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测向

合集下载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无线电测向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号测向的技术,它可以用于确定信号的方向和位置。

无线电测向技术在军事、民用通信、天文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无线电测向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

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天线接收信号,并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确定信号的方向和位置。

在实际的应用中,通常会使用多个天线来接收信号,通过对比不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和相位差异,可以计算出信号的方向和位置。

无线电测向技术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方位测向,另一种是距离测向。

方位测向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方位角的测量,确定信号的方向;而距离测向则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距离的测量,确定信号的位置。

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测向。

在实际的无线电测向系统中,通常会采用多种测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测向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天线阵列来实现高精度的方位测向;同时结合多普勒效应来实现距离测向。

这样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实现更加灵活和精准的测向。

无线电测向技术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侦察、雷达导航、通信干扰监测等方面,都需要使用无线电测向技术来获取目标的方向和位置信息。

同时,在民用通信领域,无线电测向技术也可以用于无线电定位、无线电导航等应用。

此外,无线电测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天文学领域,用于天体信号的测向和观测。

总的来说,无线电测向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信号测向技术,它可以通过对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分析,确定信号的方向和位置。

在实际的应用中,无线电测向技术可以应用于军事、民用通信、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测向技术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应用。

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展历程关键信息项:1、无线电测向技术的起源时间2、早期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应用领域3、关键技术突破的时间节点4、无线电测向技术在不同时期的精度提升5、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改进6、对相关产业的影响7、现代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应用范围8、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11 无线电测向技术的起源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

当时,无线电通信刚刚崭露头角,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确定无线电信号的来源方向。

早期的尝试主要基于简单的天线阵列和对信号强度的测量。

111 最初的实验与理论基础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实验,试图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确定信号的方向。

一些基本的理论,如电磁波的极化和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逐渐被建立起来。

1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军事需求促使技术快速进步,用于侦察敌方的无线电通信,确定其位置和行动方向。

12 20 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在 20 世纪的前几十年,无线电测向技术不断改进。

121 技术改进与精度提高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和更复杂的算法被引入,使得测向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122 应用领域的拓展除了军事用途,无线电测向技术开始在航海、航空等领域得到应用,帮助船只和飞机确定导航信号的来源。

13 二战及战后的重大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电测向技术再次经历了重大变革。

131 新技术的涌现例如,频率分集、相位测量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测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2 战后的民用发展战争结束后,无线电测向技术逐渐向民用领域转移,在广播电视、无线电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4 20 世纪后期的技术创新进入 20 世纪后期,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无线电测向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

141 数字化与自动化测向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测量和计算过程更加精确和快速,同时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是一种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方向来确定信号发射源位置的技术。

该原理基于电磁波传播的特性,利用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的方向性信息来定位信号源。

无线电测向原理的关键在于利用多个接收器或天线阵列来接收同一个信号。

通过测量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和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计算出信号的到达角度。

这种测向方式被称为时差测向和幅度比测向。

时差测向是基于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来测量信号到达的角度。

当信号到达不同的接收器或天线时,会产生微小的时间差。

通过计算这些时间差,可以确定信号的到达角度。

幅度比测向则是基于接收到信号的强度变化来测量信号到达的角度。

当信号到达不同的接收器或天线时,由于传播路径的不同,信号的强度会发生变化。

通过计算这些幅度变化,可以确定信号的到达角度。

无线电测向原理常用于无线电定位、无线电导航、无线电干扰源定位等领域。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定位无线通信设备、监测无线电信号、解决无线电干扰问题等。

总的来说,无线电测向原理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信号的方向性信息来确定信号发射源的位置。

它是一种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技术,可以在无线通信、定位、干扰源定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小升初无线电测向

小升初无线电测向

小升初无线电测向无线电测向是一种利用无线电信号的传播特性来确定信号源位置的技术。

在小升初考试中,无线电测向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无线电测向的基本知识。

一、无线电测向的原理无线电测向是利用无线电信号传播时的信号强度、相位差等特性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

当一个无线电信号源发出信号时,信号会在空间中传播并到达接收器。

通过接收机测量到的信号参数,例如信号强度、相位差等,结合接收机的方向性,可以计算出信号源的位置。

二、无线电测向的应用无线电测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无线电定位系统,例如GPS系统。

通过多个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差异,可以确定接收器所在的位置。

此外,无线电测向还可以用于电磁波辐射监测、通信干扰定位等领域。

三、无线电测向的方法无线电测向主要有三种方法:信号强度测向、相位测向和多基站测向。

1. 信号强度测向: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测向方法。

通过测量信号强度,比较不同接收器的信号强度差异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

但是由于信号的传播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号强度测向的精度较低。

2. 相位测向:相位测向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差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

