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学与西方古代物理学的主要区别
论中国古代物理

论中国古代物理古代物理篇一: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物理,古人云“事物的道理”,为历代大儒名宦所重。
古代中国人不仅记述了许多物理现象,发现了一些物理规律或定理,尚有饱含物理知识的诗词歌赋传世。
本文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在物理学方面的概貌。
中国古代物理学可与西方同一时期相比的有力学与光学两个分支;在电磁学和热学方面,中国取得了远胜于西方的成就;在声学,特别是在乐律方面更是成绩卓著。
在古代,物理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依据生产技术和社会形态以及科学著作诞生年代,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跟物理学有关的记载,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概况.一。
力学方面《墨经》最早对力下了定义:“力荆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墨经》第114. 116条对时间和空间最早作出了正确定义:“宇或徒,说在长宇久”;“行修以久,说在先后。
”意思是说物体位置改变是空间随着时间自近而远的持续增长。
“墨经”还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和“浮体平衡原理”。
《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
”意即在一定外力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加快运动也难。
《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
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的结论。
2. 2热学方面《考工记》中:“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蚀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是我国最早对温度的认识,这段大意是在熔炼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
《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
《论稀 .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则渐微。
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是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简介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简介按照物理学史特点,将其发展大致分期如下:①从远古到中世纪属古代时期。
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时期。
牛顿力学在此时期发展到顶峰,其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关系影响了光、声、热、电磁的各学科,甚而影响到物理学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③随着20世纪的到来,量子论和相对论相继出现;新的时空观、概率论和不确定度关系等在宇观和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的相关概念,人们称此时期为近代物理学时期。
1. 古代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物理学还处于前科学的萌芽阶段,严格的说还不能称其为“学”。
物理知识一方面包含在哲学中,如希腊的自然哲学,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技术中,如中国古代的科技。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社会功能不明显。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对于西方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阶段和中世纪阶段。
(1)、古希腊-罗马阶段(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纪)。
主要有古希腊的原子论、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公元前212)的力学、托勒密(约90-168)的天文学等。
(2)\中世纪阶段(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主要有勒·哈增,约965-1038)的光学、冲力说等。
2.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物理学与哲学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迅速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经典物理学科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等方法;在知识水平上产生了比较系统和严密科学理论与实验;在内容上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经典物理学科学体系;在发展速度上十分迅速,社会功能明显,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在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你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并探讨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 历史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主要集中在自然哲学的范畴。
诸子百家中的墨子、荀子等人都对宇宙、运动、光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不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墨经》和《荀子》中的相关章节。
2. 力学研究古代中国力学研究的重要代表是《墨经》中的《墨子·墨翟下》。
其中,墨子提出了许多力学的基本理论,如增力、减力、偏斜力、浑然合一等思想。
这些理论成为后世物理学研究的基石,对中国古代的机械工程和战争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光学研究中国古代光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墨经·墨子翟上》。
墨子在其中提出了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的解释,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光行直线"的观点。
这一理论在光学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光学实验和仪器的基础。
4. 声学研究中国古代声学研究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墨经·墨子翟上》中提出了音乐的"和"与"不和"的概念,探讨了音乐和声音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钟鼓制作和音律学等方面的研究也与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5. 热学研究古代中国的热学研究主要包括火的传播、风的起源和恶劣天气现象等。
《墨经·墨子翟上》中的《火食世》一章提到了火的热传导机制以及风的形成原因。
这些研究为后世热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6. 仪器与实验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离不开精巧的仪器和实验。
早在古代,中国就发明了许多仪器,如日晷、赤道仪、地动仪等,用于观测天文、测定时间和方位等。
