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

合集下载

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线索

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线索

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线索。

1.西方文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由文学活动中的问题本身所决定的,即不同时代问题视域的变化和转换带来文学理论的变化与演讲。

2.依据艾布拉姆斯的观点,西方文论始终围绕文学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关系展开。

3.西方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后现代文论各自问题视域的特征。

西方文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视域,即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围绕文学与世界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论述不同时期文论的不同表现形态、总体特征。

净化亚里士多德术语,罗念生译为“陶冶”,又译为“卡塔西斯”。

作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模仿出来,从而达到灵魂的解脱和内心的净化;作医学术语,意思是“宣泄”或“求平衡”。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最高目的就是观众通过演员的模仿引起恐惧和怜悯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

但是恐惧和怜悯并不能直接引起净化,关键在于观众要对演员的扮演产生共鸣,所以共鸣是净化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

朗吉弩斯《论崇高》崇高有五个源泉:1、庄严伟大的思想2、慷慨激昂的热情3、构想辞格的藻饰4、高雅的措词5、尊严和高雅的结构。

席勒“素朴诗”与“感伤诗”主要论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一般称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原则的区别、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结合的可能性。

作者从诗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认为“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

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

古代的人是自然人,他与自然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内部还没有分裂和对立,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他的全部天性都表现在外在生活中,所以古代诗人必然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

近代人是文化人,他与自然已离异,他的天性的和谐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近代诗人必然把现实提高到理想。

前者是素朴的诗,后者是感伤的诗。

素朴的诗只限于模仿现实,它与自己的对象只有单一的关系,给我们的审美印象的性质也是一致的。

感伤诗人沉思事物在他身上引起的印象,对象是与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西方文学理论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 绪论

西方文学理论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1)

西方文学理论导言1、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期划分的标准:社会历史文化的不同。

(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2)近代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3)现代文论时期: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心理分析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存在主义、英美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4)当代文论时期(后现代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读者接受文论、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论1、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2、古希腊文论大致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达到高峰。

代表人物:(1)毕达哥拉斯(2)赫拉克利特、(3)德谟克利特(“艺术是模仿自然的产物。

”)、(4)苏格拉底(时代的分界点。

将模仿论具体化。

“艺术需要再现肉体和精神都美的人”“艺术家不仅应该模仿对象的外形,还要模仿对象的心灵。

”)3、柏拉图代表作《伊安篇》《会饮篇》《理想国》。

4、理念与模仿(柏拉图的模仿论)(1)、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2)、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3)、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范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5、文艺的社会作用(1)、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哲学家,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文学艺术必须为完善公民的品德服务,进而为建立理想国的目标服务。

(2)、鉴于模仿文艺的巨大危害,柏拉图主张建立严格的文艺审查制度。

6、诗的迷狂7、柏拉图认为,不同于画家和雕刻家,也不同于工匠型诗人,真正的诗人在神灵感发的迷狂状态中,不靠模仿的技艺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8、柏拉图是西方文论史上最早对灵感与迷狂现象做出生动描绘和系统研究的人。

9、著作《诗学》《修辞学》10、模仿论(1)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2)文艺模仿对象是现实人生。

朱立元——西方文学理论

朱立元——西方文学理论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绪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1人本主义:象征主义<瓦莱里>与意象派<庞德>,表现主义<克罗齐>,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直觉主义<柏格森>,现象学,存在主义,西马,阐释学与接受理论2科学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3两大主潮的交流:7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后殖民……两次转移:作家——文本<结构主义,新批评>文本——读者<现象学,存在主义,接受理论,结构主义>两次转向:1人本主义的非理性转向<叔本华、尼采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沿着这条路探索长期被忽视非理性方面——情感、直觉、无意识、意识流……,如克罗齐,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等人>2科学主义的语言学转向<“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认识论“我们如何知晓世界的本质”——语言学“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象征主义前期象征主义:19C后期,在法国,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应和论”——在象征的森林中,人心与自然相应和>、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强调藏匿在自然背后的超验的理念世界。

