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对力学的研究力学知识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这在东西方古代都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手工工艺技术成果远比经验性的理论总结突出得多,这是中国古代对力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从时间来看,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汉、宋明三个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公元前316年,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正面取水,侧面排沙”,其飞沙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弯道环流,说明当时测河水流量、了解泥沙规律等水力学知识及水利工程已有相当的水平,成都平原二千多年来始终受益。

传为齐人著的《考工记》,是记录我国古代农具、兵器、乐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现存版本中如《裘氏》、《筐氏》、《雕氏》等篇内容已散佚。

其中惯性现象的记述[”马力既竭,螭(zhou,指车辕)犹能一取焉”],车轮大小与拉力的关系(轮太低,马总是像上坡一样费劲),箭羽影响箭飞行速度的关系(“后弱则翔,中强则扬,羽丰则迟”),检验木料强度的经验方法[如“置而摇之,以视其蜗(yudn,蠕动程度)],“横两墙间,以视其槎之均”,“横而摇之,以视其劲”),以及堤坝设计的经验尺寸等,都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验知识水平。

与《考工记》几乎同时的《墨经》,则进一步得出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可惜这一形成科学的抽象思维进程在后世没有顺利继续下去。

这一时期是以记录与积累生产经验为主,也形成了初步哲理。

(2)两汉到五代时期(前206〜960)简单机械逐渐发展为精巧的或大型的联合机械,如张衡的水运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西汉未巧工丁缓(公元1世纪)的“被中香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常平支架,祖冲之(429〜500年)的水磨等等。

隋代造船业已很发达,如隋炀帝的龙舟已高40尺,宽50尺,长200尺。

研究物理学中的历史发展与突破

研究物理学中的历史发展与突破

研究物理学中的历史发展与突破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其历史发展与突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至今,物理学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不断推动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物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突破,并分析其对科技与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突破人类对物理学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希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提出了各自对物质构成和自然规律的理论。

在中国,古代科学家如张衡和沈括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是他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物质是由四种元素(土、火、水、气)组成的,每个元素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

这种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人们对物质构成的理解,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张衡则在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突破。

他发明了浑天仪,这是一种用于观测星体运行的仪器。

浑天仪的发明为后来的天文学和导航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二、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突破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当时,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许多革命性的理论和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中,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突破。

通过这些定律,人们开始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准确地计算天体间的引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磁学成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的研究为电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特别是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场方程组,揭示了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规律,为无线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突破20世纪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现代物理学的高峰。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提出,是20世纪物理学中的两大突破。

量子力学是以普朗克和玻尔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奠定了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基础。

量子力学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奇特性质和行为规律。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学和医学等领域。

但是,真正系统性的物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以下将从这几个阶段以及相应的贡献进行介绍。

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发展的起点。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物理学知识,并积极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些在国外学习过的优秀学者的贡献。

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带回了许多重要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他将西方的物理学知识和理论引入中国,并研究了光电效应等重要的物理现象,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着,进入20世纪第一个阶段,中国物理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起步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物理学研究逐渐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

其中,中国的核物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成立的物理研究所,通过在北京反应堆上的实验,成功地获得了第一颗原子弹。

此后,中国物理学家又在核电能、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这些研究推动了中国在核能领域的发展,并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倡导实用主义的时期。

物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瞄准了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如半导体材料、光学仪器和电子技术等。

这一阶段,中国的物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1960年,中国物理学家设计并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器,为医学领域的研究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此外,中国的半导体材料研究和器件制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视基础研究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回归基础科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

