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谢军坦言跟电脑下棋没感觉
情系中国象棋的德国人中国象棋真人对战在线

情系中国象棋的德国人中国象棋真人对战在线我所介绍的这个德国人,不仅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就是中文也只会说:你好、谢谢。
至于他下中国象棋的水平我看也就是初级水平。
然而,正是他却在不断地致力于中国象棋在欧洲的推广和发展。
格拉拉博士1954年生于汉堡附近的一个小城市。
法学博士毕业后,他一边从事外国法的律师工作,一边为德国以及奥地利和瑞士的报纸和杂志投稿。
90 年代他作为德国电视杂志《H�rzu》的记者,采访了许多娱乐界的知名人士。
比如杰克逊的妹妹简妮特、滚石乐团等人物。
之后,他被杂志社特派去了日本、韩国、越南、老挝和印度进行有关旅游的采风和报道。
但是,格拉拉博士没有机会接触中国,也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中国象棋的东西。
初识中国象棋初识中国象棋对格拉拉博士来说还有点迂回曲折。
格拉拉博士去了亚洲这么多国家,最让他开心和感兴趣的是唱卡拉OK。
这个金发的老外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
每到一个城市,他就到处打听哪儿可以唱卡拉OK。
在日本、韩国,甚至老挝的一个极为偏僻的小村庄,他也不忘在工作之余去唱卡拉OK。
这卡拉OK一唱上瘾,回到德国就苦了他。
在德国哪有唱卡拉OK的习惯啊?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
千寻万觅,最终他在汉堡找到一家叫“新中国“ 的中国餐馆,那儿有唱卡拉OK的设施。
于是,他常常去那家餐馆,既为吃饭又为唱歌。
在这些歌友中有一位越南医生,他在得知格拉拉博士曾经采访过国际象棋大师亚历桑德拉・克斯坦尼科之后,便问他,是否知道中国象棋。
这位越南医生介绍说,中国象棋不仅有同国际象棋相同的子,而且还有河界、大象和大炮。
中国象棋在亚洲的影响可大了。
越南人也很喜欢下这种象棋。
当时一听,格拉拉博士就被河界、大象和大炮这些闻所未闻的词深深地吸引住了。
从此,他就不断地从各个渠道收集关于象棋的信息。
2002年春他买回一本书,一边看,一边琢磨,开始了自学中国象棋。
对于一个从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外国人来说,方块字神秘莫测,无比吸引人。
但同时,也给学习象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谢军:从受教到育人

62初见谢军,利落的短发,合体的连衣裙,从容淡定的表情,给人一种平和亲近之感。
1991年,谢军首夺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打破了欧洲人在国际象棋赛事的长期垄断,成为中国首位国际象棋皇后。
随后20年,谢军又三次封后、三次率队夺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
之后,她潜心致学,获得心理学和教育学博“自己做了母亲后才知道,要把女儿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点不比拿世界冠军容易。
”谢军:从受教到育人□ 本刊记者 刘芯邑士,先后担任中国国际象棋队教练和北京棋院院长。
如今的谢军既是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又是一位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还是作家和一个有着成功早教经验的母亲。
在诸多角色转换间游刃有余,得益于她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平和的心态。
对于未来,谢军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会以目前的工作为主。
但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普及我国国际象棋运动、帮助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传授经验的有关工作,我一定会做。
国际象棋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永远的符号,这份感情是难以割舍的。
”从零开始在谢军看来,文化修养理应成为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时代在发展,对运动员的培养也应与时俱进。
“我是因为个人兴趣才走上读书之路的。
”谢军表示,以前当运动员时,文化课的基础比较弱,所以现在若想把基础打牢,必须从零开始,吃的苦也和做运动员时一样。
那时,尚未退役的谢军,一边读书,一边下棋,念完了英语专业本科,随后一路完成了体育硕士、心理学、教育学双料博士的学业。
从1991年开始攻读英语本科学位,到2007年教育学博士毕业,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度过了整整16年。
其间,她出版了英文自传《来自中国的女子世界冠军》和多本中文著作。
谢军本人正是推动中国国际象2010年6月,谢军来到绍兴市某儿童培训机构推广国际象棋运动并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PEOPLE人物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棋运动员跻身高学历人群的重要人物。
谢军觉得自己很幸运:“指导我的导师都是相关领域的大师,他们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更多的是理念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