后期象征主义:瓦莱里.叶芝、西荣斯瓦莱里的诗论1认为象征主义是一种群体精神<1关注心灵世界2创造读者,要求趣味高雅的读者3重视个性,构建个体精神史> 2音乐化论:诗歌应当音乐化,语言<言>——意象<象>——感觉<情>之间和谐合拍,“音乐化”指语言要和人的整体情绪合拍,“音乐化”指意象要和人的整体情绪合拍,“音乐化”指语言本身的音韵谐美,节奏合拍3对理性,对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视<1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2构思过程需要,3表现普遍价值需要>叶芝的诗论1认为象征高于隐喻<象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象征主义通过形式来唤起与表现情感<形式通过象征唤起情感,情感通过象征得到表现>2象征分为感情的<唤起情感,如莎士比亚——自然>与理性的<唤起观念,如但丁——宗教>,推崇饱含感情的理性象征意象主义<庞德,休姆>庞德的诗论1意象,“瞬间一个理性与感情的复合体<“意”为某种思想或情感>的呈现<“象”为视觉想象上的投射,庞德强调描写物像的精确性,“一个天真的现实主义者”>”2在《回顾》中提出是诗歌创作三原则——A对所写之物,无论主观客观,都直接处理B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用的词C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语在内容情感上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机的节拍总结强调意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和谐一致,尤其可贵的是主要代表人物大都坚持理性的指导.对流行的非理性主义有所抵制。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文学理论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文学理论

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

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西方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

在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下,中国现代作家面临着创作的困境。

而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为他们打开了新的思维的大门。

例如,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理论,使中国作家开始关注文学形式和结构的重要性,从而在创作上尝试各种新的表达方式。

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更是让中国作家开始反思现实与虚构的关系,以及文学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等问题。

这些新的思维范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次,西方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往往注重对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等方面的解读,而忽略了文学形式和结构的分析。

而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使中国的文学批评开始注重对作品形式和结构的分析和解读。

例如,法国新批评理论的引入,使中国的文学批评家开始注重对文本内在结构和符号的研究,从而使批评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的引入,也使中国的文学批评开始关注性别和种族等议题,从而为中国的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西方文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翻译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中国作家和学者通过翻译和介绍西方文学理论的著作,使中国的文学界能够及时了解到西方文学理论的最新动态。

同时,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也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例如,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方法,使中国的文学研究开始注重对文本内在结构和符号的分析,从而使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最后,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也使中国的文学界开始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例如,结构主义和认知科学的结合,使中国的文学研究开始注重对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的研究;而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学的结合,使中国的文学研究开始注重对文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的研究。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1.导言

西方文学理论-马工程1.导言

西方文学理论与西方美学史、西方艺术 Nhomakorabea论西方美学史是以西方历史上的美学观与文学艺术作品中 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的。
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则不仅包括西方与艺术有关的 艺术理论与批评,还包括艺术品、艺术创造、艺术欣赏、 艺术生产与艺术管理等的研究。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西方文论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 是产生于广阔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之上。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西方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深广背 景上研究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与巴尔扎克小说等 文学现象,提出了有关艺术生产与现实主义理论等一系 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念。
根据艾布拉姆斯对19世纪以前的西 方文论发展历程的描述,结合20世 纪以来的文学理论发展的实际,从 古至今的西方文论始终是围绕着文 学与世界、与作家、与作品、与读 者四个要素的关系展开的,只不过 20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这个四要素 含义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概括地说,西方古代文论更加强调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近代文论更加 关注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西方现代文 论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构成规 律;西方后现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则 转向作品与读者、作品与社会历史 文化的关系了。
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信息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 后工业经济阶段,大众文化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统治手段。但当代 资本主义具有更加隐形的却是更为剧烈的扩张性,无论是经济生产 的扩张还是文化形式的隐形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形形色色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文论,正是 在这一经济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它们有的是对这个复杂社会矛盾关 系的曲折反映,有的是从一个特定视角出发的对这个社会的反思, 有的则是对于这个社会一定程度的批判。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其发展的最终动因是经济基础;文 论与文学同属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同样也是受经 济、社会状况制约的。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整合版西方文论绪论一.西方文论1、定义“文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就是文学实践得概括、总结与对文学发展得希望与预言,反过来它又指导与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

