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中的逻辑悖论
谈修辞中句子运用的逻辑问题

[作者简介]张醒,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逻辑学。
谈修辞中句子运用的逻辑问题○张醒(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语文教研室,辽宁 大连 116036)[摘 要] 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方面,而逻辑是修辞的基础,要想在消极修辞方面表达的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必须与事实相符,这必须都以逻辑为基础。
[关键词] 句子;逻辑; 修辞[中图分类号]H 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042-02一、句子中逻辑问题语句表达要通顺,这是消极修辞的一条基本要求。
这一基本要求不仅包含语法要求修辞要求,也包含着逻辑要求。
下面具体分析句子运用的逻辑问题。
1.结构完整,断定明确。
命题都是表达判断的语句。
句子的结构完整,命题所表达的判断的意思才容易被人了解。
因此,句子的结构完整是命题断定明确的必要条件。
例如:(1)该厂勇于革新的精神,全市企业都佩服他们。
上例句“该厂勇于革新的精神”之后缺少谓语,缺少断定主项的谓语,因而断定不明确,影响了语言表达的通顺。
2.成分搭配,断定相称。
表达性质判断、关系判断的语句,句子成分之间必须搭配得当,否则就不能做到断定相称。
例如:(2)我们还参观了长桥大队自行解决饲料问题的经验。
这句话主语谓语句法不搭配,性质判断的主谓项之间不相称。
例句(2)的基本结构是“我们…参观了…经验。
”从语句角度来看,是谓宾成分不搭配,而从逻辑来看,前后项关系断定不相称。
这样的句子表达的判断都属于断定不相称,句子自然不会通顺。
3.句构单一,断定同一。
不能在同一句子中将两种不同句式混在一起,去表达一个判断,也不允许将两句话硬连成一句,去表达两个判断。
因为这样的作法都违反同一律,而且影响判断的断定同一。
例如:(3)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叫倒叙。
例句(3)是把“它是…经过”和“把…叫倒叙”硬连在一块,属“前后牵连”语义不清。
浅析《伤逝》的修辞研究手法

浅析《伤逝》的修辞研究手法一、悖论悖论通过逻辑悖论和修辞悖论两种形式,把相互矛盾的正反两方面都呈现出来,是一种狡黠的语言技巧。
在《伤逝》中,悖论无处不充斥其间。
分析如下:1."涓生的手记"与"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
"手记"是一种既成的事实(正在写的),"如果"则构成的是一种假设和怀疑。
两者就构成了一种确定中不确定的逻辑悖论。
2."半枯的槐树的新叶"。
仅从季节特点来论,"半枯"象征着秋冬,"新叶"象征着春天,一枯一新间,构成了反季节上的逻辑悖论。
3."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么瘦损"。
按常理,悲伤常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消瘦是其表现之一,但"并不怎样瘦损",这既是一种逻辑悖论,又是一种修辞悖论,更构成了一种反讽和隐喻。
二、反讽鲁迅曾经的求学求医经历,足以使他成为一个冷静的以生理和心理科学为至上原则的人道主义者。
他不是一个彻底的殉道者,总要来点"假慈悲",掀起点涟漪,最后推向殉道的复活之路。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1.对面部表情的描写。
子君的脸部属于生理的一部分,而面部表情则可以反映心理的某些层面。
她的脸色由"微笑-柔和-凄惨-灰黄-稚气的闪闪的光泽"的变化,其实是对她精神的一种对应和违背,到最后精神的新生与复活。
这"对应与违背"的桥梁是对精神的隐喻和反讽。
子君由"幸福-忙碌(还是幸福的,为爱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绝望(假光泽对应假幸福)",这并不是鲁迅真的慈悲,因为子君用死抹杀了她对生的所有希望,她也跨向了新的"生"路。
如此,她不用再去"伤逝"了,真的就是"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了"。
基于修辞悖论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特征研究

