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作业讲义环境设计

合集下载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

第二课 自然环境 第1节 地形多样1.地表特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2.地形的分类及特点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其主要特点如下:亚洲,世界最高的南美洲,世界欧洲南美洲,世界最大的西西续表亚洲,世界最高;东非洲,世界最大;四川盆地;塔里3.地形的特点描述(1)每个地区的地形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地形完全相同的地方。

(2)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来描述。

4.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平均海拔高,在世界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2)地形种类:亚洲地形种类复杂多样,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见如下示意图)1.地形与地形区的区别。

地形(地形类型)是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地形区(地形单元)是指具体的地形名称,如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

2.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点(亚洲地形特点见“教材解读”)。

(1)欧洲地形的特点: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

(2)非洲地形的特点: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3)南极洲地形的特点:多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了2 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

(4)南美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为高大的山系;东部地域辽阔,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5)北美洲地形的特点:平均海拔较高,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大;地形分为三个纵列带,西部为高大山系,中部为广阔平原,东部为低缓山地。

(6)大洋洲地形的特点:西部以高原为主,中部分布着平原,东部为山地。

3.浙江省的地形特点: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大部分所处地形区为东南丘陵,北部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选择题1.下列对五种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面广阔平坦的是高原B.平原和高原相对高度都较小,但海拔高度差异大C.地面起伏连绵的是山地D.山地和丘陵相对高度差异小,但海拔高度差异大2.下列对下图四地描述错误的是()A.①地是南美洲,其西部有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东部是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B.②地是海拔第一高的大洲南极洲,该大洲属于冰原气候,终年寒冷干燥C.③地是亚洲,其面积最大,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D.④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该大洲有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3.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地图称()A.交通图B.地形图C.政区图D.旅游图4.右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间高四周低C.甲岛中间高四周低,乙岛中间低四周高D.甲岛中间低四周高,乙岛西高东低5.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A.亚洲B.欧洲C.南美洲D.北美洲读右图,回答6—7题。

第2节熔化和凝固(分层作业)-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人教版)(原卷版+解析)

第2节熔化和凝固(分层作业)-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通关讲义(人教版)(原卷版+解析)

第2节熔化和凝固[基础达标练]知识点1 物态变化1.判断下列哪一个过程是属于物态变化过程A.将铁块加热至100℃B.气球充气时逐渐膨胀C.把大冰块锤成小冰块D.冰雪熔化2.判断下列哪一个过程是属于物态变化过程A.将铁块加热至1 000 ℃B.气球充气时逐渐胀大C.把大块冰锤成小块冰块D.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灯泡的细知识点2 熔化和凝固3.雨: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云后,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随着气流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______,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______;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_____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了雨。

4.小明用蜡烛和模具浇铸小鱼蜡像,在浇铸蜡像的过程中,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先凝固,后熔化B.先凝华,后升华C.先熔化,后凝固D.先升华,后凝华5.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 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B.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C.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用了16 分钟D.该图像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6.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图示的仪器外,还需要一种测量仪器是 ___________;实验装置安装的顺序应该为 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2)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___________℃,实验数据如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时间/min0 1 2 3 4 5 6 7蜡的温度/℃424446484955152(3)在冰的熔化实验中,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温度与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在3min时处于 ___________态,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2节 弹力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2节 弹力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物理教案

第2节弹力1.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面之间发生弹性形变。

3.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5.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因素决定,与所受外力大小无关。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

2.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3.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4.弹性限度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5.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1)物体间相互接触;(2)在接触面上发生弹性形变。

二、几种弹力1.常见弹力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拉力等都是弹力。

2.弹力的方向(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2)绳的拉力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公式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牛顿每米,符号:N/m。

x为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发生形变的物体才能有弹力,且一定有弹力。

(×)(2)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3)弹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

(√)(4)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有关,体积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5)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弹力F有关。

(×)2.合作探究——议一议(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作用吗?提示:不一定,物体如果只是接触而没发生弹性形变,则无弹力作用。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与桌面相互挤压,书对桌面产生的弹力F1竖直向下,常称做压力。

高中生物新教材 必修一 同步讲义 第3章 第2节 第2课时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高中生物新教材 必修一 同步讲义 第3章 第2节 第2课时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第2课时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学习目标] 1.通过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实例,明确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1.分泌蛋白的概念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如消化酶、抗体和一部分激素等。

2.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与分泌过程(1)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2)过程(3)提供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

判断正误(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直接参与的细胞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3)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的膜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和线粒体() 答案(1)×(2)×(3)×解析(1)细胞膜不是细胞器。

(2)线粒体间接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起着供能作用。

(3)核糖体无膜结构。

任务一: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过程如图是用3H标记的亮氨酸检测豚鼠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蛋白合成过程的实验过程图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蛋白质属于分泌蛋白的有②④(填序号)。

①血红蛋白②胰蛋白酶③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④抗体(2)经连续取样后,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各细胞器中的情况,结果如图所示。

则曲线a、b、c依次代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如图是该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则A、B、C依次代表的结构分别是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