相位测向的精度较高,但需要较为复杂的算法和设备支持。

3. 多基站测向:多基站测向是利用多个接收器同时接收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接收器之间的信号时差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

多基站测向的精度较高,但需要多个接收器的支持。

四、无线电测向的局限性无线电测向虽然在定位和测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信号的传播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建筑物、地形等会对信号传播产生阻碍或反射,影响测向的精度。

其次,测向设备的成本较高,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限制了无线电测向的推广应用。

无线电测向是一种通过测量无线电信号参数来确定信号源位置的技术。

在小升初考试中,了解无线电测向的原理、应用和方法是很重要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为大家对无线电测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

无线电测向原理无线电测向是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通过对信号的接收和处理,确定信号的方向的一种技术。

无线电测向原理是基于电磁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天线接收信号的特性,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确定信号的来向。

下面将从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测向系统的组成和测向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无线电测向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当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时,会受到地形、建筑物等物体的影响而产生衍射、反射等现象,这些现象会使信号在接收端产生多径效应,从而导致信号的强度和相位发生变化。

利用这些变化,可以通过信号处理技术确定信号的方向。

其次,测向系统通常由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等组成。

天线是接收信号的装置,不同类型的天线适用于不同频率的信号接收。

接收机是用于接收信号的设备,它可以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将其传送给信号处理器。

信号处理器是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设备,它可以提取信号的特征参数,并通过计算确定信号的方向。

显示器则用于显示测向结果,通常以图形或数字的形式呈现。

最后,无线电测向的方法主要包括干扰测向、方位测向和跟踪测向等。

干扰测向是指利用干扰信号的特征参数确定干扰源的位置,通常用于无线电干扰的监测和定位。

方位测向是指确定信号来向的方向,通常用于通信情报收集和无线电定位。

跟踪测向是指对移动目标进行实时跟踪,通常用于雷达导航和目标追踪等应用。

综上所述,无线电测向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通过对信号的接收和处理,确定信号方向的技术。

它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测向系统由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和显示器等组成,测向方法主要包括干扰测向、方位测向和跟踪测向等。

无线电测向技术在通信情报、无线电干扰监测和雷达导航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无线电测向

无线电测向

无线电测向运动意义集科技教育、竞技体育和操作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技素质;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定义无线电测向运动(又称无线电猎狐运动)是利用无线电测向机(一种具有方向性的接收机),在自然环境中,以徒步、奔跑方式快速、准确逐个寻找预先设置隐蔽电台,在规定时间内找完指定电台数量、实用时间少者为优胜的运动项目,是现代无线通讯技术与传统捉迷藏游戏的结合。

短80 米波段呼号为:(电台呼号长为横线短为点)无线电测向运动的特点(一)无线电测向是极强科技内涵的体育运动项目。

(二)无线电测向是智力与体力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

(三)无线电测向的趣味性(四)无线电测向运动场地、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无线电波1 属于电磁波中频率较低的一种波2 青少年测向运动的三个频道是:160 米波段(1.8Mhz—2.0Mhz )80 米波段(3.5Mhz--3.6Mhz)2 米波段(144Mhz—146Mhz)无线电波的特点1) 在均匀介质(例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速度很快。

(30 万千米/秒) 2)反射与折射: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要发生变化。

3)绕射:电波在传播中,有力图饶过难以穿透的障碍物的能力( 80 米波绕射能力较强,2 米波波绕射能力就很差)。

4)干涉:直射波与地面反射波或其它物体的反射波在某处相遇时,信号会产生叠加现象。

5)衰减:传播途中能量要损耗。

无线电波传播方式:地波,天波,直接波,反射波。

无线电波形态:无线电波其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并且都垂直于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向。

无线电测向基本原理(一) 磁性天线工作原理磁棒由软磁铁氧体磁性材料制成。

它的特点是既易被磁化,又易退磁,有较高的导磁率。

从而使磁棒上的线圈感应出很强的信号电压。

工作原理1)将磁性天线平行于地面放置,并且接收垂直极化波时状况。

2)当磁棒轴线的垂直方向对着电台时耳机声音最大,此时磁性天线正对着电台的那个面称大音面,或大音点。

无线电测向的现状分析

无线电测向的现状分析

无线电测向的现状分析无线电测向是一种通过对无线电信号的接收和测量来确定信号来源位置的技术。

它在军事、通信和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无线电测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无线电测向的原理和方法无线电测向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的到达时间、到达角度和信号强度等参数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信号在空间传播的特性,通过多个接收点的信号差异进行计算。

常用的测向方法有单站测向、拍照测向和多站复杂测向等。

二、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无线电测向在军事情报收集、通信干扰探测和无线电侦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敌方军用无线电通信的测向,可以获取敌军的通信线路和所在位置,为军事行动提供重要情报。

