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县名考辨
福建福鼎中国白茶之乡

福建福鼎中国白茶之乡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陈橼在《茶业通史》中写到:“永嘉(今温州)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读。
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福鼎盛产茶叶,兴于唐,盛于清,种茶制茶技术精湛。
茶业是福鼎的重要产业,全市现有茶园20万亩,主要生产白茶、绿茶、茉莉花茶、白琳工夫红茶、乌龙茶,年产茶1.5万吨,是全国十大产茶大县(市)之一和主要的白茶出口基地、名优茶生产基地。
福鼎产白茶历史悠久,很早就有白茶贸易,史料记载(福鼎)白琳是地方的茶商聚集处。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鼎沙埕港设贸易口岸,出口茶叶。
清嘉庆初年,“白毫银针”被誉为世界名茶,为英国女皇酷爱的珍品。
清末民初,福鼎白茶已远销欧亚39个国家和地区。
1935年,当代中国茶圣吴觉衣倡导在福鼎白琳建立茶叶初制厂。
1936年,又在福鼎沙埕设立茶叶检验办事处,专事茶叶的进出口商检业务。
自然、健康是最大特点福鼎白茶原产于福鼎太姥山。
据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感恩戴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后改为太姥山)。
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是最原始、最自然、最健康的茶类珍品。
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
清代名人周亮工的《闽小记》中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欧美国家对白茶进行的深入研究发现,相比其他茶类,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人体免疫力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等作用。
夏天喝白茶有益健康英国《最佳营养学》杂志介绍,相对于绿茶来说,白茶由于制作工艺简单,保留了茶叶中的更多营养成分。
福建省福鼎市十校联合体2013-201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鼎十六中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班级座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40分)1,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标志“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事件是()A.中共成立 B.抗战胜利 C.新中国成立 D.土地改革2.方寸之间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邮票发行于()A.2010年B.2011年C.2012年D.2014年3,一首好歌,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渡江战役,一往无前C.转战陕北,斗智斗勇D.决战平津,瓮中捉鳖4,从1950年秋开始,一场涉及2.6亿农村人口的空前规模的运动,在广大的新解放区分批分期陆续展开。
与之相关的文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D.《中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下面是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由此可见,我国当时()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召开了中共八大C.完成了三大改造D. 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7,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新中国成立B.西藏和平解放C.土地改革完成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8,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A.赎买B.大包干C.农业生产合作社D.公私合营9,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列这幅夸张的宣传画出现的时代背景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一五”计划的实施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 “文化大革命”的进行10,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中,身患重病依然坚守工作第一线,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英雄是()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11,人们依稀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戴着红卫兵的袖标,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牛鬼蛇神。
