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文教材谈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浅析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对比手法

环 境 是 人 们 活 动 的 场所 .描 写 环 境 是 为 了衬 托 人 物 在 《 乡 》 , 者 用 了不 少 笔 墨 来 描 写 故 乡 的 景 物 , 故 中 作 目的 是 为 了
衬 托 故 乡 的 人 。作 者在 《 乡 》 为我 们 描 绘 了 记 忆 中的 故 乡 故 中
言 的 。这是 “ ” 时 记忆 的 苏醒 .似 乎看 到我 美丽 的 故 乡 了” 我 儿 “ 。
现实 中的故乡景物是 “ 气 又阴晦 了 . 风吹进船 舱中 . 天 冷 呜 呜 的 响 … …苍 黄 的天 底 下 . 近横 着 几 个 萧 索 的 荒 村 . 远 没有
一
比 。 闰 土 憨 厚 朴 实 , 于命 运 . 受 封 建 剥 削 之 苦 , 尚未 觉 安 深 他 醒 .他 不 但 自 己事 事 按 规 矩 办 .而 且 要 后 代 老 老 实 实 地 做 奴
和“ ” “ 识 ”讲许多 “ 奇 的事”还送 “ ” 毛等东 西。 我 很 熟 . 稀 . 我 鸟
小 ” “ 大 ” 个 形 象 的对 比 ,狂 人 日记 》 和 高 两 《 中那 “ 人 ” “ 吃 与 被 吃 ” 种 人 物 的 对 比等 . 一 不 是 在 对 比 中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 两 无 在 对 比中展 示 作 品 主 题 对 中显 示 出文 章 的 艺术 特 色 。 在 比
“ 黄瘦 些 。 上 没 有 银 项 圈 ” 闰 土 已 无 力给 儿 子 套 上 银 项 圈 . 颈 。 而 只 能 向 别人 讨 取 香 炉 和 烛 台 . 希 望 寄 托 在 神灵 的保 佑 上 把
人 物 对 比手 法 在 《 乡 》 充 分 发 挥 了它 的 作 用 , 故 中 由于 用
戚之 , 少年闰土和 “ 情真意切 , 我” 亲密无间。二十年后 ,我” “ 和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以讲述一个旅居南方的人回故乡时的所见所闻为主线,通过对比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而在揭示社会黑暗的鲁迅先生也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的重要性,以激发人们的怀古赏古之情。
在《故乡》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南方与北方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而凸显南方的落后和北方的进步,展示出旧社会的诸多弊端和人民的苦难。
鲁迅先生通过对比南方和北方的环境差异,描绘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南方是他所亲身体验和居住的地方,他用自然景色和环境描绘了南方的繁华和优美,如“江水蓝于天,我未见也头回听到的蝉鸣,异乡的味道,一尘不染的洁白的立交桥”等。
而北方则是他的故乡,他用萧瑟的秋天和褪色的墙壁描绘了北方的荒凉和落后,如“我远远看见矮矮的墙,日落时分恍若一cloth lately restore factory”,以及悬挂在肩上的豆腐脑和细窄的街道等。
通过对比南方的繁荣和北方的贫困,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鲁迅先生通过对比南方和北方人民的生活状况,进一步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在南方,他看到了富商和钱庄传达大量的金钱;而在北方,他看到了人民的贫困和疾病。
南方的富人以不劳而获、骄奢淫逸为乐,而北方的穷人则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
鲁迅先生通过对比两个地方的人民,暴露了旧社会的阶级差距和不公正现象,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并反思与共产主义思想进行对比。
鲁迅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比南方和北方人民的思想状况,强调了个人思想的束缚和迷信的智慧,并提出了广泛的社会关怀和发展。
南方群众没有足够的教育,思维受到束缚,而北方群众则更加开放,有着积极的思想态度。
鲁迅通过对比两地人民的思想状况,提醒人们要解放思想,拥抱新思想,唤起民众对于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

论鲁迅《故乡》的对比艺术〔关键词〕对比艺术;审美价值;写作能力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只有达到一定的强烈程度,才能激动读者并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而应用对比艺术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方法。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在艺术构思上通篇采用了对比手法来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展现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景物描写的对比小说常通过对立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请看《故乡》中两段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两段景物描写,色彩迥然不同。
前者展现的是一幅阴晦悲凉萧条败落的景象,令人心灰意冷;后者描绘的是一幅美丽明朗、生机盎然的西洋式版画,令人心驰神往。
这两幅不同色调的画面,形成极强烈的反差,体现了不同的审美价值,显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第一幅画面是现实中的故乡,它既写明“我”离家二十余年,“我”这个辛苦辗转在异地谋食的知识分子非但没有兴旺起来,反而要使老屋“易主”,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同时,也深刻说明了二十年来故乡凋敝不堪,正是当时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写照;另外,也反映故乡的颓败,一方面使我的心悲凉,一方面也促使“我”由关切故乡风物的变化转到更关切故乡人的状况,促使我去寻找改造旧社会,探索新生活之路。