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供参考)语文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1、初高中语文学习内容衔接及教学方式的适应和学习方式的试探2、语文与生活3、传统节日和文化生活4、古典诗词的主题意象研究5、成语典故的特点及运用6、酒文化或茶文化研究7、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8、校园文化及特征9、略论网络文学的优略10、风俗探讨(主如果社会生活风俗中的某一种风俗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的研究)11、《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12、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13、今世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14、韩寒现象透视15、中国古代礼仪研究16、学习古文能给咱们带来什么17、略论网络文学的好坏18、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偏向19、《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命运分析20、初探灵石方言文化21、走近孔子——感受“仁”者情怀22、走近《论语》——却说“君子”与“小人”23、浅谈《论语》关于做人的问题24、聆听先贤的教诲——三省吾身25、聆听先贤的教诲——交友26、孔子论学习方式27、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28、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心理探讨数学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1、田径比赛中的数学2、产品包装中的数学3、音乐与数学4、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5、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6、解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7、如何开发解题智慧8、交通设施中的数学科学9、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10、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11、以“养老金”问题谈起12、有关屋子粉刷的预算13、购房贷款决策问题14、日常生活中的悖论问题15、对灵石一中门前车流量的统计及道路设计16、计算器的利用对高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影响17、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8、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19、如何计算一份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20、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21、以"养老金"问题谈起22、数学的发展历史23、解承诺用题的思维方式24、如何存款最合算25、数学中的黄金分割26、通信网络收费调查统计27、数学中的最优化问题28、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英语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1、中西餐桌文化的比较2、英语色彩的“颜”外之意3、西方节日的由来4、广告英语的特点5、修辞手法在英文写作中的运用6、饮食英语7、标志英语8、色彩在英语学习的背后故事9、英文广告说明书与英语学习10、中英美人之间的交际习惯11、日常交际用语的利用及理解12、灵石县旅游景点英语导游词13、学生英语学习日记成长撰写14、英语歌曲鉴赏15、虚拟语气的错误归因及对策研究16、电子词典对现代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17、英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18、英语颜色词语与心理情绪19、英语中的性别语言20、趣味英语搜集21、英诗赏析22、英语学习中性别不同23、阅读方式与英语学习效果物理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1、温度对水的折射率的影响2、各类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3、观察分析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的做法4、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5、影响拔河输赢的因素6、调查灶具的演变7、刀中的力学知识8、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9、运用物理知识研究影响推铅球成绩的因素10、弹性材料的弹性研究11、估测高压锅内的水温12、研究弹簧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13、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14、生活中的电磁辐射15、物体从不同高度下落,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关系16、水流速度研究18、电阻的测量19、本地地磁场强度的测定20、本地重力加速度的测定21、探讨各类家用电器铭牌的含义22、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隐患的研究23、电热灭蚁器24、节能台灯与生活空间25、双联开关的多种接法26、钢筋散布中的力学知识27、开关的升级换代28、土壤的力学结构29、电话幅射的调研30 、中学物理实验中的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与制作31 、魔术演出中物理知识3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33、菜刀上的力学知识34、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35、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不同36、浅议物理作业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37、调查研究: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38、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39、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化学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1、酒精可燃与不可燃临界浓度的研究2、厨房里的化学3、食物中的化学4、手巾和餐巾纸利弊的研究5、你以为喝什么水好(如.纯净水.自来水.矿泉水.纯水及天然水等)6、鸡蛋中化学问题7、了解水垢的形成原理,调查本地域水成份并提出快速除去水垢的方式。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

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在科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成就对后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你揭秘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研究,并探讨其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1. 历史背景与起源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阶段的物理学主要集中在自然哲学的范畴。

诸子百家中的墨子、荀子等人都对宇宙、运动、光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不过,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要属《墨经》和《荀子》中的相关章节。

2. 力学研究古代中国力学研究的重要代表是《墨经》中的《墨子·墨翟下》。

其中,墨子提出了许多力学的基本理论,如增力、减力、偏斜力、浑然合一等思想。

这些理论成为后世物理学研究的基石,对中国古代的机械工程和战争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光学研究中国古代光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墨经·墨子翟上》。

墨子在其中提出了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的解释,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光行直线"的观点。

这一理论在光学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光学实验和仪器的基础。

4. 声学研究中国古代声学研究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墨经·墨子翟上》中提出了音乐的"和"与"不和"的概念,探讨了音乐和声音对人心理、情感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的钟鼓制作和音律学等方面的研究也与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5. 热学研究古代中国的热学研究主要包括火的传播、风的起源和恶劣天气现象等。

《墨经·墨子翟上》中的《火食世》一章提到了火的热传导机制以及风的形成原因。

这些研究为后世热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6. 仪器与实验中国古代物理学研究离不开精巧的仪器和实验。

早在古代,中国就发明了许多仪器,如日晷、赤道仪、地动仪等,用于观测天文、测定时间和方位等。

此外,诸多实验也为古代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7. 影响与贡献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对科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

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

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榆中县恩玲中学课题研究论文高一十五班第五组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专业:物理学生姓名:杨文浩、马晓智、丁梓雪等指导教师:任德鑫完成时间:2021年4月29日特别发达,出现了“百工匠”;如造车轮的“轮匠”,造车轴的“轴匠”,造箭的“矢匠”等。