福鼎非遗项目

福鼎非遗项目
福鼎是中国福建省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福鼎全市共有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
1. 福鼎芭蕉雕:福鼎芭蕉雕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以艺术性和技术性非常高。
具有独特的雕刻风格和技法,传承至今。
2. 福鼎竹编:福鼎竹编是福建省传统的工艺品之一,用福鼎当地的优质竹子制作而成,具有经济实用性和装饰性。
3. 福鼎木偶戏:福鼎木偶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手法而闻名。
传统的木偶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4. 福鼎年画:福鼎年画是福建省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色彩鲜艳而被人们喜爱。
5. 福鼎红陶:福鼎红陶是福建省具有独特风格的陶瓷制品,以其红色的瓷器胎和优美的造型而备受青睐。
以上只是福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部分,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福鼎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也是福鼎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福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保护与继承时,总是艰难前行。
很多民俗、文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淡忘。
国家为了唤醒人们对这类特殊的文化财产进行保护,于是从2005年起开始着手非遗名录的录入。
而福鼎作为民俗特色及其浓厚的地域,也开始着重对非遗的保护,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宁德市级9项、福鼎市级9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鼎非遗,共同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下的瑰宝吧!1、国家级非遗【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白茶史息息相关,十九世纪中后期,福鼎先辈开始培育良种大白茶,制作白毫银针。
如今制作技艺在传承古老制茶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推陈出新,制法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其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现有福鼎白茶制作原料主要采用优质品种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
【福鼎沙埕铁枝】约在明末清初传入福鼎,至今500多年历史,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2至3米高,叫平阁。
随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它汲取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的精华,极具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过去民间搬铁枝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现在多数地方固定为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
素有“中华绝技”的盛誉。
【瑞云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
相传为了纪念先秦时期钟子期和钟仪两位畲家歌王,故而每逢四月初八,畲族人民便设坛祭祀、举办歌会,畲族歌手通过“赛歌会”、“火头旺”等活动,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畲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和杂歌等。
