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生平
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 1697年3月,俄国派遣了一个约250人的使团到欧洲各国访问。它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进一步巩固 和扩大反土耳其的联盟,以打败奥斯曼帝国;另一个任务是招雇外国的水手、船长、造船和制炮专家、技工,定 购 大 炮 , 采 买 缆 索 、 工 具 。 彼 得 一 世 亲 自 随 使 团 出 国 , 化 名 彼 得 ·米 哈 依 洛 夫 , 装 扮 成 一 个 下 士 , 微 服 出 行 。 彼 得 一世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新奇感,他在荷兰的萨尔丹一家造船厂当木匠,其后在英国观看军火厂和海军演习场 所,旁听了英国议会辩论,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教育各个方面。
1723年7月,俄军占领了巴库。9月12日,波斯和俄国签订《彼得堡同盟条约》,波斯将里海西岸和南岸整 个地区划归俄国;杰尔宾特和巴库也割让给俄国;俄国则以帮助波斯赶走阿富汗人和平定所有的叛乱,作为占领 这些领土的“交换条件”。奥斯曼帝国对此提出抗议,并在英、法等国的支持下,以战争威胁俄国。 同年,在 西伯利亚南部,彼得一世派军队占领了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并派遣探险队一直向东到达白令海峡。至此 俄国已变成了一个地跨欧亚的辽阔帝国。
军事改革
卡尔十二世在获得大胜后又将兵锋直指波兰,使俄国获得了喘息机会。彼得一世从失败中看到了俄国的软弱 涣散和军队的陈旧落后,他利用瑞典人深陷波兰战事的有利时机重振军备。他征集新兵,训练他们正确地使用火 枪。还派遣贵族子弟出国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和理论,在国内开设各类军事学校。他非常重视军官的任命,根据 才能提拔军官。彼得还亲自主持并参与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和一系列军事条令,用最快的速度使这支陆军一跃成 为俄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军队。为了弥补在上一次战争中军械的损失,他命令每三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 炮......
彼得的一生

彼得的一生主的门徒彼得,从沙土到柱石的一生,平凡的一生却因主耶稣的出现有了不一样的延续。
俩堆炭火,软弱成为刚强,沙土成为柱石。
那是一个平凡的渔夫,和他的兄弟安德烈在海边打鱼。
有一个男人路过,莫名其妙地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叫你们得人如同得鱼。
”西门听见这莫名其妙地呼召却也莫名其妙地答应,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改变,那个男人是耶稣,他给西门改名叫彼得——是石头的意思。
彼得话多,经常得罪他的兄弟,可是他不知道,彼得也有自己的骄傲,因为他是第一个跟随主耶稣的门徒,他时常拿这个成为他的资本。
在一次门徒与主耶稣的谈话中,主耶稣对门徒说:“有环境要来了,并且你们都要跌倒。
彼得充分地表现了他的特点。
他立即大声嚷着说:“众人虽然跌倒,我总不跌倒。
”他毫无思考,他的一句话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不久后的一个晚上,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了主耶稣,兵丁来捉拿主耶稣,门徒都退去了,彼得也是。
彼得的心里不能平静,天冷,他就来到一堆炭火旁边坐下。
借着火光,有一个使女指着彼得说:“看那,这人跟那个拿撒勒人是一伙的。
”旁边的使女一看,也附和道:“是的,没错,就是他。
”彼得大吃一惊,连忙否认并且离开,这时候另外一人也认出彼得是主耶稣的门徒。
”彼得赶紧否认并且快步离开。
突然间,他再次想起那天主耶稣与门徒的谈话。
主对彼得说:“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彼得的心好像被刀扎了一般,他似乎能看见他的主用泪眼看着他,他忍受不住出去痛哭。
不久后,主耶稣被人钉在十字架上,六个小时之后就死在了十字架上,那时地大震动,殿里的幔子裂为俩半。
三天后,彼得和约翰听说主耶稣复活了,他们大为惊奇,连忙跑去看。
墓地是空的,什么都没有。
彼得没有见到主耶稣,失望而归,回去继续打鱼并叫上门徒一同工作。
主耶稣出现在海边。
彼得不知道怎么面对主,主耶稣却拉着他坐下。
那是早上,天冷,门徒们就生起一堆炭火,同样的情景,确实不一样的感觉,彼得的心里有羞愧,也有温暖。
那天,主三问彼得:“西门彼得,你爱我吗?”至此彼得得以被坚固,并领受主给他的使命与责任。
2024年彼得大帝传读后感

2024年彼得大帝传读后感《彼得大帝传》是作者罗伯特·马辛(Robert K. Massie)所著的一部历史传记,该书以精彩的叙述方式呈现了沙俄帝国第一位伟大的改革君主,彼得大帝的一生和事业。
读完这本书,我被彼得大帝的才能和决心深深地震撼了,并对他为沙俄帝国的现代化和国力崛起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深感敬佩。
彼得大帝生于1672年,即位于1682年,直到1725年去世。
他的统治期间,饱受战争挑战、叛乱和内外交困的考验,但他却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沙俄帝国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彼得大帝对国家的现代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深知欧洲强国的实力和繁荣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将沙俄帝国带入现代化的轨道。
他亲自领导了对西方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并鼓励外国专家到沙俄来传授技术和知识。