拓展延伸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过程与分泌蛋白相同。

1.如图表示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某细胞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示意图,则该细胞中出现3H的部位依次为()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答案 A解析题图中①为核膜、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细胞膜。

高中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讲义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讲义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重点)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重难点)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过程(1)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共同意义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3)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A.日出前后B.子夜C.午后2时左右D.正午提示:(1)√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少,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5)C [一天中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则大气逆辐射最强。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

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下图是人类登月时穿着的厚厚航天服。

环境生态保护法讲义

环境生态保护法讲义

环境保护法讲义第一节概述一、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环境法主要研究的是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1环境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

2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

环境破坏可以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森林减少会加重大气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广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

二、环境保护法的特点1.综合性。

它不仅可以适用诸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的功能公法予以解决,也可以适用民商法等私法予以救济,甚至还可以适用国际法予以调整,不但包括上述部门法的实体法规,也包括程序法规。

2.技术性。

3.社会性。

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加剧的产物。

环境保护法所关注和规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保障基本人权,它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人类的共同利益,侧重于社会领域的法律调整。

其次,环境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条件,并不能为某个人或某国所私有或独占,它必须符合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是以社会利益、人类利益为本位的法。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 1§2-1讲义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 1§2-1讲义

第二章步入设计殿堂/u/4c0931e40100086r第一节:揭开设计的面纱一、身边处处有设计: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原型或模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写产品使用说明书二、设计及其特点:1、设计课题的源泉是人类的需求。

2、设计的本质是创新。

3、设计的领域很广泛。

4、设计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问题。

5、设计需要发挥团队精神。

三、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一)造型:1、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 2、物体的对称与平衡(二)色彩:(三)美感:1、动感 2、节奏感3、方向感 3、比例(四)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是指以人的活动范围及人体各部分或各种动作、姿势所需的尺寸范围为基本条件,在设计时考虑使人安全舒适、操作便利的尺寸形状。

第二节:设计的基本原则一、科学性原则:设计作为重要的技术工作,必然要遵循自然界的科学规律。

二、实用性原则:设计始终是以实用性为根本原则的。

三、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遵循创新性原则,既体现了设计的特征,也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追求新生活的需求。

四、安全性原则:安全是人类的起码需求,设计工作必须认真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五、经济性原则:是力图用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好的设计产品的原则。

六、美观性原则:使产品外观呈现出迷人的魅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七、技术规范性原则:各行各业都可能有一些设计的技术规范,这些规范往往是实践经验及科学理论的总结,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必须遵循。

八、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克服传统产品设计的不足,使所设计的产品既能满足产品功能的要求,又能满足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三节:设计与技术的关系一、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设计是技术发展的基础。

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设计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技术发展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条件: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与革新,设计催化了发明与革新,从而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完)。

《环境设计1》教学大纲

《环境设计1》教学大纲

《环境设计1》教学大纲I.课程介绍A.课程名称:环境设计1B.课程代码:DES101C.学分:3D.先修课程:无II.教学目标A.培养学生对环境设计的理解B.培养学生对环境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C.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D.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III.教学内容A.环境设计概述1.环境设计的定义和作用2.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B.设计原理和方法1.形式与功能的关系2.色彩和材质的运用3.光线和阴影的设计4.比例和空间的控制C.环境设计案例分析和评估1.探索不同类型的环境设计案例2.分析案例中的设计思路和技巧3.评估案例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D.团队项目1.学生分组进行小规模环境设计项目2.实践运用设计原理和方法3.学生展示和评估彼此的设计作品IV.教学方法A.讲座:教师讲解环境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B.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案例分析结果C.实践项目:学生进行小规模环境设计项目并展示成果D.班级讨论:学生进行班级讨论,共同解决设计难题E.个人作业:学生完成个人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V.评估方式A.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和小组活动表现(30%)B.个人作业:包括设计分析报告和设计作品展示(30%)C.期末考试:对学生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和掌握进行考核(40%)VI.参考教材A.环境设计基础B.环境设计案例精选VII.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环境设计概述第3-4周:设计原理和方法第5-6周:环境设计案例分析和评估第7-14周:团队项目第15-16周: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估第17周:期末考试准备第18周:期末考试以上是《环境设计1》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帮助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5-21工厂车间内作业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标准
车间和作业的特征
冬 温度/oC
季 相对湿度
/%
夏季 温度/oC 相对湿度
/%
散热量不大的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14~20 12~17 10~15
不规定
不超过室外温 度3oC
不规定
主要放散 对流热的
车间
散热量大的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16~25 13~22 10~20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发病 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衰竭和热痉 挛。根据症状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 暑和重症中暑三种。
09.02.2021
第7页
(2)高温作业环境的设计
1)高温作业环境的设计应该遵循国家标准的 要求(《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 GB935-1989作了规定,见表5-22)
2 舒适的湿度。
舒适的湿度一般为40%一60%。
湿度在70%以上为高气湿,在30%以下为低 气湿。
3气流速度
气流主要是在温度差形成的热压力作用下产生 的。气流速度通常以米每秒表示。据测定, 在室外的舒适温度范围内,一般气流速度为 0.15 m/s时,人即可感到空气新鲜
在室内。即使温度适宜,由于空气流动速度小, 也会有沉闷感。
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过程 屏蔽热源 降低湿度 增加气流速度
保健措施 合理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 合理使用劳保用品 进行职业适应性检查 生产组织措施
09.02.2021
第9页
3、低温环境
(1)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 ℃的作业称为低温作 业。
人体在低温下,皮肤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使辐 射和对流散热达到最小程度。在严重的冷暴露中,皮 肤血管处于极度的收缩状态,流至体表的血流量显著 下降或完全停滞,当局部温度降至组织冰点(一5℃)以 下时,组织就发生冻结,造成局部冻伤。
不规定
不超过室外温 度5oC
不规定
需要人工调节 温度和湿度的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放散大量辐射热和对流热的车间 (辐射强度大于
2.5×105J/(h.m2)
放散大量 湿气的车