电脑预判超西洋棋世界冠军

电脑预判超西洋棋世界冠军西洋棋属于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下面店铺给你介绍电脑预判超西洋棋世界冠军,欢迎阅读。
电脑预判超西洋棋世界冠军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机器人与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之间的五盘对局将在韩国首尔拉开序幕,然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人机大战”。
回顾历史,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人类智慧发起挑战,从“人机大战”的战况来看,人类也是输多赢少。
“深蓝”战胜西洋棋世界冠军“深蓝”是美国IBM公司生产的一台超级国际象棋电脑,重1270公斤,有32个大脑(微处理器),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
1996年2月10日,超级电脑深蓝首次挑战西洋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但以2-4落败。
1997年,经过改良的“深蓝”超级计算机以2胜1负3平“复仇”了卡斯帕罗夫。
“深蓝”靠硬算可以预判12步,卡斯帕罗夫可以预判10步,两者高下立现。
超级计算机战胜5位中国象棋大师2006年,“浪潮杯”首届中国象棋人机大战中,5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最终败在超级计算机“浪潮天梭”手下。
值得一提的是,“浪潮天梭”同时迎战柳大华、张强、汪洋、徐天红、朴风波5位大师,以平均每步棋27秒的速度,每步66万亿次的棋位分析与检索能力,最终以11:9的总比分险胜。
柳大华直言比赛“艰苦卓绝”,张强也坦言“输的原因主要在体力的过度消耗”。
从这场比赛开始,象棋软件发展迅速,人类棋手逐渐难与之抗衡。
“沃森”完虐全才“学霸”2011年,IBM创造的超级电脑“沃森”在美国智力问答节目中挑战两位人类冠军。
参赛者需要具备历史、文学、政治、科学及流行文化知识,还需要有解析、猜测的能力。
“沃森”存储了2亿页的数据,包括各种百科全书、词典、新闻等全部内容,它可以在3秒内检索数百万条信息,并以人类语言输出答案。
最终,“沃森”轻松战胜两位人类冠军。
那些年,棋盘上的“人机大战”历经13天的鏖战,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与电脑“更年少者”的人机大战2月7日以平局结束。
读《棋王》有感

读《棋王》有感读《棋王》有感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读《棋王》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棋王》有感1一个擅长下棋的知识青年,一段棋道照应的人生。
阿城所著的《棋王》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独特的处世之道。
文革时代的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
王一生的爱棋、下棋,他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诚然表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
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整个的`生活境遇可以用一个“穷”字来概括,全家生活费每人平均不到十块钱。
由于生活境遇或者性格特质,王一生爱上了象棋,而他的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
在王一生的学棋经历中,拣烂纸老头的指点勿庸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那对“气”与“势”的了悟,使王一生的棋艺日精,最后力克群雄、稳操胜券;而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人生道路与品格,在那不正常的年代,也颇具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意味。
阿城在文章中所渲染的紧张氛围和未知的结果,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那种观火无法感受到的。
作者借鉴了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使文字简洁有力、精炼朴实,充分体现出民族化的特色。
在描写上,多使用平淡无华的白描,而极少用修饰语;多采用外部动作的细致刻画,而很少使用人物内心情感宣泄的手法;语言则大多有干干净净的主语、谓语、宾语构成,没有形容词的渗透和杂糅,表面上看似“粗俗"、“笨拙”,实则极为传神。
总有人认为《棋王》的语言普通,不惊艳,但读了它,我总觉得回味无穷。
读《棋王》有感2通过阅读阿城的《棋王》,感受颇深,下面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阿城的文字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舒服”,老老实实痛痛快快地下笔,有一句说一句,从不废话,从不啰嗦,每个句子都显得认真、清楚,像晒干的烟草,不松不紧,透着一种厚重、朴实,全篇的力道只使出一两成,其余引而不发。
电脑第一次击败职业围棋手,这意味着什么?

