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升陷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27例

当代医学 2008年12月第14卷第24期总第155期 Cont em porar y M edi ci ne,D ec.2008,V ol .14N o.24Is s ue N o.155中西医C h i n e s e &W e s t e r n M e d i c i n e但由于近年来H p 对一些抗生素的耐药率增加,疗效不甚满意。
我们在临床上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PU 效果满意,其中柴胡、白芍、佛手、厚朴、香附、草蔻、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中、行气止痛、祛寒燥湿之功,对迅速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有良好作用。
奥美拉唑为质子泵H +-K +-A TP 酶抑制剂,能阻断壁细胞泌酸的最终环节,产生强烈的抑酸效应,它在治疗活动性PU 时,能促进溃疡愈合、还能直接杀灭H p ,但单用奥美拉唑时H p 根除率低,溃疡复发率高。
硫糖铝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促进溃疡的愈合,还具有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胆汁酸的作用,并能促进内源性前列腺素E 的合成以及吸附表皮生长因子,使之在溃疡或炎症处浓集,有利于黏膜再生。
再配合阿莫西林、替硝唑,不仅有较高的H p 根除率,而且症状好转快,复发率也明显降低。
同时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药及烟酒、咖啡、浓茶,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进食时细嚼慢咽;重视患者的情绪调理,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对本病的治疗也有增效作用。
总之,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PU 有独到之处,能显著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副作用少,复发率低,耐受性和依从性好,症状好转及溃疡愈合快,易被患者接受[3],是一种治疗H p 阳性PU 的理想方案。
参考文献[1]周殿元,杨海涛,张万岱.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146-151[2]常虹.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0,5(6):15[3]饶应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3()53原发性低血压相当于中医“眩晕”、“虚劳”证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体倦乏力,心慌,气短懒言,记忆力减退,易患感冒,劳累后病情加重等。
九制黄精饮治疗原发性低血压62例

中药茶饮治疗原发性低血压62例【关键词】原发性低血压气血阴阳亏虚九制黄精饮近年来,笔者采用九制黄精饮治疗原发性低血压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11年5月—2013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低血压患者,共62例。
其中男15例,女47例;年龄l6—55岁,平均年龄30.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月,平均病程8个月。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确诊为原发性低血压,即非同日3次测量肱动脉血压均低于90/60mmHg.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健忘等.并排除休克所致的低血压及其他严重心血管、肝、肾中和造血系统等疾病。
2 治疗方法给予九制黄精饮治疗。
方药组成:黄精、大枣、山药、肉桂、百合、枸杞。
温开水冲服,每日3剂。
、一次一袋。
3 治疗结果62例中,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压>I90/60mmHg)51例,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收缩压加舒张压平均升高10mmHg以上)7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血压未达上述标准)4例,总有效率93.5%。
4 体会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常见于体质较瘦弱之中青年女性,多有家族遗传倾向,好发于春秋季节。
其在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但长期低血压状态使人体多脏器灌注不足,出现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肾功能衰竭等;血流滞缓使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使脑卒中、冠心病等发病几率增加: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原发性低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虚劳”范畴。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景岳全书》归纳眩晕病因病机“如今人气禀赋弱者,无论少壮,或于劳倦,或于酒色之后,每忽有耳鸣如磐,或头眩眼黑,倏倾而止者”,并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多因先天不足,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过极,久病等因素所致机体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减退。
笔者据其疾病特点自拟九制黄精饮,随症加味。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低血压是指人体动脉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低于正常的压力,通常低于90/60mmHg。
中医调理低血压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以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29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出现了长期头晕、乏力、心悸、手脚发凉等低血压的症状。
她之前就医过西医,但是西医反复检查了很多次,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
最终,她来到了一家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辩证分析,中医师认为这位患者是由于气血虚弱、经络不通而导致的低血压。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虚弱会导致心脏功能不足,经络淤滞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从而导致低血压的症状。
中医师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
首先,他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他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运行。
中医师还为患者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
这个方剂主要是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为主要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
患者每天按时服用这副药方,并且坚持了一个月。
在一个月的中医调理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她表示头晕、乏力的症状有所缓解,心悸和手脚发凉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她的血压水平也有所上升,达到了正常范围。
继续调理了三个月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水平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她感到更有精力,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功的案例表明,中医调理低血压是有效的。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低血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坚持的治疗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中医调理低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养生保健等手段,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从而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在选择中医治疗低血压时,患者应该找到一位正规的中医师,并且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能自行随意调整药物的用量。
中医治疗低血压36例临床体

