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矿山是地球资源的宝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1.土地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大片土地被破坏。

矿山开采后的土地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失去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蚀,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土壤裸露,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特别是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土壤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3.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往往改变了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合理规划和布局在开采矿山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布局,合理分配矿区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周围的土地资源。

需要合理使用土地资源,采取措施减少土地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2.采取生态恢复措施矿山开采结束后,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工作,重新植被、修复地表结构,恢复土壤功能,达到原有生态环境的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覆盖等方式,有效减少土地的裸露度,减少土地的风蚀和水蚀,保护土地资源。

3.加强监测和预警针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防。

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地质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4.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探索绿色环保的开采方式,减少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

通过技术研究,寻求创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式,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矿山开采、处理、排放、储存等过程所引发的各种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具体包括破坏地下地貌、水文地质、岩土工程、生物多样性等影响。

下面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一些防治对策。

一、全面科学评价矿山环境影响科学评价矿山环境影响是防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要针对矿山环境影响的具体类型、程度和范围,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和评估。

这样可以帮助制定出更有效的环境保护和恢复方案,防止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环境风险管理针对矿山环境风险,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要加强矿山环境监测,及时掌握矿区水文地质、地下水、气体、噪声、颗粒物等相关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环境风险评估,制定出科学的风险防控措施。

三、加强矿山废弃物处理矿山废弃物是指开采和处理矿石而剩余的或排放的各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废弃物,如矿山渣、煤渣、废水等。

这些废弃物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要从源头上做好矿山废弃物处理,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采取绿色矿山技术绿色矿山技术是指针对矿产资源开采、处理、利用等环节,结合环保要求,通过科技创新、工艺改进等方式,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例如,在矿山开采中,要采用低耗能、低污染的采矿技术,减少岩土运输中的泥土流失等。

五、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矿山开采不仅对地质环境造成影响,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为了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矿山生态修复,通过绿化、植物种植、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矿区的生态系统。

同时,还应着重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评估,确定恢复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案,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加强科学评估、环境风险管理、矿山废弃物处理、采取绿色矿山技术和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全面维护矿山地质环境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矿山地质环境及其综合治理探析

矿山地质环境及其综合治理探析

矿山地质环境及其综合治理探析矿山是人类获取各类矿产资源的重要场所,矿山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不合理的矿山开采和管理容易导致土地沉陷、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以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1. 土地沉陷:矿山开采导致土地表面发生塌陷、崩塌,严重影响周边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水土流失:矿山开采会破坏土地的植被覆盖,导致裸露的土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甚至形成沟壑和河道淤积。

3. 土壤污染:矿山开采和矿石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废水会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农田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地下水位下降:大规模的矿山开采会对周边地下水位造成影响,导致地下水资源减少,甚至干涸,严重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矿山周边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进行处理。

二、综合治理措施1. 合理规划和管理:在矿山开采前,需要对矿山周边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 加强绿化和植被恢复:在矿山开采结束后,需要及时进行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通过植被的重新覆盖来防止土地沉陷和水土流失。

3. 废弃矿山的治理:对于废弃的矿山,需要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处理矿渣和尾矿,防止对周边土壤和水质造成污染。

4. 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尽可能对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进行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5. 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矿山周边的生态系统,保护濒危植物和动物种群,促进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以上综合治理措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有效地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挑战尽管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资源开发行为,但也造成了许多地质环境问题,如
水土流失、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

这些问题给当地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和危害。

矿区水土流失是矿山环境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矿山施工和采矿过程中大量的土石方移
动和挖掘,导致地表植被被破坏、土壤颗粒被破碎,加上雨水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又会导致干旱、土地贫瘠、生态失衡等问题。

预防和治理的措施主要有植被恢复、地表覆盖、沟槽治理等。

土地破坏是矿山环境问题的另一个表现。

矿区大面积土地开采和挖掘,破坏了原有的
土地地貌结构,导致土地贫瘠,生物丧失和生态失衡等问题。

预防和治理的措施主要有复
垦和植被恢复。

水资源污染也是矿山环境常见问题之一。

矿山开采和冶炼等过程产生的废水排放和处
理不当,会造成周围水环境的污染,造成水生物死亡和生态失衡。

预防和治理的措施主要
有减少废水排放、加强水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加强水资源保护。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矿山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保护环境,推进
矿山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

通过严格的环境评估、优化选矿工艺、加强环境监管和提高矿山管理水平等措施,才能减少矿山环境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
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随着矿山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矿山环境污染等方面。

这些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成为当今重要的环境保护任务之一。

一、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随着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矿山的开发规模也与日俱增。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矿山的开发会破坏原始地表地貌,使得地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地质灾害的频发。