人类棋手一年可能能下 1,000 盘棋,AlphaGo 一天就可以验算几百万盘,它可以 24 小 时无休地自己和自己玩,而且在每一局里不断学习,知道越来越多的变化,以及这些 变化的结果。人类棋手被击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三月,AlphaGo 将会迎战韩国职业九段选手李世乭。李世乭是近 10 年中获得世 界第一头衔最多的棋手。
和电脑智力的终极较量令人类着迷。1997 年,IBM 的“深蓝”第一次击败顶尖棋手,此 后的十几年间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步步败退,“国际象棋”这颗被视为顶级人类智力的 试金石宣告失守。来自东方的围棋游戏似乎成为了人类智力的“最后骄傲”。
国际象棋每回合有 35 种可能,一盘棋可以有 80 回合;而围棋有 361 个眼位,分黑白 棋两种,每回合有 250 种可能,一盘棋可以长达 150 起来还要多。 每一步棋会演变出无数可能的变化,“选择”胜率较高的那一种,“抛弃”明显的差着 ——AlphaGo 的计算方法和顶尖的人类棋手的策略其实是一样的。 AlphaGo 的核心是两种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策略网络” (policy network) 和 “值网络” (value network)。它们的任务就是合作“挑选”变化中胜率较高的棋步,只不过 AlphaGo 算力更强,速度更快,最为关键的是,它练习得也更多。
围棋是最后一个人类顶尖高手能战胜 AI 的棋类游戏,Google 为比赛提供了100万美金 奖金,这场比赛可能将成为历史性的见证,让我们拭目以待。 智力的极限在哪里?无论结果如何,人类探寻的脚步不会停止,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 我们的生活,帮助实现精准治疗,进入自动驾驶、面部识别、分析生物信息数据等诸 多领域。
电脑第一次击败职业围棋手,这意味着什么?
Google 的人工智能系统“阿尔法围棋”(AlphaGo)击败职业围棋选手的消息刷爆了科 技圈。 这意味着什么?对人类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你得知道,这是一盘很难下的棋。 AlphaGo 面对的是法国国家围棋队总教练樊麾,是职业围棋二段棋手,曾连续三年赢 得欧洲围棋冠军。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 AI(人工智能)第一次在没有让子的情况下 战胜职业选手。而在过去,顶级 AI 甚至不能打败实力稍强的业余选手。
纪录片深蓝观后感

纪录片深蓝观后感《纪录片深蓝》是一部关于国际象棋界传奇人物卡斯帕罗夫和计算机程序深蓝之间对决的纪录片。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在竞技领域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也反思了人类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纪录片以1997年卡斯帕罗夫与IBM公司研制的计算机程序深蓝之间进行的国际象棋对决为主线,通过回顾历史片段、采访当事人以及解说员的解说,展现了这次对决的背后故事。
卡斯帕罗夫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际象棋大师,曾凭借强大的智慧和洞察力成为象棋界的传奇。
而深蓝则是当时计算机领域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程序,它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和算法优势闻名于世。
在这次对决中,卡斯帕罗夫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自信和斗志,但在比赛过程中,他逐渐发现深蓝在某些方面的棋力竟然超过了他的想象。
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困惑和焦虑,从而使他的心理状态逐渐崩溃,最终宣布退出比赛。
这场对决在国际象棋界和科技界引起了轰动,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思考。
这部纪录片给予了观众很多思考的空间。
首先,从人类智慧的角度来看,卡斯帕罗夫作为象棋界的传奇大师,他的智慧和洞察力一度被认为无人可及。
然而,深蓝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观念,它用超越人类的计算能力和优秀的算法击败了卡斯帕罗夫。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智慧究竟有多大的局限性?人工智能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智力优势?人脑和计算机的智力能否有所结合,产生更加强大的智慧?其次,纪录片也引起了人们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的思考。