动中,狄金森总是做出否定答案。2016 年,在英国 “白袍”斟酌诗歌的优劣,并决定其能否发表。可
上映的电影《宁静的热情》还重现了这一情节。诗 见,无论天堂还是人间都有审判者的存在,被审判
人无法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但又不相信耶稣的 者都无法得知审判的标准,因此它们别无二致。
力量,因此,创造了“多莉”这一凡人拯救者的形 诗人在建构神圣(天堂)与世俗(人间)的等价对立
临之时,女诗人用在场的“多莉”喻指缺席的“耶 收加尔文宗与佛教思想,也创造性地将“天堂”与
稣”,建构了人与神的等价对立矛盾。“就要死去! “人间”融为一体。对狄金森而言,诗人的成名犹
死在黑夜!/……/ 耶稣!耶稣哪儿去了?/……/ 如上帝对人类的拣选,能否在文坛获得一席之地
楼梯上有她的脚步声!/死不能伤害,有多莉在!” 与能否成为上帝的选民是一样的。普通人不知道
第 27 卷第 3 期 2021 年 6 月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27,No.3 Jun.,2021
基于修辞悖论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特征研究
赵明慧
(大连财经学院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悖论性是狄金森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其诗歌的内容上,也反映在其创作技巧方
从 小 对 宗 教 持 怀 疑 态 度 ,她 在 霍 山 女 子 学 院 年之后的事情。她在世时并不知道入选文坛的标
(Mount Holyoke College)就读时非常叛逆,在每学 准,也无法得知如何加入到这个“神圣”的队伍。
年开学初老师们逐个调查学生是否得到救赎的活 因此,评论家评审诗歌犹如天使审判人类,穿上
什么是逻辑悖论?

什么是逻辑悖论?
当我们谈到逻辑悖论时,我们指的是一个陈述或推理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逻辑悖论常常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因为它们违背了逻辑原则和思维的一致性。
逻辑悖论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陈述中,包括数学、哲学、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推理过程。
它们通常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对逻辑规则的误解而产生的。
举个例子,著名的“谎言悖论”是一个经典的逻辑悖论。
它的陈述是:“我现在正在对你说谎。
”这个陈述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况,因为如果这个陈述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一个谎言,但如果这个陈述是一个谎言,那么它又变成了一个真实的陈述。
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得这个陈述逻辑上不成立。
逻辑悖论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真理和逻辑的理解。
它们揭示了逻辑系统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逻辑悖论的解决通常需要对推理规则和逻辑原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为了避免逻辑悖论,我们需要在思考和表达观点时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
这包括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如排中律(要么A成立,要么非A成立)、非矛盾律(A和非A不能同时成立)和中间地位律(不存在中间状态)。
此外,我们还应该对我们的陈述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以确保它们不会导致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总之,逻辑悖论是指在陈述或推理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它们挑战了我们对真理和逻辑的理解,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来解决。
为了避免逻辑悖论,我们需要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并对我们的陈述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
paradox修辞手法

在修辞学中,"悖论"(paradox)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在表达中创造出看似矛
盾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它通过结合两个或更多对立的概念或观点来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并激发思考。
悖论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演讲、哲学论述等多种文本形式中。
悖论的目的是通过表达的反差和矛盾来引发深入的思考,挑战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并在读者或听众的心智中产生某种震撼或启示。
悖论常常用于揭示人类存在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道德困境以及哲学上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悖论修辞手法的例子:
1. 自指悖论:指的是描述自身的陈述或概念引发的悖论。
例如,"这句话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应该是假的,但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它又成了真的。
2. 瑞士旅行者悖论:一个人声称他是从过去旅行到未来的瑞士旅行者,并返回过去传授了一些新的发现。
这个悖论表明了时间旅行的困惑和自相矛盾的可能性。
3. 斯多葛主义悖论:斯多葛主义悖论通过结合对立概念来创造出矛盾。
例如,"你必须放弃欲望才能得到满足",这个悖论强调了欲望与满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
4. 贝利尔悖论:这个悖论源自于信息理论,指的是当我们试图传递包含信息的信息时,可能会出现混淆或无法理解的情况。
这些例子仅仅是悖论修辞手法的几个示例。
悖论是一种强大的修辞手法,用于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注意,并推动他们超越传统思维的边界。
“悖论”概念的几个层面

第 3 7卷 第 4 期
VO. 范 大 学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o r a fAnh i r lUnie st H u .& S c S i) u No ma v riy( m o . c.
aie ar d lz d p a ox. ‘
“ 论 ” 是 英 、德 文 “ aa o ” 的 汉 译 。 悖 p rd x 台港 澳地 区 的 学 者 称 之 为 “ 吊诡 ” 或 “ 论 ” 诡 。 从 字 典 学 角 度 看 , “ aa o ” 由字 首 “ aa一 p rd x pr ”
? l a) Ke y wor s: p r d d a a ox; r t i lgi rgi r d he orc; o c; i d pa a ox;ge e aie a a ox nrl dprd z
Ab t a t a a o sa p l s my wi e e a a e s o o c p s I al x r s i n ,i h s b e s d i sr c :P r d x i o y e t s v r lly r fc n e t . n d i e p e so s t a e n u e n h y d fe e tl y r n r e o i a d lg c I h s d fe e c s b t e p ca o ia a a o n e e a o ia i r n a e s i h t rc n o i. t a i r n e e we n s e i l g c lp r d x a d g n r l g c l f f l l p r d x L gc l a a o s a t e r tc fc s o h o e i s a e u a a o ia c i n o a a o ia i a a a o . o ia r d x i h o e i a t rt e r t t t 。b tp r d x c l t r p r d x c lst — p c a o u t n r lo c l d 。 a a o ”i h i l fp a t e o p r d x i ca sf d i t i i a a o n e e — i sa e as al o e 。 r d x n t efed o r c i .S a a o s l s ii n o r d p r d x a d g n r p c e g
逻辑悖论的例子