散热量不大的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散热量大的
轻作业 中等作业 重作业
20~23 22~25 24~27
8~15
16~20 13~17 10~15
4热辐射
热辐射包括太阳辐射和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 的辐射。任何两种不同温度的物体之间都有热 辐射存在,它不受空气影响,直至两物体的温 度相平衡为止。当物体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 度时,热量从物体向人体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称为正辐射;相反。热量从人体向物体辐射 时,称为负辐射。人体对负辐射不很敏感, 往往一时感觉不到,会因负辐射散失大量热 量而受凉。但负辐射有利于人体散热,在防 暑降温上有一定意义。
和允许温度。 舒适温度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舒适的温度或指人体生理
上的适宜温度。常用的是以人主观感觉到舒适的温度 作为舒适温度。生理学上对舒适温度规定为,人坐着 休息、穿薄衣、无强迫热对流,在通常地球引力和海 平面的气压条件下,未经热习服(也称为热适应,指 人长期在高温下生活和T作,相应习惯热环境)的人所 感到的舒适温度。按照这一规定,舒适温度应在 (21±3)℃范围内。 允许温度通常是指基本上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身心 健康和安全的温度范围。其温度范围一般是舒适温度 ±(3—5)℃。
精品
第2节作业环境设计
第二节 作业环境设计
一、温度环境
1、工厂车间内作业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标 准 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212002)根据作业性质、劳动强度,以气温 为主制定了有关气象条件,见表5-21
09.02.2021
第2页
补充知识
1.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是评价热环境的主要指标,它分为舒适温度
△适当的亮度 物体要有一定的亮度,才能在视网膜上成像。 △物体的尺寸 物体的视角越大,越能看清楚。 △物体和背景的亮度对比 眼睛能辨别背景上的对象必须具备两条件之一: 1)对象与背景颜色不同。 2)在亮度上有差别。
18~23 17~21 16~19
≤80~75 ≤70~65 ≤60~55
31
≤70
32
≤70~60
33
பைடு நூலகம்
≤60~50
不规定
不超过室外温 度5oC
不规定
≤80
不超过室外温 度3oC
不规定
≤80
不超过室外温 度5oC
不规定
09.02.2021
第6页
2、高温环境
⑴ 高温作业的危害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性改变, 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 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改变。 表现为:脉搏加快,体温升高、头晕、头痛、 恶心、极度疲劳等症状。
应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 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 定,设置必要的采暖设备,做好采暖和保暖工 作
采用热辐射取暖
个体保护
提高作业负荷
09.02.2021
第 11 页
补充--温度环境的综合评价 温度环境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时候,仅用温
度指标是不充分的。因为人在进入作业场所时 必然受到温度、湿度、风速和熟辐射等多种 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综合感就是有效温度。 1.有效温度
工作地点温度 / oC
30~32
轻劳动 80
中等劳动 70
重劳动 60
>32~34
70
60
50
>34~36
60
50
40
>36~38
50
40
30
>38~40
40
30
20
>40~42
30
20
15
>42~44
20
10
10
09.02.2021
第8页
2)从生产工艺和技术、保健措施、生产组织等几 个方面入手,合理设计高温作业环境 生产工艺和技术措施
当有效温度高时,人的判断力减退,当有 效温度超过32oC时,作业者读取误差增加, 到35oC左右时,误差就会增加4倍以上。
09.02.2021
第 12 页
二 工 作 环 境(照 明 环 境)
一、光的物理性质及度量

二、视觉特性

三、照明对作业的影响

四、照明标准

五、照明设计
视 度 (视觉感觉清晰的程度)
此外,最常见的是肢体麻木,特别是会影响手的精细 运动灵巧度和双手的协调动作。手的操作效率和手温 及手部皮肤温度密切相关。
手的触觉敏感性临界皮温是10℃左右.操作灵巧度的 临界皮肤温度在12~16℃之间,长时间暴露于10℃ 以下,手的操作效率会显著降低。
09.02.2021
第 10 页
(2)低温作业环境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