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9-22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journal/cnc/10.12677/cnc.2015.32005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Famous Old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 Huang1, Lu Xu2*1Scien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Chongq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2The Key Lab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n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1154289840@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main problem in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ngle inheritance model,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e lack of outstanding inheritor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build a famous doctor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 out academic thought and literature ba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cavate and protect the folk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 the role of modern medicine in succession, actively explor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dea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design and system planning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the inheritance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pecial treatment technology.Keywords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CountermeasureResearch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黄彦1,徐露2*1重庆市中医院科教处,重庆*通讯作者。
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

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做为边远地区的中医工作者,要向全国名老中医学习条件有限,比较困难。
考取了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中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中医理论和提高临床能力的机会。
该项目的主要方法是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
笔者就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同道探讨。
1 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内容1.1 医德医风祖国医学非常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大医精诚”,精是医疗技术精湛;诚就是对医德医风的要求,没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和敬业精神,专业技术就不可能达到精湛的水平。
名老中医都是德艺双馨的大师,这也是中医工作者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主要方面。
焦树德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他对中医药事业非常热爱,有强烈地民族自豪感和中医药自信心,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面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病患者时,焦树德老师经常激动地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此类疾病中医文献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中医治疗疗效好,而且安全”。
焦树德已八十三岁高龄,身体不太好,每天限制挂号,但当碰到外地患者就诊时,就格外放宽,给予其极大的方便。
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当自己面对繁忙的门诊工作,面对等待的患者,也毫无怨言,认真耐心地诊治每位患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治学方法名老中医的成功经验,和他们严谨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他们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很深的造诣,传统文化底蕴很深,中医理论根基扎实。
在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上都下了一番苦功夫,熟谙原文,旁及各家,他们对中医经典思想的熟悉把握程度,是中青年中医所不及的。
所以青年中医工作者要在读经典上补课,临床工作之余,多挤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养成读经典研修各家中医著作的好习惯,贵在坚持和不懈,同时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加大积累,不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学以致用,带着临床问题去学习,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找闪光点,找创新点。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江苏中医药 2004 年第 25 卷第 12 期
特约专稿
·1·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
提 要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是目前中医界乃至中国科学界面临的重要研究难题。 由于信息采集的主观性、不全面性、随意性及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时存在的“泛化”、“神化”、 “简单化”趋势,名老中医经验的内涵、外延无法得到全面正确的把握;正是信息采集中存在 的问题,使得电子专家诊疗系统在经验总结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加之“电脑”的局限性,名老 中医经验的电子模拟研究走向衰落;在“师带徒”这一最为人乐道的中医经验传承模式中,也 由于经验总结的不足,传承方式方法的弊端,而导致了客观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将研究方 向改为“以病为中心”,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多元分析技术等方法来保证名老中医经验信息采 集的全面性、客观性,并利用得而斐(Delphi)预测法保证名老中医经验总结的正确性,采用多种方法构建名 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信息库,在“后效评价”中引入“实验中医人员”验证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的效果 等,将有利于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中医学术发掘 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7X(2004)12 - 0001 - 04
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名老 中医经验的总结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 为中医学的学术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名老 中医经验的传承亦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 径之一。正因名老中医经验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因 而无论是中医界的仁人志士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 重视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工作。1990 年国家人 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了《关于采 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 定》,文中 并 对 名 老 中 医 经 验 作 了 概 念 上 的 界 定——— “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疗效卓著,技术精 良”。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已先后认定了 3 批 1500 名有师带徒资格的名老中医,一批批中医高徒投在了 名老中医的门下。10 余年来,名老中医为社会输送了 一大批高级中医临床人才。 ! 存在问题