在这些手工技术中有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但人们没有认识。

2、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此时期对物理学知识有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主要著作有:《墨经》和《考工记》等.对力、热、光等都有论述。

2. 1力学方面《墨经》最早对力下了定义:“力荆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墨经》第114. 116条对时间和空间最早作出了正确定义:“宇或徒,说在长宇久”;“行修以久,说在先后。

”意思是说物体位置改变是空间随着时间自近而远的持续增长。

“墨经”还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和“浮体平衡原理”。

《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

”意即在一定外力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加快运动也难。

《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

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的结论。

2. 2热学方面《考工记》中:“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蚀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是我国最早对温度的认识,这段大意是在熔炼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

《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

《论稀 .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则渐微。

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是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2. 3磁学方面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世纪)《管子·地数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铜金"。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力学(一、二)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力学(一、二)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力学(一、二)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之——力学(一)“您的阅读就是对我最好的赞赏”我们在初中、高中物理学习中看到的大多数是外国人名。

难道中国人对物理学就没有贡献吗?古代中国人对物理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且听我慢慢分解。

春秋战国时期墨翟(亦称墨子,约为前479年—381年)对于力学的研究。

墨子一身兼具科学家、技术家、和工匠,其弟子也多为来自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

墨家学派和追随者都经常参加各种劳动,使得他们有条件对经验知识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总结,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并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

这些思想和活动被记录在《墨经》中。

墨翟是中国物理学史上第一个给“力”定义的学者,《墨经·经上》记录了墨子关于“力”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意为,力是驱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不但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他认为“认为物体的运动是靠外力支持的”正确,而且还要早几十年。

他举例说,把重物由下向上举起,是由于有力的作用。

他关于“动”与“止”的描述,认为“动”是由于力推的结果,而“止”则是物体经一定时间后自行达到的运动状态。

不过墨子并没有明确引入阻力的概念。

《墨经·经上》记载有墨子的学说:“止,以久也”(力可以让运动长久静止下来)、“止,无久之不止”(静止是没有时间的运动)。

“合与一,或复否,说在拒”(相反的力合而为一时会产生对抗)。

这些事实表明,墨子已经表达了后来牛顿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而这一思想比牛顿早近两千年。

中国古代对物理学的贡献之——力学(二)我们在初中、高中物理学习中看到的大多数是外国人名。

难道中国人对物理学就没有贡献吗?古代中国人对物理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且听我慢慢分解。

墨子同时指出物体在受力时会产生反作用力。

比如中国古代发明的许多玩具,秦朝就有的蟠螭灯,灯燃鳞甲皆动,之后发展成“走马灯”。

唐代出现的烟火类玩物、宋朝的“火箭”,利用燃料燃烧后再向后喷射出来产生的反作用力,以推动物体朝前发射而“上天”,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航天技术的最原始“老祖宗”。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古代中国对物理学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物理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尚书》中记载了黄帝利用压缩空气制作蒸汽娱乐的例子;《周礼》也记载了使用杠杆的方法搬运货物。

而《墨子》中还有机械运动理论的探讨。

这些与物理学有关的内容是古代中国对物理学起步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光学运动学有了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战国策》中就提出了“光速万里”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对镜面反射等光学现象有所了解。

在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天为大、地为小”的天人观,这对后来的物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唐代是中国物理学的一个辉煌时期。

冯诺依曼曾评价道:“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仅有的几位真正大的科学家,如皮萨和阿拉贡,仅是中国数学和物理学的翻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民族英雄郎肃丛创立了五行学说,提出了许多物
理学理论。

他认为宇宙由五大元素组成,即水、火、木、金、土,这种对自然界的认识对后来的物理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明清时期,王船山深入探讨了阴阳学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著名数学家牛栋临床实践发明了“出人意料”的四种近似计算法,成为后来数学和物理学的辅助工具。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对物理学的贡献非常丰富。