中医治疗低血压36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中药治疗低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用口服君山九制黄精饮,一天3次,一次1袋,15天为一个周期,连续服用三个周期。
结果临床观察36例其中治愈13例,显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
结论九制黄精饮治疗症状性低血压疗效满意。
关键词:眩晕;低血压;中医药疗法;九制黄精饮低血压是由于血管内压力过低,小动脉血管收缩力不足,导致血液循环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及二氧化碳、代谢废物的排泄,使机体功能下降,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以肱动脉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就可以诊断为低血压。
低血压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但应注意患者有无其它原因引起的或体位性的。
原发性低血压又可分为无症状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
无症状性低血压一般无临床意义,症状性低血压主要临床表现有头晕目眩、精神萎靡、乏力、气短,有时伴失眠健忘,或腰膝酸软,或手足不温,或潮热盗汗,或腹胀纳差,或面色萎黄,重则晕厥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
西医无理想办法。
笔者近几年在传统医学上采用自拟芪归升压汤加减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在20岁到70岁之间,血压均低于90/60 mmHg,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不能正常工作且卧床不起的占20例。
诊断标准:以测得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且符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的眩晕诊断标准和《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的原发性低血压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服用君山九制黄精饮,组方:黄精、山药、枸杞子、大枣、肉桂、百合等。
服用方法:开水冲服,一天3次,一次1袋15天为一个周期,连续用药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2结果2.1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压>104/70 mmHg;好转:多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血压>90/60mnHg;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压<90/60 mmHg。
九制黄精饮治疗原发性低血压270例

九制黄精饮治疗原发性低血压270例摘要目的:观察疏肝、化痰类中药配伍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九制黄精饮(黄精、山药、枸杞子、大枣、肉桂、百合等)治疗原发性低血压270例。
结果:提升血压总有效率为94.8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九制黄精饮具有燮理升降,调节血压的作用,治疗原发性低血压证属肝脾不和、升降失司者可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字】低血压中医药疗法疏肝解郁剂九制黄精饮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西医确诊为低血压病的患者。
其中男9O例,女180例;年龄14~25岁52例,26~59岁167例,6O~85岁51例。
平均年龄4O.23岁。
诊断标准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60岁以上低于100/70mmHg。
中医辨证属气郁湿阻、升降失司,症见头晕恶心,乏力身重,胸闷胀,脉濡或弦,舌苔腻。
经病史采集、体检、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片,排除继发性低血压并符合中医气郁湿阻、升降失司证型。
排除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无脉证者及心理因素对血压影响过分明显者和无法配合观察者。
治疗方法低血压病人取初诊时血压读数作基线血压;测量血压后,立即口服九制黄精饮(组成:黄精、山药、枸杞子、大枣、肉桂、百合等。
用法:开水冲服,一日三次,一次1袋,15天为一个周期,连续用药三个周期后观察疗效。
)连续给药3个月。
1h后测量的血压作为1h 后的治疗血压;观察期间血压、相关检查:第一个月每隔3d测血压,其后每隔7d测量1次,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专人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相关化验、检查在第一疗程开始和结束时在同一医院各作1次。
疗效标准血压按mmHg计。
症状使用计分方法:不能忍受,生活不能自理计3分;能忍受但相当痛苦计2分;自感痛苦计1分;无痛苦感计0分。
痊愈:血压正常;显效:血压未正常,但升高超过10/6mmHg;有效:血压未正常,但升高超过6/3mmHg;无效:血压升高不足上述标准者。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体质性低血压36例

