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光学、电磁学(1)

3.光的折射与透镜
※冰透镜: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向 以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鲫鱼杯:宋代《春渚(zhŭ)纪闻》:“有一鲫,长寸 许,游泳可爱。水倒出,鱼不复见。复酌水酒中,须臾 一鱼泛然而起。” ※ “蝴蝶杯”、“兰花杯”等。
4.光的色散
雨后成虹和造虹实验:
唐初孔颖达《礼记注疏》“日照雨滴则虹生” 唐代张志和《玄真子》“雨色映日而为虹”“背日喷 乎水,成虹霓之状。” 南宋蔡卞《毛诗名物解》:“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 虹生。今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霓…。故今雨 气成虹,朝阳射之则在西,夕阳射之则在东。”
示三 意音 图石
和 对 话 石 回 声
莺莺塔回声示意图
6.古代乐器
新石器时代:陶埙(xūn) 和骨哨。
《诗经》记载:有29种之 多,包括各种弹琴、吹奏、 打击等乐器。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有: 编钟、磬、笙、排萧等。
编钟
6.律学
律学的内容包括产生乐音的规律、律制的规定、定律器的制 定,还要旁及 与历法和度量衡的关系。律学是一门综合声 学、乐学和数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平面镜:“景,日之光反烛人,则景在日与人之间”
凹面镜:“鉴洼,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 内。… …中之内,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 所鉴小,景亦小,而必正,起于中缘正而长其直也。中之外, 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而 必易。合于中长直也。”“鉴洼”即凹面镜,“中”为焦点, “易”即倒置。
天然磁石指南针:南宋《事林广记》指南鱼的 制作方法:“以木刻鱼子,如拇指大,开腹一窍, 陷好磁石一块,却以蜡填满,…令没放水中,自 然指南,以手拨之,又复如此。”
指南龟的制作方法:“以木刻龟子一个,一 如前法制作造,但于尾边敲针入去,…龟腹下微 陷一穴,安钉子上,拨转常指北,须是针尾后”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在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你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并探讨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 历史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主要集中在自然哲学的范畴。
诸子百家中的墨子、荀子等人都对宇宙、运动、光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不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墨经》和《荀子》中的相关章节。
2. 力学研究古代中国力学研究的重要代表是《墨经》中的《墨子·墨翟下》。
其中,墨子提出了许多力学的基本理论,如增力、减力、偏斜力、浑然合一等思想。
这些理论成为后世物理学研究的基石,对中国古代的机械工程和战争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光学研究中国古代光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墨经·墨子翟上》。
墨子在其中提出了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的解释,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光行直线"的观点。
这一理论在光学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光学实验和仪器的基础。
4. 声学研究中国古代声学研究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墨经·墨子翟上》中提出了音乐的"和"与"不和"的概念,探讨了音乐和声音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钟鼓制作和音律学等方面的研究也与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5. 热学研究古代中国的热学研究主要包括火的传播、风的起源和恶劣天气现象等。
《墨经·墨子翟上》中的《火食世》一章提到了火的热传导机制以及风的形成原因。
这些研究为后世热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6. 仪器与实验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离不开精巧的仪器和实验。
早在古代,中国就发明了许多仪器,如日晷、赤道仪、地动仪等,用于观测天文、测定时间和方位等。
此外,诸多实验也为古代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7. 影响与贡献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对科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古国,古代的科技技术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水平,在物理学上也取得了让人称赞不已的成就.1. 力学力学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尝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这个故事里,6岁的曹冲通过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
虽然那个时代,阿基米德已经发现这个原理500多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
同时这个故事也用到了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
当然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力学方面的成就,(1)《考工记》中记录这我国古代农具、兵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知识水平。
(2)王充的《论衡》,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缓(快慢),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做了叙述,其次还有对运动相对性的研究,东汉时代的《尚书纬考灵》就是这方面极有价值的成书,这种对运动相对论的观点,《考灵》比伽利略的《对话》至少早1500年。
(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卷十五《体兵篇》中记述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
2.光学我国古代光学成就也很显著。
(1)《墨经》中写道了八条对集合光学的专门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光的直进性和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都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
(2)汉代王充的《论衡》更是在其基础上,对光学方面做出了更加完善的阐述: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镜聚焦成像。
(3)宋代沈括通过亲手观察实验,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对小孔成像、凹凸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及其原理。
[精品]中国古代物理学
![[精品]中国古代物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5416fdf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9.png)
[精品]中国古代物理学中国古代物理学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学科,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在古代帝王时代,物理学的研究是由官员和科学家来处理的,并且在后来的时代中,也有很多知名的学者致力于研究物理学,从而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探索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研究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
当时的著名学者铁齿铜人先生,提出了“物之不灭,名为巨万,物之天然,名为真,物之可见,名为形”的理论,奠定了物质守恒定律的基础。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备,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和流派,比如儒家、道家、墨家和阴阳家等。
