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8信息经济学第四章_委托代理与激励
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一)

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一)论文关键词:委托-代理激励约束制度安排论文摘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目标函数的差异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极易导致各种代理风险的产生。
因此,研究如何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相互关系设计中对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相关的制度安排,以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作为产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委托一代理理论是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契约形成过程出发,探讨委托人(Principa1)如何设计出一种契约,以促使代理人(Agent)为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效用而努力工作。
标准的委托一代理理论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的假设:1.信息不对称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拥有企业的经营权,实质性地控制着企业,代理人对企业内部状况、外部环境更为了解。
此外,对于一些专业化信息,如代理人的经营禀赋、努力程度以及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等,委托人因其专业知识、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对信息的解读能力相对较弱,代理人因此拥有相对于委托人的信息优势。
难以被委托人感知的个人行为(努力程度、机会主义等)及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私人信息”空问(能力大小、风险态度等),给委托人的监督和控制造成了很多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源于亚当·斯密的的研究,他认为人类具有自我利益需求,经济活动具有自身财富最大化的倾向。
按照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人修正的假设,委托人和代理人都力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都有通过签订契约确定分工效果从而增加自身效用的动机。
二、委托一代理关系失效的原因分析委托一代理关系一旦确立期,委托人期望代理人忠诚为其服务,通过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水平,来提高企业的产出绩效,进而实现其自身效用最大化。
但因代理人利己主义倾向及信息不对称,这一前提经常与现实经济生活相背离,从而导致了委托一代理关系失效。
1.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下面利用模型MaxEU(Y,A,I,C)对委托人、代理人的效用函数进行分析。
激励理论及委托代理下的激励机制设计

ERG理论
• Existence • Relatedness • Growth
双因素理 论
• 保健因素 • 激励因素
成就需要 理论
• 成就需要 • 权力需要 • 情谊需要
• 自我实现
2、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效价理论 激励= 价值×期望概率 (2)亚当斯的公平激励理论 他认为员工激励不仅受报酬绝对数量的影响, 更受到工作报酬相对比较的影响; (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是激励因素影响个体工作动机的主要手段, 给员工设置目标应根据目标的具体性、挑战性 和认同性三大标准。
1950 年代后期和1960 年代, 企业管理者的多目 标模型开始流行, 鲍莫尔( Baumol, 1959) 、玛利 斯(Marris, 1964) 和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64) 分别提出了企业最小利润约束下的销售收入最 大化模型、最小股票价值约束下的企业增长最 大化模型和最小利润约束下的管理者效用最大 化模型。 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掌握控制权的管 理者与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之间的利益目标差异, 并提出了代理制企业中如何激励管理者以符合 股东利益目标的新问题。
4、综合激励理论 (1)罗伯特.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 该理论认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包括对任务本身所 提供的报酬效价; 对任务能否完成的期望值以及 对完成任务的效价。外在的激励因素包括完成 任务所带来的外在报酬的效价, 如加薪、提级的 可能性。 (2)布朗的VIE理论 激励是绩效( Value) 、手段( Instrument ) 和期 望( Expectancy) 的乘积,其中任何一项要素为 零,激励就为零。该理论的实质是对目标设置 理论和期望理论的综合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3.委托-代理问题的类型
模型
委托人 代理人 行动或信号
信号传递模型和 买者 信号甄别模型 投资者
雇主
卖者 经理 雇员
产品质量保证
盈利率、负债率 工作技能、教育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4.1.2 委托-代理的基本模型
1.委托-代理关系模型中的变量 代理人的产出y; 代理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a;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事件n。
逆向选择模型 信号传递模型 信号甄别模型
隐蔽信息的 道德风险模型
4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4.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4.1.1 委托-代理关系
3.委托-代理问题的类型
模型
委托人
隐蔽行动道 德风险模型
保险公司 地主 股东 经理 债权人 住户 房东 选民
代理人
投保人 佃农 经理 员工 债务人 房东 住户 议员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4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4.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4.1.1 委托-代理关系
1、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1)代理人(Agent):掌握信息多、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 称为代理人,是行为人。 (2)委托人(Principal):掌握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 方称为委托人,是受到行为人的行为影响的一方。
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按照一定顺序发生作用的。 a y n