虽然与现代物理学相比,我们的先辈们的成就显得有些局限,但它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的基础和传统,是我们学习和发展物理学的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课题研究】榆中县恩玲中学课题研究论文高一十五班第五组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专业:物理学生姓名:杨文浩、马晓智、丁梓雪等指导教师:任德鑫完成时间:2020年1月1日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学校:榆中县恩玲中学课题组:高一(15)班第5组组长:杨文浩成员:丁梓雪、石丽琼、马子超、马晓智、王伟鑫、王亚婓、岳慧媛、裴小红、吴霞、张清清、罗飞、杨凯丽、陈隆、金仁忠、强德珍指导老师:任德鑫研究时间:2012年3月——2012年6月摘要:物理,古人云“事物的道理”,为历代大儒名宦所重。

古代中国人不仅记述了许多物理现象,发现了一些物理规律或定理,尚有饱含物理知识的诗词歌赋传世。

本文展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在物理学方面的概貌。

中国古代物理学可与西方同一时期相比的有力学与光学两个分支;在电磁学和热学方面,中国取得了远胜于西方的成就;在声学,特别是在乐律方面更是成绩卓著。

关键词:中国、古代、物理学、贡献正文:在古代,物理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依据生产技术和社会形态以及科学著作诞生年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跟物理学有关的记载,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概况.1、远古到西周(公元前770年以前)人类从会用火到石器时代.又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西周时代手工业特别发达,出现了“百工匠”;如造车轮的“轮匠”,造车轴的“轴匠”,造箭的“矢匠”等。

在这些手工技术中有丰富的物理学知识,但人们没有认识。

2、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此时期对物理学知识有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主要著作有:《墨经》和《考工记》等.对力、热、光等都有论述。

2. 1力学方面《墨经》最早对力下了定义:“力荆之所以奋也”.意思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墨经》第114. 116条对时间和空间最早作出了正确定义:“宇或徒,说在长宇久”;“行修以久,说在先后。

”意思是说物体位置改变是空间随着时间自近而远的持续增长。

“墨经”还最早论述了“杠杆原理”和“浮体平衡原理”。

《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

”意即在一定外力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加快运动也难。

《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

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的结论。

2. 2热学方面《考工记》中:“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蚀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是我国最早对温度的认识,这段大意是在熔炼金属过程中,根据物体颜色判断物体冷热程度。

《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

《论稀 .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则渐微。

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是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2. 3磁学方面春秋末期(约公元前5世纪)《管子·地数篇》有:“山上有慈石,其下有铜金"。

约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精通》中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磁现象的认识。

2. 4光学方面《论衡·率性篇》中:“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五石可能指石英石)。

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

”《淮南万毕术》载道:削冰为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以上说明用透镜聚光取火,即叫“阳隧”。

《淮南万毕术》中的“取大镜高悬,盛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记述了我国最早创制的开管式潜望镜。

《墨经》著作中有八条对几何光学的专门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了:光的直进性和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

小孔成像2.5声学方面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共振现象有记述,公元前3世纪—4世纪的《庄子》一书就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

这种基音与泛音共振现象的发现比西方早得多,欧洲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首次进行共振实验。

《墨子·备穴篇》还记述了共振现象的具体应用:在城墙根下每隔几米,挖一个坑,坑内埋置容量为70升—80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

若有敌人挖地道攻城,可以根据各陶瓮声响情况,确定敌人挖掘的位置和方向。

3、从秦、汉到隋唐五代(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个时期制造了许多大型复杂机械:西汉初的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张衡(78年—139年)的浑天仪和地动仪:毕岚的“翻车”(即龙骨水车)和名为“渴乌”的虹吸管;(公元2世纪)唐僧一行梁令珑的水运浑仪。

(公元725年)此时期主要科学代表著有:东汉王充(27年—约79年)所著的《论衡》,东汉(25年—220)年的《淮南万毕术》。

3. 1力学方面《论衡.状留篇》中的:“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

”意即在一定外力条件下,较重的物体运动较慢,其开始运动和加快运动也难。

《论衡》中:“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钧,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力不能使物体运动的结论。

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中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制成,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2.7米,其外形像一个大型酒樽。

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相当于一种倒立型的震摆)和它周围的八道(装置在摆的周围的8组机械装置)。

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条口含小铜珠的龙,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

如果发生较强的地震,都柱因受到震动而失去平衡,这样就会触动八道中的一道,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曾成功地记录了138年发生在甘肃的一次强烈地震,从而证明了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候风地动仪公元初年,王莽变法改制,制作了一种铜卡尺。

它长14.22厘米,分固定尺和活动尺两部分。

尺的正面刻有寸、分等刻度。

从原理、性能、用途看,这个游标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但它比西方科学家制成的游标卡尺早1700多年。