这些学派对于物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取向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儒家学派认为,物质的规律是不变的,而人的行为却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他们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认为“和、敬、忠、信、节、廉”是人必须遵守的准则。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非常流行,因此被广泛被接受。
同时,在物理学方面,他们还提出了“天地万物之体皆有气”,认为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之一。
相对于儒家学派的强调人的道德素养,道家学派则更加关注自然规律和生命本质。
道家认为,自然界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范式性,如神知道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的物理学也更加关注物理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内在规律。
墨家学派则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
他们认为,只有把知识转化成实践,才能让它变得更加有价值。
因此,他们致力于研究和发展一些实用的工具和科技,如力学,量角器和角度悬挂器等。
阴阳家则是在儒家、道家、墨家和其他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们认为,自然现象是相互关联的,这些现象可以通过各种参数来描述和计算。
因此,他们通过研究参数之间关系的变化,建立了各种数量的变换关系,并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定理。
中国历代著名物理学家的传记

中国历代著名物理学家的传记一、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探索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物理学家。
他们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历代著名物理学家的传记,以展示他们在物理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二、古代物理学家的传记1. 墨子(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221年)墨子,名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
他提出了“光学八条”,对光学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被誉为“光学之父”。
墨子还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此外,他在力学方面也有所贡献,提出了“杠杆平衡”和“滑轮原理”。
2. 沈括(1031年-1095年)沈括,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对光学、声学、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沈括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并对地球磁场进行了研究。
他还提出了“浮力原理”,并解释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三、近现代物理学家的传记1. 钱学森(1911年-2009年)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力学家、工程师。
他被誉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之父”。
钱学森在力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他提出了“钱学森方程”,为航空航天领域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2. 钱三强(1913年-1999年)钱三强,原名钱伟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三强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涉及原子核结构、放射性物理等方面。
他还致力于科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物理学家。
3. 杨振宁(1922年-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为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杨振宁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为我国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李政道(1926年- )李政道,与杨振宁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物理学家。
中国古代物理学方面的发明

中国古代物理学方面的发明1、物理力学方面①《考工记》一书中的有关记载。
这是一本现存的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书籍,可能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00至400年)末年的作品。
它记述了许多手工业的工艺制作与设施,汇集了至公元前3、4世纪时的工程技术知识。
其中包含的力学知识,主要有:关于惯性的记载、滚动摩擦的论述、论箭的飞行与保持稳定,还记述了有关力的测量、斜面受力分析以及材料和施工中的一些软科学知识。
②《墨经》中有关力学知识的记载。
《墨经》战国时代以墨翟(公元前490至403年)为首的墨家的代表作,分为“经”与“经说”两大部分。
经说是经的注解。
前者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定义性质的条文,后者则带有定律的性质的解释。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
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现举一条关于杠杆的理论探讨以兹说明:经下第25条:“天(衡)而必正,说在得。
”经说:“(衡),加重于一旁,必捶(垂),权重相若也。
相衡,则本短标长,两相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这一条说明了不等臂天平(秤)的平衡关系。
可能是墨家探讨杠杆平衡关系的实验总结,说明墨家发现杠杆定律较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
但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
③侯风地动仪。
这是东汉张衡(公元78至139年)所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后汉书张衡列传》上有下面一段记载:“(顺帝)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复造侯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震,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寻其方面,甩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当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物理学主要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研究来探索自然规律,并建立了一些基础的物理概念和理论。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一些主要方面的介绍。
古代中国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力学、光学、声学等。
力学方面,中国古代学者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提出了“天地运行法则”和“渊虞洗沐”的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天体运动规律和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是相似的,并且宇宙万物都受到一种普遍的力量影响。
光学方面,中国古代学者研究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提出了光的波动性和反射定律等理论。
他们还发现了透镜的放大作用和光的折射现象。
声学方面,中国古代学者研究了声音的传播和音乐的原理,提出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共鸣的规律。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得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支持。