他还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改革了学制,并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等现代教育机构。
彼得大帝还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解决了沙俄帝国本土军队装备和组织严重滞后的问题,从而奠定了沙俄成为欧洲大国的基础。
其次,彼得大帝对社会的改革也是深思熟虑且带有强烈目的性的。
在他的统治下,他打破了封建的社会结构,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他取消了封建贵族的特权,推行了普遍的兵役制度,鼓励城市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并建立了俄罗斯船舶工业。
他还鼓励沙俄妇女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生活,推动了妇女的地位提升。
这些改革不仅改变了沙俄的社会结构,也为后来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彼得大帝的领导和改革实施都体现出他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无论是推行改革还是对抗外敌,他都坚忍不拔,永不退缩。
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从未放弃或动摇他的信念。
他的坚定决心和勇气成为了他在困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也成为了他的统治和改革的关键。
然而,我对彼得大帝在推动现代化的同时,对人民和国家造成的痛苦和负面影响也有一些疑惑。
他的现代化政策和改革往往是通过强制和专制手段实施的,给人民带来了很多困扰和苦难。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

导语: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这位曾经影响了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张瑞敏等诸多知名管理学者与成功企业家的思想领袖,以其管理理论的原创性、前瞻性与实践性,被管理学界、工商界公认为“有史以来对管理理论贡献最多的大师”。
2009年,是这位“大师中的大师”百年诞辰,世界范围内大到一个国际知名企业,小到一个学校的学生组织均在本年度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德鲁克百年诞辰活动,向大师表达我们的敬意!德鲁克生平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11月19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
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
他从小生长在富有文化的环境之中,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接受教育。
1929年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
并于1931年荣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
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
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
1954年,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
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其管理大师的地位。
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
并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1950年代初,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自1971年起,德鲁克就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
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
1990年,为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由弗朗西斯·赫塞尔本等人发起,以德鲁克的声望,在美国成立了“德鲁克非营利基金会”。
机器学习科学家: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人物简介

彼得·诺维格对机器学习领域发展的观点与建议
强调了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 认为机器学习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 为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引导
强调了机器学习领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认为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 • 为机器学习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彼得·诺维格加入谷歌的契机与背景
2001年谷歌刚刚成立不久,正在寻求世界级的技术声誉吸引了谷歌的关注 • 加入谷歌后,他与拉里·佩奇和谢尔 盖·布林共同开发了谷歌搜索引擎的核 心算法
谷歌的企业文化和技术氛围与彼得·诺 维格的价值观相契合
• 谷歌注重创新和开放性,为科研人员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彼得·诺维格在谷歌能够充分发挥自 己的专业才能和创造力
