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过程简介 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结果如何

合集下载

莫斯科保卫战简介

莫斯科保卫战简介

莫斯科保卫战简介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就此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破灭,并促使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莫斯科保卫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莫斯科保卫战分析中文名称:莫斯科保卫战参战部队:苏联、纳粹德国战争结果:苏联守住莫斯科,德军闪电战失败时间: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地点:莫斯科西部及北部外围人物:博克古德里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莫斯科保卫战详情发起战役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

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

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

10月3日奥廖尔陷落。

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

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

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

13日,苏联红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

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联红军58万人。

而这58万人中只有85000人突出德军防线。

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有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

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




截至9月底,苏军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辖第22(司令为沃斯特鲁霍夫 少将)、第29(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12月为什韦佐夫少将)、第30(司 令为霍缅科少将,11月为列柳申科少将)、第19(司令为卢金中将,10—11月 为博尔金中将,11月改编为突击第1集团军)、第16(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 将)、第20集团军(司令为叶尔沙科夫中将)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 达300余公里的地区占领防御。 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以第24(司令为拉库京少将)、第 43集团军(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10月为阿基莫夫中将,10月为戈卢别夫少 将)在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进行防御,而将其余第31(司令为多尔马托 夫少将,10月为尤什克维奇少将)、第49(司令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2(司 令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10月为叶夫 列莫夫中将)置于西方面军后方。 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辖第50(司令为彼得罗夫少将, 10—11月为叶尔马科夫上校,11月为博尔金中将)、第3(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 将,12月为普申尼科夫中将)、第13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扼守布良斯克 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 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


: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 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加 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 右翼。 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 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 990辆,火炮和迫击炮 7600门,飞机677架。

“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 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 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 飞机1390架。德军不仅 在数量上,而且在武器质 量上也占优势,因为当时 苏军坦克和飞机有一半以 上是旧式的。德军在坦克、 航空兵、以及摩托化步兵 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

俄罗斯 纪念那些红色的记忆

俄罗斯 纪念那些红色的记忆
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
伏尔加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旧 名为苏联时期的斯大林格勒,城市位于 伏尔加河畔,受伏尔加河的滋润,风景 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 俄罗斯的“南部粮仓”。在这里的曾经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联卫 国战争)期间,这里是著名斯大林格勒 战役(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的 战场。
纳粹德国在1941年占领乌克兰,斯 大林格勒成了苏联中央地区通向南方重 要经济区域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加上这座城市是以当时苏联的最高统帅 命名的,因此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对战局 和人心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战争中50 万纳粹德国及其盟友的士兵和100万苏 联红军阵亡,平民伤亡不计其数,该战 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斯
莫斯科这座城市整体感觉不像欧洲城市,反而让人感觉和北京很像。城市 也是由环路组成,克林姆林宫和红场就在环路的中心,城市一共有3环,也是一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14
圈一圈,像煎饼一样的摊开。而且城市的 建筑由于战争原因没有圣彼得堡那样显 得有历史感,除了斯大林时期的建筑。而 北京刚建国那会儿按照苏联的风格建了 不少苏式建筑,比如北京展览馆,就和 全俄会展中心看上去差不多,再有北京 广电部大楼和军事博物馆,也是斯大林 风格的建筑。另外,刚建国那段时期修建 的居民楼,也多是社会主义风格建筑,这 让北京和莫斯科两座城市看起来有了不 少相似之处。
文:董潇
莫斯科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 总称。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 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 (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 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莫斯科历史之二战期间的莫斯科保卫战_中英对照

莫斯科历史之二战期间的莫斯科保卫战_中英对照

莫斯科历史之二战期间的莫斯科保卫战The History of Moscow: The Battle of Moscow DuringWWIIIn the dark days of World War II, a pivotal moment arose in the history of Russia and indeed, all of Europe. It was the Battle of Moscow - a grueling conflict that tested the mettle of both sides, shaping not only the fate of one city but also altering the course of the entire war. As we delve into this chapter of Moscow's rich historical tapestry, let us relive its heroism, tragedy, and ultimate triumph.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黑暗时期,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关键时刻。

那就是莫斯科保卫战——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考验着双方的毅力,不仅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命运,也改变了整场战争的走向。