第二幅画面,是美丽神奇的田园风光图,是“我”理想中的故乡。
它既烘托了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来和中年闰土“木偶人”对比,又借幻想中的圆月、蓝天、绿地,来象征和谐美满的社会和人生;并以此为背景,表露出了作者对踏出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希望之路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闰土形象的今昔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常常处在不协调的矛盾状态中。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故乡的描述和对内外对比的描写,展现了鲁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对社会现实的痛憎。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运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以突出事物的矛盾性和冲突性,从而营造出强烈的审美效果。
作者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对比描述,呈现出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社会现实。
文章开头,鲁迅对自己回到故乡的心情进行了描写,他通过对故乡的称呼“那个地方”以及“这个城市”,就展现了自己内心对故乡的矛盾情感。
接着,作者对故乡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对比描写,如人与物的对比、人与动物的对比等等。
“一些小贩,提着一框板上掖的柴胡勾”与“卖在陈槐叶插的瓶子里的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描述了故乡贫寒的生活和人们勉强维持生计的景象。
这些对比巧妙地展示了故乡的现实与鲁迅内心世界之间的冲突,营造出了悲凉和无奈的氛围。
作者通过对故乡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凸显了对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对比。
文章中,鲁迅对故乡自然界的描写充满了痛憎之情,如对空气的描述“沉闷的空气,扑面而来”、“纳人蜚英的红土蝴蝶”等等。
而对比的是,在描述内心世界时,又表现出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我总希望外边有幅长篷车,车上坐有一夜无声的剧子和一个在乡间流浪的剧团”的描述,通过对比强烈地突出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差距。
作者通过对故乡的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突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文章中,鲁迅对故乡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那些细皮嫩肉的好儿郎”、“总是不怕脏,也不嫌臭”的形象,展现了故乡人民真实的一面。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却带着痛憎之情,通过对比,凸显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不正义。
这种对比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乡面临的重重矛盾和人们在现实中的无奈和困境。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以描绘故乡的人文景观、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营造出现实与理想、内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对比描写不仅展示了鲁迅对故乡深情厚意的体现,也唤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使其思考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比手法,鲁迅运用对比来揭示故乡的变迁和人们的苦难。
在文章中,鲁迅在描写两个时期的故乡的巨大对比,通过对比来展示了旧时代和新时代的巨大差异和冲突。
鲁迅通过描写旧时代故乡的景象来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
他描述了昔日故乡的静谧、古朴的风景,如“绿豆花竞开”、“瘦黄牛守着空荡荡的稻草地”等,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诗般的美好景象。
在这里,人们过着宁静平和的生活,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固定而规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内事,生活似乎是安逸而美满的。
这种旧时代故乡的描写给人们一种浓烈的怀旧感。
鲁迅接着描写了新时代故乡的景象,通过对比突显了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裂痕。
他写道:“我远远望见头发花白的人坐在破房子门口的台阶上”,这个描述让人们感受到了新时代的贫困与困苦。
在这个新时代,故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人们过着贫困和艰苦的生活。
他们失去了旧时代的安逸和美好,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和希望。
通过对比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不同,鲁迅揭示了旧社会的底层人民在新时代下的痛苦与困境。
除了对比旧与新时代的不同,鲁迅还通过对比来揭示旧社会的黑暗与文明之间的冲突。
