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悖论的产生和意义

对于悖论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究摘要:悖论的存在已有数千年历史,悖论到底如何定义的?是为什么会存在的?历史上人们又是怎么对待悖论的?悖论能够怎样被解决?悖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
关键词:悖论;逻辑哲学;存在;本体论;形而上学一、什么是悖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谜题与悖论,它们对人类理智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大家、巨擘以及无名氏前仆后继地对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从古希腊、中国先秦时期到现代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中,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悖论或怪论,悖论已经成为数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的课题,谈论“悖论”几乎成为时髦。
那么,到底什么是悖论呢?悖论,亦称为吊诡或诡局,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称为悖论,似非而是称为佯谬;有时候违背直觉的正确论断也称为悖论。
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xos,意思是“未预料到的”,“奇怪的”。
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二、悖论与逻辑哲学说谎者悖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悖论,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哲学家克利特人艾皮米尼地斯提出:“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
”这个悖论最简单的表述形式是:“我在说谎”。
如果他在说谎,那么“我在说谎”就是一个谎,因此他说的是实话;但是如果这是实话,他又在说谎。
矛盾不可避免。
这类悖论的一个标准形式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
悖论的存在显然是因为某些命题正在逻辑上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究。
虽然逻辑不能等同于逻辑哲学,但是逻辑哲学基本上是和逻辑同时产生的,任何逻辑学家都在无形中进行着对逻辑哲学的研究。
尤其是对于数学这样的极其讲究严密的逻辑性的研究领域,逻辑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避免。
悖论—搜狗百科

悖论—搜狗百科悖论与解悖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 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
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
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1][2][3][4][5][6][7]用对称逻辑解“说谎者悖论”用对称逻辑解“说谎者悖论”“说谎者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
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
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7]西元前6世纪,克利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
”这句话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经典悖论,即“说谎者悖论”。
因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为真,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说谎者,身为克利特人之一的埃庇米尼得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说的这句话应为谎言,但这跟先前假设此言为真相矛盾;又假设此言为假,那么也就是说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说谎,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说谎,就是说这句话是真的,但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又会产生矛盾。
悖论的生成机制和解释

1.悖论的生成机制和解释是什么?
答: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
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但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形而上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最经典的悖论包括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康托尔悖论等等。
悖论,亦称为吊诡、诡局或佯谬,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在逻辑学上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理论体系或命题。
哥德尔关于一阶逻辑完全性定理与不完全性定理的本身就是悖论,已经暴露出逻辑导致发生的问题。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缺乏评判,以决定的主导方面为衡量标准,或衡量标准过多而引起的悖论。
所谓的标准也是一种规定。
悖论这个词的意义比较丰富,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数学结论,那些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