• 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 从小对科学和技术产生浓厚兴趣
高中时期表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
• 提前两年完成高中学业 • 获得美国数学竞赛一等奖
彼得·诺维格的学术成就与荣誉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加入贝尔实验室 • 参与开发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编译器 • 对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有深入研究和贡献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彼得·诺维格的婚姻与生活状况
已婚,有一个女儿
• 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 为他的工作和学术成就提供了支持和动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着良好的平衡
•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注重与家人和朋友相处 • 通过旅行、运动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彼得·诺维格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兴趣爱好广泛,包括阅读、旅行、运动等
历史故事-彼得大帝

历史故事-彼得大帝荷兰的海岸,景色迷人。
远眺,碧绿的海面上点缀着一张张雪白的船帆;近看,洁白的风车叶片在蓝天中飞速地旋转,宛如一幅神奇美妙的图画。
滨海城市萨尔丹,是荷兰著名的造船业中心。
那里有巨大的造船工厂。
1697年,有个俄罗斯“大使团”来到了这里。
说也奇怪,这个使团总是往船厂里跑,不厌其烦地打听造船的方法。
其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高个子青年,索性住进了一个铁匠的小屋,到船厂的木工间当了一名普通木匠。
这名青年身强力壮,膂力过人,干起活来生龙活虎,休息的时候总是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造船的技术,并且不时地在小本子上记录着。
船厂的工人感到十分奇怪,仔细地观察着这个俄国青年的一举一动。
他自称米哈依洛夫,职业是水手,在使团里是一名下士随员。
他往国内写信时,总要盖上一个图章,上面刻的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
更令人惊异的是,使团里的官员经常来看望这个随员,态度竟是那样的恭敬;而这个随员跟官员们讲话时,态度又是那样的随便。
荷兰工人都在窃窃私语。
一个工人说:“他大概是一位皇子吧?”许多工人都有相同的感觉。
其中有个工人甚至大胆猜测说:“他可能是沙皇!我到过俄国,听说沙皇彼得有两米高,跟他的身材差不多。
”于是,好奇的荷兰人一下子都涌到这个俄国青年面前,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是不是沙皇?”米哈依洛夫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沙皇,但是,好奇的荷兰人还是不断地询问他的真实身份。
他被问得没有办法了,只好迁居阿姆斯特丹,到一家船厂里去当学徒。
在那里,他一连工作了四个月,直到把一艘大船造成为止。
这期间,他一有空就往其他工厂或博物馆跑,抓紧一切时间多学一些科技知识。
此外,他还拜访了荷兰有名的科学家和画家,了解当地的文化建设。
接着,这个使团又来到了英国。
米哈依洛夫在泰晤士河的一家船厂里研究造船技术,前后待了两个月。
他的兴趣极其广泛,在伦敦研究了英国的国家制度,甚至还争取列席英国议会的会议呢!大使团到了维也纳,这个青年的身份公开了。
原来,他果真是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保罗要塞】西门彼得与保罗的殉道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彼得保罗要塞】西门彼得与保罗的殉道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圣伯多禄之主保——西门彼得是一位历史传奇人物,他被倒钉十字架而亡。
具体年龄不详,已婚,其妻与子女不详。
以下就是西门彼得的一生。
西门彼得的画像西门彼得,或称西门、彼得,后世尊称其为“圣彼得”,古卷有叫“矶法”,耶稣为其起名彼得,以“石头”为意。
年轻时,彼得性情刚毅。
其父约拿,其兄安德烈,均在加利利北部海边,以捕鱼作为维生之计。
彼得身边友伴有二,即雅各、约翰,他们一道经营捕鱼之业,收入不俗,生活亦十分不错。
彼得生前不识字,蒙感动之后,写下不少文字。
之后,彼得得以蒙受耶稣的呼召,于是,他放弃家产与渔网,跟随了耶稣。
他亦是耶稣最爱的门徒之一。
耶稣爱西门彼得之直爽可爱、热情易冲动的性格。
因此,耶稣经常对其夸奖或指责。
说明其行为及说话方式有利亦有弊。
耶稣被抓之后曾有三次不认主,后世亦有记载说,在耶稣复活升天后不久,彼得亦被定于十字架,却因不配与耶稣同等,而被倒定于十字架。
公元321年,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尊为国教。
西门彼得得以尊为第一任教皇,之后便有了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
通过西门彼得的一生,一个具有信仰的人,无论结局如何,他都会跟着自己的信仰一路走下去。
西门彼得的故事在圣经之中,西门彼得的故事有许多记录在册,更被后人纪念与讲解,其中最有名的无疑是彼得三次不认主、耶稣对彼得的评价等。
西门彼得的画像彼得的故事有《马可福音》、《约翰福音》、《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使徒行传》等。
下面讲讲这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据说耶稣曾询问其门徒:“你们说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耶稣是基督,永生神的儿子。