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一章莫斯科丰富历史画卷的时候,让我们重温它的英勇、悲剧和最终的胜利吧。

The winter of 1941-1942 saw Nazi Germany advance on Moscow with relentless fury. Hitler dreamed of capturing the capital as a grand gesture to his conquering army, believing it would be the key to subjugating all of Russia. However, little did he know that he had chosen none other than "the Third Rome" for his assault—a city steeped in centuries of resilience and pride.1941年至1942年的冬天,纳粹德国以不屈不挠的气势向莫斯科发起进攻。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

二战东线战场主要战役一览及简评一、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参战兵力为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西方方面军师团兵力火炮坦克飞机德军56个师另1个旅1555900 15800 2200 1588苏军44个师625000 10306 2900 1825战损:苏军德军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踪、-80000名士兵战死、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

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

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二、1941.7.7-1941.9.26基辅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85万- - -德国50万- - -战损:苏军德军伤亡70.05万、43个师被消灭伤亡10万以上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

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三、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18个集团军- - -德国60个师- - -战损:苏军德军被俘45万、损失坦克3600辆、火炮4800溃散7个师、重创14个师余门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莫斯科保卫战_1

莫斯科保卫战_1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向莫斯科发动了“闪电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头几年,德军一直认为消灭苏军,占领莫斯科,关系到战争的前途和命运。

攻占这座城市,标志着德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

当时,德国的兵器,兵力远远超过苏军,力量对比悬殊,一开始德军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德军的一个侦察营居然进抵到莫斯科近郊,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柏林各家报刊甚至还奉命给登载攻下莫斯科的消息留下版面。

希特勒对战争前景感到乐观,竟然还下令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

并建立一个特别工程指挥部。

准备炸毁克里姆林宫。

在德军兵临城下的严重时刻,莫斯科人民于11月6日,在地下铁道马雅可夫斯基车站举行纪念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4周年庆祝大会,第二天,在红场举行传统的阅兵式。

随即直接开赴前线。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战火硝烟中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庆祝活动,在国内国际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使一切正义的人们坚信法西斯一定会失败。

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再加上莫斯科民兵和市民的英勇参战,德军一直被阻止在莫斯科城外,在那硝烟弥漫的日日夜夜,莫斯科人民度过了许多浸满血泪和艰辛的难忘岁月。

他们组建了民兵和游击队,担任各种战勤任务,配合或参加战斗,开展游击战争。

首都人民在恶劣的天气和敌机空袭下,修筑了几百公里的防坦克壕,设置了许多障碍物。

在莫斯科近郊的森林内设置了1000多公里的树干鹿岩。

战争期间,莫斯科人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职业,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和死,男女老幼,只有一个念头:“杀法西斯!”为什么莫斯科能屹立不动呢?因为有英勇的苏联士兵有的全身挂满了手榴弹滚到敌人的坦克下。

还有妇女们、孩子们的支援。

终于,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这一胜利使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

莫斯科人民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莫斯科保卫战的十个真实故事

莫斯科保卫战的十个真实故事

莫斯科保卫战的十个真实故事作者:王兴武马献立来源:《初中全科导学》2011年第06期我们在历史课本上领略工业革命辉煌的同时也感受到世界大战的残酷。

近年来,俄罗斯的军事历史学家们从尘封的历史中又挖掘出一些新的史料,让我们再次见证苏联红军和人民在二战莫斯科保卫战中表现出的英勇与机智。

1.以二当九,以少胜多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对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遭遇9架德军“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袭击。

虽然以少对多,但是两名苏联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的领空,并击落敌机一架。

2.骑兵PK坦克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1近卫骑兵军歼灭德军16辆坦克、18门大炮、约100辆军车以及500余名敌军官兵,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

3.放水破冰,阻敌追击别洛勃罗多夫上校率领的红军第78师各团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千米处构筑防线,掩护第16军撤离。

当时德军已经开始强渡结着厚厚冰层的伊斯特拉水库。

危急关头,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泄数百千米。

由于水库的水位急剧下降,上面的冰层也迅速塌陷。

德军被迫停止前进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

4.装甲列车也上前线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亚赫罗马以及顿河-伏尔加河运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其10辆坦克调遣至运河东岸。