连锁遗传定律

连锁遗传定律连锁遗传定律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方式。
这些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方式与常规的孟德尔遗传规律不同。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连锁遗传定律。
一、连锁假说的提出连锁假说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家托马斯·摩根在1910年左右提出的。
他通过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进行实验,发现了某些特定性状(如眼睛颜色和翅膀形态等)之间存在联系,这表明它们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连锁遗传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连锁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共同遗传给子代,这些基因被称为连锁基因。
由于它们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所以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距离关系,即越靠近的两个基因越容易被联合遗传。
三、连锁分离如果两个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了重组,则它们就会被分离,并且以不同的方式遗传给子代。
这种现象被称为连锁分离。
连锁分离的概率与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发生重组的概率就越大。
四、连锁图为了更好地理解连锁基因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通常会绘制一张连锁图。
这张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每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
通过连锁图,人们可以预测不同基因之间可能发生的重组情况,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染色体上基因遗传方式。
五、连锁遗传定律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连锁遗传定律:1. 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共同遗传给子代。
2. 由于它们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所以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距离关系。
3. 如果两个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了重组,则它们就会被分离,并且以不同的方式遗传给子代。
4. 连锁分离的概率与两个基因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5. 通过连锁图,人们可以预测不同基因之间可能发生的重组情况,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染色体上基因遗传方式。
六、连锁遗传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连锁遗传定律不仅对基础科学有着重要意义,还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
由于许多遗传性疾病都与染色体上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因此通过分析这些基因在家族中的连锁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的遗传方式和机制。
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摘要: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所提出的“堆悖论”(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悖论”(Paradox of the Bald Man)。
虽然这两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性质,都属于“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范畴。
本文将从从逻辑学的角度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关键词:连锁推理悖论、模糊性悖论(paradox)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数学哲学中极难而又极重要的问题。
悖论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我们能根据命题中的条件推得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也为真;反之,如果以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为前提,我们也能推得这个命题为真。
如果一切数学定理都符合逻辑,这就需要数学具有可靠性,而悖论的发现则使得数学的可靠性得到了质疑。
悖论也分为许多类型,按照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集合论悖论和语义悖论。
当然也有的哲学家不同意将悖论进行区分,比如罗素就认为,所有的悖论都是出于同一谬误,即违背“恶性循环原则”①。
而连锁推理悖论更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问题,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以致产生了后来的模糊性问题,以下本文就对这一问题展开叙述。
一、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古希腊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Eublides)最早提出了“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