主要以清唱为主,体现了朴实无华的原生态民歌唱法,是畲族歌谣“福鼎调”的典型。
2、福建省级非遗【福鼎饼花工艺】源于清乾隆年间,是福鼎民间艺人独创的月饼装饰画,经历了百子花、团花、泥金饼花、木刻饼花四个演变过程,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线条清晰,极具地方特色。
湖南省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3:病句

湖南省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3:病句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8题;共57分)1. (2分) (2017七下·吴中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 . 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淘宝一族”的行列。
C . 第2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D . 贝克汉姆在巴黎圣日耳曼队夺冠后宣布即将退役,停止20年的辉煌职业生涯。
2. (2分) (2017八下·福鼎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B . 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勤奋努力、独立思考、积极探究。
C . 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
D .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3. (3分) (2020八下·新泰期末)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第十九届省运会开幕在即,泰安市已经做好了招待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客人。
B . 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 .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而成功者总是在思考有意义的事情。
D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4. (2分) (2017七上·江津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B . 《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C . 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D . 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精彩表演。
5. (2分)(2020·北部湾模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一项是()A . 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到契合点。
朱熹籍贯考辨:三世迁闽定居自书“建人”(图)

朱熹籍贯考辨:三世迁闽定居自书“建人”(图)朱熹对镜自画像东南网10月30日讯(高令印本组照片由福建日报记者吴柳滔、通讯员魏永清、王柳珍提供)朱熹(1130─1200)的祖籍原在北方。
朱熹说:“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
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按即徽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瓌领兵三千戍之……子孙因家焉。
”(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朱瓌为婺源初祖,朱熹为其九世孙。
朱熹的祖父朱森、父朱松入闽定居,朱熹尊父遗言入籍建州建阳。
这样,朱熹的籍贯便有建州建阳说、徽州婺源说。
本文据入闽朱氏事亦和传统籍贯论说,说明朱熹的籍贯建州建阳,祖籍徽州婺源。
朱熹是福建人。
朱熹以上三世迁闽定居按照中国的传统,一般在新住地居住三代后方可改变自己的籍贯。
朱森、朱松入闽,至朱熹已是三代,朱熹还说“居闽五世”(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他是包括自己的子孙。
也可以参考当今国家的规定。
公安部1995年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199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的《干部履历表·填表说明》规定:祖父或曾祖父出生地和其长久居住地作为某个人的籍贯。