听到其回答,耶稣大喜,告诉西门彼得说他是有福的,并说这并非属血肉之人所指示的,而是耶稣天上之父所指示的。
耶稣又赐名于西门彼得,称其为“彼得”,告诉他要给予他天国的钥匙,将他在地上捆绑的,亦捆绑于天上,将他在地上释放的,亦释放于天上。
后世认为这是耶稣赐其权利于彼得的行为,于是彼得自然具有了审判人的权柄。
历史上彼得大帝是谁

历史上彼得大帝是谁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沙皇,被称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彼得大帝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彼得大帝的简介彼得大帝,是后世对彼得一世的尊称。
彼得一世(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1682─1725)。
俄罗斯沙皇(1682年—1725年)、俄罗斯帝国皇帝(1721年—1725年),著名统帅,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发动改革。
作为罗曼诺夫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
在位期间对俄国推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
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彼得大帝的生平简介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原名叫做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个沙皇。
1682年年仅十岁的彼得一世就继承了沙皇之位,直到1689年才真正掌握实权,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他称为俄国的皇帝和大帝。
不仅如此,彼得一世还是俄国的著名军事统帅。
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也是公认的最杰出的皇帝,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还制定了西方化政策在他的统治下,俄罗斯帝国成为了当时西方首屈一指的强国。
1724年,彼得一世成立了科学院,并在这年5月,立叶卡捷琳娜为女皇,也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一世。
这项决定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但历史证明了也是非常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背後的女人
熊彼得有幾本較為後世所理解的著作均由其夫人Elizabeth Boody Schumpter協助完成,他的夫人對他而言可說是相輔相成,我們試圖以 其夫人的角度了解熊彼得及其著作; 1.十大經濟學家(Ten Great Economists) 2.經濟學歷史的分析(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熊彼得小傳
組員名單: 1.B93260038謝豐懋 2.A94260206林之晨 3.A94260204連建勝
熊彼得的生平
熊彼德係奧地利人,奧地利當時隸屬奧匈帝國(直至一次大戰後才分開), 他的母親在他小學時,便嫁給當時陸軍的一個中將,這對熊彼德而言是 個極大的轉變,因其社會地位大幅提高,熊彼德才有機會進入維也納大 學就讀,之後成為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的教授。此後,熊彼德在36歲時擔 任奧匈帝國的財政部長,43歲時擔任一家銀行的董事長。不過他並不是 一個很精明的銀行家,隨著銀行旳倒閉而負債累累,因而後來他花了很 長的時間利用著書、演講來償還債務,熊彼德49歲時接受哈佛大學聘書 49 移居美國,並在美國終老。
熊彼得的創新
1911年,熊彼得寫下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據熊 彼得在原著作的序言中,當時不僅[經濟發展]一說尚未出現,即經濟學成為獨立 科也是很新鮮的事,從今天看,當時熊彼得這本著作時即平凡,但從當時經濟科 學發展的進度看他這一思維卻是最新的而且熊彼得這概念是他自己所創的純 理論 對經濟發展,熊彼得在原書著作中做的五點概念解釋: 1.引入新形式或新質料,做成消費者尚不熟悉的產品 2.使用新的方法生產,這種方法不一定是為新的科學方法所發現,或為生產者試 行過 3.新市場的開闢,某些特定的產品,在這一市場還不曾進入過 4.新資源或半成品的獲得,這些資源或半成品不管是否原來已有的或新開發的 5.新產業組織的建立,這組織無論是取得獨佔或是打破獨佔的
經濟學歷史的分析(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照他夫人在原書前言所說,這本書是他生前最後九年所寫的,但最後並 沒有完成,他的夫人在病中協助她寫作,在全書編校工作完成後,他的 夫人也隨之去世了。 他的夫人說,即令他是經濟學者,並有相當編輯經驗,但也感到不容易 一同從事這樣長的寫作,處理這樣多的問題,應用這樣多的文字,和工 作如此久的時間。 這本書是< 經濟學的歷史>分析,並不是經濟思想史,是他一生從事經濟 研究的結晶! P.S. 他夫人說,經濟學歷史的分析(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經濟 主義和方法(Economic Doctrine and Method)其實是兩本前後連貫的著 作。
結論
對於熊彼得的生平種種,我們有以下的想法,雖然熊彼得沒有自成理論 體系,但是正因為他能清楚的區別各個派別中適用的理論,所以他從不 曾引起爭論。若說對熊彼得是不是可以完全忽視?!那也不能,畢竟從 早年開始他就獲得突出的評價,也因為他的著作一直流露著個性和藝術, 在經濟學上,熊彼得終於能有所偉大的成就。 相對於熊彼得,他夫人補 足了 他不只生命裡的空缺,也對 他的著作內容、翻譯、注解貢獻良多, 甚至接了她生前未完成的著作,實在是不可忽略的偉大人物! !