也就是说,影响代理人行动结果的因素并不仅仅是代理人的行动a,还可能 受到环境或委托人行动的影响。这点很关键,因为如果代理人的行动a唯一决定 其结果,那么委托人完全可以通过观察结果准确地获得代理人行动a的信息。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4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第四章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信息与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第一篇: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标题: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论文作者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问题的激励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委托—代理激励理论中牵涉到人的利益冲突和不对称的信息问题。
随着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令人振奋的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经常不一致,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着对工作的详细信息、代理人的能力、品德和偏好的信息不对称,度量代理人业绩的成本昂贵。
所以,除非委托人能有效地约束代理人,否则代理人做出的决策通常不是最优的,这就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原则是如何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的行为有利于委托人的利益。
一、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科斯的产权理论和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突破,始于科斯、伯利和米恩斯的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在近20年取得的迅速发展,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解决代理问题的显性激励方法。
由威尔森(1969)、罗斯(1973)、米尔利斯(1974)、霍姆斯特姆(1979)以及格罗斯曼和哈特(1983)等人开创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应用模型分析,主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他们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提出激励措施,是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财产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经营绩效挂钩。
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两权分离的公司实行激励经理努力的方法,不同的只是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比例。
1972年,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团队理论,认为企业采取团队模式进行生产使得每一个成员的努力程度不可能精确度量,这会导致人们“搭便车”式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
为此,需要设立监督者,并以剩余索取权对监督者进行激励。
信息经济学激励机制

买者可能怀疑其质量有问题,卖者也可能为了把 “次品” 推销出去而不愿意告诉买者具体的质量状况。
从而质量不同的车可能按相同价格出售,买者只会按一 个平均质量支付价格。 高质量的旧车就不愿意出售,低质量的旧车充斥在市场, 导致买者进一步压低价格。高质车所占比重更少。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关于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完全信息 的假设与现实情况是相违背的。
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需要成本,市场通讯 系统的局限和市场参加者施放市场噪声等主客观因素。 会严重地阻碍市场信息交流和有效的传播,市场参与者 只能拥有不完全信息。
2.不完全信息 incomplete information
两种市场信号: (1)信息优势方发出:证明自己商品质量的信号。 (2)信息劣势方给出:甄别不同类型信息优势方的信号。
两种信号传递方式: (1)信号传递模型:信息优势方为了为了信誉而首先披 露自己的信息。 (2)信息甄别模型:信息劣势方发出信号以诱使优势方 披露信息。
2.信号传递模型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提出信号传递模型,因此获 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信号传递模型里,信息劣势方可以等待信息优势方主 动传递信息。
信息经济学_激励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 二、市场信号及其传递 三、道德风险 四、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
1.完全信息 complete information : 市场参与者对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即消费者与厂商在任何时点都能了解市场各种商品的供 求状态。
此外还有,如买了医疗保险的人会让医生多开一些不必 要的贵重药品。
代理委托关系项目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项目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部、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位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领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题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立论依据: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和背景、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课题来源:通过自己平时阅读相关的资料文献,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实际体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该领域进行相关的探索。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项目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项目管理的研究重点之一,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绩效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建设项目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的理论研究有丰富作用。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国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关于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委托代理理论。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伯利首先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问题,他们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所有人再也没有可能完全掌握企业的全部信息,作为资本的拥有者他可以选择掌握信息更为敏锐、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更为迅速的专业人员掌管企业某些部门,将这些部门的管理权授予其认为能力、经验足以胜任的管理人员,有些企业所有者甚至将整个企业的管理权进行授予,只保留依附于资本存在的企业所有权和收益权。