计算机作为人类创造的工具,其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深蓝所展示的令人惊叹的算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无疑是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
然而,深蓝只是一台机器,它没有情感、没有自我意识,而这些正是人类智慧所具备的。
“深蓝观后感”这部纪录片给予了我们一个机会来反思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明晰科技进步的目标和方向,避免盲目地追求技术发展而忽视对人类自身价值的思考。
此外,纪录片还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机关系的一个方面。
国际象棋大战电脑是否超过人脑

国际象棋大战电脑是否超过人脑国际象棋大战电脑真的要超过人脑?下面店铺给你介绍国际象棋大战电脑是否超过人脑,欢迎阅读。
国际象棋大战电脑真的要超过人脑1920年,在捷克作家卡佩克发表的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第一次预言机器人消灭人类。
上世纪90年代起,西方国家对电脑愈加惧怕,从《终结者》到《黑客帝国》等大片,完全可以看出人类对电脑失控的恐慌。
1997年,电脑第一次战胜世界棋王,被西方媒体评为世界十大新闻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人机大战中的接连失败,愈发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反思:智慧输掉了,人类还剩什么?国际象棋大战真有这么恐惧吗?引人注目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俄罗斯特级大师克拉姆尼克与顶尖计算机程序“深弗里茨”(Deep Fritz)的六局对抗赛在德国波恩开战。
在昨天凌晨结束的首盘较量中,克拉姆尼克执白先行,与“深弗里茨”交战47回合后握手言和。
克拉姆尼克很明显不想和电脑进行复杂的技战术较量,从一开始就进行兑子大战,很快进入废局。
网络观战的美国特级大师克里斯蒂安森评价说:“克拉姆尼克就想获得无风险的局面”。
赛后,克拉姆尼克表示:“这局棋我承受了不少压力,但整盘棋丝毫没有输棋危险。
”西方媒体认为,克拉姆尼克的策略是保平争胜,“最要紧的是保住人类的面子。
”本次比赛由德国鲁尔集团赞助,总奖金100万美元。
如果克拉姆尼克获胜,将赢得所有奖金,失利也将获得50万美元。
比赛每两天下一盘,下月5日进行最后的第六盘。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增加了许多有利于人类的规则,甚至采用了国际棋联废除已久的封棋规则。
对局超过6小时仍未结束,则由克拉姆尼克封棋,次日续弈,以避免人类因为过度劳累而出现错误。
克拉姆尼克与“深弗里茨”已经是老对手了。
2002年,克拉姆尼克在前三局2胜1和的大好形势下,连输两盘被“深弗里茨”扳平。
今天,最新版的“深弗里茨”每秒可计算800万至1000万步棋,运算能力比2002年的版本快一倍多。
而人类最顶尖的国际象棋高手,每秒最多只能计算10余步。
电脑杀人?旧案再析

电脑杀人? 疑案再析 - 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到底是怎么死的?前不久,我在一册地方小学科学普及课本里看到这样一段话:1985年前苏联发生了一起家喻户晓的智能机器人棋手杀人事件。
全苏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同机器人棋手下棋连胜三局,机器人棋手恼羞成怒,突然向金属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在众目睽睽之下将这位国际大师击倒。
看了这段话,感到十分不安。
必竟,这是讲科普知识的课本,不是科幻小说。
有人会问,你凭什么这样说? 虽然,古德柯夫被电死的时候我不在现场,但作为从事机电和电子技术的工作者,我知道一些有关的常识,而上面的传言显然是和常识相违背的。
1 首先,这儿的智能机器人棋手,应该是一个安装了相应的程序和执行设备(和人下国际象棋)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与现代电脑相似,它也有硬件软件,当然,在1985年的条件下,要原始粗糙得多。
体积,用电量都不会太小,要采用市电供电。
而前苏联和我国一样,也是220V单相(三相)方式。
而采用市电供电的较大型电子设备,无一例外的其金属外壳(包括金属棋盘)都要用导电良好的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并用足够面积的导线连接到接地电极,以保证和大地有良好的接触。
谁要是不信,可以看看他家的电脑和显示器,是不是插头有三个脚,当中的脚与电脑金属外壳通着,对应的,墙上的插座也是三个眼,当中眼的金属片用铜(铝)线连至用角钢打入地下做成的接地电极。
(术语称作保护接地)有了这个技术措施,就是设备外壳(包括金属棋盘)与带有高压的市电连上了,大部分电流应该从接地电极流走,不会电人;而且,如果电源线路安装了漏电保护器,这时漏电保护器就会动作,断开电源.我想,这个智能机器人作为大用电量的电子设备,也不会例外吧。
2 退一步说,我们假设这个智能机器人真具有人类的感情,自己连负三局以后,心里生气,要置自己的对手于死地,想让金属棋带上高压电,把对手电死。