此说以多种形式流传下来,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麦粒堆问题”(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问题”(Paradox of the Bald Man)。
所谓“麦粒堆问题”是指,究竟多少粒麦粒才能称为堆?一粒麦子当然不能成堆,加一粒也不行,再加一粒也还是不行,依次类推,加上无穷多粒的麦子也还是不能成堆。
悖论

数学史上把贝克莱的问题称之为“贝克莱悖论”。笼统地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0”的问题:就无穷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混乱,由此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牛顿与莱布尼兹
无穷级数S=1-1+1-1+1………到底等于什么?
当时人们认为一方面S=(1-1)+(1-1)+………=0;另一方面,S=1+(1-1)+(1-1)+………=1,那么岂非0=1?这一矛盾竟使傅立叶那样的数学家困惑不解,甚至连被后人称之为数学家之英雄的欧拉在此也犯下难以饶恕的错误。他在得到
以上简单介绍了数学史上由于数学悖论而导致的三次数学危机与度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悖论在推动数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有人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数学悖论提出的正是让数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数学家说:“解决我,不然我将吞掉你的体系!”正如希尔伯特在《论无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承认,在这些悖论面前,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是不能长期忍受下去的。人们试想:在数学这个号称可靠性和真理性的模范里,每一个人所学的、教的和应用的那些概念结构和推理方法竟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甚至于数学思考也失灵的话,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可靠性和真理性呢?”悖论的出现逼迫数学家投入最大的热情去解决它。而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应运而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第二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第三次数学危机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数学由此获得了蓬勃发展,这或许就是数学悖论重要意义之所在吧。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在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连锁店悖论

连锁店悖论逻辑讨论Selten在1978年的论文中提出了与合理决策有关的连锁店悖论,他指出应用博弈论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和实际人们会采取的合理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连锁店悖论来源于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博弈中有21个参与人,参与人A 和参与人1-20。
参与人A在20个城市拥有连锁店,参与人1-20为竞争者。
在博弈的第一轮中,参与人1要决定是否在城市1中开一家竞争店,如果他选择不这样做,即“不进入”,A在这一轮的收益为5分,参与人1得到1分,如果他选择开一家竞争店,即“进入”,那么参与人A面临“合作”策略或者“斗争”策略的选择。
如果参与人A选择“合作”,两个参与人的收益都是2分,否则都为零。
在第二轮中,博弈从参与人2开始,他在“开分店”还是“不开分店”之间进行选择,A选择“合作”还是“斗争”……这个博弈直到第二十轮,博弈结束。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所有参与人都是理性的,所有的选择都是完全信息。
每一个参与人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按照博弈理论,参与人A在参与人1-20选择“进入”时,都应当选择“合作”。
但Selten指出,即使是受过数学训练的参与人A也会不采用这个博弈论结论而会选择“斗争”策略。
第一种是博弈论方法,称之为逆向归纳法,根据这个方法,第20个参与人会这样推理:“如果A是理性的,那么他会选择‘合作’策略,因为我之后再不会有更多的对手进入,而A采取‘合作’策略会给他提供更高的收益。
我选择‘进入’的收益为2分,但是‘不进入’只为1分。
因此我选择‘进入’。
”A作为理性人,此时当然会选择“合作”。
倒数第二轮博弈中,参与人19也会这样推理:“参与人20是理性的,因此会按照上面推理,因此,无论我和A之间发生什么,都不会对参与人20的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我应当选择‘进入’。
”因为A作为一个理性人,知道参与人20怎样行为,所以会采用“合作”策略。
接下来的参与人也会照此推理。
因而在每轮博弈中A都会选择“合作”。
从逻辑的观点看连锁店悖论

实上却是不合理的。从逻辑的角度 重新 审视 了这个 疑难。根据 悖论标 准 , 塞尔登 连锁 店悖论 可界定 为严格 的逻辑 悖论 。 学者们对该悖论 的形成机理进行 了分析。该 悖论 的消解对博弈论、 逻辑 学等学科 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
关键词 : 连锁店 悖论 ; 理性; 悖论
中图 分 类 号 :8 2 B 1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62- 85 2 1 )5—0 3 一 4 17 7 3 (0 0 0 0 1 o
一
什么是塞尔登连锁店悖论