而我国对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企业数量少,经济发展落后是全国性的问题,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生产规模微小而且多以家族化经营方式为主,企业经营周期中几乎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问题在民营企业中并不明显。
第四章 委托代理与激励机制20151115

9
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分类 委托人 代理人
博弈中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 人 交易中没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 人 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法律上,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种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就产生了, A为委托人,B为代理人。
经济学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交 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
38
2. 信息不对称
即使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如果委托人能 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社会最优仍然可以通过 强制性合同实现; 如果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不能观察到代理 人的行为,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 此时,如果结果并不是行为的准确度量,代理 人就不一定选择对委托人最优的行动。
例子:雇主与雇员
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为 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雇员选择接受教育水 平;雇主根据教育水平支付工资。
委托人:雇主
代理人:雇员
19
信息甄别模型
发送信号 接受 状态 提供合同 消息 不接受源自代理人 代理人自然状态
委托人
代理人:知道自己类型,委托人不知道。
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的类型,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 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 择行动。
注意:这个区分不宜过分强调。 信息经济学是从研究具体的制度安排中独立发展起来的。
6
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一只燕子为了筑巢,飞到羊身上去寻找少许的羊 毛。羊愤怒地跳来跳去。 “你允许牧人把你的毛统统剪光,却连一小撮羊 毛都拒绝给我,这是为什么?”燕子说。 羊愤怒地回答:“因为你不懂得象牧人那样懂得 用好的方法来取我的毛。”
《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习题及答案(2-9章)

2 因此,贷款需求函数为: D (r ) = ; r ≤ 0.55) (r > 0.55)
贷款需求曲线可以根据此函数以 r 为横轴,D 为纵轴而绘出。 2.有些大企业倾向于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不是有工作经历的求职者。 你能对此给出一些可 能的解释吗? 答:有工作经历者,可能是由于在原企业表现不佳无法获得满意的报酬而离开,甚至可能是 被辞退的。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这一点。当然,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前期的工作经验对于大企 业而言并不是很重要,如果需要招聘有经验员工的企业,情况就会不同。此外,对于刚毕业 的学生,大企业更容易通过培训等方式向他们传输自己的企业文化。 (你还可以给出更多的 其他解释)
1
红色为新增习题,简答题的答案仅供参考,部分题答案略。虽然本课程为《信息经济学》 ,但一些简答题 或问答题的回答并不应当局限于书本或课堂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可以的。对于某些习题,读者不 应被这里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所束缚。作者联系方式:陈钊,zhaochen@。
3.你能从外部性的角度来谈谈旧车市场上的逆选择吗? 答: 好车退出市场会降低买方对市场二手车质量的预期, 对于仍然留在市场上的二手车而言, 好车的退出就造成一种负外部性,因为它们的售价将因此降低。 4.你能从非对称信息的角度来解释劳动力市场上可能存在的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吗? 答:很多企业不愿意聘用打算近期结婚生育的女性,而这样的打算是无法观察的。 因此即使并非所有女性抱此想法,她们也因此而受影响。 5.请你对本章阅读素材中反映的无公害蔬菜以及龙井茶叶面临的困境加以分析。 答: (1)无公害蔬菜:进菜场不能卖高价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进超市不能卖高价当然也 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材料中所反映的) ,但通常我们可以认为凭大超市的信誉,消费者 可以相信这的确是绿色蔬菜。 因此, 进超市不能卖高价更主要的可能是因为消费者对绿色蔬 菜的支付意愿并不高。所以,在那些较高收入居民居住的地区,那里的超市如果卖绿色蔬菜 的话,应当更能卖个好价钱。 (2)阅读材料中龙井茶叶的困境与以下因素有关:茶叶的质量信息在购买时严重不对称; 在杭州这样的旅游城市, 来自游客的一次性的购买占多数; 潜在购买者是来自全国甚至国外 的游客,而茶叶的品牌并非全国性的。 第四章 1.产品的质量有高低之分,假定消费者需要不断地购买该产品且只有在购买并使用之后才能 鉴别产品的真实质量。广告需要花费昂贵的广告费,但广告并不会提高产品的质量。那么企 业为什么要为产品做广告呢?其中的一种解释是广告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发送的机制, 因为与 高质量产品相比, 低质量产品通过广告只能获得很少的好处。 请问与我们本章所分析的不同 类型的代理人发送信号的成本不同相比,这个例子有何特别? 答:此处代理人发送信号的成本是相同的,因为企业花费的广告费与产品质量无关。但是, 由于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够鉴别产品的真实质量且需要不断购买该产品, 因此做广告的潜在收 益在不同产品质量的企业间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使得分离均衡可能存在。 2.在中国的保健品广告中充斥着大量的“低质量”产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前一 题中广告的信号发送机制可能获得分离均衡的话, 那么可能是什么原因使保健品市场并不普 遍地存在这样的分离均衡呢? 答:上题中消费者能够在购买后鉴别产品质量的假设在保健品的例子中不一定成立。 3.请你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信号发送”或“信息甄别”的例子。 4.“要想孩子上重点,先交几万赞助款” , “择校费、择校费,中间多少家长泪”……这些社 会俗语道出了“择校费”现象对老百姓的影响。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择校费”现象发表 看法。 答: 就业市场的压力传递到教育领域就变成为了将来找到好工作必须先要考上好大学, 而要 考上好大学就要先读上好高中,要读上好高中就要先进好的初中……好学校的资源是垄断 的,学生(家长)是竞争的,于是,将来对好工作的期望都被预支,变成了现在竞争进入好 学校的门票,也就是所谓的“择校费” 。即使从名义上取消这种“择校费” ,高昂的门票费也 会以贿赂、赞助费、好学校周边的高房价等形式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粥机制设计:这是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