朱熹祖父朱森、父朱松和朱熹本人,他们在福建的事迹,不仅长久居住,而且决意定居于福建,入籍于建州建阳。
(一)朱森举家迁闽定居朱熹的曾祖父朱绚的次子朱森(1075─1125),即朱熹祖父,赠承事郎。
朱森是儒学家。
他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
”(朱松《承事府君行状》)朱森兄弟4人,兄和2个弟弟早逝,婺源朱氏此支脉唯是朱森(清光绪《续修紫阳堂朱氏家乘·朱氏系图》)。
北宋重和元年(1118),朱松登第进士,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被任命为福建路建州(府治在今建瓯)政和县尉。
朱森对婺源祖传遗产作了处理,“质先业百亩”(元虞集《朱氏家庙复田记》),于宣和五年(1123),趁其子朱松赴任,举家8口人全部随之,迁入福建:朱森夫妇,三子(松、柽、槔)、二女、媳(朱松妻)。
福鼎白茶国标解释

福鼎白茶国标解释1 福鼎白茶及其国标福鼎白茶是安徽福鼎县的传统特产,也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
福鼎白茶以其嫩滑滋味,清爽回甘、满口韵香,并带有浓厚的叶底芳香而著称。
2017年,福鼎白茶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2 国家地理标志标准关于福鼎白茶的国家地理标志标准,由食品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要素:1、产品名称是指安徽福鼎县产的福鼎白茶,普通名有“福鼎白茶”、“白茶”等;2、产地是指福鼎县历来传承福鼎白茶产业的长达200多年的福鼎地区;3、产期主要以每年春茶为主,春茶按国家规定可以追溯购买,其他季节的也可以追溯购买;4、福鼎白茶的品种,主要有大叶茶种的水仙、白牡丹、白芷、汤心、西凤等,以及小叶茶种的福林白茶;5、加工工艺要求:选取福鼎地区精选的绿茶叶,经人工精拣、初步洗涤和杀青后,揉捻等加工技术,最后烘干制成;6、鉴定标准指出,福鼎白茶的外形要求应为嫩白色,层次均匀,茶叶坚韧,叶底芳香;茶汤呈现满颜淡黄色,滋味甘厚,满口韵香;7、整体符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标准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福鼎白茶,凡不符合国家地理标识保护标准的产品均不能被认定为福鼎白茶。
3 福鼎白茶的产地特色福鼎白茶主要是由安徽省福鼎县产地产出特色福鼎白茶。
福鼎市被列入了“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景区,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及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大气稳定、辐射凉爽、空气清新、水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林草茂盛的优越环境,为福鼎白茶的生长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4 福鼎白茶的品质福鼎白茶特别注重新茶把握,包括品质的规范,有关树型的养护,枝叶的裁剪,制茶的技艺,熟茶的贮藏和鉴定。
福鼎白茶制作精细,入口甜香回甘,茶叶醇和浓厚醇香,茶汤绿叶浅绿,头香韵香,体滑滋润,满口香甜,回韵长久,无茶膏,是特色绿茶饮料佳品。
以上就是关于国家标准认定的福鼎白茶及其国标解释,福鼎白茶是安徽历史悠久的特产,茶叶嫩绿滑滋、清爽回甘,茶汤淡雅幽香、满口韵香,是中国著名的茶叶品种之一,也是安徽的特色茶叶精品,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名录。
白荣敏太姥山:白茶山

白荣敏太姥山:白茶山自古名山出名茶。
东南名山太姥,地居海陆之间,百物丰藏,所产之茶,曾一度以“太姥茶”“绿雪芽”而被外界熟知,如今,福鼎白茶声名鹊起,因源于太姥山,故又有“太姥白”的雅号。
太姥山与茶,其渊源深,其意蕴厚,其韵味长。
本文就说说太姥山与“白茶”的渊源关系。
说起太姥山与白茶,人们最常引用的就是:“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这句原为《永嘉图经》里的话,因被《茶经》引存而广为人知。
《永嘉图经》是大约成书于隋代的一本地方志。
所谓“图经”,“图”为舆地之图,“经”为纪事文字,有图文并茂、互为印证的特点。
因该书已经失佚,这句文字没有“图”的旁证,又因为永嘉县东三百里实为海,故“白茶山”便成为历史之谜。
于是便有了猜测,有学者认为,“东”应是“西”之误,疑是关于安吉白茶的记载;有人说,白茶山应该是乐清的雁荡山。
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说:永嘉东300里是海,是南300里之误。
南300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
近年来,陈椽教授的这个判断较为人们所接受。
其实也不必去争论,可以只看事实,最“硬核”的事实就是,正如陈椽教授所说,福建福鼎是白茶的原产地;而福鼎境内的太姥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白茶山”。
