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逻辑浅析

合集下载

悖论简单解释

悖论简单解释

悖论简单解释
悖论(佯谬,Paradox)是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
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其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其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解释或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悖论
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

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

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

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
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

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

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悖论是一种让人深思熟虑的逻辑,它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在诗歌中,悖论常常被用来表达一些自相矛盾的思想和感情,使读者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和认识。

因此,探究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首先,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需要我们对悖论的本质进行深入的了解。

悖论是逻辑的一种形式,它常常表现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者一组命题中包含自相矛盾的要素。

例如,“这句话是假话”就是一个经典的悖论,因为它既不能被证明为真,也不能被证明为假。

诗歌中的悖论也是同样的道理,它常常使用自相矛盾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语言和意义上产生一种新颖的体验。

其次,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需要我们关注悖论所包含的深层次思想。

悖论是一种非常有启示性的逻辑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探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将悖论运用到诗歌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情感体验。

例如,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中就蕴含着很多悖论的元素。

诗歌中的形象和词语常常包含着自相矛盾的要素,这反映了诗人对现代文明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探究。

最后,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需要我们通过语言和逻辑的角度去理解诗歌。

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形式,它需要读者通过一些小巧而精妙的措辞去感悟其中所包含的内涵。

而悖论诗语则更需要读者通过逻辑的推理和思维去理解其内涵。

因此,要想理解悖论诗语,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敏感性。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中所包含的悖论和思想。

总之,悖论诗语的逻辑思考是一种非常有启示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注重发现其中悖论的元素,通过逻辑思考和语言分析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这样才能真正领略诗歌的魅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悖论逻辑及例子

悖论逻辑及例子

悖论逻辑及例子悖论逻辑及例子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

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最经典的悖论包括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康托悖论等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悖论•外文名称 paradox•别称逆论,反论•拼音bèilùn概述悖论的大意:悖论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之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

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正确所致。

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且深刻,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数学、逻辑学、语义学等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最经典的悖论包括罗素悖论、说谎者悖论、康托悖论等等。

形式悖论分为三种主要形式。

悖论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法打破,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类型悖论主要有逻辑悖论、概率悖论、几何悖论、统计悖论和时间悖论等。

罗素的悖论以其简单明确震动了整个数学界,造成第三次数学危机。

但是,罗素悖论并不是头一个悖论。

老的不说,在罗素之前不久,康托尔和布拉里·福蒂已经发现集合论中的矛盾。

罗素悖论发表之后,更出现了一连串的逻辑悖论。

这些悖论使入联想到古代的说谎者悖论。

即“我正在说谎”,“这句话是谎话”等。

这些悖论合在一起,造成极大问题,促使大家都去关心如何解决这些悖论。

头一个发表的悖论是布拉里·福蒂悖论,这个悖论是说,序数按照它们的自然顺序形成一个良序集。

这个良序集合根据定义也有一个序数Ω,这个序数Ω由定义应该属于这个良序集。

可是由序数的定义,序数序列中任何一段的序数要大于这段之内的任何序数,因此Ω应该比任何序数都大,从而又不属于Ω。

学习心得小论文“浅谈悖论”

学习心得小论文“浅谈悖论”

浅谈悖论悖论,它就在我们身边,是随着人类文明产生的一种不符合正常逻辑的事物。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物想不明白、辩不清楚,对悖论的研究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我看过一些关于悖论的作品,学习研究一些关于悖论的知识对我们是有所帮助的,所以我来浅谈一下悖论。

首先,从概念上:悖论,亦称为吊诡、诡局或佯谬,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在逻辑学上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理论体系或命题。

悖论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 为前提,亦可推得B。

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

当然非B也是一个悖论。

我们可以按照某些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某一命题的真假,但是我们按照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有些命题的真假时,有时却出现发生了无法解决的悖论问题,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自然在整体上是包含多样性的,而我们却置这些情况于不顾,而专门关注属于我们感兴趣的那一种特殊情况,当特殊情况与其它相反的情况或普遍性存在的一般情况相遇时必然产生某种相悖的结论。

不是数学悖论对数学基础产生大的危机影响,而是对逻辑和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无限集合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规定,有限是可以称为集合,无限是不能称为集合的。