逻辑悖论的例子
哎呀呀,让我来给你讲讲逻辑悖论那些超有趣的例子吧!
比如说“理发师悖论”,假如一个小镇上只有一个理发师,他说他只给小镇上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那你想想,他到底给不给自己理发呢?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按照他的说法他就得给给自己理;可要是他给自己理发了呢,那又不符合他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这个条件啦,这是不是超级神奇呀!
还有那个“说谎者悖论”呢,有人说“我正在说谎”。
那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呀?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他就是在说谎,这就矛盾啦;可要是他说的是假话,那他其实没在说谎,这也很矛盾呀!
再说说“外祖母悖论”吧,你想啊,假如你穿越回过去,在你的外祖母遇到你的外祖父之前就把她给杀了,那这样一来你的妈妈都不会出生了,那你又怎么能穿越回去杀你的外祖母呢?这岂不是很荒谬嘛!
这些逻辑悖论就像是思维的迷宫,让你转来转去都出不来呢。
它们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我们对逻辑和思维的深入思考。
我们平常老是按照常规的
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但这些悖论会突然跳出来,打乱我们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
其实啊,逻辑悖论不是为了让我们困惑,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思维的局限,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和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呀。
它们就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指引着我们在思维的夜空中不断前行,寻找真理的方向。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些逻辑悖论超有意思的呢?。
写作中的常见逻辑谬误总结

写作中的常见逻辑谬误总结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或缺陷。
在写作中,逻辑谬误会导致思路不清晰,推理不严谨,进而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提供相应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1.非此即彼谬误非此即彼谬误是一种二元思维模式,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种选择,忽略了中间地带或其他可能性。
例如,“要么爱国,要么背叛祖国”。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采取多元思考,意识到问题往往不止两个极端选择。
2.过度概括谬误过度概括谬误是根据个别情况做出普遍性结论,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例如,“我认识的几个人都不会游泳,所以大家都不会游泳”。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收集更多的样本,避免基于极少数的观察得出普遍结论。
3.诉诸个人攻击谬误诉诸个人攻击谬误是采用攻击对方个人而非对方观点的方式来反驳。
例如,“你不懂经济,所以你的观点没有意义”。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关注对方的论点而非对方本身,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4.凭空臆断谬误凭空臆断谬误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凭主观判断得出结论。
例如,“这个新产品一定会成功,因为我觉得它很好”。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基于客观数据和事实进行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5.乌鸦原理谬误乌鸦原理谬误是一种错误的归因逻辑,将两个事件的因果关系错误地联系起来。
例如,“我摸了头上的一只乌鸦,之后就发生了交通事故,一定是摸乌鸦带来的厄运。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避免没有充分证据的主观臆断,寻找可能的其他解释。
6.谬误的谬误谬误谬误的谬误谬误是指将别人的错误或谬误等同于对方整个观点的错误,而忽略了其中合理的部分。
例如,“他说了一个错误的观点,所以他的整个论点都是错的”。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辨析对方观点的不同部分,并针对每一部分进行评价。
7.一致性谬误一致性谬误是在推理过程中过分追求一致性,而忽略了自相矛盾的可能性。
例如,“这个理论在A案例中适用,所以在B案例中一定也适用”。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在论证过程中注重逻辑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格中的逻辑悖论
修辞学是研究最佳表达效果或交际效果的一门学问;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和他们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众所周知,语言的逻辑性是不可缺少的。
可以说,逻辑性越强,语言就越就具有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故学术界对语言的逻辑性研究从未间断,且成果累累。
本文将逻辑与修辞融为一体,专门研究话语中——确切的说是修辞格中不合逻辑的现象,即逻辑悖论。
文章先阐述了这些悖论在修辞格中的表现形式:拟人、夸张、通感、移就、暗喻违背了逻辑规律同一律中的概念同一,双关违反了判断同一,矛盾修辞、反语、讽刺等违反了逻辑规律中的不矛盾律且对比、隽语等违反了排中律;继而分析造成这种逻辑悖论生成的各种理据;然后探讨它的特殊功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活泼、有效,更简洁,新异,产生模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