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终审公示

合集下载

2018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汇总表

2018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汇总表

蛋白类药物口服吸收研究方法及鹿茸有
22. 效物质的示范研究
医学实验中心
王毅,孙娅楠,马淑骅,杨伟峰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眼科学 中药学 中药学 针灸学
针灸学
中医药信息学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心理学 中医信息学
中药学
高分辨率卫星支持下的中药材种植面积
23. 遥感监测研究
中药资源中心
张小波,朱寿东,郭兰萍,史婷婷,王慧,李梦, 景志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 坛医院,苏州医疗用品厂 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
荣培晶,朱兵,李少源,方继良,张建国,何伟, 景向红,李亮,王丽平,曹炀
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
古今医案云平台构建与服务关键技术研
18. 究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李宗友,王映辉,李敬华,于琦,于彤,田野,朱 玲,王俊文,王一萌,王伟斌,田少磊
2018 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参评项目汇总表
序 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学科名称
1.
房定亚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研究
西苑医院
周彩云,唐今扬,马芳,李斌,韩淑花,王鑫,潘 峥,杜丽妍,寇秋爱,董菲
中医内科痹病学
2.
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波动高糖介导血管 西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 黄烨,王景尚,殷惠军,杨琳,缪宇,孙明月,张
西苑医院
王承龙,张大武,王培利,刘剑刚,李澎,于永慧, 董瑞红,闫会晶,张佩,宋海英
中西医结合
5.
加味黄芪赤风颗粒治疗慢性肾脏病(1-2 期)蛋白尿的疗效及其机理研究
西苑医院
张昱,李澎,杨斌,焦志娜,李双,高艳红,刘红 霞,于子凯,李刘生,司远,赵明明
中医内科肾病学
6.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揭晓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揭晓
多梦 , 月经 量少 色暗伴 有血 块 , 舌红 、 舌边 有瘀 点 、 苔
柴 胡 lg 丹 皮 lg 栀 子 l g 白 芍 1 g 白 术 服 。 O, O, O, 5, 1g 茯 苓 1 g 当 归 l g 桃 仁 l g 丹 参 l g 川 芎 5, 5, O, O, O, 服完 上方后 复诊 . 斑 大减 。稍作 微调 , 黄芪 色 加
中医药 !竺 旦 璺竺
马某 。 ,6岁 。2 0 女 4 0 8年 7月 1 日初 诊 。 4
处斑 秃 。 曾服谷 维 素 、 生素 B 、 氨 酸及 中药 斑秃 弦 。中医诊 断 : 维 。胱 面尘 。西 医诊 断 : 黄褐 斑 。辨证 : 肝郁 脾 疏肝 健脾 , 养血 活血消斑 。处 丸等药 治疗效 不佳 而来诊 诊见 头部 有 3 mx e 大 血 瘀 , 虚血 虚 。治法 : e 3m 小 4处 。 者平 时心烦 , 情急 躁 , 欲无 味 , 失 眠 方 : 患 性 食 伴
中 医药 大 学 、 国 医学 科 学 院 药 用植 物 研 究所 、 京 中 医药 大 学 、 海 中 医药 大 学 , 立人 等 ) 三 等 奖— — 病 毒 性 肺 炎 中 中 北 上 宋 。
医药优 化 治 疗 方案 及 疗 效 评 价 方 法 研 究 ( 南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首都 医科 大 学 附属 北 京 儿 童 医 院、 京 中 医药 大 学 附 属 医院 、 南 天 津 中 医药 大 学 第一 附属 医院 、 南 中 医 学 院 第一 附属 医 院 . 受传 等 ) 江 苏十 五 种 地 道 中 药 资 源标 准 物 质 库 及 指 纹 图 河 汪 . 谱 质 量 评 价 体 系的 建 立 ( 苏 省 中 医药 研 究 院 , 士 辉 等 )从 脾 肺 论 治 溃 疡性 结 肠 炎 成 果 肠 安胶 囊 的 系列 研 究 ( 苏省 江 钱 . 江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青年科技奖项目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青年科技奖项目
本课题从新的角度阐明了核因子-κB通过调控CXCL16、ICAM-1及TNF-α等细胞因子来介导了无复流区的炎症反应,并于国内外首次提出了I/R后心肌自噬参与无复流发生,其细胞转导机制为NF-κB-Beclin1-自噬途径,这一系列发现将为防止心肌无复流提供新的靶点。本项目共发表20篇论著,其中SCI 3篇,中华及中文核心系列17篇,其中仅《NF-κB-mediated Induction of Autophagy in Cardia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这篇文章的SCI他引高达39次,并且本项目首次提出的I/R后心肌自噬与无复流发生的细胞转导机制即NF-κB-Beclin1-自噬途径被收录于2016年美国自噬监测方法的使用和解释指南。本项目曾获得2014年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相关论文获2013年海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和2014年海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及2015年海南省博士协会论文优秀奖。课题成果多次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报道,得到同行专家们的一致认同。课题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2项,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资助1项和海南省自然资金项目1项。
中国全科医学
2014.17(12):1362-1365
0
曾敏
0
1