集合是指表示在某一个范围内,无限则是指范围为无限大的,否则就不应该称为无限而称有限。

无限不应该成为一个任意性选择或适用的范围,一个数量当超过人类所能达到或认识的程度便进入无限的范围之中。

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完全清楚地知道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半径有多大,所以无法准确精确地规定无限与有限它们之间的界限究竟在那里。

集合本身的概念就是一个没有限制性的概念,总的集合可任意分成若干集合,都是集合,确切地说我们不知道究竟是在那种意义前提限制下的集合。

子集合中存在悖论,或与别的集合之间存在悖论,子母集合之间也还存在悖论,因为在每种具体的子集合中都有属于它自身的规定规则,只在自身范围有效。

浅谈对悖论的认识

浅谈对悖论的认识

浅谈对悖论的认识浅谈对悖论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古以来,悖论在人类探索真理的历史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悖论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智力游戏,它让人们对世界有一种新的认识,不断地挑战人们的思维和认知。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对悖论的认识。

一、悖论的基本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我们要明确悖论的基本定义。

悖论是一种逻辑推理,其中包含两个相互冲突的命题,但它们都是逻辑正确的,而且这两个命题都可以从相同的前提条件出发。

悖论可以用来阐明一个问题,而不是用来求解一个问题,它可以暗示一个结论,但不能用作证明一个结论。

二、悖论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我们要了解悖论的形式。

根据不同的命题,悖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悖论,即命题中包含有歧义或冗余性;另一种是内容悖论,即命题中包含有不相容的事实或理念。

形式悖论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歧义,它不会产生实际的冲突;而内容悖论则会产生实际的冲突,因为它所包含的命题是相互冲突的。

三、悖论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我们要明白悖论的作用。

悖论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思考和理解复杂的问题。

它可以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另一种看待问题的能力。

此外,它还能带来创新和发展,并促进对真理、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结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悖论在人类思考和理解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够引发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另一种看待问题的能力,还能带来创新和发展,并促进对真理、哲学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悖论来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真理。

悖论

悖论

“悖论”(paradox)“悖论”(paradox)一词常见诸报端,其字面意思为“荒谬的理论或自相矛盾的话”。

从逻辑上看,悖论性的语句具有这样的特征:如果假定这个语句为真,那么会推出这个语句为假;反之,如果假定这个语句为假,又会推出这个语句为真。

说它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真是左右为难。

语义学悖论举例悖论古已有之。

一般认为,最早的悖论是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

《新约全书·提多书》是这样记述的:克里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里特人总是撒谎,乃是恶兽,又馋又懒。

”这个见证是真的。

这个克里特岛的“先知”是伊壁孟尼德(Epimenides)。

后来欧布里德(Eubulides)将他的话改进为:我正在说谎。

这句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是句真话,由这句话的内容可知:说话者正在撒谎,既然是撒谎,那么说的是假话;反之,如果这句话是假的,说假话就是说谎,这句话的内容正是“我正在说谎”,因此这句话又是真的。

后来又发现了好几种“说谎者悖论”的变种,例如所谓“说谎者循环”:A说:“下面是句谎话。

”B说:“上面是句真话。

”“说谎者悖论”和“说谎者循环”是与自然语言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悖论,涉及真假、定义、名称、意义等语义方面的概念,这类悖论被称为“语义学悖论”。

语义学悖论的实例很多,“格列林(K.Grelling)-纳尔逊(L.Nelson)悖论”就饶有趣味,它与形容词的应用有关:将形容词分为两类,一类称为“自谓的”,即可对于它们自身成立、对自己为真的。

例如,形容词“Polysyllabic(多音节的)”本身是多音节的,“English(英文的)”本身是英文的,它们都是自谓的。

另一类称为“它谓的”,即对于它们自身不成立、对自己不真的。

例如,形容词“Monosyllabic(单音节的)”是它谓的,因为这个词不是一个单音节词;“英文的”也是它谓的,因为这个词是中文的而不是英文的。

问题来了:形容词“它谓的”是不是它谓的?得到的结果是:如果“它谓的”是它谓的,那么会推出“它谓的”不是它谓的,反之亦然。

什么是逻辑悖论?

什么是逻辑悖论?