时任红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亲自命令第73装甲列车出击迎敌。

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了德军10辆坦克和700名士兵。

5.43名阵亡烈士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

在杜勃塞科沃铁路站附近,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歼灭了其中18辆。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是什么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是什么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是什么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铁列克提事件,那么你知道莫斯科保卫战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希望能帮到你。

铁列克提事件的过程铁列克提事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和苏联发生冲突最严重的一次,但是在铁列克提事件中,究竟是中国先开的火,还是另有原因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还原铁列克提事件的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1969年,中苏边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事件。

在当年3月东北边陲的珍宝岛战斗中,中国军队有效地打击了苏联的气焰,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热热闹闹。

然而在当年8月13日西北边陲的铁列克提战斗中,我方的主阵地人员几乎全部阵亡。

28人牺牲,包括3名记者。

2008年5月新疆军区决定当年的主阵地无名高地命名为“忠勇山”。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内出现的中苏两党和两国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恶化,大反斯大林时期援助中国的项目,撕毁两国签订的协议,中止援助,在共和国困难时期要中国偿还项目资金,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用的苏造飞机、坦克、枪支弹药、装备、物资。

在勃列日涅夫(我边民称他为“破裂烂尿壶”)执政初期迅速演变成了两国的军事对峙和局部军事冲突。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

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曾想用核武器攻击中国并已挑起边界事件1700余起。

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

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

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斯科保卫战过程简介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结果如何本文导读: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有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

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

(并不是某些资料说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顽强抵抗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

1941年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1941年10月17日,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

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

并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

他还特别注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

其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开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的第5集团军在莫扎伊斯克,叶菲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43集团军在小雅罗斯拉韦茨,49集团军在卡卢加等地展开防御。

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

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莫斯科疏散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

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

1941年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但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日逼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

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这使得德军的右翼大大延长,导致其在战线中部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

11月初,莫斯科苏联红军又得到了10万人,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的补充。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

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斯大林在命令在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

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

而原本是在11月7日10点准时阅兵,但在后来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点10分。

这一次阅兵是有巨大意义的,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

苏军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

苏联红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

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

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再次进攻11月后,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为了不被德国空军发现,部队延最短的路径开路,而开路工具也是最简单的,是马拉压路机,并设置了分流点,道路两旁竖起了2-3米高的雪堆,还将汽车漆成白色,这样便很难让高空侦察机发现。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

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

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于是德军第三,第四装甲集群重新部署在靠近加里宁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线;他们的部队绕开伊斯特拉水库,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

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他们突破了图拉防线,但被一支苏联红军中队拖了几个小时。

苏联红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

苏联红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

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据说,霍普纳推进了工程营摩托车兵,在1941年11月30日冲进一个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区,关于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摩托车兵全部阵亡,另一种是说他们很快都撤退了。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

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

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

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

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涨。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

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

此时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将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转隶给西方面军。

此时,苏军的实力是,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

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虽然德军兵力要多于苏军,但由于其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战线并不稳固。

苏联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

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

苏联红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

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

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苏联反击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致电斯大林下达反击命令,当晚,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但这没有引起德国的注意。

1941年12月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根据所获情报得出结论:苏联没有能力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到了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

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强烈打击,进攻的苏联红军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1941年12月6日,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从莫斯科附近击退。

1941年12月6日晚上,在图拉的古德里安部决定退回原来的防线。

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

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

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

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

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他不曾跳入这个深渊。

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苏联或是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

希特勒的计划与拿破仑不同,不是全线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了抵抗据点,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

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

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

莫斯科会战结束,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

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15000辆汽车和大量其他装备。

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

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

精疲力竭的德军已经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

德军38个师,内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

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使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居民地,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苏联红军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联红军的态势恶化。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结果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人数达50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

而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在反击战中,由于莫斯科的一些大型工厂的撤离,使得苏联红军在反击中出现了弹药不足的情况,使得苏联红军的反击被迫中止,不然也许会歼灭更多德军。

苏联红军以巨大人员损失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别廖夫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

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停职、博克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由克鲁格取代,霍普纳被开除军籍,剥夺身穿军装和领取养老金的权利,古德里安上将被停职,直到1943年2月重返部队,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或停职。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这些人员的损失不可估量。

此后展开了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