他写道:“当时有府,有县,有县学,有许多的武生全国修满论,还有许多不愿意受此教育的人都去受”,这个描述揭示了旧时代故乡的教育水平低下。
在这个新时代,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社会的教育与科技发展迅速,鲁迅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通过对比旧与新时代的教育水平差异,鲁迅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鲁迅还通过对比来表达他对旧社会人们自卑、封闭的不满。
他写道:“人怕他快抬脚,表明自己并不是书生”。
在旧社会,人们对知识和教育抱有一种畏惧和压抑的态度,自卑感油然而生,不敢展现自己的文化修养。
而在新社会,这种自卑的情绪已经被人们摒弃,人们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才智,拥抱新生活。
通过对比人们的态度和心境的差异,鲁迅表达了他对旧时代自卑和封闭的强烈不满。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矛盾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通过对比手法,鲁迅先生将自己对故乡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表达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种悲凉和压抑的氛围。
下面我们将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文中对故乡的美好和丑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在《故乡》一文中,鲁迅先生对故乡进行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描述。
一方面,他描绘了故乡的美好之处。
比如“故乡的飞雪”,“故乡的月亮”,“故乡的小河”,这些都给人以美好、温暖、亲切的感觉。
他也揭露了故乡的丑恶。
比如“故乡的傲慢”,“故乡的冤枉”,“故乡的落后”,这些都给人以压抑、愤懑、不忿的感觉。
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故乡的双重性,让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失望。
文中对故乡的现实和理想进行了对比。
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现实充满了愤懑和不满,他认为故乡的现实状况落后和愚昧。
比如“故乡的封建”,“故乡的百姓”,“故乡的愚昧”,这些都是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而对于理想,他则充满了向往和渴望。
比如“故乡的梦想”,“故乡的理想”,“故乡的改造”,这些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对比手法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爱和恨,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向往。
文中也对个人的内心和外在环境进行了对比。
鲁迅先生通过描绘故乡的外在环境和个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明显的对比。
比如“故乡的天空”,“故乡的空气”,“故乡的风情”,这些都是对外在环境的描绘;而“故乡的伤感”,“故乡的怀念”,“故乡的痛苦”,这些则是对内心的感受。
通过对比这种内外的矛盾,鲁迅先生更深刻地展示了自己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故乡》一文通过对比手法对故乡的美好和丑恶、现实和理想、内心和外在环境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矛盾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浅谈“对比”在《故乡》中的运用

1 . 少年 闰土 与中年 闰土 的对 比
心的封建等级观念 , 使闰土无法接纳我这个童年时的“ 朋友 ” ; 但是
作 者把不 同时间段 的同一个人放在一起进行对 比,主要是通 当“ 我们 ” 的船渐渐远离故 乡时 , 宏 儿还在想念着水生 , 还想着要来
过对人物 的外貌 、 语言 、 动作 和心理 的前后对 比来实现的。如在作 他们家玩 , 尽管大人们 已经有 了一层隔膜 , 有 了一层厚 障壁 , 但是
二、 通过对 比。 揭 示 时 代 背 景
在作者 的笔下 , 刻画 了两处 家乡 , 一处是 理想 中的家 乡 , 一处
作者 的笔下闰土是 : 身材增加 了一倍 , 先前 紫色的 圆脸 , 已经变作 是 现实 中的家乡 。理想 中的故乡是 : 一片碧绿的沙地 , 上面深蓝 的
灰黄 ,而且加上 了很深 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肿 的厉 天 空中挂着一轮金黄 的圆月。 这是一幅清新 明丽 的图画 , 是那 么的
课程学 习 N E W C O U R S E S ’ S T U DY
观
《 故 乡》 是鲁迅小说 中的名篇 , 更是中学语 文课本 中的精 品 , 值 了很深厚的友谊 , 情 同手足 ; 可是 当“ 我” 多年之后再次满怀惊喜地 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 而“ 对 比” , 作 为一种常见 的修辞和表现手 见到 闰土 的时候 , 他 的脸 上现出 了欢喜 和凄凉的神情 ; 动着嘴唇 。
害, 头上是一顶破 毡帽 , 身上 只穿一件极薄 的棉衣 , 那 手是又笨 又 安静 和祥和 , 温馨 、 甜蜜 , 寄予 了“ 我” 对故乡的美好的向往 ; 当“ 我”
粗而且开裂 , 像是松树皮了。二 十多年 的时光把一个乐观 、 开朗的 渐 近故 乡时 , 看 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景 象 : 天气 阴晦了 , 冷 风吹进船 少年变成 了一个迟钝 、 呆滞 的落 魄者 , 这到底 是什 么原 因呢?作者 仓 中呜呜的响 , 从篷 隙 向外一望 , 苍黄 的天底 下 , 远 近横 着几个萧 通过对这 一形 象的描写 , 实际是在告诉 我们 , 辛 亥革命之后 , 中国 索 的荒村 , 没有 一些 活气 。 见到此景 , 我 的内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了。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

