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对比手法.ppt
论教养中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

请尝试找出举例论证在课文中何处运用,且作简要分析。
课文的第5~10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作者集中列举了没有教养的 例子,第17自然段集中列举了风度优雅的具体表现。作者在文中通过列举 有教养和没教养的例子,强有力地说明了有教养是怎样的。帮助读者真正 认识到真正的有教养——风度优雅。
请尝试找出对比论证在课文中何处运用,且作简要分析。
课文的第5~10自然段运用了对比论证,作者集中列举了没有教养的 例子,让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例子,对于没有教养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具体, 第17自然段集中列举了风度优雅的具体表现,让读者懂得如何做能够真正 的成为幼教养的人。作者在文中通过列举有教养和没教养的例子,强有力 地说明了有教养和没教养之间的差异,能够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有教养和没 教养。
对比论证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所谓纵比,是指时间上的前后时 期、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与晚唐时期 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就是焦裕禄的可以理解为同一时期不同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情所 出现的不同表现。如焦裕禄为了党和人民奋战在治沙的第一线, 贵州原省委书记刘方仁为其经商的儿媳妇易某一贯提供诸多便 利,使其非法获利2180多万元。
总结
在《论教养》一课中,作者布局精妙,论证有力,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 论证的论证手法,列举生活中有教养和没有教养或教养存在残缺的表现,为 读者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教养,对读者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谢谢欣赏!
《论教养》中举例论证 与对比论证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图,看看能够发现什么,你同意他们的 做法吗,为什么?
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 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 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 动家。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 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 斯的知识象征。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全面的ppt课件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 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 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 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 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 有并列式、递进式。
8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 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 反语)
16
二、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 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 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 语意的连贯一致。
17
三、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 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 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 几遍,反复体会。
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 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 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 相关要求,还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 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4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 (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5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 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 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 展、高潮、结局
6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 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 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 理论据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对比2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对比2对比手法作用:把……和……作对比,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1、与稻田重逢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村子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
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
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碟子状的干脆叫碟子丘。
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
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
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
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
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
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
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
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爷爷没那么幸运了,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
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
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
初中语文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初中语文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也叫映衬,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子②: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③: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二、渲染:原属中国画技法是一种,为突出形象之用。
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指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铺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描写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方面,加强艺术表现效果,深化主题。
1、渲染的方法有两种:(1)反复: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如:《周总理,您在哪里》(2)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对人物凄楚的心理和主题有渲染的作用。
2、渲染的特点:(1)有中心,正面描写。
即渲染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展开。
指文中主人公的感情或描绘的中心事物。
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初二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排比与对偶

初二语文知识点修辞手法之排比与对偶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段,它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排比与对偶是两个常用的修辞手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与运用方法,并给出一些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一、排比排比是指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或相似的句型,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排比能够使文句显得紧凑、有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而且,排比也可以将同类事物做比较,突出其中的对比关系。
排比分为对仗排比和并列排比两种形式。
对仗排比是指两个相邻的句子或句群有相同的结构,且语言内容相近;并列排比是指相邻的句子或句群有相同的结构,语言内容不一样。
例如:1. 对仗排比:他眼中有悲伤,他心中有悲伤。
你愿意相信,我愿意相信。
2. 并列排比:学习时努力,休息时放松。
她生动地讲解了地理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历史知识。
排比能够增加语言的力度和感染力,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
而且,通过排比的运用,还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比和突出,使文章的意义更加鲜明。
二、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通过在一句话或一篇文章中使用对称的结构或语言,使表达更加简练、生动。
对偶常常用来对比两个相反或相似的事物,并加强表达的效果。
对偶可以分为同音对偶、想象对偶和对称对偶。
同音对偶是指在一句话中使用相同的音节;想象对偶是指通过对比相似或相反的形象来表达;对称对偶是指通过对称的句式结构和语言安排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如:1. 同音对偶:生活是苦短的,课业是长久的。
2. 想象对偶:青年代表着朝气、活力,老年象征着智慧、沉稳。
3. 对称对偶:让我们放飞理想,让我们心灵纯洁。
通过对偶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简洁有力。
同时,对偶也能够使文章更加美观,给读者带来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总结起来,排比与对偶是初二语文学习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力度和感染力,并突出其中的对比和对立;而对偶可以使文章更加简练、生动,并加强表达的效果。
初中语文小说的对比手法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习鲜明的对照手法等小说阅读手法, 加深对小说的认识,提高文本阅读能力。 2.激发小说阅读兴趣,提升审美认识。
【知识定位】
写
作 手
定义
答题格式
法
对 照
把两个相反或矛盾 的事物,或者一个 事物的两个不同方 面并举出来,相互
比较
把……和……奇妙对照, 突出事物……特点或人物 精神品质,鲜明表现 出……,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课文:《愚公移山》 等。
往往都是开放在尘埃里。这个夏日的午后,我的心
被碗里那些闪光的硬币温顺地击中,将那些蒙在心上的 尘埃荡起飘尽。也曾艰巨过,也曾在黯淡际遇中挣扎, 或许那样的时刻,我的心里有执著有坚强,可是同这个 女孩相比,却少了最重要的东西 —— 。我曾埋怨过,也 曾嫉妒过,更是愤恨过,世界在我的眼中,一度如此冷 漠丑陋。可这个孩子,即使在如此的生活中,她还能让 心上开出花来,而不是结出老茧,真的让人惭愧不已。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读课件PPT