(我们假设,当时苏联科学技术特别先进,做出来的电脑可以由电脑自己设计出这样的程序)但是它靠什么硬件来执行这个程序呢?它能用什么办法使金属棋盘带上高压电呢?它可不是安装电子设备的工业机器人,现场也不会有人给它预备实施这种杀人行为所需要的设备零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国际象棋也可以从举办人机大战中做自身宣传,双方都受益。
若从竞技角度来看,我认为人机大战的价值就没有那么大了。
我看了卡斯帕罗夫此次与“更弗里茨的四盘棋,我认为,如果他的对手不是电脑而是人的话,他是不会这么下的。
反正他跟电脑下棋和跟人的下法是不一样的。
也是国际象棋史上第一位欧洲以外的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
1993年10月24日-11月17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城与格鲁吉亚选手娜娜.约谢莉阿妮的比赛中,以8.5:2.5的绝对优势卫冕成功,这是继1962年世界冠军加普林达什维利以9:2战胜挑战者贝科娃后,在世界女子冠军争夺战中出现的第2个好成绩。
1996年2月2Βιβλιοθήκη 日,在西班牙哈恩举行的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上,以2胜5和6败的成绩负于匈牙利选手苏珊·波尔加,卫冕失败。
1998年,首次夺得全国女子个人赛冠军,在全国青年赛(男女混合编组)中亦名列榜首。
1990年在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的分区赛,区际赛和候选人赛三阶段中,分别夺得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一名。
1991年2月与南斯拉夫国际特级大师艾丽萨·马里奇在北京争夺挑战权,结果以3胜3和1负的优势将马里奇淘汰。
1991年秋,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与保持世界冠军头衔达13年之久的格鲁吉亚棋手齐布尔达尼泽的比赛中,以4胜2负9和积8.5分的总成绩获胜,成为中国第一个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1997年12月,参加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获争夺世界冠军挑战权资格。
1998年8月,参加女子国际象棋冠军挑战者资格赛,因对手弃权,获得向上届冠军挑战资格。
1998年10月,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与队友合作,以29分的成绩获得女子组冠军,夺得"国际维拉.明契克流动奖杯"。
这是我国第一次获得此项赛事冠军。
1998、2000、2004年在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中与队友合作获得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1991、1992、1994年三次获年度"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1998年出版有自传《下棋的女人》。
1980年获北京市儿童中国象棋冠军。
1982年获北京市第六届运动会成人组国际象棋比赛冠军。
1984、1985年,获得两届国际象棋全国少年冠军和成年组第6名。
国际象棋谢军坦言跟电脑下棋没感觉
下面给你介绍国际象棋(Chess),又称西洋棋,是一种二人对弈的棋类游戏,棋盘由6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组成,每方16个棋子,欢迎阅读。
国际象棋女子国际特级大师谢军简介国际象棋女子国际特级大师。
北京棋院院长、北京西城区教委副主任、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
她1991、1993、1999、2000年四次获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我本人曾经下过人机大战,我的体会是跟电脑下棋没感觉。
虽然人机大战的竞技价值不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脑在帮助棋手做技术准备和下训练棋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
目前我们北京队的棋手们都在使用电脑进行训练。
看了“国际象棋谢军坦言跟电脑下棋没感觉的人还看了:1.国际象棋从入门到精通2.国际象棋故事3.为什么下国际象棋4.国际象棋棋谱格式及管理工具推荐5.国际象棋的特殊走法
1999年7月,在中国沈阳及俄罗斯喀山举行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中,以8.5:6.5的比分战胜俄罗斯选手加利亚莫娃,夺回女子个人世界冠军。
2000年10月,在土耳其举办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中与队友合作,卫冕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2000年12月,在印度新德里获得新赛制中首位女子个人世界冠军。
2004年10月,在西班牙马洛卡,带领中国女队成功卫冕女子团体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