品味《故乡》一文中的对比手法《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老舍所称的“说书”方式讲述了故乡的发展与变迁。
在这篇作品中,鲁迅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来展现出故乡的现实情况,表达出他对故乡的思考和忧虑。
对比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是《故乡》中最突出的对比。
在故乡的农村里,人们衣衫褴褛,生活窘迫,生活在贫困和落后的环境中。
而城市则是一个繁华世界,大街小巷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城市的人们过着富裕的生活,穿着时髦的衣服,吃着美味的食物,拥有舒适的住所。
通过这种对比,鲁迅形象地展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
对比现实与过去的差异也是《故乡》中一种常见的对比手法。
故乡的过去是一个充满着童真和纯洁的世界,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在一起,生活简单而幸福。
现实中的故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贫困、疾病等种种不幸纷至沓来。
鲁迅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实的对比,展示了现实中的苦难和困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民的关怀。
对比中老与中青的差异也是《故乡》中的一种对比手法。
老一辈的人在故乡里艰难地生活着,他们过着朴素而辛苦的生活,没有什么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年轻人则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接受教育,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
鲁迅通过对比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差异,展示了不同年龄群体的命运和思想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奋斗。
对比个人与集体的差异也是《故乡》中的一种常见对比手法。
个人在故乡里只能依靠自己艰难地生活着,没有什么机会得到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而集体则是一个团结和互助的力量,人们一起努力,共同改变自己的生活。
鲁迅通过对比个人和集体的对比,表达了对集体力量的赞赏和对个人力量的担忧。
《故乡》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农村与城市、现实与过去、老与青、个人与集体等种种对比关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命运。
通过对比的手法,鲁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无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考和忧虑。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并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语文教材谈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药》《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来透视人物的灵魂,表达深邃的思想。
这种手法在小说《孔乙己》中的运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浑然天成又全无斧凿痕迹,且对比形式多样,无处不在,今人击案叫绝。
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一问世,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穷酸和迂腐的代名词,孔乙己这个高度概括又高度鲜活的艺术形象,其典型性格,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须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际关系中,才是有生命力的。
所以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主义文学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者能否塑造出成功的典型,取决于他的世界观,他对现实生活的熟悉和理解的程度,以及所掌握的艺术方法,艺术技巧等。
典型形象来自现实生活,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带普遍性,起到深刻的社会认识和思想教育作用。
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所谓典型环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环境。
孔乙己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咸亨酒店,他的有关故事也是由咸亨酒店中传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的,所以对咸亨酒店的描写,处处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投射其上的审美光泽,长衫客与短衣帮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鲜明,用长衫和短衣加以区分,具体形象,为写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了伏笔,小说中详尽地叙述了“我”的职务——酒店里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实质上勾画的是社会风情,掌柜对长衫客奴颜巴结,唯恐照顾不周;对短衣帮搀假使杂,能欺就欺。