19 94年 , 因 哈德 ・ 尔登 与 纳什 、 莱 塞 哈桑 尼三 人因博弈论 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塞尔登在 17 的论文 中提 出 了与合 理决 策 有关 的连锁 店 98年 悖论 , 他指出应用博弈论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和实 际人们会采取的合理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 的现象。 在博 弈论领 域 , 这个 悖 论 是 被 热烈 讨 论 的对 象 , 塞 尔登本人也曾提出过分层理性的解决方案 , 但都不 尽如 人意 。 此悖论来源于这样一个例子 : 在一个博弈中有 2 1个参与 人 , 与人 A和参与 人 1 2 。参 与人 A 参 —0 在 2 个城市拥有连锁店, O 参与人 l 2 一 0为竞争者 。 在博弈的第一轮中, 参与人 1 要决定是否在城市 1 中开一家竞 争店, 如果他选择不这样做 , 不进 即“ 人”A在这一轮 的收益 为 5分 , 与人 l , 参 得到 1 分, 如果他选择开一家竞争店 , 进入” 那么参 即“ , 与人 A面临“ 合作” 策略或者“ 斗争” 策略的选择 。 如果 参 与人 A选 择 “ 作 ” 两 个参 与 人 的 收益 都 合 , 是 2分 , 否则都为零 。在第二轮中, 博弈从参与人 2 开始 , 他在“ 开分店” 还是 “ 不开分店” 之间进行 选择, A选择“ 合作 ” 还是“ 斗争” ……这个博弈直 到第二十轮, 博弈结束 。这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 弈。在这个博弈中. , 所有参与人都是理性的, 所有 的选择都是完全信息 。每一个参与人 的 目 标就是 把 自己的收益最 大化。按照博 弈理论 , 与人 A 参 在参与人 l 2 一 0选 择 “ 进入” , 时 都应 当选择 “ 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与发展
内容摘要: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所提出的“堆悖论”(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悖论”(Paradox of the Bald Man)。
虽然这两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性质,都属于“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的范畴。
本文将从从逻辑学的角度简述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关键词:连锁推理悖论、模糊性
悖论(paradox)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数学哲学中极难而又极重要的问题。
悖论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命题是真的,我们能根据命题中的条件推得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也为真;反之,如果以这个命题的否命题为前提,我们也能推得这个命题为真。
如果一切数学定理都符合逻辑,这就需要数学具有可靠性,而悖论的发现则使得数学的可靠性得到了质疑。
悖论也分为许多类型,按照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集合论悖论和语义悖论。
当然也有的哲学家不同意将悖论进行区分,比如罗素就认为,所有的悖论都是出于同一谬误,即违背“恶性循环原则”①。
而连锁推理悖论更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问题,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以致产生了后来的模糊性问题,以下本文就对这一问题展开叙述。
一、连锁推理悖论的产生
古希腊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Eublides)最早提出了“连锁推理悖论”(Sorites Paradox)。
此说以多种形式流传下来,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麦粒堆问题”(Paradox of the Heap)和“秃头问题”(Paradox of the Bald Man)。
所谓“麦粒堆问题”是指,究竟多少粒麦粒才能称为堆?一粒麦子当然不能成堆,加一粒也不行,再加一粒也还是不行,依次类推,加上无穷多粒的麦子也还是不能成堆。
而“秃头问题”是说,一个人有十万根头发不能算是秃头,他掉了一根头发也不算是秃头,再掉一根头发也不算是秃头,依次类推,他掉了十万根头发后也还是不能算秃头。
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具有同一性质,都是前提正确,累积增加或减少的推理过程也貌似正确,但是结论不符合常识。
这两者都属于“连锁推理悖论”的范畴。
即都依赖于一种逐渐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性态而最终改变命题真伪的推理方法,将原本为真的命题,通过渐进式递推,得出一个从逻辑上说应当为真,然而却十分荒谬的结论,由此向二值逻辑提出挑战。
二值逻辑无法对此种悖论做出解释,因为它的排中律使它无法应对“一堆麦于”与“一粒麦子”、“秃头”与“非秃头”之间的过渡状态。
“连锁推理悖论”的提出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二值逻辑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看到了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意义上推动和导致了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的诞生。
但是确切的说,欧布里德只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而并没有把他上升到悖论的高度。
一个悖论必须是一个有效地论证,它有着明显真的前提和明显假的结论,而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证化的是后来的斯多葛学派。
他们将连锁推理悖论归纳为这样一种形式:
1 is few
①苏珊·哈克,逻辑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171
If 1 is few then 2 are few
If 2 are few then 3 are few
…
…
…
If 9999 are few then 10000 are few
10000 are few