关于名、老中医传承问题的建议

关于名、老中医传承问题的建议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前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名老中医鲜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
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
中医药学发展过程,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不断积累、整理、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过程。
所谓继承,是指把前人的科学成果加以荟萃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价值的成果承接过来,用于建立新的科学理论。
而创新则是指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开拓新领域,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方法,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创建新的学术和学科,构建新的知识层次,突破原有知识现象。
继承、发扬、创新是中医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也始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心,继承是基础,发扬是关键,创新是灵魂、动力,三者相辅相成,对于促进中医发展起到举轻重的作用,充分继承中医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应用于临床实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其发扬光大,才能使中医学得到长久的发展。
传承方式
1、师承制是中国医学独特、最直接、最有效的继承方法,中医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靠历代中医学家接力棒似的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学术思想是继承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继承的典范:中医教育,自古有之,师承制是中医
传统的继承方法,如长桑君传扁鹊,再传子阳;李东垣师从张洁古学医,再传罗天益;叶天士一生拜十七位医学师等,类似例子比比皆是。
中医自唐代就开始有了由太医令负责组织的官办医学教育途径,张仲景、叶天士等名医,都是通过师承制教育而得窥岐黄门径,进而为弘扬、发展中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断创新,才使得中医学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
学术继承是继承的核心和关键,治疗经验继承次之,成方验方再次之。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精品文档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2、忠恕之道为医之本 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
⑶“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外治糖尿病足溃疡经验 介绍”《中医学报》(2019年25卷3期)。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老子:“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完成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研究报告; 完成了名老中医经验推广方案的总结; 完成名老中医养生保健、成才之路报告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完成8个经验方总结报告,经验方分别为通脉 丸、祛痹痛风饮、血管炎经验方、通脉活血汤、 赤芍甘草汤、疮疡外洗方、祛痹通络方、斑秃 经验方
完成8份影音资料的上传,72张图片的上传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始见“瘀血”病
名,并为之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和十余首活血化瘀方 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者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又云:“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素问·三部九侯论篇》“必先去其血脉, 而后调之。”因此我在治疗此病的总则即遵循《素 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 络。”
《2024年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范文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在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中,名老中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二、名老中医传承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常见问题及解析1. 传承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当前名老中医传承多以师承方式为主,虽然能够较好地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教育方式。
这导致后继人才的成长周期长,成才率低。
为此,应加强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实践培训等方面,使传承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2. 理论理解浅薄,实践应用不足在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往往脱节。
一些后继人才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锻炼;而一些实践型人才则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
因此,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后继人才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惯性。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后继人才在创新方面缺乏动力和勇气。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鼓励后继人才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临床经验。
4. 传承人才匮乏,培养机制不完善当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传承人才匮乏。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招生、教育、实践、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
四、实施策略与建议1. 强化系统化、规范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实践培训等方面,使传承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巧妙地构思,严谨地思维,准确地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
师承工作,属于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区别,见表1。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蕴含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表1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范文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医学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