铜卡尺公元4世纪前成书的《西京杂记》记载了长安工匠丁缓发明的被中香炉。

当将香炉中的檀香木块点燃后,可以把香炉随便放进被子里,不仅不会烧坏被子,连香炉灰也不会撒出来。

奥妙在于炉内有一种叫“常平架”的装置,它由内外两个金属环组成,两环用转轴联结,外环又通过另一转轴与外架联结。

这种常平架装置在近代航海磁罗经、电罗经上有广泛应用。

欧洲直到16世纪才出现常平架装置,比中国晚了1600多年。

3. 2感学方面《淮南万毕术》道:“磁石柜茶”。

说明了人们已经认识了磁石(磁极)之间存在着相互推斥力作用。

《论衡·是应篇》道:“司南之构,投之于地,其抵指南。

”人们制造了指南针(句状司南)。

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的《论衡》书中“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的记载,考证并复原勺形的指南器具。

磁石的南极(S极)磨成长柄,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

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传统上认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仪器,叫做司南。

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3. 3热学方面《论衡》中:“云雾、雨之徽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

”的论述,是世界上最早分析一年四季物态变化形成的原因。

《论稀·寒温篇》中的论述:“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则渐微。

何则?气之所加,远近有差也。

”是世界上最早对热传导的论述。

3. 4声学方面《论衡·变虚篇》中:“令人操行变气远近,宜与鱼等;气应而变,宜与水均。

”意思是人的行动(包括说话)使其周围的“气”发生振动,并能向外传播,如同鱼使水振动的水波一样向外传播。

中国古代不仅很早就懂得共鸣现象,还掌握了消除共鸣的方法。

唐代著作《刘宾客嘉话录》记载了这方面的一个故事:洛阳某和尚的房里挂有一个磬,经常自鸣发声,和尚因此惊忧成疾。

一天朋友曹绍夔来访,发现磬的自鸣是由寺院的钟声引起的,就用锉把磬锉磨了几下,果然,钟再响时磬不再自鸣了。

3.5电学方面《论衡》中的“顿牟掇芥慈石级缄”。

(顿牟;墟泊;芥;=种很轻草木;械;针;缀;吸引);说明人们已经对电、磁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3.6时空观的先进性在欧洲,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是割裂的,孤立的,直到20世纪初,相对论才把空间和时间科学地统一起来。

但在中国古代,远在先秦时期,不少哲人就把空间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虑。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宙合》篇,把时间称为“宙”,空间称为“合”,其中说,“天地,万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意思是说,万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内,而天地又包涵在时空的“宙合”之中。

墨家对时空的认识又有了新发展,他们把空间称为“宇”,包括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各种不同场所和方位,把时间称为久,“宇久”就是现代的宇宙。

4、宋、元时期(960年—1369年)这个时期创制了大型机械和大型生产工具.撰写出五本科学著作:北宋沈括(1031年—1095年)著的《梦溪笔谈》;北宋曾公亮(999年—1078年)著的《武经总要》;北宋李诫(1035—1110年)著的《营造法式》;北宋苏颂(1020年—1101年)、韩公廉(生卒年代不详)著的《新仪象法要》;元代赵友钦(1279年—1368年)著的《革象新书》,我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也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4. 1力学方面《营造法式》一书,全书36卷,其中图样6卷,系统地总结了历代建筑经验,有丰富的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知识。

《新仪象法要》一书中,记载了苏颂和韩公廉在1092年创制一架大型水运仪象台,即天文钟,这台机器应用了很多力学知识。

《营造法式》书照4. 2磁学方面《梦溪笔谈》第58条:“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不同”,这段话说明当时已发现了磁铁有两极;《梦溪笔谈》第437记载的:“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记述的磁偏角,比西方发现地磁偏角早了四百多年。

《梦溪笔谈》中还介绍了指南针四种安装法: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悬丝法。

4. 3光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的:“阳艘向日照之.则光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寂,着物则火发。

”“阳健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

”这是说手指在镜面与焦点之间处成正立像.在焦点处无像,在焦点以外成倒立像,说明当时对凸透镜聚光及球面镜成像已进行相当成功的研究。

宋末元初赵友钦用上千只炽光作为光源进行小孔成像的大型光学实验,证明了光源大小、强度与小孔的大小、距离以及像的大小、亮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当时物理学研究已经进人实验科学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