都会使他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因此,第一要培养感受生活细节的意识。
(2)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
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
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因此,第二要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3)因为在座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
而写文章大家就要善于避开人们共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
比如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打动读者。
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
因此,第三要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
2.提炼素材。
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和领悟。
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要把这种感悟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课堂练习]:课本第一、四题。
(分组讨论)(1) 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的地上了火车,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
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扔去。
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见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能有所帮助。
”这个人脚甘地。
后来他被印度人尊为“圣雄”。
•观点1:当我们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何不成全别人得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时时为别人着想。
•观点2:我们要学会成全他人,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我们自己,因为坦然舍弃成全他人的同时,你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这比物质上更有意义。
•观点3:伟大源于细节•观点4:小善成大德(2)我6岁的时候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
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
拔光了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
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
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
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时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观点1.惩罚伤害自己的人,最好的武器是宽容,是正义,而不是武力,勾心斗角,正如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用自己的心去战胜别人。
•观点2.宽容和忍让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观点3.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观点4.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注意以宽容的行为给孩子做好榜样。
3.整体构思。
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
所以动笔之前,你得好好构思一番。
如果写人,就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几个环节,是用顺序还是倒叙等。
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回忆学过的记叙文单元,温故而知新,深入领会记叙文的一些具体方法。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习了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学习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场面描写的具体方法;在《鸿门宴》一文中学习了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在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文章中学习了写真人、真事,抒真情等记叙文写作要领。
四、习作常见问题:例1:有人写到查询中考分数,是这样写的:“中考分数查询那夜,我告诉爸爸说晚一些查吧。
爸爸说不要紧。
他拨了号码,我心里非常害怕。
”大家觉得写得如何?参照句段:记得,那是一个静得可怕的夜晚,我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因为今晚就能查询中考成绩,我低着头请求爸爸说晚一些查吧。
爸爸却说不要紧。
他开始拨号码了,平日优美的拨号声现在显得格外刺耳,每一声都敲击着我怦怦直跳的心。
二者比较,前者缺了: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因而缺少感人的力量。
例2:某文大意是:“他到集市上去见到一个少年,坐在地上,右腿缠着绷带,绷带周围有些血迹,皮肤晒得黝黑,乱糟糟的头发上还有几根杂草。
面前放一破旧铝盆,等待着施舍。
人们纷纷将自己的零钱给了少年,他也给了少年5元。
后来发现少年正站着与一位中年人在墙角兴高采烈地数钱。
发现这竟是一个骗局。
”作者最后发表的议论是:“我开始怀疑,怀疑这个世界。
”大家觉得他得出的观点能被大多数读者接受吗?问题:议论简单,观点肤浅,不合话题。
根据这个材料,从少年的角度看,小小年纪的他已成为不劳而获、骗人钱财的社会渣滓;我们愤慨万分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思考:这个少年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青春少年没能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却坐在街头行乞骗钱,试问,中年人有没有责任?为人父母者养育孩子的责任在哪里?社会有没有责任?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到底有多少漏洞、隐患?……从这些方面提炼一下,升华一下,本文还是比较优秀的习作。
这样文章便不至于落于简单,也有了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