人心势利冷酷如此,孔乙己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出场,人物与现实生活环境即形成强烈反差,其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由此看来,《孔乙己》开篇对咸亨酒店和“我”的职业作不厌其烦的描写,是有深刻的用意的,咸亨酒店这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也就成了展现人物灵魂的独特的、个别的环境。
相反实则相成,即相反的东西有统一性,是符合辩证法的。
“相反”即两个矛盾的方面相互排斥,或相互争斗;“相成”即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连接起来,获得了统一性,这实际上是哲学上对立统一规律在艺术上的反映和运用。
鲁迅先生深谙这条规律,并在写作中转化为高超的艺术方法,在鲁迅笔下,这种复杂的对立方式的运用,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在一定情势之下,深刻地强化了作品的主题。
这种对比,在《孔乙己》中可谓比比皆是,小说中的两处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而被丁举人暴打之后,“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丁举人的暴行,使孔乙己原先落魄的读书人形象不再有了,小说中有两处动作描写也是神来之笔——“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而后来,“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同是拿钱动作,却前后有别,孔乙己开始是“排”,毒打致残以后,即使有钱,也寥寥无几,且动作迟缓,神态显然与过去不同,只能从破衣袋里“摸”,两个特征鲜明的动作,反衬出孔乙己的凄凉境地,
说明他已濒临死亡的边缘了。
教学“茴香豆”的“茴”字一段,也很精彩。
孔乙己明知和短衣帮们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便把目光投向孩子,但年龄才十二岁的小伙计,等级观念却很浓厚,二人的交往令人忍俊不禁,孔乙己把小伙计当作知音,越说越起劲,而小伙计愈加不耐烦,爱理不理,相形之下,反差如此强烈,一老一少,一热一冷,作者用少年的心态反映社会,更显示出这个社会的冷酷和人们的冷漠无情、昏沉可鄙。
尤其是小说的结尾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无穷的韵味。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与“的确”这对反义词统一在孔乙己身上,才会真切地揭示出当时世态的炎凉,其功力可谓力透纸背。
现实生活中是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的,《孔乙己》这篇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罪恶的小说,刻画了两个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是丁举人,一个是孔乙己。
前者是个幸运儿,是成功者,在科举制这个培养地主阶级奴仆的阶梯上爬了上去,一举成名而淫大作,竟把同为读书人的孔乙己打残致死;可是孔乙己就不同了,他完全掉在了科举制度这个万劫不复的深渊里,一辈子揣摩八股文,却连个秀才也没捞到,终于弄得穷困潦倒,沉沦落魄,出没于社会最底层,成为可悲可笑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两个人物,一个爬了上去,作威作福;一个跌下来,可悲可怜。
共同生活在鲁镇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鲜明的对照。
不仅如此,鲁迅更为深刻地提示出孔乙己这个没有出息的小人物,却偏偏偷到了丁举人家去了。
于是先写了服辩,然后打了大半夜,终于打折了腿。
这样借助两个人物的对照与冲突,相反而又相成地控诉了科举制的罪恶。
鲁迅先生的小说基本上是悲剧格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喜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
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自始至终都是在哄笑和快活的气氛中展现出来的。
孔乙己的命运和性格是悲剧的,但是他的行动、作为却给人以喜剧色彩。
一方面迂腐可笑、麻木不仁;一方面却又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他从不拖欠酒账、给孩子们散发茴香豆以及教小伙计“茴”字的写法,显示出本分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想清白做人,但事实上清白不了,而不清白偏又要争面子,孔乙己生活在矛盾中,令人可笑,作品中哄笑之声迭起,却使人感到无限悲凉。
孔乙己自命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却百无一能,不会营生,穷困潦倒。
小说中众人的取笑一次比一次尖刻,孔乙己反应一次比一次窘迫,脸红足见内心的羞耻,争辩又荒谬可笑。
鲁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对生活的解剖充满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
同样作为迂腐的读书人,鲁迅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塾师尚存尊敬,称之为“质朴方正”;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而又不以哀怜为目的,他怒其不争,因之又以愤懑的感情鞭挞封建科举制度在孔乙己身上留下的病态。
鲁迅先生以他如椽的巨笔,收到了“嘻笑之怒,甚于裂眦”的功力。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独运匠心,充分地运用生活中统一和对立关系,把许多相互排斥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联系起来,相反而又相成地展示出作品主题,使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意义、鲜明的特征、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