什么是逻辑悖论?
当我们谈到逻辑悖论时,我们指的是一个陈述或推理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逻辑悖论常常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因为它们违背了逻辑原则和思维的一致性。

逻辑悖论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陈述中,包括数学、哲学、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推理过程。

它们通常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对逻辑规则的误解而产生的。

举个例子,著名的“谎言悖论”是一个经典的逻辑悖论。

它的陈述是:“我现在正在对你说谎。

”这个陈述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况,因为如果这个陈述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一个谎言,但如果这个陈述是一个谎言,那么它又变成了一个真实的陈述。

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得这个陈述逻辑上不成立。

逻辑悖论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真理和逻辑的理解。

它们揭示了逻辑系统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逻辑悖论的解决通常需要对推理规则和逻辑原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为了避免逻辑悖论,我们需要在思考和表达观点时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

这包括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如排中律(要么A成立,要么非A成立)、非矛盾律(A和非A不能同时成立)和中间地位律(不存在中间状态)。

此外,我们还应该对我们的陈述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以确保它们不会导致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总之,逻辑悖论是指在陈述或推理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它们挑战了我们对真理和逻辑的理解,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来解决。

为了避免逻辑悖论,我们需要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并对我们的陈述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

悖论与数学逻辑

悖论与数学逻辑

悖论与数学逻辑
悖论是指矛盾的、不可能的命题或观点。

它通常是由于逻辑推理的错误导致的。

悖论可能会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产生混乱,并且可能对做出正确的决策产生影响。

数学逻辑是研究和系统化数学中的逻辑结构和推理方式的学科。

它旨在描述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以及如何使用逻辑方法来证明它们。

数学逻辑也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因为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取决于它所依赖的逻辑结构和推理方式。

在数学逻辑中,悖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为了避免悖论,数学逻辑使用了一系列的公理和推论规则来确保推理的正确性。

例如,矛盾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推论规则,它允许我们证明某些命题是真的,因为它们与反命题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悖论逻辑浅析悖论,是一个与数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紧密联系的课题,其成因往往是深刻复杂的,本文通过对悖论进行初步探究,可以使我们对许多数学、逻辑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悖论的成因也正与定义的不明确,或者我们对定义的不理解有关,这些内容都将在本文中加以初步解读。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梳理,用逻辑分析与解读的方式,力争让大家对悖论,尤其是数学悖论有所认识。

而在数学的领域中,历史上曾经有过多个重大的悖论课题,如康托尔悖论、最大序数悖论等。

这些悖论当时看似动摇了数学的根基,实则让我们在研究悖论的过程中对数学与逻辑、概念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理解。

再此,若要浅析悖论问题,首先要对数学上的悖论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其中就要涉及到有限与无限悖论及概率,统计,几何,时间,逻辑等类型的悖论。

本文的学习结果主要为:初步认识到了悖论的成因,以及几种典型的悖论类型,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在对数学逻辑悖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一些数学上的概念、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使我们有一个更清晰的逻辑思维。

从而提升自身!关键词:悖论;康托尔;逻辑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本文研究意义在于:解除一些悖论在学习中给我们带来的疑惑,明确一些数学与逻辑学中的定义,理清思路,使我们逻辑更加清晰、对定义的理解更加明确,从而也对我们所学习的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2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数学、逻辑学两方面的悖论为主,同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定义等。

1.3 研究思路对前人提出的悖论,通过明确定义以及理清逻辑思维,对经典的悖论进行1.4 研究方法文献法、运算法、讨论法、归谬法等。

1.5 知识准备研究悖论,首先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涉及到的具体的、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并不是非常多,首先,在数理逻辑悖论的探究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逻辑语言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了解集合论的一些基本定义、统计学中的权重等概念。

第二章逻辑意义的悖论概念2.1 定义在《逻辑学大词典》中,对逻辑悖论的释义是:逻辑学术语。

(1)即指:悖论(2)指:狭义逻辑学悖论。

(3)指:集合论悖论。

我们可以看出,以上三个定义是三个内涵逐渐深入,外延逐渐收窄的种属关系。

而逻辑悖论,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某一类命题的总称[1]。

在“逻辑悖论”一词的具体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有以下说法:其一,逻辑悖论是指一种导致了矛盾的命题,此类命题,若承认其为真,那么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其为假,那么它就是真的。