同时,无线电测向技术还可以用于干扰目标无线电设备,使其无法正常通信。

在现代电子战中,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无线电测向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解决通信干扰问题。

通过对通信信号源的测向,可以确定信号源的位置,进而对信号源进行优化布局,提高信号质量和通信速率。

此外,无线电测向技术还可以用于定位通信干扰源,帮助通信运营商解决通信干扰问题,提高用户体验和通信质量。

四、安全领域中的应用无线电测向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寻找非法无线电设备和解决通信安全问题。

通过对非法无线电设备的测向,可以确定其位置,进而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和打击。

同时,无线电测向技术可以用于发现和解决通信窃听和伪基站等安全问题,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无线电测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电测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测向精度的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测向精度将逐渐提高,可以实现对信号源更加准确的定位;二是测向速度的提高,通过采用更快的算法和硬件设备,可以实现对信号源更快速的测向;三是对多信号源的测向,多信号源的测向对于复杂环境和多信号干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发展中将对多信号源测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四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测向技术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无线电测向体制概述

无线电测向体制概述

无线电测向体制概述无线电测向的一般知识。

随着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信的日益普及,为了有序和可靠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以及确保无线电通信的畅通,无线电监测和无线电测向已经必不可少,其地位和作用还会与时俱进。

什么是无线电测向呢?无线电测向是依据电磁波传播特性,使用仪器设备测定无线电波来波方向的过程。

测定无线电来波方向的专用仪器设备,称为无线电测向机。

在测定过程中,根据天线系统从到达来波信号中获得信息以及对信息处理的方法,可以将测向系统分为两大类:标量测向系统和矢量测向系统。

标量测向系统仅能获得和使用到达来波信号有关的标量信息数据;矢量测向系统可以获得和使用到达来波信号的矢量信息数据。

标量测向系统仅能单独获得和使用电磁波的幅度或者相位信息,而矢量测向系统可以同时获得和使用电磁波的幅度和相位信息.标量测向系统历史悠久,应用最为广泛。

最简单的幅度比较式标量测向系统,是如图(1)所示的旋转环型测向机,该系统对垂直极化波的方向图成8字形。

大多数幅度比较式的标量测向系统,其测向天线和方向图,都是采用了某种对称的形式,例如:阿德考克(Adcock)测向机和沃特森-瓦特(Watson-Watt)测向机,以及各种使用旋转角度计的圆形天线阵测向机;属于相位比较的标量测向系统,有如:干涉仪(Inteferometry)测向机和多普勒(Dopple)测向机等。

在短波标量测向系统可以设计成只测量方位角,也可设计成测量方位角,同时测量来波的仰角。

矢量测向系统,具有从来波信号中获得和使用矢量信息数据的能力。

例如:空间谱估计测向机。

矢量系统的数据采集,前端需要使用多端口天线阵列和至少同时利用两部以上幅度、相位相同的接收机,后端根据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算法,由计算机进行解算。

矢量系统依据天线单元和接收机数量以及后续的处理能力,可以分辨两元以至多元波场和来波方向。

矢量测向系统的提出还是近十几年的事,它的实现有赖于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数字处理技术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电测向设备(系统)的基本技术指标
日期:2009年5月28日
根据无线电测向设备(系统)的应用目的和测向业务实践经验,基本技术要求有:
(1)测向体制和天线孔径
测向设备(系统)所用体制和天线孔径,既体现了体制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备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使用效能。

同样重要的也影响着制造成本。

所以研制者和使用者都关注所用的测向体制和约定的天线孔径。

(2)工作效率范围
是指各项技术性能都符合要求的最大工作频段。

由于测向准确度和测向灵敏度两性能指标对频率更敏感,并且容易检验,因而常把满足这两项指标要求的工作频段叫工作频率范围。

工作频率范围是根据测向任务具体确定的,由于它常受到测向天线(阵)的工作频率范围的限制,多数在工作频段的两端性能下降,当要求更宽的工作频率范围时,常需分段设计天线阵。

(3)天线极化形式:天线极化形式须根据测向对象的极化形式确定。


确天线极化形式既有利用于测向性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减小极化误差。

(4)测向准确度
测向读值惯称示向度,示向度与到达波真实角度之差叫测向误差。

测向误差的数值既与工作频率有关,也与到达波的方向有关,因而须用不同频率、不同方向来波测得的测向误差的统计值来表述测向准确度,这实际上是衡量示向度可信度的技术指标。

测向准确度分系统准确度和使用准确度。

系统准确度用系统误差(仪器误差)来表述,它是由设计制造固有缺陷造成的,其误差是可重复的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的。