之后这个形式又被简化为:为什么“If i are few then i +1 are few”是错的呢?答案斯多葛学派并没有给出。
但是已经赋予了连锁推理悖论一个形式化得论证,为之后的学者研究这一问题做出了贡献。
二、早期分析哲学家对连锁推理悖论的发展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哲学沿着亚里士多德追求精确性的精神在发展,“连锁推理悖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大家所遗忘,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现代逻辑的兴起,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重新兴起。
但是当时的分析哲学家对“连锁推理悖论”的研究已经和古希腊哲学家大不一样了,因此他们对这一问题赋予了新的名称“模糊性问题”。
虽然只是名称上的不同,但是反映出语言学转向所带来的痕迹,分析哲学家希望将问题归结于语言层面,试图通过从语言和逻辑分析来找到解决哲学难题的途径。
蒂莫西·威廉莫森在《模糊性》中曾经写到“在哲学的历史上,仅仅有两个传统在连锁推理悖论中找到了问题,一个是斯多葛学派,另一个就是现代分析哲学。
”从中也可以看出,分析哲学运动队连锁推理悖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弗雷格是“分析哲学之父”,但他首先是为逻辑学家,然后才能说他是位分析哲学家。
弗雷格对逻辑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他于1879年出版的《概念文字》标志着逻辑学史的转折。
逻辑完全精确的人工语言,他正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他看来连锁推理悖论是会带来模糊性的,他认为模糊性“完全是个疯子”,因此是必须要排除出去的,因此,有趣的就是他对连锁推理悖论的研究完全是要达到这一目的,为了破坏而去研究。
而分析哲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罗素,却和弗雷格持不同的态度。
罗素帮助对连锁推理悖论进行了求解,虽然他的理论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他的努力下,这一问题第一次系统化的被表示了出来,在某些方面甚至接近了当代研究的成果。
三、当代语言哲学家对连锁推理悖论的发展
当代对连锁推理悖论的研究已经完全脱离了对连锁推理悖论本身的研究,而是沿着分析哲学的传统,走上了对模糊性问题的研究。
但是,对模糊性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做是连锁推理悖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而不能单独的割裂来看。
而模糊性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用语言哲学的真假情况代替了原来的基本事实。
如以下形式:
一个建立在谓词F是一个对象xi的一组序列,并有两个前提
(1)F(x1)
(2)对所有i,假如F(x1)那么F(xi+1)两个似乎都真,但是对一些适合的范围大的n,推定的结论:
(3)F(xn)似乎是错误的。
例如,在“高的”例子中,xi可能是描述的较早的男人的系列,每个都比前一个低百分之一英寸,并且x1是7英尺高。
那么前提(1)“x1是高的”是正确的,并且似乎是归纳的前提。
前提(2)“对所有i,假如x1是高的,那么xi+1也是高的”这就明显错误了。
因为结论(3)“x3000——一个只有4英尺6寸的人也是高的”,这明显是错误的。
随着逻辑学的进步,新的逻辑理论不断涌现,多值逻辑,模态逻辑,模糊逻辑的发展为模糊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工具。
但是在众多学者以执着的精神发展多值逻辑,以便更好地对模糊性进行逻辑描述之时,也有一些学者在奋力阻击他们对传统逻辑的批判。
他们试图表明,传统逻辑完全可以用来描述模糊性。
这些学者就是被Rosanna Keefe 称为“知识论者”的那些人,这些人认定,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能够拯救传统逻辑以及由其构建的哲学大厦和思维模式,Keefe在她的著作《Theories of Vagueness》中批判了关丁模糊性解释的知识论观点。
他的批判既有中肯正确的一面,也有失之偏颇或不够充分的地方。
大体形成了这样一种论争的态势。
论争的关键问题其实是逻辑工具的选取问题,知识论者坚持使用传统的二值逻辑,而Keefe则反对这样的方法。
知识论者在语义模糊性问题上,想原封不动地把传统二值逻辑保留下来。
他们认为:谓词的外延有明确的界限。
因此,存在一个精确的高度h,使得身高为h或大于h的人为高个子,而小于h的人为非高个子;存在着一个精确的数字n,使得按一定结构排列的n粒沙子为沙堆,而在它面取走一粒沙子后,就不再是一个沙堆;存在着一个精确时刻t,过了这个时刻,一个青年人便变成丁中年人;存在着一个精确数字n,使得一个拥有n根头发的人是非秃子,一个拥有n-1根头发的人是秃子等等。
但是知识论者只是给出了这样一种貌似独断论的解释,并没有具体的解决这个精确的“点”如何获得,而是转向认为,客观存在这样的一个“点”,但是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能找到罢了。
这也是知识论最被诟病的地方。
连锁推理悖论从最早的一个问题,逐渐形成悖论,又通过分析哲学的引申,形成了模糊性问题。
这样一个过程正好也体现了哲学发展的历程,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贯穿了这一问题的发展。
如今,模糊性问题已经不仅是逻辑学研究的范畴,同样也是许多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涉及语言学、逻辑学、哲学、数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因此,弄清其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屹东.广义语境中的科学.科学出版社.2004
2. 苏珊.哈克.逻辑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
3.5.
3.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模糊语义逻辑的知识论观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4. 杨宁芳.悖论分类及其产生原因探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