(源自《逻辑学大词典》)其二,对于一命题A,若认可A,那么可推出非A,若认可非A,那么可推出A。

(源自《辞海》)其三,指一类“若肯定其为真,则推出其为假;若肯定其为假,则推出其为真”的命题,也可描述为:一个命题A,A蕴含非A,而非A又蕴含A,A 与自身的否定是等价的。

(源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我们可以由逻辑推断得出,以上三类定义在实际内涵上是统一的,只是表述与操作的方式不同,而从定义的科学性上来讲,定义一只针对说谎者悖论;定义二则针对矛盾的等价形式;而定义三可涵盖前两种定义。

但是三者均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即悖论中的矛盾与真假,均非仅仅建立在命题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命题所依附的学科方向所定义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2]在对以上描述完全理解之后,即可对逻辑悖论的定义有所了解,同时还明确了悖论产生的原因:我们对学科中某些定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错误。

另外,严谨的逻辑悖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要素,即:“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

唯有如此,悖论才可能足够严密。

2.2 狭义逻辑悖论与广义逻辑悖论首先,广益悖论与狭义悖论均应满足逻辑悖论的三要素。

[1]首先简述狭义逻辑悖论。

逻辑悖论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莱姆塞提出的。

他所描述的逻辑悖论即为“逻辑悖论”一词最狭义的用法,即其逻辑的要旨是指逻辑悖论所借以推导的背景知识的逻辑性。

是对逻辑的元逻辑研究。

由于此处的对象逻辑主要为指集合论的内容,而集合论之语言既可转化为纯粹的逻辑语形语言,亦可以转化为高阶逻辑语言,故而,莱姆塞意义上的逻辑悖论常被认定为高阶逻辑悖论,更多地被称为集合论-语形悖论,或简称为语形悖论,这就是莱姆塞提出的狭义逻辑悖论悖论。

而后,我们再来简述广义逻辑悖论。

“逻辑悖论”一词的广义用法,即指导出悖论的推导过程是符合逻辑的。

此处的“符合逻辑”一词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为:所导出的矛盾性结论为形式逻辑层面的逻辑矛盾,而不是修辞层面,也不是辩证逻辑层面的矛盾。

第二层为:我们得出的悖论是符合经典的逻辑推理原则和规律之基础之上推导出来的。

而广义逻辑悖论与狭义逻辑悖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导出悖论所依靠的背景知识和推导过程能否有严格的逻辑语形、语义上的描述,其推导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知觉合理性”之上,还是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推敲之上的。

在大体了解狭义逻辑悖论与广义逻辑悖论之后,我们能够对悖论的逻辑性等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第三章悖论的分类及其产生原因3.1 悖论的分类悖论可以根据与其相关的或所涉及的内容、概念等来分类,大体可分为语形悖论、语义悖论、语用悖论等。

3.1.1语形悖论[3]语形悖论又可称为逻辑-数学悖论。

此种悖论不涉及具体的研究内容,而仅仅与元素、类或集合、属于或不属于、基数与序数等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数学中的概念相关。

这些悖论能够用符号逻辑体系中之语言作表述,并且仅出现于数学研究之中。

主要的语形逻辑悖论有布拉里-费蒂悖论、康托尔悖论、罗素悖论以及理发师悖论等。

下面我们就举出两个语形悖论的经典实例。

(1)首先我们来讲述布拉里-费蒂悖论,它与集合论知识中的良序集合的概念有关。

在集合论的知识框架之中,有如下三个定理:1.每一个良序集都必然有一个序数。

2.所有的由序数构成的集合,若按其序数大小进行排序,其必定为一个良序集。

3.所有的小于等于a的序数总体集合所构成之良序集合,它的叙述肯定为a+1。

根据Cantor集合论的概括规则可知,由全部的序数可以直接构成一个良序集合,这个集合的序数为D,那么由此推出D亦应包含在这一个良序集合之中。

而根据定理3,D+1也是这个良序集合的序数。

由于D+1大于D,所以D就不能作为这一个良序集合的序数了,此时就得出了一个矛盾。

此悖论是针对Cantor 集合论中对于序数集是一个良序集的推断而来的。

悖论的产生原因在于Cantor在集合论定义之初,并未明确指出相容集与不相容集的区别。

(2)罗素悖论。

这个悖论是在朴素集合这个范畴之内的,是一个经典悖论。

根据集合论中的概括原则,设性质P(x)表示“x不属于x”,那么我们假设现有一个类A是由P而确定的——即“A={x|x∉A}”。

那么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A∈A成立吗?首先,若A∈A,则A是A的元素,那么性质P必然适用于A,由性质P知A不属于A;其次,若A不属于 A,也就是说A具有性质P,而A是由所有具有性质P的类组成的,所以A属于A。