古代中国天文学和数学的研究成果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和宇宙结构,通过对星象的观测和天体力学的计算,建立了一些天文学概念和理论。
古代中国数学主要研究数的性质和运算方法,如算术、代数和几何等。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数学在物质运动规律和力学方程的推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还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为物理学家研究自然规律提供了精神支持。
道家的哲学思想提倡顺应自然法则和追求物质的最本真的状态,这为物理学家研究物质本质和物质变化提供了思路。
佛家的哲学思想强调万物相互依存和无常的性质,这为物理学家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提供了启示。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是在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支持下进行的。
中国古代学者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探索了物质运动、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等现象的规律,并建立了基础的物理概念和理论。
中国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

中国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历程悠久,早在古代先贤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通过对天文、力学、光学等领域的研究,他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的物理学发现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探索过程。
一、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学作为古代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人们认识宇宙以及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记录星体运行轨迹,逐渐积累了有关星体运动定律的知识。
例如《周髀算经》中详细记载了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动周期,揭示了古代天空中天体的有序运动规律。
此外,古代中国科学家还发现了天体与地球的引力相互作用。
在《天文归趣编》中,张衡提出地心引力的观点,并较为准确地计算了地球的半径。
这些发现为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之后欧洲科学家的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力学的突破古代中国的力学研究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有了显著进展。
墨子学派的杨朱和赵乾独立提出了相对运动的观点,指出物体相对发生运动时,不存在绝对参照系。
这一理论对后世牛顿力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杨朱还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提出了“物非留”观念,强调物体的运动是源于自身的本性,而不受外力的影响。
他的研究为后来的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力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光学的探索中国古代物理学家还致力于探索光学领域的奥秘。
在古代,中国人就开始研究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光线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这是对光学折射定律进行早期的描述。
此外,中国的科学家还在光学方面做出了其他重要的贡献。
例如《大明会典》记载了王夫之研究光学问题的成果,他观察到光在气泡中传播时会发生散射现象,并提出了光散射的概念。
这些早期的光学研究为之后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光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探索与发现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②度量衡:度---长度 量---容量
衡---重量 a.计量单位:《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 长度单位:引、丈、尺、寸、分,十进制; 容量单位:斛(hú)、斗、升、合、龠(yuè),十进制。 重量单位:石、钧、斤、两、铢,非十进制。 长度:《孔子家语》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孙子算经》:“度之所起,起与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 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汉书·律历志》记载:“度本起黄钟之长。„九十分 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 为引”。 容量:一手所盛为“溢”,二手合盛为“掬”,“掬四谓之豆” 公元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对度 量衡进行了统一,制发了一大批度量衡标准器,意义重大。
17
2.时间、空间和运动
①时间与空间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
战国时魏国的尸佼《尸子》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宋代朱熹: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无一物似宇样大, 四方去无极,上下去无极,是多少大?无一物似宙样长,
亘古亘今,往来不穷。”
18
②运动与静止
《墨经》:“动,域徙也”“止,以久也”。这里‘以’ 停止的意思。“边际徙者,户枢免瑟”指转动;
评价:
李约瑟认为:“元气,像现代人心目中以太波或辐射线。” (Josc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J].Cam bridge press , Vol. Ⅱ, 1962. 472) 何祚庥先生则认为气“与其说是接近于以太,不如说更接 近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 滥觞(lan shang:事物的起源) ”。 (杨仲耆,申先甲:物理学思想 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25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力学知识与古代精湛的工
艺技术往往密不可分,但各时期对技术知识的整理
汇集、研究提高、保存流传都未受到重视,致使技
术特别是科技理论不能代替人力形成明显的生产力,
科举八股把教育与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引到文字游戏 或仕途官场上。一方面是大量生产知识与技术积累 而又散失,缺乏系统整理,一方面是经验性的定性 的力学概念始终带有思辨色彩(如“气”、“道”、
5
6
玻尔族徽
7
“元气说” :
①气是充满整个宇宙 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万物本原。 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 衡• 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 自然》。 ②气有聚散两态,太虚为气,气形转化 《黄帝内经•素问》:“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 《左传•昭公元年》:“气有六,阴、阳、风、雨、晦、明” ③气分阴阳,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构成了天地万物存在与 变化的多样性,天地万物变化的实质即气的运动变化。张载 《正蒙》:“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 ④物质不灭思想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 “聚散变化,而气本体 不为之损益。”;“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而为焰,为烟, 为烬,木者仍归木,水者仍归水,土者仍归土,特希微而人 不见者。”;
8
元气说的局限、以太和场
元气学说注重物质连续与不连续的相互统一,强调事物间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符合自然界的真实变化,与自然本 性更接近。但元气说终究是一种思辩理论,没有实验、数学 等科学方法的配合,长期停留在推测、玄想阶段,致使中国 没有走上诞生近代科学的道路。 1644年,笛卡儿提出以太旋涡理论,以解释原子间的虚 空问题和超距作用。后经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考证,他认为, 笛卡儿的以太论可能来源于张载的元气论。