则 诸症 自除
,
。
再 方 中去柴 胡 升麻 为二 味无 助
。
、
,
症 状 出现 最长 3 0 年 最短 2 年
2 测三 次血 压 均 在 1
。
,
,
全部病例 治疗 前 K S 因 以 下 有神 经衰弱 症 /
, ,
。
阳 升 压之 故 况 且 升麻 据 现 代药理研究 尚有 降 压 作 用 故均 免用
,
,
、 , 、 、
加 肉 桂 6 9 干 姜 1 0 9 ; 血 虚 加 熟地
109
,
阿胶
155
,
紫河车粉 89 吞服 ) ; 阴虚 加桑 堪 12 9 或
9 ;痰
,
黄蔑 人 参均 能提高 人体 抵抗 力 且人参 有增 强 心 肌收 缩 力 升血 压 提高体 力 和 脑力 劳动效 率 抗应激及 明显 的抗疲劳作用 ; 炙甘草含甘草 次 酸 有 促 进水 钠储 留 作 用 以 扩 容 综观诸
加大炙甘草用 量 系取 《 复脉
。
状而排 除 了心血管 及 其 它器 质性病变和 营养 不 良
2 本组病 例 中有 4 2 例经 过 单 纯西 药治 疗 1
, 。 ,
汤》 中该药之意 以 加强 补益 作用
:
,
药 理 研究证
, ,
、
实 麻 黄 中含 麻 黄碱 能 使 心 率 加 快 外 周血管 收 缩 血 压 升高 且 作 用缓和 而持 久 对大 脑 脑
。
,
,
,
,
,
,
,
选用 《 益 气升阳 调补 脾 胃之 主方 脾 胃论 》
。 ,
、
,
补 中益 气 汤 加 减 升 阳 辅 以 人参
低血压中医怎么治疗

低血压中医怎么治疗一、肉桂五味子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低血压患者35例,其中显效2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
二、党参黄芪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党参、枸杞子各10克,黄芪30克,陈皮、阿胶各15克,生地黄20克,升麻3克,防风、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56例低血压患者,1年后随访,痊愈32例,好转18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2%。
三、黄芪当归治低血压【功能主治】补元益精,疏肝升清。
主治体质性低血压。
【处方组成】潞党参10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烊冲),枸杞子10克,熟地3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醋香附10克,炒积壳15克,葛根10克,陈皮6克,砂仁(后下),山萸肉15克,桔梗10克,细辛3克,麦芽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5枚,生姜5片。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30剂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张某,女,54岁,农民。
眩晕旋作,伴头昏、乏力、心慌多年,近已影响劳动及家务活。
面色带白、精神不振、头晕头昏,活动加甚;耳鸣、心慌,全身乏力,腰膝酸软,脉细弱,苔薄白,舌质黯红。
血压10.0/6.0千帕(75/45毫米汞柱),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界限性脑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心率60次/分,S-T段轻微改变。
诊为体质性低血压。
证属肾元不足,肝用疏泄不及,心脑血虚。
按此方治疗3个月痊愈,随访1年,症未复发。
四、制附片枸杞子治低血压病【功能主治】本方温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损所致低血压。
主治头晕耳呜,健忘,腰酸腿软,神疲嗜睡,怯寒,手足不温,夜多小便。
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组成】制附片10克,肉桂、仙灵脾各9克,补骨脂12克,熟地、山萸肉各10克,枸杞子9克,黄精12克。
低血压中医案例