9
小干扰RNA沉默p65基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再灌注后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天津医药
2014,42(2):97-100
0
曾敏
0
1

10
趋化因子CXCL16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中国热带医学
2013,13(10):1181-1189
通过模拟家兔心肌I/R动物模型上还发现心肌缺血区(AAR)活性氧(ROS)升高,此外,AAR中Beclin1的表达与p65的表达伴行升高,经给予PDTC处理后的Baclin 1在AAR中的表达和自噬减少,提示氧化应激参与体外内皮细胞I/R损伤是通过自噬性死亡的信号传递途径即ROS- NF-κB-Beclin1通路。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项目名称男性性与生殖健康系列科普书籍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北京大学推荐意见:该项目是适合广大男性阅读的优秀系列原创科普书籍,内容涵盖了青少年性教育、男科常见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男性性与生殖健康方面保健、疾病预防和常见误区等。

该系列科普书籍共分三部出版,历时五年,由国内近百名男科及性医学领域内知名专家联袂编写,保证了该丛书权威性和科学性,同时文笔生动风趣、图文并茂并采用大量实例让该系列科普书籍更加通俗易懂。

该丛书付梓出版后,先后再版四次,总印数二十余万册,累积发行量180650册,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该项目先后荣获包括华夏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在内的国内大奖及科普推介作品称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系列书籍出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科普的空白,其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国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并带动了全国该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创作,面世以来先后被各大主流媒体转载引用,广受好评,多次获奖,宣教推动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度高,对男性生殖健康影响深远。

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

项目简介该系列科普书籍的创作是以服务于“全民健康科技行动”、“人人享有生育健康”和“健康中国”战略为宗旨,以大众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的集成创新、推广应用为重点,促进公众“科学生活、健康幸福”。

中国男性性与生殖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40岁以上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患病率达42%、早泄约为26%、男性不育约12%~15%,中老年雄激素缺乏为39%、前列腺炎患病率约12%等。

由于传统、文化及习俗等原因,与女性生殖健康相比,国内在男性生殖健康领域的健康科普宣教严重滞后,相关的科普书籍几乎空白,大众对于该领域健康知识了解少、误区多,直接影响到夫妻性福、家庭稳定,甚至影响到社会和谐及人类繁衍。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1、构建了中药黄酮类成分肠道转运研究方法。运用整体-在体-细胞相结合的模式,对沙棘黄酮活性成分肠道跨膜转运吸收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阐明沙棘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异鼠李素的跨膜转运机制;首次发现植酸可以通过增加沙棘黄酮各成分的水溶性、膜渗透性等促进其口服吸收。为沙棘黄酮的高效口服制剂设计奠定理论基础,为吸收促进剂用于改善中药的口服吸收特性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开发了植酸在中药药剂学领域的新用途。
Drug Res
2014, 64(10): 516-522
0
谢燕
13
14