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經濟發展就是經濟研究最關心的課題。熊 彼得的創新與創造性的破壞,正是打破市場均衡,透過在模仿而將創新擴散, 使經濟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傳統經濟學只在討論再一定條件下,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及當這些條件不 變時市場會趨向某種平衡。 但是資本主義顯然不是靜止不變的,什麼因素促使他前進呢?熊彼德的答 案是「創新」! 換句話說熊彼德的理論就是說明經濟成長的動態理論。而凱因斯的理論 只是在解釋市場為何不完美以及如何補救的短期波動循環而已。 熊彼德的「創造性破壞」,在經濟學界發展有一個知音,就是因對經濟 發展理論貢獻而獲諾貝爾獎得顧志耐( simon kuznets )。顧氏曾說:「高 速經濟成長即是一個不斷的裂解的過程-----舊制度型態的裂解,舊經濟 關係團體的裂解,舊工作彼得最膾炙人口的理論不外乎「創新」(innovation), 「企業者」(企 業家,或企業精神,entrepreneurial)與 「創造性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 創新不同於發明,原則上他可以說是把發明「市場化」, 「商業化」成為 新商品;但創新不僅如此它還包括新市場的開發,新材料的發現,新的生 產方法的採用,新企業組織型態的創舉等等。簡言之,凡是會賺錢的方式 就是熊彼得的創新。 而有創新就有破壞,因為用新的取代舊的,舊的被取代的過程並不那麼美好, 因為既得利益者是會有痛苦的,但因有更好的新東西創造出來了所以既 是有 「創造性的」,又有「破壞性的」。 其實,從經濟研究最根本的目的-----經濟發展而言,熊彼得的理論才應該是 經濟學的核心,凱因斯理論只是因緣際會時事造英雄而盛極一時。
再來我們將這兩本書做以下介紹
十大經濟學家(Ten Great Economists)
熊彼得是奧地利人,當然也用德文寫作,但是德文是一種複雜的語言, 非常難以翻譯,加上熊彼得的著作嘗試以哲學的思考出發,有太多含蓄的 文字和複雜的文具構造,熊彼得發覺這一點,認為太常必須刪減用英文重寫 否則將難以使人了解.因此由他的夫人翻譯成英文並潤色. 這本書是重一九一零到一九五零年間,當代具有學術地位並為他人所知的 人所寫的紀念文,根據他夫人的說法:關於純理論,華拉斯是熊彼得認為最 偉大的經濟學家其一般均衡(Economic Equilibrium)理論,是經濟學中僅 有的著作認可和任何成功的理論物理學相比;用華拉斯和馬克思相比,則是 兩個極端:一個試圖對經濟變遷作邏輯的解釋;另一個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階 級的討論
創新者
「創新」要有人去做,這個人就是創新者,熊彼德稱它為「企業者」,是資本主 義進步的關鍵人物。 熊彼德認為,創新會帶來超額的「利潤」;因為創新意義有別於市場上原有的, 廠商自然會擁有某種獨佔力(引申:獨佔法則),所以不完全競爭當然更要打破規 律的因子。 熊彼德的想法裡,資本主義之所以會進步,一定有它內再打破規律。創新造成 經濟成長,也與其他經濟成長的理論顯然不同。 一般經濟成長大多強調「儲蓄與投資」,熊彼德認為這只是在於資源的擴大, 而不是利用新的概念,使用新的方法,開發新市場等有嶄新的價值。 創新在熊彼德的模型中,是資本主義產物,但它是不規則的。也因為如此,所以 資本主義經濟會有波動(經濟循環),而且,當創新達到極限,就像武俠小說裡的 「獨孤求敗」,熊彼德認為資本主義就會走向衰竭,最後被社會主義取代之。 熊彼德認為,傳統經濟學只是描述著「靜態」的經濟現象,包括華拉斯(Leon Walras)的一般均衡與馬夏爾(Alfred Marshall)的新古典經濟;他強調自己的 創新過程,則為動態學。
創新活動是促進整個社會進步的原動力,熊彼德認為傳統的理念價值並 不能充分地說明企業家們在事業上的投注與努力,熊彼德認為企業家的 創新另有三個動機: 1.企業家藉以建立私人的王國,此私人王國有如建構在中古時期貴族的 夢想一般。 2.企業家想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優秀,因為勝利的本身具有挑戰性。 3.企業家努力的原因是要讓精力與創造力充分地發揮。 透過: 引進新的產品或改變產品的品質。 引進新的生產方法而且將產品商業化。 開發新的市場。 獲得原料或半製品新的來源。 組織再造,使其更具生產力,更加強其競爭力。
參考書目
世界名經濟學者小傳,歐陽正宅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台北, 1983/06/10 熊彼得:知識經濟的創造性破壞,根井雅弘,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2003/04/04 開門-創新理論大師-熊彼得,Robert Loring Allen,吉林人民出版社, 長春,2003/04
熊彼德甚至認為,企業家只有一個任務,就是「創新」,而當企業無法 再作創新時,這個企業家便沒有再存在的價值。對於資本主義的未來, 雖然熊彼德批判了馬克思,但他卻認為並不是那麼地樂觀。他與馬克思 不同的是,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因階級對立而失敗,但熊彼德則認為資 本主義是因其成功而失敗,以今日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來說,就頗符合 且印證了熊彼德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