此外,诸多实验也为古代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7. 影响与贡献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对科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2. 积累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物理学知识开始积累形成,
代表作《墨经》《考工记》;已有大量的精美器物和文字记载。
3. 发展期:秦汉----隋唐、五代十国。在这一时期,物理学知识得到
应用,如张衡地动仪、刻漏计时;宋元时期达到发展高峰,这一时期出现 了人工磁化技术、指南针、赵友钦的小孔成像实验等。至此,在西方近代 科学诞生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时期,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这一时期,西方物理 知识开始向中国输入。
八卦则是其形式化和符号化:--为阴,——为阳,分
别称作‘阴爻(yá o)’和‘阳爻’,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构成四 象: 22 四象和阴阳的组合再生八卦:乾、坤、震、撰、坎、离、艮 (gè n)、兑。 23
八卦与二进制: 若以阴爻--表示0, 阳爻——表示1, 则坤卦≡≡即为000, 乾卦≡即为111, 实际相当于八进制:0---7。 故事: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79年提出“论二进位制”, 1701年他将二进位制表寄给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白晋立 即看出二进位制与中国伏羲八卦的六爻有关,遂回信并附寄 伏羲64卦图。1703年4月1日,莱布尼兹收到回信和图,4月2 日又复信,并将论文送出发表,论文题目是:“二进位制计 算的阐述”,副题是“关于只用0和1,兼论其用途和伏羲所 用数字的意义”。
西周末年的伯阳父解释地震现象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 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
④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气“散而归于太虚,复其 氤氲(yīn yūn )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氤 氲之常性,非幻成也”“聚散变化,而气本体不为之损 益。”;“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而为焰,为烟,为烬,木 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不见 者。”;“一甑(zeng)之炊,湿热之气,蓬蓬勃勃,必有 所归;若盖严密,则郁而不散。”
中国与西方古代物理学发展比较

中国与西方古代物理学发展比较概述中国和西方的古代物理学发展有着不同的历史,从古希腊时代开始,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就比中国早。
中国的古代物理学发展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
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则以实验研究为主,探索自然规律的实质。
本文将对比中国和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以了解两者在物理学发展上的不同之处。
一、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1. 受儒家传统影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易经》,它以“八卦”的形式,把宇宙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归结为“天地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的规律。
另外,中国古代物理学家还提出了“五行”理论,将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归结为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物质能量的变化规律。
2. 天文学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也体现在天文学方面。
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从而有效地掌握了海上航行的方向。
此外,中国古代物理学家还发明了多种仪器,用于观测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变化,例如“南视仪”、“太阳角仪”等。
二、西方古代物理学发展1. 受希腊哲学影响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以推理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柏拉图,他把宇宙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四元素”,即水、火、土、空气,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的规律。
此外,西方哲学家还提出了“四原则”理论,将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归结为四种基本元素,即阴、阳、温、凉,从而揭示了宇宙间物质能量的变化规律。
2. 实验研究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也体现在实验研究方面。
早在公元前6世纪,西方物理学家就发明了温度计,从而有效地测量温度。
此外,西方物理学家还发明了多种仪器,用于观测物质的性质和能量的变化,例如“热力计”、“比重计”等。
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探索自然规律;而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则以实验研究为主,探索自然规律的实质。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1)周(2)战国(3)秦(4)汉答(2)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
(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文明这颗参天大树的枝头缀满了奇花异果,为世界文明增添了盎然生机。
中国古人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了汗牛充栋的工作,他们的智慧凝聚在物化了的、丰富多姿的科技活动之中,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赋予了博大精深的内涵;而中国古代物理学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物理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萌芽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到明末的普遍进展;再到明末到清末,传统物理学逐渐走向衰落、西方近代物理学的传入。
物理学是与生活和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旧石器时代人们打制的石质尖状器或刮削器,表明他们可能领悟到物体的硬度、强度以及锋刃与尖劈的作用.弓箭的发明与应用为后来对弹性材料的理论认识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新石器时代制造的各种带有木柄的生活和生产用具,表明杠杆早已在实践中被使用了.原始社会时期,钻木取火的技术成为后来热学理论的依据。
在河池旁面水寻影、梳妆打扮,又促进了后来各种镜的发展及其成像知识的诞生。
令人惊讶的是,公元前6000年,河南舞阳贾湖村人创制了具有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骨笛。
它表明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远早于古巴比伦文化。
声学知识的起点之高、在贾湖骨笛出土之前是任何人也想象不到的。
夏、商、西周时期,各种工具与机械的制造,使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经验。
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制造了镜面微凸的青铜镜。
晚商与西周时期,编磐、编钟大发展.公元前10世纪,钟工和乐师通过调音而创制了双音钟,即一个钟壳能发出二个基音。