低血压中医案例低血压是指人体血压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等。
中医认为低血压是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来改善症状。
下面将列举10个低血压中医案例,供大家参考。
1. 案例一:女性患者,23岁,低血压多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悸,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案例二:男性患者,42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采用养心气汤配合健脾和胃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3. 案例三:女性患者,35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补充营养。
采用补脾益气汤配合补益营养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 案例四:男性患者,50岁,低血压伴有乏力、出冷汗,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治疗方案为滋补肝肾,调理气血。
采用六味地黄丸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5. 案例五:女性患者,30岁,低血压多年,经常感到头晕、乏力。
中医辨证为气血不足,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激活身体机能。
采用四物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6. 案例六:男性患者,45岁,低血压伴有心悸、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治疗方案为滋补心肾,调理气血。
采用补心肾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7. 案例七:女性患者,28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8. 案例八:男性患者,38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该法适用于体质性、体位性及内分泌功能性低血压,多因禀赋不足、房事不节、精气神亏损而致脾肾两虚。
症见头晕目眩,乏力肢倦,少气懒言,健忘神疲,腹胀便泻,肢冷,巅顶凉,畏寒喜暖,面色清淡,腰膝酸软,夜尿频数,妇女月经不调,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以健脾益气、温肾壮阳。
方药:九制黄精饮与异功散加减,药如肉桂、附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炙甘草。
典型案例患者,男,32岁,素体虚弱,血压波动于75~90/45~6Omill Hg,时头晕目眩伴肢冷神疲5年,多方医治无效,现症状加重,出现健忘,腰膝酸软,畏寒喜暖,便稀夜尿多,面色清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症。
中医诊断:眩晕,脾’肾两虚证;西医诊断:原发性低血压。
治以滋阴补气、温肾健脾,方选九制黄精饮合异功散加减,药用肉桂10g,附子lOg,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lOg,党参20g,白术10g,黄精20g,陈皮10g,杜仲10g,炙甘草lOg,水煎服。
l剂/d,分2次服,5剂后症状明显改善。
守方服用半月后改服桂附地黄丸,每次l丸,2次/d,人参10g煎汤送服,治疗月余,血压恢复正常至97/60~75 i11 Hg,诸症消失。
燥湿健脾法该法适用于脾虚湿盛、湿困脾胃之证,多见于内分泌功能病变或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症见头痛如裹,时欲卧难久立,身重肢胀,口黏腻或见纳呆胸闷腹胀或时有恶心,便稀尿清长。
多于
阴湿时节及食甜腻之物后加重,查见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腻,脉缓,治法燥湿健脾、化痰理气。
方选九制黄精饮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白术、砂仁、木香、天麻、生姜、大枣。
典型案例患者,男,44岁,自述慢性低血压病史20余年,于春夏时加重,血压波动于79~90/52~68 lnnl Hg之间,就诊时血压79/65 nlm ,胃镜检查诊为肥厚性胃炎。
素体肥胖,自述头晕、头重如裹,时欲卧身困重,颜面下肢虚浮如肿,口黏乏味,胸脘痞闷,舌淡苔腻,脉沉缓。
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肥厚性胃炎,症状
性低血压。
辨证为痰湿困脾,治法燥湿健脾,化痰理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结合九制黄精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白术10g,天麻8g,人参10g,茯苓3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8g,生姜3片,大枣5枚,牡蛎20g,6剂后症状改善。
但仍有脘痞胸闷,苔腻,脉滑,上方加白术10g,厚朴20g,枳壳10g,加重燥湿理气之功,继服5剂,诸症消失。
守方服l0剂后改用参苓白术丸6g,2次/d,口服,每周复诊1次,共3次,查血压均在正常范围。
气血双补法
此法适用于脾胃气虚,生化乏源,以气虚血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低血压患者,多见于营养失调或有慢性消化疾病患者。
症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气短自汗,神疲肢倦,心悸失眠,毛发不荣,体疲肌肤浮肿或见内脏脱垂,妇女见月经过多或过少或闭经,舌淡苔薄白,脉细。
方用九制黄精饮加味人参养荣汤,药如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熟地、当归、白芍、黄芪、五味子、肉桂、陈皮、远志。
典型案例患者,女,23岁,自述头晕、目眩2年,多次查血压均低于正常,于2年前因胃穿孑L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当时测血压为82/75 into Hg,症见月经量少,头晕纳呆,自汗乏力,心悸失眠,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细。
诊为眩晕(低血压病),辨证为气血两虚证,治疗方法采用气血双补,方用九制黄精饮加味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用人参15g,白术10g,茯苓30g,炙甘草10g,当归10g,白芍30g,黄芪30g,肉桂6g,五昧子10g,焦三仙各10g,大枣5枚,生姜3片,水煎服,l剂/d,服30剂而血压恢复正常,诸症消失。
讨论
慢性低血压是指成年人动脉血压低于90/60 mil Ha。
伴有症状的低血压包括3种情况:一是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瘦弱病人,常有家族史倾向;二是体位性低血压,即直立性低血压,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及外周血管中前列腺素可能相对或绝对过多有关;三是症状性低血压,多因内分泌紊乱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营养不良所致。
它们共同的临床表现常为头晕头痛、健忘、疲乏等症状。
中医认为是先天不足与后天调摄失常所致,禀赋体弱、房事不节、思虑过度、劳逸失调及久病失养为其病因,脾虚失运、肾虚脑海失养、精神气血失调为基本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