做的一个比喻。说明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 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了。制度不但要科学,还要有针对性。制度的制 定一定要有所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制度要简单明了,便于执行。
你可不能多拿
前提条件——分得平均
(1)领导分粥
不完全、对称结构
(3)与第二种情况基本相同,只是局中人能够看他们各 自的暗牌,然后再下赌注,当各自的暗牌翻转后,握有 最大牌者胜。——信息不完全、非对称结构
私人信息是使第三类博弈与其他两类博弈有所区别 的原因,这类私人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并导致人 们对各种利润战略的追求行为,如隐瞒、欺诈、名誉等。
在股东(投资人)与经理(经营者)的关系中, 股东委托经理管理企业,股东想着低成本高绩效, 经理想着钱多事少,两者都想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 化。于是,股东和经理就签订合同,规定经理的工 资取决于公司的绩效。但在经营过程中,股东无法 全天监督经理的工作,也无法直接判断经理是否真 正在用心办事。而且公司的业绩也不完全取决于经 理的水平和努力程度,经营环境、国家政策、竞争 对手等因素对企业绩效也有重要的影响。即使经理 在经营中偷懒或者以权谋私,股东单凭结果也很难 判断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行为 。
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 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 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买不到创造性, 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去争取这些。 ——弗朗西斯(C. Francis) 纽约伯纳德.M.巴鲁克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
激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1)信息蒙蔽——人们为使驴“自觉地”、或“有干 劲”地不停地拉磨,蒙上驴的眼睛。 例如:文革时的信息蒙蔽
几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
政府
代理人
垄断企业
委托人
厂商
代理人
零售商
资本家
证券投资者 保险公司 个人计算机用 户
股东
经纪人 投保人 网络服务商
病人
顾客 百货公司 选民
医生
百货公司 生产厂商 议员、代表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式 博弈模型
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者
例子
医生与病人
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者(复合代理者) 多个委托人(复合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
讨论:如果“说真话”与“说假话”的成本相等,多数人 会选择说什么?
(二)激励机制的框架
“激励”就是委托人拥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
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 束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 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进行选择时, 从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
2)信息诱惑——在驴的头部前面用竹竿挂一个胡萝 卜。
例如:改革开放后的信息诱惑 一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这两种方式都属于激励,但后一种激 励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经济学的激励范畴。
一、激励机制简单模型 (一)激励机制的目标 (二)激励机制的框架
(一)激励机制的目标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代理人 可以利用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 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 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信息优势,使委托人处 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 —— 美容小姐、虚假产品 二是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如是 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有的行动规则等)而获 得信息优势地位。这种信息优势地位的获得通常是代理人 在签定委托—代理合同后采取的有利于自身收益(但损害 委托人利益)的私人行动。 —— 滥竽充数、美容小姐、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
二、 委托代理简单模型 (一)关系假设
一般而言,只要在建立或签定某项合同前后,市场参与 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 委托代理关系。 —— 掌握信息多(拥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代理人 —— 掌握信息少(没有私人信息)的市场参加者称为委托人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 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定付酬方式和数量的权力, 即委托人在代理人选择行为之前就能与代理人确定某种合 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报酬是委托人观察代理行为 结果的函数。 第二:代理人和委托人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 二者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 首先,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其次 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因为代理人 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随机变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 代理人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委托-代理信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委托代理合同的承诺,或对市场规则的承认和遵守