16
Effects of solid dispersion and self emulsifying formulations on the solubility, dissolution, perme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isorhamnetin, quercetin and kaempferol in total flavones of Hippophaerhamnoides L
社会效益。
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技奖。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中药药剂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范畴。活性成分溶解度低、口服吸收差是困扰中药新药研发和疗效提升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资源利用及其产品开发。对中药活性成分胃肠转运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制订合理的剂型设计策略,构建中药产品研发共性的关键制剂技术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项目以难溶性中药黄酮类活性成分为例,以其胃肠转运机理及其相互作用为突破口,以现代制剂手段进行新剂型设计,搭建基于胃肠转运规律的中药制剂技术平台,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Pharm Res
2015, 32:47-60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年份2018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项目名称快速城市化人群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集成与实施效果推荐单位推荐单位:深圳市医学会推荐意见:该项目通过乙肝免疫预防策略的优化和实施,以及乙肝免疫预防效果的适时量化评估,阻断了人群乙肝高流行态势,率先实现了全人群乙肝降至中低流行区水平,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降至1%以下的全球乙肝防治目标,解决了快速城市化所产生的公共卫生问题,使深圳市成为我国最有可能实现“WHO消除乙肝(eliminating hepatitis B)目标”的地区。

项目开发的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系统获得多项知识产权,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成为国家免疫预防信息化重要技术支撑。

经济学模型评估发现,2006-2015年间,深圳市乙肝免疫预防累计投入0.33亿元,避免HBV感染605847例,累计多获得生命年(LYs)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分别为35.21万个和43.04万个。

从医疗卫生和全社会角度,净效益分别为223.72亿元和379.83亿元,BCR分别为14.62和13.20。

参与本项目的人员累计达350名,培养研究生18名。

本研究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一项(2017年),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社会公益类)一项(2015年),三等二项(2000年)。

特同意推荐该项目参加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选。

项目简介深圳是我国城市化的典型样本。

从1992年起,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从而诞生了快速城市化(rapid urbanization)的概念。

城市化和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深圳市乙肝免疫预防策略的实施,为快速城市化公共卫生问题的化解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是深圳市乙肝免疫预防策略的优化和实施:(1)坚持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全人群覆盖策略:20余年来,将外来与户籍人口同等对待,付出了大量投入和组织措施,阻断了乙肝的人群传播。

(2)构建遍及全市乙肝疫苗接种点,提高了接种的可及性。

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以下是撰写的文章示例: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引言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

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特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备受瞩目。

该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旨在表彰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贡献的科研人员和机构,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成果2018年12月举办的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上,共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奖项,涉及临床医学、药理、药物研究等多个领域。

其中,有关于重大疾病治疗的研究成果尤为引人注目,如阿尔茨海默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的获奖,不仅表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和成就,也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

三、我对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的个人理解作为一名深耕中西医结合领域多年的医学博士,我对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和获奖成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这个奖项的设立为中西医结合领域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和展示评台,有助于激励科研人员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去。

获奖成果的涉及范围也表明了中西医结合已经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望为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四、总结通过对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西医结合领域在科技创新和研究成果上的巨大潜力。

这些成果的不断涌现和被认可,不仅为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更多的人对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充满信心。

期待未来中西医结合领域能够迎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根据您提供的主题“2018年12月,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撰写,以深入揭示了该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终审
公示
2018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近日结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对103项科技成果进行了形式审查、初审、终审,评出获奖项目共46项,同等奖项不分先后顺序,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3项,科普奖3项。

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试行)中确立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网站()公示获奖项目。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评审结果有实质性异议或项目中有文字错漏,需要更正的,请在公布之日起7日内(2018年11月22日至11月28日),以真实身份、书面形式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励办公室提出(邮编:100700,北京市东直门南小街16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