“西方文论”就是西方对文艺现象与规律得认识与瞧法。

文学理论涉及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等文学得四要素。

2、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得联系西方文论得主要来源:哲学家;作家;专门得文学批评家与哲学得联系: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哲学家得理论体系,依托一定得哲学思想。

与美学得联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得关系。

二.西方对文学本质得瞧法模仿说模仿说就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得学说。

模仿就是指两项事物及其对应关系。

模仿:艺术模仿现实世界表现说文学艺术本质上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得外化,就是她们得感受、思想、情感得共同体现,就是艺术家激情下得创造。

强调艺术家得主观能动性。

“诗只不过就是诗人思想情感得载体”——华兹华斯形式论形式论认为艺术得本质在于它得特殊得存在方式,在于它得审美特性。

康德“美在形式”瓦尔德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三.西方文艺理论得发展概况古代:(分古希腊与古罗马两部分)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文艺对话录》《诗学》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古典主义及“寓教于乐”;朗吉纳斯《论崇高》中世纪:文艺理论也成为神学得附庸。

奥古斯丁《忏悔录》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锡德尼《为诗一辩》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

布瓦洛《诗得艺术》就是古典主义得法典。

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论得主要目得就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

功利性。

代表:狄德罗、莱辛、歌德德国古典美学与文艺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浪漫主义文论:主要就是一些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得宣言。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雨果《克伦威尔》序;史达尔夫人《论文学》。

现实主义文论: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为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左拉;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泰纳(种族、环境、时代) 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柏拉图为什么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1.建立理想国,就要培养理想的人格,培养和教育出忠实勇敢的城邦保卫者。

诗人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这样写神和英雄等于说什也是坏事的因,为青年做坏事提供了自解的依据,对培养城邦保卫者十分不利。

2.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情欲,摧残人的理性,破坏人们心灵的城邦,所以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与柏拉图的摹仿说有何不同?亚里斯多的不仅提出了文艺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和遭遇,而且在“摹仿”一词中见出了一种新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就是文艺摹仿的对象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柏拉图认为,文艺摹仿的对象是一种虚幻的食物外形,因为在他看来,现实食物是“理式”的影子,文化摹仿的对象本身就不真实,因而摹仿这一对象的文艺更没有真实性可言。

1.亚里斯多的突破了艺术摹仿自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艺术摹仿理念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以“人”、“现实人生”为摹仿对象,为摹仿说注入现实主义的生命。

2.认为艺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不仅反映事物表象,而且能够揭示内在本质和规律3.提出“创造性的摹仿”,艺术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强烈。

简述亚里斯多德悲剧理论的基本内容(本质、成因、作用)悲剧的本质:对行动的摹仿完美的悲剧,情节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悲剧情节的转变应当是由福到祸,结局是悲惨的。

强调发现——逆转——灾难,引起冲突的关键性事件。

错误说(主角过失说)悲剧成因:主角过失说,又称错误说,是指悲剧的成因不在劫数命运,而在人物的过失、错误。

悲剧主角应该是善良的英雄,由于犯了错误、过失,由好运转为厄运,由顺境转为逆境。

悲剧的作用:净化说也称为“卡塔西斯”。

净化说的内涵,是指悲剧通过摹仿人物的动作激起人的怜悯、恐惧,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对净化说的不同解释:心理学意义上的净化;道德伦理上的净化心理学意义上净化:使过分的情感(负面)得到释放宣泄以达到心理平衡。

道德伦理上的净化:悲剧目的不是宣泄情感而是启发,引导人向善,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去张扬善良公正。