开发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水文地质环境,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发地表塌陷等问题。

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在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下,地表和地下资源的储量会大大减少,甚至对地质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

过度开采还会导致矿山环境的贫瘠,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地难以再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当务之急。

三、矿山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污染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项。

矿山开采、矿石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废水和废气,这些废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矿山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矿山环境污染还对周边的农田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应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合理规划开发范围和开发方式,严格控制开采强度,避免过度开采。

矿山开发过程中应加强环境保护措施,采取有效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减少排放的固体废物、废水和废气,降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对于已经形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应加大治理力度,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探讨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探讨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探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方面。

而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矿山地质灾害是矿山开发与生产中常见的问题。

矿山中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矿山开发与生产往往会改变地下水位、土地覆盖和地表结构,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首先需要科学规划。

在矿山选址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需要进行合理开发。

通过合理的开采方式和进度,减少地下水位的降低和地表结构的改变,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还需要进行环境保护。

利用适当的防灾工程和生态修复措施,保护周围环境不受地质灾害的影响。

土地退化是矿山开发与生产中常见的问题。

矿山的开采和露天堆放会引起土壤的破坏和退化,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

解决土地退化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

在矿山选址和规划时,应尽量选择土地退化程度低的区域,并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土地资源。

通过采用合理的采矿方式,减少土地破坏的范围和程度;通过进行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使退化的土地得到恢复和利用。

矿山开发与生产还会导致水资源的污染。

矿山的开采和金属矿石的冶炼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其中含有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这些废水和废固物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矿山开发与生产需要进行废水和废固物的处理。

通过采用适当的水处理技术和废固物处理方法,将废水和废固物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转化,达到排放标准,以保护水资源的质量。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包括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土地退化的程度;环境保护可通过防灾工程和生态修复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废水和废固物的处理可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矿山是地球资源的宝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矿山开采与生产过程中,所伴随的地质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土地退化、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成为了当今矿业开采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1. 地表破坏:大规模的露天采矿和矿山爆破作业会导致地表土地覆盖破碎,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裸露等问题。

2. 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引发的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周边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枯竭,进而影响农田灌溉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3. 土地退化:露天采矿和矿区废弃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会导致土地的贫瘠和退化,影响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4. 矿渣堆放造成的土地污染:矿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重金属物质,长期露天堆放会导致土地污染问题。

5. 大气污染: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和废气会造成大气污染,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变得尤为紧迫。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治理和修复工作,以平衡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严格规范矿山开采行为:加强对矿山开采行为的管理,规范采矿作业,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严禁地下水的乱采乱用,严格控制爆破作业的范围和频率,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2. 推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已停产的矿山,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重新植被、恢复土地。

对于露天矿山,可以进行矿坑的填埋和植被的重建,使其成为一个生态湖泊或者森林公园。

3. 加强矿渣处理工作:对矿渣进行分类处理,将可回收和合理利用的矿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对于有害的废弃矿渣,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防止造成土地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4. 拓展矿山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矿山崩塌、地下水位降低、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为了当下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从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 地质构造破坏矿山开采作业会对矿区的地质构造产生破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陷等问题。

而在地球表面,由于矿山工程的进行,地震和地裂缝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从而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升高。

2. 土地资源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土地资源,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现象。

长期的矿山开采过程会使得矿区的土壤质量急剧下降,使得土地难以再生,进而影响附近农田和生态环境。

3. 生态系统破坏矿山开采还会对矿区内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导致原有的植被和动物栖息地丧失。

这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给生态系统的恢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 矿区废弃物排放矿山开采带来的矿渣、矿渣、废石堆放等大量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会直接进入地表水、土壤中,造成水土污染,加重环境负担。

1. 矿山崩塌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对矿山的地质构造产生破坏,导致矿山崩塌的风险增加。

矿山崩塌不仅会对矿山设施造成损坏,还会给附近的居民和农田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 地下水位降低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水常常被大量地抽取出来用于生产和生活用水,这就会导致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表沉降、地裂缝增多,严重的甚至导致地震等地质灾害。

3. 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带来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和土石堆放,这就造成了水土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还会导致水资源的流失和土壤的贫瘠化。

