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综合素质训练-诗经《国风·邶风·击鼓》阅读 精品

合集下载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诗经》里最美的句子美到灵魂里! 精品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诗经》里最美的句子美到灵魂里! 精品

《诗经》里最美的句子,美到灵魂里!——《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在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

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

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1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译一把柴火扎得紧,天上三星亮晶晶。

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

要问你啊要问你,将这好人怎样亲?11、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译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

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1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邶风击鼓译文

诗经邶风击鼓译文

诗经邶风击鼓译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诗经邶风击鼓译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诗经邶风击鼓的原文及注释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击鼓》

《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见这八个字 如红色的流星坠落,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死亡的疼痛。 只有,一生路尽蓦然回首时的甜美眷恋。我是如此地眷恋这人世,虽然 它有百般的创痍(yí)。虽然我无法完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可是,此刻如潮水般侵袭我脑海的全是属于你一个人的记忆。我如此清 晰地记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拉着你的手,对你许诺要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注音:镗(tāng) 漕(cáo) 以(yǔ) 忡(chōng) 爰(yuán) 处(chǔ) 于嗟(xū jiē) 洵(xún)
写作背景
《毛诗正义》载:《击鼓》,怨州吁也。卫州 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 怨其勇而无礼也。将者,将兵以伐郑也。平, 成也。将伐郑,先告陈与宋,以成其伐事。 《春秋》传曰:“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 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 怨於郑,而求宠於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 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 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 於是陈、蔡方睦於卫,故宋公、陈侯、蔡人、 卫人伐郑。”是也。伐郑在鲁隐四年。
艺术特色
1. 情感表达坦率、真切 2. 叙述、描写、抒情兼用 3. 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相结合
谢谢欣赏!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现在,请你原谅 我,无法做到了。生死的距离太遥远,你我的别离太久长,不是我不想 遵守你我之间的誓约。
主题
本诗通过对士兵军旅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久役难 归痛苦和怨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坚贞 不渝的爱情。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 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 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 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 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 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国风·邶风·击鼓》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邶风·击鼓》原文译文鉴赏

《国风·邶风·击鼓》原文|译文|鉴赏《国风·邶风·击鼓》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

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邶风·击鼓》原文先秦:佚名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及注释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鉴赏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邶风·击鼓》赏析一、《击鼓》原文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sǐ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二、《击鼓》注释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

②踊跃:跳跃刺杀的样子。

兵:刀枪等武器。

③土、城:名词作动词,垒土砌墙和修筑城池的意思。

国、漕:“国”的本义是城邑,后来既指城市也指国家,这里指国都或大城市,指国家也说得通;“漕”是当时卫国的一个地名,小城邑,在今河南北边的滑县境内。

④从:跟随。

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

⑤平:和好。

⑥爰:“于何”的合音,在哪里的意思。

居:停留。

处:住宿。

丧:丢失。

⑦契阔:离散聚合。

契,聚合;阔,离散。

成说:订立誓约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

⑨于嗟:吁嗟,叹词。

不我活:不和我相聚。

活:通“佸”,相聚。

⑩洵:远,遥远。

信:守约,指不能自己信守“与子偕老”的誓言。

三、《击鼓》译文战鼓敲得咚咚响,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哪里丢失我的马?让我哪里去寻找?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sǐ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sǐ长别离,山盟海誓成空谈。

四、《击鼓》读解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夫同样心怀幽怨。

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

一旦身sǐ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

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诗经赏析《击鼓》诗经赏析《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同嘡):鼓声。

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孙子仲: 邶国将军.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shuō):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于(xū)嗟(jiē):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xún):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赏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国风部分承载着当时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其中之一的《邶风·击鼓》,可谓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诗歌,通过对击鼓的描写,展现出了古代战争时期的壮烈场景,同时也蕴含着人民智慧与勇气的讴歌。

下面将对《邶风·击鼓》进行赏析。

《邶风·击鼓》共分为三节,分别是上、中、下篇。

作品没有明确的引子,篇幅也较短,但通过简约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加凝练,富有感染力。

上篇以“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为开头,直接点明了歌谣的中心内容。

诗歌以击鼓为引子,传达出威武雄壮的氛围。

通过“踊跃用兵”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战争氛围的热烈与残酷。

中篇以“车既载矣,马4 之集矣,弓既张矣”开始,逐步展现出战争的准备过程。

通过对车、马、弓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军队的整装待发。

接着,“牵马悠悠,策服4 弓5”,作者用词简单明了,将士兵在战场上已经准备就绪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胡为乎漆其货?胡为乎曰之将之?”这两句话给人以冷峻的感觉,表达出人民对战事决战的渴望。

下篇以“策勉强矣,胡为乎其来善兮?”为本篇开头,通过“策勉强”的描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

接着,“胡为乎其来偁⑵“”一句,更加突出了人们对于胜利的向往。

最后两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揭示了古代民族精神中的忠诚与崇高,赞美了英雄豪杰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决绝与悲壮。

通过诗人对战争场景的真实刻画,传达了古代人民对于保家卫国的热忱与追求。

《邶风·击鼓》以其简短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威武氛围。

诗人通过对鼓击、战马、弓箭等元素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战场的狼烟四起。

同时,通过对士兵意志、女性情感的颂扬,彰显出英雄与爱情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

《邶风·击鼓》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古代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

通过对古代战争氛围的描绘,诗人展现了忠诚、勇气和顽强精神,无疑是一首展示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诗经《击鼓》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击鼓》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击鼓》原文|译文|鉴赏关于这首《击鼓》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诗经《击鼓》原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及注释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⑴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

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

⑽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

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鉴赏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阅读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下面就让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
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á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鉴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

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