此悖论在集合论刚刚提出几十年的时刻,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后来,人们用公理化的集合论对集合加以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从而克服了罗素悖论。

对于罗素悖论的解决,我们之后可以罗素悖论的等价形式——理发师悖论为例子作答。

3.1.2语义悖论语义悖论并不是纯逻辑或纯数学的悖论,而是和心理学层面或语义层面上的悖论,可能涉及到的概念有意义、指称、定义、命名、断定、真假等,他们之中多数并不是产生于数学或逻辑学的层面,而是产生于心理学层面,是由于在认识过程之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出现混淆、含混不清等情况,正是由于对概念的理解偏差而非定义不全或不准确,导致了语义悖论的产生,它的解决途径一般为明确对定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科学的、有逻辑性的推理,从而得出合理的解释,解决悖论的产生原因和存在的某些矛盾。

现在,我们对以下几种语义悖论做一些介绍和理解。

(1)说谎者悖论。

说谎者悖论的描述是简单而多样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当时有一个克里特岛人埃匹门尼德说:“克里特岛上的说有人都说谎。

”,那么我们经过推理可知,这句话为真,则推出这句话为假;反之,这句话为假则推出这句话为真。

当然,“所有人都说谎”自身也存在语义含混的可能,那么如果用最贴切的方式来表述说谎者悖论,就是构造出这个“说谎者”,并用最简单的逻辑语言来表述悖论的过程,即:有一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推出矛盾,若这句话为真,那么同时它为假;反之若这句话为假,则推出它为真。

而说谎者悖论的最简表达形式为——(括号里的这句话是假的)。

这种悖论的问题在于,对一句否定意义的话的指向自身的否定本身就会产生“双重否定等于肯定”的效果,从而得出了“假假为真,但是本身又为假”的矛盾情况。

(2)贝里悖论。

贝里悖论是一种简洁而又深刻的悖论,如果用汉语来表达就是:“用小于十八个汉字不能命名的最小整数。

”上面这个长词汇本身的长度为17个字,少于18个字,但是根据字面意思,该词汇所描述的数字不可能被17个字所描述,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或这类整数,到底能不能被17个字命名?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矛盾,若可以命名,那么“不能命名”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个数字的定义也就站不住脚了;若不可以命名,那么它的确已经被命名了。

其实这种悖论的问题就在于,对“命名”一词的理解混淆,对语文上的命名和专业知识上的命名没有给予充分的区分而将之混为一谈,两类命名方式本身就存在着所用字数不同的现象,在两个不同的标准下,是无法同时用两个标准衡量一切对象而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的。

3.1.3语用悖论语用悖论,我们通常又把它称为认知悖论。

顾名思义,这一类悖论其实是由于我们对一个语句的产生语境以及具体用词的含义的认知偏差、以及语句的背景知识的认识不到位而产生的矛盾。

这一类悖论与相信、怀疑、知道、犹豫这一类语用概念以及真、假等语义概念有关。

并且,允诺、答应、命令、希望等一些用于指导行动的话语,也是此类悖论的重要组成元素。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某指挥官发布了唯一的一条命令:不执行这项命令。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执行该命令?如果要执行,可以推出不执行;如果不执行,实际上我们已经执行了这项命令。

这就是由语境、认知等问题产生的悖论。

此类悖论主要有知道悖论、突然演习悖论等。

(1)知道悖论。

此悖论源于中世纪,最早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

苏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这句话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有学习精神的话,然而,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悖论。

从逻辑的角度我们会产生疑问:苏格拉底到底是一无所知,还是知道一些东西呢?他的这句话使我们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中陷入两难,由此出现的矛盾,知道悖论由此而来。

此悖论一般由两部分组成,A部分为肯定句,肯定了B部分,而B部分为否定句,否定了A部分,此悖论的矛盾产生原因正在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