罗马古典主义《诗艺》在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贡献贺拉斯是罗马古典主义的奠基者。

《诗艺》建立了具有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理论体系,是古希腊进步文艺思想的总结。

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文艺的认识、美感教育作用奠定了现实的唯物主义的美学思想路线。

《诗艺》具有“法典”的权威,是西方主要美学概念、文艺观点的依据。

《诗艺》中的古典主义史学原则1.借鉴原则:既要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

要沿用古典题材,从希腊史诗、悲喜剧吸取创作题材。

在题材处理上要遵照古人的做法,诗歌格律也应该沿用古希腊诗的格律。

2.合式原则:主要指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情理,符合观众心理,符合艺术原则。

人物性格自相一致,合乎特点,合乎类型。

艺术的功用——“寓教于乐”原则:艺术的双重目的、效果,通过情感作用实现教育目的。

思想性与艺术性、情感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朗加纳斯《论崇高》开创了浪漫的诗风,由重视现实摹仿向重激情、想象的转变。

这是文论史上最早的风格论专著。

文艺思想1.崇高的概念及构成条件2.思想情感、想象崇高:简而言之,伟大的不平凡的食物所唤起的高亢热烈的情绪,一种不可抗拒的尊严感、力量感。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是伟大精神力量的显现。

崇高五要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激情(内在要素)、运用辞藻的能力、高雅的措辞、卓越的结构(形成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但丁“诗为寓言说”:一切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事物形象都是象征的寓意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神秘的意义。

诗即语言,诗与俗语以清新活泼的意大利日常用语代替官方教会的拉丁语。

新古典主义布瓦洛《诗的艺术》的主要观点及内容1.理性原则:把理性看做是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尺度或原则。

人们凭借理性来判断是非真伪,凭借理性来区分善恶,凭借理性去获得真理,真理是帮助诗人认清事物的关系、秩序和条理。

2.摹仿自然原则:文艺的基本任务是摹仿自然3.古典的原则:古典即自然。

诗人作家要摹仿自然,就必须摹仿古典主义。

形式的规范和技巧的完美,语言要简洁、明晰、典雅、流畅,题材体裁的规定,结构布局要合理,不落俗套,遵循戏剧的“三一律”原则。

何为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指十七世纪法国君主专制时倡导摹仿古典,他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

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且较多的是在政治。

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解释“三一律”和古今之争古今之争:贯穿于整个古典主义时期文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上,围绕如何对待古典的问题出现了崇今派和厚古派争论的焦点是:古典是否具有永恒的法典的意义,究竟是古人高明海是今人高明。

厚古派代表的势力以布瓦洛、夏普兰为代表。

强调服从古典、崇今派、革新派代表人物以帕罗、圣.艾弗蒙、奥施耶为代表。

“三一律”:对戏剧布瓦洛明确规定:“对理性要服从他的规范,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的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一地、一天完成一个故事,这就是“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艺思想狄德罗提出的严肃剧和要求?严肃剧是以市民阶级取代贵族阶级,以家庭的日常生活代替宫廷生活。

以严肃的笔调处理主题,具有道德训诫意义。

体裁:介于悲剧、喜剧之间,悲喜混杂。

语言:废弃韵文,用系那是生活中的口语写作性质内容:是市民的、家庭的特点:严肃的、现实的要求:1.真实与逼真(真实论)2.侧重写情境(情境理论)3.贴近生活4.道德教育作用名词解释:《拉奥孔》文论史、美学地位1.否定了古典主义的诗画一致说,打破了文坛以美为尚的绘画式风格,引导的德国文学艺术走上现实主义道路。

2.否定了温克尔曼景观的美学,强调诗的理想在于运动,建立了人本主义的美学理想。

理想的解放,诗画接线说冲破了当时文艺界的停滞现象,体现了新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汉堡剧评》:世界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文献,抨击了法国古典主义的戏剧,提出要以德国民族文学对抗舶来品,以现实主义代替古典主义,以市民文学代替贵族文学,其意图是要建立一种德国市民戏剧的理论与范例。