荷花
比喻和拟人
活动四、诗歌之中赏修辞
朗读下面诗句并说出它们分别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4)慨当以慷,优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夸张 对偶 反问
设问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十一、对比:
1.概念: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作用:可使表达更集中、鲜明。
例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
还活着。 -
十二、双关:
1.概念:利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带有明暗双彼。 2.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 深刻印象。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
六、反复
1.概念: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 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
2.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 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3.如:
1、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 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冷它勃始例的春勃的意(。光3.冬味排的成 。春天着比生群春天活过那)的天,去温。将鸟,生了暖从儿太机今,的飞 美勃没 阳天来 了勃有 光开飞 !。始阳 将去小光 照;。草照 射它行一意耀 到人大我 这味们片们 熟着脱满的悉阳掉是日的光冬的子土明装,过地媚,树去上的开枝了,春始上,它天享的春意将受树天味从这叶来着今大嫩临生天好嫩了机开。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及答题技巧 ppt课件

ppt课件
19
分析人物形象
一是通过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 物描写(外貌、动作、心理、语言、肖像描写)的 分析来把握人物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 描写、细节描写。
一些特定人物的共同形象:
老师:敬业、无私奉献、善良有爱心、关爱学生、有责任 心、懂的教育教学艺术等。
农民: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勤俭、疼爱孩子等。
作用可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
念上等方面作答,如可以这样答:拟题巧
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
章的中心意思。
ppt课件
7
阅读理解各种题型解题技巧
❖ 1、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 2、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 3、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
❖初中语文基础知 识 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ppt课件
1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
二、表现手法 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 情、 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三、修辞手法 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
对比、借代、反语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 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 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 题,是文章的主旨句或主旨段。
ppt课件
10
6、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 用?
ppt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如果让你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对比手法, 你会怎么来应用呢?
人物 景物 事件
外貌、心理、动作…… 季节、环境、特性…… 前后、要素、结果……
对比手法
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你是个烂忠厚没 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 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胡屠户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 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 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 睛,却是认得人的。
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 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50字)(7分)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 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 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 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 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 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 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 神。
记叙文阅读 表现手法
字词积累
1、不齿——不耻: “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的”。二者表意正好相反。 2、勾通——沟通:“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 3、定金——订金:“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而“订金”指购买之前 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质疑”指提出疑问。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气”指志趣、性格、 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济南的冬天》老舍
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更 加充分地抒发感情,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对比手法
作用
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 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有利于充分揭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可 以更加充分地抒发感情,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 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 强、坚韧、进取……它全都具备。
——《黄山绝壁松》冯骥才
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表达 出来的。(不超过150字)(7分)
——《范进中举》吴敬梓 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
对比手法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 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 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强化文章表现力的手法。 1.是把两个反差明显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 2.两个比较的事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特点更加突出。
本文描写黄山绝壁松时多处运用对比。先用迎客松等名松和绝壁松对比,突出绝壁松不知名;再 用山下松生长在温暖中慵懒富态和绝壁松生长在凶险中矫健强悍作对比,突出绝壁松的非凡;然 后用画中松的漂亮与绝壁松被环境摧残仍苍郁有尊严对比,突出绝壁松的强者品质。从而发出了 “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的赞叹。(共7分。内容5分,表达2分)
不齿 (bu chi) 不耻 (bu chi)
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的”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 “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 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 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 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