1. 加强矿山规划管理在矿山规划阶段,需要充分考虑矿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矿山规划和开采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2. 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推行绿色矿山建设,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最大限度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1.山西省地质灾害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 2004-2009 年,全省共发生地质
灾害202起,造成16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经济
损失一亿多,其中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占相当大
的比重。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1.山西省地质灾害情况
按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地 面 塌 陷
大同矿区 平朔矿区 太原东西山矿区 阳泉矿区 霍西矿区 潞安矿区 晋城矿区 合 计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地 面 塌 陷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由于煤矿开采的规模大小各异,从而产生的采空区规模也就 各不相同,大型的煤矿采空区一般都是比较规则的,地表变形也 是逐渐变化的,三个区的特征很明显。在沉陷盆地的外边缘区产 生的拉张裂缝也是呈规律分布的,一般呈线型分布在采空区的边 界上,大致与工作面相互平行,而在工作面两端也可能产生拉张 地裂缝,裂缝方向大致与工作面方向垂直。由这种煤矿开采引起 的地裂缝规模常比较大,地面的延伸长,影响范围大,一般称为 巨型或大型地裂缝。而中小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裂缝规模较小,在 地表分布的规模也并不很明显,特别是小型煤矿开采,任其顶板 自由垮落,在地表常出现串珠状小陷坑,从地面上看裂缝并没有 完全贯通,这主要是小型煤矿的不规则采煤的结果在地表破坏的 表现,这种地表裂缝一般为中小型地裂缝。
地 面 塌 陷
1 2 3 4 5 6 7 8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开采塌陷破坏面积(万m2)
破坏面积 矿区名称 大型塌陷 733.25 130.00 25.00 500.05 331.00 4452.67 681.33 6853.30 中型塌陷 113.17 2.40 3.00 88.91 18.34 226.29 23.35 475.46 小型塌陷 4.01 3.13 0.41 4.43 1.08 0.68 2.29 16.03 合计 850.43 135.53 28.41 593.39 350.42 4679.64 706.97 7344.79
1.山西省地质灾害情况
按地质灾害种类划分
地质灾害灾种 滑坡灾害点 崩塌灾害点 泥石流灾害点 地面塌陷灾害点 地裂缝灾害点 地面沉降灾害点 合计
数量(处) 1089 1467 591 2680 246 7 10169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裂缝 地面沉降 不稳定斜坡
潜在不稳定斜坡灾害隐患点 4089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地 面 塌 陷
地下采煤时,回采过程中巷道及采空区的围岩支护是临时性的, 不能制止覆岩的变形发展,使得松动带的半径和塌陷拱的高度发展 很大,并在采空区上覆岩体中形成明显的三带即:冒落带、裂缝带 III 和弯曲带,它们都属于底下采掘所引起的上部覆岩的松动范围,称 它为采动区。当地下煤层被采出之后,采空区在自重及其上覆岩层 的压力下,产生向下弯曲和移动,当顶板岩层的拉张应力超过该层 岩层的抗拉强度时,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和破碎并相继冒落,接 着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进而发生断裂。随着采矿工作面 II 向前推进,采动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当煤层开采的范围扩大 到某一时刻,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的多的盆地,从而危 I 及地表的建筑物和农田。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开采塌陷分布(个)
序 号 重点地区 大同矿区 平朔矿区 太原东西山矿区 阳泉矿区 霍西矿区 潞安矿区 晋城矿区 合 计 大型塌陷 中型塌陷 (>10 万 m2) (1-10 万 m2) 13 1 1 8 6 72 11 112 29 1 1 34 3 42 6 116 小型塌陷 (<1 万 m2) 15 16 4 24 12 3 14 88 合计 57 18 6 66 21 117 31 316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 征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矿山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 含水层破坏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矿山环境问题由矿山开采诱发而形成,矿山 环境问题的分布与不同种类、不同开采方式的矿 区分布密切相关。山西省矿区基本以煤矿区为主, 其它类矿山基本与煤矿区相伴生。主要矿区由北 往南依次为大同矿区、平朔矿区、轩岗矿区、太 原东、西山矿区、阳泉矿区、霍西矿区、长治矿 区、晋城矿区等八大煤矿区。 现以八大煤矿区分述山西省主要矿山地质环 境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1.山西省地质灾害情况
近年来,由于矿山开发、工程
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不同程度 地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崩塌、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 缝及地面沉降等各类地质灾害在 我省普遍存在。全省各类采空区 面积约3500多平方公里,沉陷面 积近300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 国土面积的 2.23% 和 1.91% ,且 集中分布在太原、大同、阳泉、 长治、晋城、吕梁、临汾等大中 城市周边和重点矿区。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太原西山太古公路滑坡 太原西山滑坡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泥石流的发生一是有足够的降雨和汇流条件,二
泥 石 流
是有松散堆积物存在。山西省重点矿区由于矿产资源 的开采,尾砂、煤矸石、生活垃圾、粉煤灰、露采排 弃物随处可见,而且采矿区大多分布于具汇流条件的 山区,但由于山西气候干旱少雨,一般气候条件下不 一旦遇到暴雨就会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
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一、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二、地质环境治理