主要内容:戏剧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民族特征;市民剧的建立问题;戏剧的审美教育功能;戏剧的人物性格问题等。

顷刻理论:选择蕴涵最丰富、最高于生发性、最能产生艺术效果的那一顷刻,能够让想象自由活动的一瞬间。

从这一顷刻可以想象前一顷刻或者后一顷刻,从而获得时间上的连续性。

莱辛怎么论述诗与画的界限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并存性:叙述动作、刻画物体。

手段和媒介不同,摹仿对象与题材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绘画的理想,目标是美;诗的理想,目标是动作。

(1.摹仿的媒介不用2.摹仿的对象不同3.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什么是审美意象?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某中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审美意象的分类:从表达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所谓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所谓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什么是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属情感判断,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只涉及对象的形式符合主体的心意功能,从而引起主体情感上的愉快,一种自由愉悦的心意状态。

审美判断力特征从质:美是自由的、无功利的快感从量:美是不涉及概念而具有普遍性从关系(对象与主体):美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先天的合目的性)从方式(样式情状):美具有必然性,无概念的必然性艺术与自然与科学与手工艺有什么不同?艺术与自然的区别:自然是天然成品,艺术是人工作品,自然是一种必然的存在,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创造。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科学知识可以转化为技能,艺术则不能,科学是概念的思维,艺术是形象的思维。

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手工艺是一种劳动,由于工资的吸引而被迫从事的,具有外在强制性。

艺术是自由的,不受对象存在的束缚,它本身就是一种愉快,无处在目的性。

康德看来,自由是人的本质,符合了人的自由本质要求的事物,就叫人愉快。

在现实世界中,人的自由要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于是依靠想象力创造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虚拟世界。

游戏盒艺术都是这样活动,都是体现人的自由本质的令人愉快的活动,因此艺术像游戏。

审美观念(特点:寓无限于有限):是艺术的灵魂,包含无限丰富理性内容的感性形象。

简而言之,就是借助一个表象将无比丰富的理性观念呈现出来。

审美观念是理性的最完美的感性显现。

席勒《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艺术的起源与本质——游戏说艺术创造与欣赏是一种审美游戏,以“审美外观”为快乐的游戏。

即在欣赏创造事物外观中获得喜悦,它是自由的,不涉及实在的一切要求,只涉及美的形式本身。

“人要外化一切内在的东西,要赋予一切外在事物以形式。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提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席勒美育理论的基本内容(手段、途径、心理范畴)美育理论提出的根据:人性的分析a感性的人——自然阶段——受自然力量的支配(力量的王国)b审美的人——审美阶段——人与自然脱离,有了自由(审美王国)c理性的人——道德阶段——支配自然,受理性、道德法则支配(法则王国)审美是自然王国到理性王国的中介“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

”“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美育是改个社会的方剂,是政治自由的先决条件。

社会的和谐自由,人性的高尚化,人性的自由、高尚化依靠审美教育。

美育可以把感性人变成理性的人。

美育的手段:活的形象、审美、外观。

“活的形象”高于感性和理性、主客观体统一的形象;“审美外观”能唤起愉快情感的事物形象。

审美教育即艺术教育。

艺术形象、审美教育即艺术教育。

“轻视外观就是轻视一切艺术,因为外观是艺术的本质。

美育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艺术形象是“反思和情感完全交织在一起的”。

审美外观、艺术形象引起的感情是包含着理性内容的高尚的感情。

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有何不同(解释“双诗”理想道路有何不同)席勒最成熟作品,开创先河区别:素朴的诗是自然的、古典的、摹仿现实的诗:感伤的诗是理想的、近代的、表现理想与主观的诗1.表现对象、题材不同:素朴的诗以自然、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侧重对客观现实的摹仿,以具体感性的描绘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