说“白茶山”,要先说“白茶”。
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由植物品种变异形成与茶树绿叶不同的白色芽梢制成的茶叶品种;二是指按特定制茶工艺加工的茶叶特产。
茶界学者把第一种称为物种类白茶,第二种则为特产类白茶。
第二种好理解,我们经常喝的福鼎白茶就是;但“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所指的“白茶”则可能复杂一些。
因为,一般来说特产类白茶产生的时间比较迟。
陈椽教授认为六大茶类的白茶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创制。
《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一书也指出,唐、宋时的所谓白茶,是指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制成的茶,这种白茶实为白叶茶,仍属蒸青绿茶。
但也有论者指出,茶叶最早的加工方法是自然干燥,据此推定特产类白茶是中国最早的茶类,“古代采摘茶枝叶用晒干收藏的方法制成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原始的白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鼎县名考辩林振秋
福鼎置县取名于福鼎山,是历史事实。
《福建通志》总卷三《地理志》中述:福鼎“本霞浦县东北路地……乾隆四年奏析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县,取名于二十都之福鼎山”。
这在行政区划上已很明确。
又在该书总卷五《山经》中述:“福鼎山,在县东,《闽书》云:一名北顶,自平阳赤阳而来,远数十里犹在望中。
道光志:高大为群山冠,县命名以此。
”进一步从方位和地理位置上作详细的阐明。
乾隆二十七年郡守李拔主纂的《福宁府志》载:“福鼎山……县命名以此。
”嘉庆间,福鼎县令谭抡主纂的《福鼎县志》载:“福鼎山,一名北顶,《闽书》:自平阳赤阳(迤逦)而来,峰最高,数十里犹在望中。
府志:县命名以此。
中有合掌岩、米岩。
”《方舆纪要简览》载:“福鼎县在府东北一百五十里,乾隆十三年(按:应为四年),分霞浦县治福鼎山名。
”至于县内的历史记载尤多,如乾隆五年庠生王凤翔为福鼎山题词:“福鼎初开县,嘉名肇此山,千年埋旧迹,圣世表新颜;覆餗应无虑,调羹自可攀,即今翘首处,瑞蔼满烟鬟。
”乾隆间拔贡夏嘉梁在《县记》中写道:“福鼎者,闽浙之界山也……”。
乾隆三十六年县令王应鲸在《重修福鼎城东石坝记》中述:“福鼎原福宁郡霞浦境也,自乾隆四年分霞置鼎,因闽浙界福鼎山为名……”。
嘉庆十年县令谭抡主纂《福鼎县志》示:“兹查邑县以山名,隶于福宁,分自霞浦……”。
如此等等。
以上所述,本来是十分明确的历史记载,而在民国间,周梦虞先生编纂的《福鼎县志》(初稿)和《福鼎县名辩讹唱和集》却提出不同见解。
纵观该诗集,大都是七律诗和五言古,内容除了嘲笑讽刺的字眼以外,空虚泛谈,没有引证一点的历史资料,其不同观点的论据,归纳为周先生诗:“他山借助果何缘,讹以传讹二百年,取义羲经犹近理,谐声鹤顶太从权,此疆彼界须分别,李戴张冠笑倒颠,记得前修曾告我,定名原在姥峰巅。
”由于周先生是清光绪副贡,民国时任省第三中学校长,福鼎县北岭初级中学名誉校长,名望较高,学生多。
因此,受他的论点影响较大,造成许多人对福鼎县名的由来,产生了错觉。
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民政科拟文之《福鼎县要览》,就有一段错误记载(现藏我县档案馆中),文述:“本县诸山以太姥为著名,太姥诸峰以摩霄为最高,摩霄顶状如覆鼎,覆与福同音,因取福鼎县名。
”一九八二年《福鼎文史资料》第一辑,有两篇文章,以周梦虞论点为据,认定县名是太姥山覆鼎峰谐音而来。
在《福建青年》、《太姥山》等杂志上,也有登载尖似的错误文章。
因此,当今在编辑县地名录和撰写新县志之际,对县名由来澄清是非,以免贻误后代,是很必要的。
根据周先生的观点和社会上的质疑,概括为四个方面,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福鼎县有名山——太姥山,为什么要取彼界之福鼎山定名呢?当然,福鼎如果是现在立县是绝不会取福鼎山名的,因为福鼎山现在已隶属于浙江省苍南县,并已改名为覆鼎山,亦称鹤顶山。
但乾隆四年时,福鼎山是属于福建的,有清代两份地图为据。
一是《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这份大型的全国性图志,是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主纂的。
它始编于乾隆五十三年,完稿于嘉庆八年,历时十六年。
该志图文都肯定了福鼎山归属于福鼎。
文载:“福鼎县冲繁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乾隆十三年(按:应为四年)分霞浦县置以县治福鼎山得名”;一是光绪三十一年八月重印之《福建全省舆图》,该图把“福鼎山”三字及其山峰符号,醒目地标在福鼎县境内。
我们应当尊重历史,绝不能把疆界的变更,说成当时的福鼎山为“此疆彼界”。
为什么选福鼎山作为县名?据《福建通志》:“福鼎山高大为群山冠,县命名以此”。