(8)惯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描述:“马力既
竭,轴犹能一取焉”
22
4 力学知识应用
※尖劈、辘轳、滑轮、水转筒车、水转连磨、水碓(duì
舂米用具)、水排鼓风机(公元31年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 明)、被中香炉、记里鼓车、水运浑象仪等。 ※古代建筑学上力学的应用:如隋代李春建造的赵周桥, 是我国古代留传至今最古老、跨度最大、弧度最浅的石拱桥, 距今已1300年; ※公元1056年建造的辽代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的 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高67.31米,经受近一个世纪的风雪 袭击,12次六级以上地震,至今安然屹立。 ※宋代建筑师喻皓曾在开封建“开宝寺塔”斜塔:“塔初 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 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归田录》。 ※ 明代的北京故宫群等等。
19
3 对力的认识
(1)力的概念 ※《墨经》:“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即形,指物, 奋即飞,动的意思。 ※王充《论衡•效力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 理事为力,而儒 生以学问为力”,“举重拔坚,壮士之力 也”,“故 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东汉)。 ※西方,17世纪初‘弗兰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 量”。 (2 )外力与内力 王充《论衡》:“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 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3)杠杆原理 《墨经》中对不等臂天平的论述:“衡,加重于其一 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 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16
b.计量器具:
长度量具:最早商代的牙尺,等于现在的16.95cm; 战国的铜尺,合现在的23.0cm;公元9年,新莽时期的 铜卡尺,长度14.22cm,分固定尺和活动尺两部分,相当 于现在的游标卡尺。另外还有唐朝镂牙尺(0.3m)、鎏金 雕花铜尺、木尺、黄钟玉尺等。 远距离长度计量:唐宋时的丈杆、测绳、步车,特 别是记里鼓车利用车轮的转动,间接而自动的记录车行 里数。 容量量具:斛、斗、升、合、龠(yuè)。 重量量具:古人称之为‘衡’,衡的形式包括:等臂 天平、不等臂天平、杆秤。权就是砝码或秤砣。1954年 在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等臂天平和砝码, 天平为木杆,杆端有两盘,还有以两为单位的九个砝码。
9
二.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 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 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1.物理计量:①时间计量、②度量衡 2.时间、空间、运动:
①空间和时间 ②运动与静止 ③运动的相对性
3.对力的认识: 4.力学知识的应用
10
物理计量
4
“阴阳八卦”说 这一学说起源于殷周之际,实际上也是一种 原始的元素论。它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 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多种东西的根源。 所谓八卦,即用八种符号来表 示八种自然现象,而这八卦是由阳 爻(音挑yao)用“”表示和阴 爻用“ - -” 表示,阳爻和阴爻排列 为八卦,再由八卦排列为64卦。 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xun)、 坎、离、艮、兑等,它们分别表示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世界就是在阴阳两种对抗物质势力 运动推动下孳生着。发展着。这是 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 义观念。
23
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 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 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 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24
被中香炉是中国古代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 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 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内环、外环和外 壳内壁的支承轴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重 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 状态。
3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关 于 物质 的 构 成 , 中 国 古代 有 多 种说 法 , 如 “ 五 行 说 ”,“八卦说”,“元气说”以及墨家提出的“原子论”。 “五行说” 这一学说始于夏朝,流行于商朝,到了西周发展 为“五行元素说”。它不仅具有朴素的元素概念,并具有物质 相互转化的观念。 春秋时代,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 这种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组成世界 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在相互转化 的复杂变换过程中,生成和消失 的速率是受控的,在量上是互补 的,因而元素的种类和总量不增 不减,物质守恒。
第一章
中国古代物理学
一. 中国古代的物质观 二. 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四. 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五.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六. 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七.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1
思考题:
1. 中国古代有哪些突出的物理学成就?有哪些 重要的物理学家? 2. 沈括有哪些科学贡献?
3. 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4. 简述近代物理学未能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2
对中国古代物理学的认识:
1. 对物理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得以应用; 2. 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达到极高度抽象的理论层次;
3. 对其认识受限于所能掌握的史料之丰富程度。
随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进步、新发现的 出现,人们对中国古代物理知识的认识难免 还会发生变化。
“理”),缺乏数学的定量引用和系统实验的基础,
因此经典力学理论只能等待西方传入。
26
三. 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我国古代的热学知识大部分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至 今所知的古籍中对热的研究记载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1.火的利用
※我国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已开始用火; ※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已经用火烧制陶器; ※古人取火的三种方法:
12
测时仪器:
a.圭表—由圭和表垂 直构成。利用太阳投 影指示时间的仪器。
日晷:
月晷
星晷
13
b.漏壶:
漏壶有两种形式:泻水型和受水型。 《隋制》上说:“《周礼》挈壶氏, 其法总以百刻,分以昼夜,冬至昼漏 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 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 五十刻。”
14
c.机械记时:东汉时期张衡117年发明浑天仪,用于测定 天体位置,一天转一周。后经唐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 的天文钟。
b.十二时辰记时法:子时:23~1时,丑时:1~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