实用准确度是反映的实际测向的误差状况,除系统误差和电波传播误差外,还有波前失真、同道干扰、信号调制以及极化不纯等误差。

与使用效能有关的这些方面将通过抗扰度指标来表述,因而这里所讲的测向准确度专指系统误差。

(5)测向灵敏度
测向灵敏度是衡量系统作用距离大小或对较弱电场测向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标,用示向度离散或偏差符合规定要求时所需的最小场强来表述。

在实际测向中,获取的测向信息总会受到银河系噪声、大气噪声、系统自身的热噪声等扰动,当信噪比降低到某个门限时,示向度由离散或偏差变化到不可信甚至无使用意义。

不同的测向体制,由于其采用的天线孔径、阵列形式和测向的具体算法以及设计水平不同,抑制这种高斯型噪声影响的能力相差很大,即测向灵敏度指标差别很大。

测向灵敏度除与体制和设计水平有关以外,与测试场所背景噪声、接收带宽和积分时间有密切关系,所以该指标需在规定带宽和测向时间的条件下在标准场地上进行检验。

(6)测向响应时间
这是衡量测向设备反应速度的指标,出于不同的用途,对这项指标有三种不同层次上的表述:
A.测向信息最小获取时间
是指计算出示向度所需的最小取样时间。

这在对短促通信信号或跳频通信信号测向时具有意义,可实施先捕获后处理的测向方案。

B.最小测向时间,是指最小取样时间与最小计算时间之和。

C测向时间,是指从接收测向指令起至给出一个可靠的测向结果所须最小时间,显然它包含着系统调整时间、对电场取样时间和示向度计算时间。

为得到示向度,常需多次测向过程以求其稳定值。

(6)测向抗扰度
无线电测向的依据是建立在理想的电波传播的场模型上,即为无失真的谐波场,在测试区域内幅度相等,其等相位线是平行直线,并符合时延关系。

这在实际测向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因传播中形成的多径波相干使电场畸变,或者因信号固有调制使谐波场受到扰乱,或者因有同波道干扰信号使电场扰乱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测向误差,但不同的测向方法和
体制出现误差的大小和情况是不同的。

因而,抗扰度指标表述了测向设备(系统)防御干扰的能力。

基于干扰因素,抗扰度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相干干扰抗扰度(波前失真抗扰度〉
无线电波在传播路程上遇到反射体或二次辐射体,特别测向天线附近的反射体或二次辐射体,都产生相干的反射波,这个反射波场与直射波场相干,造成直射波的原有等相位而和等幅度线失真,进而导致测向误差。

该误差数值和符号与对反射波相对直射波的方位、相位,以及发射频率变化特别敏感,故须用均方根误差来表征。

所幸的是可通过选择测向体制和天线孔径来减小相干干扰的影响。

B.调制干扰抗扰度
一般讲,调制对分时取样的测向体制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产生测向误差。

对使用单通道接收机的幅度测向体制,方向性图易受幅度调制影响,使用单通道接收机的多卡勒测向体制易受频率调制的影响。

调制影响可通过天线阵的设计(如形成锐波束)、积分和增加参考通道补偿等方法减小。

对于采用双波道和多波道接收机的测向方法和体制,调制影响一般很小。

C.同波道干扰抗扰度
在测向通带内如出现第二个非相干的信号,也要造成测向误差,误差值与干扰信号的相对强度和方位有关。

可以通过选择测向方法和体制拟制或减小同波道干扰的影响,经典的Watson —watt测向体制和现代空间谱估计测向算法都允许两个或多个同波道干扰存在,只要强度悬殊不太大,可以分开测向;如果幅度测向中旋转波束很尖锐,同波干扰的影响也会大大减小,而所谓改进型Adcock/Watson —watt幅度测向法抗同波道干扰的能力就很差。

D.极化抗扰度
大部分测向设备(系统)都是按接收某特定的极化方式设计的(绝大多数为接收垂直极化波) ,但由于发射不良,特别是经过传播途中的介质(如电离层反射)或地形地物的影响,使电波极化变得复杂,一般变成线极化或椭圆极化波。

如果这时不能抑制对不需要的极化分量的接收,一般都会导致测向误差,这种误差惯称极化误差。

在同样极化分量的情况下,测向体制不同,极化误差也不一,除测向体制选择外,一般采用只对一种极化接收的天线,并在设计制造中采取抑制寄生接收的措施。

(7)动态范围
这是用系统截点、1dB压缩点或无失真动态范围表述的指标。

其使用意义在于:在有背景干扰大量存在的条件下,如系统(特别是使用有源天线或宽放的系统)动态范围不大,干扰信号会通过交调和互调在测向信道中
产生所谓失真干扰,如果失真干扰电平超过或明显超过高斯噪声电平,那就意味着实用测向灵敏度比系统测向灵敏度降低或明显降低。

更甚者可能因一些信道被干扰阻塞而无法测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