二、有人质疑,现在地图注的分明是鹤顶山,怎能谐音为福鼎呢?我们懂得,福鼎山的名称起源很早,自古以来就称福鼎山,至今群众仍称福鼎山。
我没有专门为它搜集历史记载资料,而根据我所知道的资料,可以断定它起码在明嘉靖以前,就有“福鼎山”之称。
因为《闽书》是明嘉靖间编纂的,记载的是明嘉靖以前的山川名称,至少到现在有五百年的历史,而“鹤鼎山”(或覆鼎山),则在民国二十三年始出世,距今只五十年时间。
福鼎山的名称,不但是国家地理志、福建地理志以及清代以前出版的有关地图一概称福鼎山,就是浙江出版的《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张南英主纂的)也一致记载是福
鼎山。
有人拿着近代地图出现的鹤顶山,来指责人家“他山借助”、“李戴张冠”、“谐声鹤顶”,否定福鼎山的名称,我们感到有些委曲,这或许是他们未见到历史文献记载而产生的误解吧!
为什么民国二十三年把“福鼎山”改名为“覆鼎山”(一名鹤顶山)呢?什么原因要改?怎样改?其依据是什么?根本原因是民国二十三年编纂《平阳县志》作者刘绍宽等看了《福建通志》关于福鼎县取名于福鼎山的记载后,误认为福鼎山有二个(一个在福鼎县境内,一个在平阳县境中)为了区别所谓两个“福鼎山”,把实际只有一个福鼎山改名为覆鼎山(一名鹤顶山)。
据民国二十三年编纂的《平阳县志》原文说法是这样的:福鼎山,“在鸣山西北,当赤阳山之西为另一福鼎山,而此山《蒲门志》、金以峻、朱阳、林天培诗,并作覆鼎山,今从之,以便区别。
”并正式在新纂的县志上记载:“赤阳山东微南为覆鼎山,一名鹤顶山。
”从此,鹤顶山的名称诞生了,福鼎山的原名被改掉了。
经查金、朱、林三人诗,对福鼎山纯系形容诗句,如乾隆间平阳县令金以峻为首的代表作,诗云:“周鼎商饌状若何,命名象意却难磨,岘山千古羊公在,为政当时惠爱多。
”前二句是对福鼎山形象之描述,后二句是对当政者的歌颂,并非更改山名之意。
至于鹤顶名称的来源,经探讨是这样的:明、清时,大批闽南人迁浙江省蒲门、马站及福鼎山周围一带村庄,讲闽南话,“福鼎”与“鹤顶”闽南话谐音,这是一名鹤顶的由来。
这些情况也是民国版《平阳县志》更名覆鼎山(一名鹤顶山)的来源依据。
三、福鼎县是否有第二个福鼎山呢?没有。
自民国二十三年《平阳新编县志》出版后,对福鼎县名由来认识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有的人就在“太姥山”寻找“福鼎山的替身”。
可是,它们之间有许多明显区别,是混淆不了的:⑴行政辖属不同。
福鼎山,《福建通志》明确指出属福鼎县二十都,而太姥山在福鼎县八都;⑵方位不同,福鼎山,《福建通志》明确指出在县东,而太姥山在县南;⑶所处山脉不同。
福鼎山,《闽书》指出“自平阳赤阳而来”,属雁荡山脉;而太姥山,自柘荣县东狮山而来,属太姥山脉;⑷地理位置不同。
福鼎山,福鼎《县记》等明确记载是闽浙界山,而太姥山,地处福鼎县境内,不在边界。
有的人萦绕着太姥山是否历史上曾称过福鼎山的构思,做了许多猜想。
根据明万历间谢肇淛主纂的《太姥山志》载,太姥山,相传古时称才山,尧时因山中有老母种兰为业,修炼成仙,故以太母名之。
汉武帝时,封太姥山为三十六名山之首,命东方朔授天下第一名山,乃改母为姥,却从没称过福鼎山。
四、福鼎县取名于太姥山覆鼎峰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站不住脚的。
笔者还未见到民国初及其以前,太姥山有个覆鼎峰的历史记载。
在民国以前,有四部太姥山著作。
第一部是明万历间谢肇淛主编的《太姥山志》,称最高峰为新月峰。
第二部是清咸丰间邱古园主编的《太姥山指掌》,称最高峰为望日台。
为了使读者更明确该峰位置,作者还用细笔注上:“望日台原称新月峰”。
第三部是清光绪二十七年王孙恭编纂的《太姥山续志》,既称最高峰为新月峰,亦称望日台。
第四部是卓剑舟在民国间编纂的《太姥山全志》。
该志在卷一写的五十四峰中,仍称最高峰为新月峰,而在卷十、卷十一、卷十三、卷十五等艺文中,收集了十九篇和韵周梦虞先生关于“福鼎县名辩讹唱和诗”,这才孕育着“覆鼎峰”这一名称的胚胎,但还未见到给“覆鼎峰”定名的记载。
真正“覆鼎峰”名字的出现,始在民国二十九年以后出版的省、县地图上。
这样,新月峰名称被改掉了,“覆鼎峰”名称诞生了。
在三十年代以前,想找出“覆鼎峰”名称,的确是很难的事。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有清一代许多名人游太姥时写的艺文中,也找不到“覆鼎峰”的痕迹。
比如福鼎县第一任县令傅维祖,在乾隆六年游太姥山时,写下《太姥山记》,述道:“……其上有新月峰,可以望日出,爰命僧人明晨须寓目焉……”。
为什么他不称覆鼎峰,而称新月峰,难道时隔开县仅二年,傅维祖就把有开县意义的“覆鼎峰”名字忘记得一干二净了吗?为什么那么多知府、县令和知名人士,如清知府李拔、县令萧克昌、岳廷元、徐德峻、谭抡等游太姥时,写的游记和赋诗中,都不称“覆鼎峰”,也不为有开县意义的“覆鼎峰”题词作赋呢?相反,庠生王凤翔却为“福鼎
山”作为县名纪念赋诗,岂非咄咄怪事。
或许有人说,覆鼎峰是群众的俗称,我只赞成一半这种见解。
当时群众可能有这样称呼,可是在二百多年前,即乾隆四年的时候,群众是不是也这样称呼呢?有没有历史记载呢?如果不根据历史记载,怎么能听到二百年前的人讲话呢?既然当时没有“覆鼎峰”的名称,“覆鼎”谐音“福鼎”又从何而来呢?福鼎立县在前,改名覆鼎峰在后,时隔二百年。
因此,“覆鼎”谐音“福鼎”之说,是牵强附会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