一、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二、地质环境治理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1.山西省地质灾害情况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总
面 积 15.67 万 平方公 里 ,山 区、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 的 72%. 全省境内沟谷发育 , 新构造运动等内外动力地质 作用强烈,自然地质环境脆 弱,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 环境,使山西省地质灾害点 多面广。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2.山西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市 太原 大同 阳泉 长治 晋城 朔州 忻州 吕梁 晋中 临汾 运城 合计 地质灾害 隐患点 837 424 173 1277 344 502 780 1654 1006 2084 1088 10169 威胁人数(人) 52323 77524 13786 20679 16885 37661 37714 74056 41776 106117 79366 557887 威胁资产 (万元) 101741 25729 2511 16409 8087 6515 16820 23075 91169 54947 41324 388327
会形成泥石流。正因如此,人们疏于对泥石流的防患,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泥 石 流
(一)平朔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坡面泥石流 由于排土场边坡较陡,岩土体结构松散,在未复垦之前若有 暴雨易发生坡面泥石流。据调查在 1995 年 8 月 31 日 —9 月 15 日,平 朔矿区降雨量达 217.66mm,约占当年总降水量的 50%。此期间安 太堡露天矿几个排土场产生了严重的坡面泥石流。此类泥石流较 特殊,其产生部位一般在地表黄土层下,因黄土层下是碾压后土 石混堆层,多日降雨使土层下的水流随地形汇集,至低洼处流出 产生了泥石流,在不盖土坡面下易产生泥石流。究其原因,在排 土场平盘面上,黄土表层和岩土混堆层间形成一过水层,当水流 汇集至较多时必然由空隙中流出,如坡面覆土,水积聚到一定程 度时会将土和砾石冲下,这就形成了泥石流,如坡面不覆土,水 可由松散岩土体空间隙逐渐排出,不易积水,因而不易产生坡面 泥石流。
地 裂 缝
1 2 3 4 5 6 7 8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Nhomakorabea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地 裂 缝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一)盆地区矿山地面变形问题分布特征
主要指长治盆地区等地区,采矿地面塌陷主要表现为长条形地面塌陷或槽 形下沉移动盆地,地裂缝则多于下沉移动盆地边缘形成规模较大的拉张裂缝或 地堑式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裂缝的分布形状与其形成机理密切相关。由煤矿 开采沉陷的观测和研究可知,当地下煤层开采到一定范围时,由于采场周围岩 层的原有应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因而发生向采空区方向的移动和变形,在一 定的开采条件下,其上覆岩层的移动和变形可直达地表,在地表形成一个对应 的移动盆地或塌陷盆地,移动盆地范围内的地表发生不同程度的移动、变形或 塌陷。移动盆地和采空区的对应关系与开采煤层的倾角有关:如水平煤层开采, 移动盆地在采空区的正上方呈对称分布。如果开采煤层倾斜,则移动盆地向下 山方向偏移,此时煤层走向方向的移动盆地边界仍然保持与采空区对称,而倾 斜方向则偏向采空区的下山方向。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采矿地堑式地裂缝
采矿塌陷盆地
采矿塌陷地表积水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3.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及其特征
(二)山丘区矿山地面变形问题分布特征
主要指太原西山矿区、阳泉矿区、霍西矿区、中条山铜矿区及其它矿区的山丘区。 矿山开采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的分布形状明显区别于盆地区。 ①地面塌陷表现为独立的塌陷坑,且数量较少,面积不象盆地那样形成大面积的 下沉盆地。山体下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塌陷区与平地一样会出现下沉、倾斜和曲率 等垂直移动与变形,但山区地表塌陷区不会出现象平地那样大面积的塌陷盆地。产生 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山区地形起伏和自然坡度远大于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下沉和垂 直变形。在局部地段由于开采层埋深变浅,可出现冒落带直达地表而形成的塌陷坑。 ②地面裂缝和滑动破坏比平地严重,矿区地表变形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倾斜地表 移动变形是采动影响和地表倾斜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开采在下坡方向进行时,下 沉盆地的盆地底部显得狭窄,盆地边缘部分显得宽浅;当开采在上坡方向进行时,下 沉盆地底部显得宽广,边缘部分显得狭深。凸形地貌、凹形地貌的下沉与水平移动正 是上述两种情况的叠加。凸形地貌拉伸变形明显,凹形地貌压缩变形明显。特别是当 凸形地貌位于开采边界附近时,地形附加滑动拉伸变形就可能与开采拉伸变形叠加, 从而出现更大的拉伸变形,使地表出现宽度很大的裂缝。因此,宽大的裂缝是山区采 矿灾害的最主要特征。 ③地表塌陷及地裂缝的主要危害之一是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不会出现积 水淹没,这与丘陵、山地的地形、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