(2)敬业精神
例如: ——遵守交通规则(红绿灯与爱情规则) ——两个留学生勤工俭学 信任程度高 信任程度低 交易成本低 交易成本高 经济效率高 经济效率低
广州市民对商家商业道德的评价
11% 47%
第四章 委托代理与激励
假设 委托 代理 结构 均衡合同
信任
激励机制 目标 框架 典型 应用
投标法 第一投标法 第二投标法
最优税 维克里最优税制 莫里斯最优税制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基础理论的发展 委托代理关系是 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关系。 如主管与员工、老师与学生、股东与经理、民众与政府、 甚至包括恋爱双方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视作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关系,从广义上说,信息不对称的契约双方 都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无论这种契约式显性还是隐性。 通俗地说,如果你需要别人帮你做事,却对他不够了解, 需要与他签合同或作出保证,这时就形成了委托代理。
分粥者最大的资源并不是粥,那是表面的资源,也是 最靠不住的资源,会因为你分的好不好就要立即产生矛盾。 分粥者最大的资源是设计制度,不同的制度下,自然有不 同的结果,分粥者就是要设计出那个最优的结果。在这里, 粥只是一个载体而已,一旦懂得了生产公平的分粥制度, 你就自然懂得分任何东西给任何人。
透过分粥的故事可以看出:品德也不是永远牢靠的,可 能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管理不能仅靠道德教化,如果没 有制度上的约束,品行高尚的人也会堕落。监督和制约可 以保持公平,但付出代价过大,还极有可能损害效率。不 同的制度能孕育不同的人性,好人和坏人完全可以因为制 度而发生质的变化。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 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了。
(2)轮流分粥 (3)德高望重者分粥 (4)现代分粥制度
(5)有效激励制度
方法一:拟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 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结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 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耐。结论: 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 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结论:毕竟是人不是神!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 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 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早就凉了!结论:类似的情况政府机构比 比皆是! 方法五: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结果呢? -----每次7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就象科学仪器量过的一样。
14%
28%
ç » É á Ð Å È Î ¶ È µ ÷é ²
难说 较好或很好 不好或很不好 一般
21% 47% 32%
Ë » µ ² × ¼ É Ò ¿ Ô Å Ð È Î » ¿ ² É Ð Å Î È
市场参加者遵守各种经济规则的水平,体现了
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然而,遵守市场经济规
则,不可能在其他参与者不遵守的情况下要求某些 个别参与者严格遵守,即使个别参与者能够在一时 严格遵守规则,他们也没有动机长期地严格遵守规 则。
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
首先,针对代理人的隐蔽信息而面临的不利选择地 位,激励的目标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显示他们的私 人信息或真实偏好,即 ——如何让人说真话 其次,针对代理人的隐蔽行动而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 问题,激励的目标就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尽最大努 力工作,诱使代理人不采取道德风险行动,即 ——如何让人不偷懒
对我国而言,提高委托代理的信任要比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甚至要比单纯从制度上由计
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要复杂得多,也要漫长得
多。
第二节 激励机制设计
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能获 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 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刺激。这样,委 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就转化为激励机制的设 计问题。 ——高薪让人努力工作 ——办公室聘用漂亮的女职员 ——美丽洁净的新加坡(对违背规则的惩罚就是对遵守规则 的奖励)
(三)均衡合同的形成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通过讨价还价和相互退让,最后达 成双方可接受的合同,以及在这个合同下约束的行动,都 可以看成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局中人之间展 开博弈的结果。 如果任何一个局中人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战略情况下都 不能通过单独改变自身战略而提高其效用,那么这个战略 组合就称为纳什均衡点,或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构成委托代理博弈中最基本的均衡形式。 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达成的合同称为均衡合同。
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通俗地说,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我怎样使某人愿意为 我做某事”。
有利的合同,存在困难。
信息经济学将达成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概 括为两个: ——参与约束 ——激励相容
* 参与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履行均衡合同后所获得的收益不能低于某 个预定收益额。或者说,代理人接受委托人合同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他 在同等成本约束条件下从其他委托人处获得的收益水平。 * 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 作行动,代理人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保证使委托人的预期收 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