这是人类声学技术的非凡成就.反映了西周典章制度的《周礼·典同》记下了十二种钟的形状及其与音量、音质的定性关系,这是有关壳体振动知识的第一次经验性总结。
十二律音调体系亦可能完成于商、周之际。
以《考工记》和《墨经》为代表,标志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物理学的萌芽.除了《考工记》和《墨经》之外,《国语·周语》、《管子·地员》、《韩非子》等等也是先秦时期与物理学较为相关的著作。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摘要:科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表现出自己时代的特征。
古代的中国、西方都存在绚丽的文明,例如东方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而西方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明。
作为世界璀璨文明的两极,它们孕育了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的科技文明。
在近代,科学的力量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也日益发展壮大。
探寻中国与西方古代的科学与科技文明,将为后人提供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科技、西方古代科技、对比、李约瑟难题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古代东方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代中国是以农业我基础的国家,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建立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其以三大技术、四大发明、四大学科为支柱。
三大技术指陶瓷、丝织、建筑。
陶瓷,不用说,他发明与中国,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至今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任独具盛名。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丝织种类、样式、制作方法都极为丰富。
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丝织业成就之高的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万里长城、明清故宫举世无双。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它们对世界发展所起的开创革新作用之巨大谁都不能具体的描述。
四大学科指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在天文观测和历法方面,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中国古代的十进制计数法、位值法以及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也遥遥领先。
中医的神奇疗效举世皆知,农业的发达程度也是家扈喻晓。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只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建立起规律性、本质性的理论体系。
而古代西方科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无疑就是古希腊的文明。
古希腊人在精神文明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无人能及,可以说是希腊人开启了世界科学之门。
他们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还有一大批才华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特点: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物理学成就,中国古代古代物理学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古代物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古代物理学的又一特征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物理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物理体系
⑩中国古代的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西方古代物理学的发展特点
1.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
2.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3.科学方法的初步确立及应用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科学方法如数学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等得到了初步确立和应用。
古希腊的科学思想具有很强的数学倾向。
4.形式逻辑成就科学典范
形式逻辑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工具,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使古代科学在其萌芽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跃升:开始形成以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整理自然知识的理论体系的雏形。
总之,古代西方的古代物理学的这些特点已经孕育了近代物理学的萌芽,一旦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成熟,它们必将开花结果,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
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古代物理学体系。
总体看来,“它的发展是持续的。
”不象西方的物理学,有古希腊的繁盛也有中世纪漫长的沉寂以及文艺复兴后的一尘崛起。
然而,这种持续,与其说是发展的持续不如说在中国历史上有些有价值的物理知识还能够借助于典籍得以保存下来,而不象西方人曾经将古希腊的科学及文化曾统统丧失殆尽而依靠外族阿拉伯世界后来才得以复兴。
事实上从观历史,中国古代物理学有明显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倾向,偶尔的、些许的进步无法改变这整体格局。
无论是对力的本质的认识、对运动的认识、对共鸣现象的认识、对热的本质的认识等等,很难看到秦汉以后的持续的明显的深化。
这种代代因袭相传的现象很难等价于持续发展。
究其原因,用现在的话说,科学研究者、物理学研究者,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科学共同体。
可以想象在中国古代肯定很早就存在那种带有垄断、保密性质的非文字的科学知识传承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导致失传。
能够传承下来的思想主要还是依赖文字载体,而这就需要文化人(知识分子或士绅)参与。
但这往往不是他们的“专业”工作。
因此科学思想得以延续可以说完全是个人爱好行为。
这种现象当然是由社会对科学的态度或科学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在古代中国,被社会认同的
知识阶层的第一选择从来不曾是从事科学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持续发展只是一个假象,实际上是后劲不足,后继者的出现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不确定性。
在这种大形势、大背景下,从事一定物理学研究或对其感兴趣的人不是多数学而优则仕的有闲的儒者而多是落魄的民间读书人或者是宗教人士(包括爱好者)。
因此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或物理学的理论要么缺乏要么太过高妙,与实际经验技术之间距离过大,联系不够紧密,看似对一切现象均可笼统解释,然而多不中肯綮,不利于实证,没有多少真正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