然而,在名老中医传承的实践中,扎根理论研究与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解析这些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性名老中医的传承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可以将传统医学的精髓和经验传递给新一代的中医,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同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理论研究与实施中,应注重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常见问题及分析1. 理论传承断层问题在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论传承断层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新一代中医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全面掌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此外,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对传统医学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一些年轻医生对传统医学的信心不足。
2. 实践经验不足问题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在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新一代中医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无法全面掌握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此外,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也使得一些地区的中医生无法接触到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3. 传承方式单一问题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在现代社会中已显得过于单一。
这种传承方式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使得新一代中医在传承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为了解决理论传承断层问题,应加强新一代中医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这包括加强传统医学理论的学习,深入理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以及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2. 增加临床实践机会与资源投入为了解决实践经验不足问题,应增加新一代中医的临床实践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摘要】近几年,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以师带徒的形式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
在平时考核的日常管理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指导老师的津贴发放如何与考核挂钩?学术继承人的跟师质量和学术思想的掌握程度如何考核等。
这需要在平时的考核中不断探索,量化标准,健全机制,完善管理。
【关键词】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管理;考核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加鲜活,更具可视性。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是关系中医传统方法能否延续、中医药理论能否发展的大计。
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形式现已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名师带徒、研究生教育、家传教育等多种传承形式相互辅佐.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作为地州级中医医院,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目前学术传承形式主要以师带徒为主,院内确定11位指导老师和25名学术继承人,其中有2位名老中医被确定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继承人主要通过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
教学任务要求学术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跟师临
床和实际操作时间每周不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时间每周不少于2个工作日,理论学习采取自学研修和集中授课相结合形式进行,集中授课每月不少于2次。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平时考核的管理人员,现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术继承人不能保证充分的跟师时间
25名遴选的学术继承人大多为主治医师以上,至少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高级骨干人才,其中有8位为科室负责人。
他们作为科室骨干,在完成自己本职岗位工作的同时,还需抽空跟师学习,任务繁重。
尤其是科室负责人,常常因为医院例行的各类会议影响跟师学习进程。
每周保证能跟师2次以上的人员有11人,每周保证能跟师1次以上的有12人,有时一周跟师1次都不能完成的大多为科室负责人。
2、没有针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
师承工作教与学应该是双向的,在现行制定的各类考核标准中,没有对指导老师的具体考核指标,仅仅要求指导老师按期批阅学术继承人书写的医案、心得体会等,这不利于平时考核管理工作。
因为指导老师一般每月都配套一定比例的带教津贴,但考核大多针对学术继承人,不能因为学术继承人未完成跟师教学内容影响指导老师的带教津贴,毕竟师承工作大多依靠学术继承人自觉、自学为主,老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带教津贴如何发放是个难题。
3、学术继承考核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继承工作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
平时考核主要由指导老师和带教单位负责,年度考核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
带教单位在平时考核过程中,没有制定学术继承人是否合格的考核标准,仅仅从跟师时间和书写跟师笔记方面进行,无法对跟师质量和学习内容考核。
现行的考核仅仅能看学术继承人写了笔记,跟了老师,至于跟师的质量和学习的好坏,管理人员无法判断。
二、未来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1、明确固定的跟师时间
每周指定周三或周五下午为集中跟师时间,地点设在各科示教室或名老中医工作室。
这需要带教单位的领导支持,医院各类会议可以避开固定的跟师时间。
指导老师除了平时随师门诊讲解、指导外,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可以集中讲课、培训,可以联合讨论、研究科研,可以分析典型医案等,形式可以多样化,每对师承人员设考勤本,按时签到。
效能办、党办、医务部、门诊等多部门可以成立联合小组,抽查是否按时跟师。
2、量化指导老师考核标准
指导老师的考核应从按时批阅学术继承人医案、每周固定跟师出勤率、学术继承人论文发表篇数、门诊坐诊、查房次数,集中讲课教案、出版书籍等方面入手,每月量化核分,采取10分制,7分以上视为合格,可以发放带教津贴;7分以下视为不合格,不予发放带教津贴。
每季度召开一次师承对接会议,公布考核情况。
考核赋分工作由联合小组负责进行。
3、健全考核与管理机制
成立评审考核专家小组,每半年对学术继承人进行综合考核。
依据跟师教学计划,理论考试以自学经典内容为主;实践考试主要由专家小组以面试的形式,针对某一疾病的诊治,指导老师和学术继承人现场书写中药处方,对比方药相似度;检验学术继承人对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
学术继承人考核采取优势劣汰的方式,2次以上考核不合格,取消其跟师资格。
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之一[2] 。
现今“中医学正处于行将消亡的边缘,也处在新的突破的前夜”[3]作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
我们不仅要继承发掘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而且还要继承整理当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这是每一位中医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 宋咏梅,刘更生,王振国 .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分析.江苏中医药,2010,10
[2] 周春祥.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江苏中医药,2004,25(12):
[3] 李致重.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科学学检讨(连载三) [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 18( 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