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腿部缠丝

合集下载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缠丝劲分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

初学缠丝功时,我们从单手、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斜步缠丝开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修习方式:正面单手缠丝(右手)准备口令:身体中正站立,两臂下垂,然后左手叉腰,拇指在后,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右开一大步,右手伸于腹前,掌心朝上。

口令1,右手向左上方划弧于左胸前口令2,重心移向右腿,右臂外旋向右划弧于右前方,与肩同高。

口令3,松胯,右手内旋向右下划弧。

口令4,重心移向左腿,右手内旋向左下划弧,回到准备口令。

(单手正面缠丝-左手)口令同右手一样,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单手正面缠丝,左右手练习时,可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斜步双手缠丝(右侧)准备口令:身体直立开始,先右脚外摆70-80度与身体右转同时完成。

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提左脚向左前方开一大步;同时两手捋至右侧,掌心向右后方。

口令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外旋,右手内旋,由右向左前运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口令2,随之,左手内旋,右手外旋,由左下向左上划弧掤于左肩上方。

口令3,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

同时双手由左肩前上方划弧掤于右肩前。

口令4,随之,左手外旋,右手内旋,向下划弧成准备口令姿势。

双手缠丝(左侧)同右侧双手缠丝,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时,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缠丝功教学详解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学会了如何通过站桩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下面店铺整理了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欢迎阅读。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白长。

”陈式太极拳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1.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

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

因而经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

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一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

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

练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不腐,户枢不蠢的意思。

缠丝螺旋运动还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更顺利。

所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混元太极拳突出体现了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原则。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欢迎阅读!简述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具有“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的风格特点。

下面,根据多位老师传授拳架内容和自己多年演练的经验,谈一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对周身各个部位的要求。

一、头颈部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劲。

”“提顶”、“吊顶”、“头顶悬”等说法。

所以用领、提、虚、灵等字来描绘头颈部位,主要是怕中气过于上冲,从而引起颈部肌肉僵直、失掉头部的灵活性,导致全身的僵滞。

从力学来讲,头处在人体上下垂直线上;从生理学来讲,头部的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

如果练拳时头部东倒西歪,势必影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不但失去动作姿势的优美,也影响精神的集中。

练拳时头部要端正、虚领顶劲、但不硬挺。

头颈部要直,一招一势,头颈部要领掌握得好,才能使精神集中,举手投足,受着意识的指导,动作起来,才能使周身灵活。

否则就显得精神涣散,动作失去完整和协调。

要求头部要保持正直,颈部肌肉要保持松驰状态,使头部有悬起的感觉。

注意不要勉强和呆板,避免前俯后仰东倒西歪。

身体移动和旋转时,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上下一致,两目要平视延远。

运行中,某手为主,眼神注于该手的中指端。

下颗要微向内收,牙齿和口唇要微合。

舌尖抵住上颚,以加强唾液分泌。

耳听身后,兼顾左右。

总之,处处要自然轻松,不可有丝毫急躁的情绪。

二、躯干部1、胸背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是要含、要虚、要松。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

”胸部含虚和胸间松开,可以自然形成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舒畅。

从技击意义上讲,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缠丝功

缠丝功是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可称作缠丝劲。

在陈氏太极拳缠丝功的练习过程中,需要要明确的一点,那就是缠丝功分为顺缠和逆缠两种。

与此同时,太极拳缠丝功练习的手型和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功包含顺缠和逆缠两种。

顺缠是手外旋,即掌心由内向外翻,顺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至小指。

而逆缠是手内旋,即掌心由外向内翻,逆着时钟方向,意气贯注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

无论是顺缠还是逆缠,始终要做到似柔非柔、似刚非刚的劲。

太极缠丝功是内在的功力,见形与否视个人情况而定。

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就要求有正确的手型作为基础,手型有拳、掌、勾。

手法是手臂的运使方法,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式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接手的部位和形状分为掌法、拳法、肘法、臂法,这些统称手法。

太极的手法较多,一般有棚、捋、挤、按、平拳、立拳、栽拳、撇拳、贯拳、抱掌、推掌、穿掌、分掌、挑掌、云手、开手、合手、以及采、挒、肘、靠等。

太极拳缠丝劲

太极拳缠丝劲

太极拳缠丝劲太极拳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小架缠丝劲浅析-------在以往的太极拳书中,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对缠丝劲有较详尽的描述。

P68,“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P72“浑身俱是缠劲。

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以自然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非几股劲。

”P74“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

显见螺旋缠绕,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打太极拳要求不用力,不用肌肉紧张产生的力,而用中气,中正之气在肢体中不停的作螺旋缠绕运动,在体内入于骨缝,沿脊柱达于四肢。

在四肢可达于肌肤。

何谓“中气”,中气也就是古代说的内气,浩然中正之内气,即为中气。

或道家称之为丹田气,或祖国医学称之为真气。

这里不讨论,真气的来源。

有人不承认真气的存在,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人可能极少。

我国有一批“唯物论者”凡自己不懂的一律视为不存在,一律视为“伪科学”。

内气人人都有,只是多数人感觉不到而矣。

内气就象心电图的电流一样,不做心电图也不知心脏里竟有微电流。

我不认为“内气”,“真气”是练成内丹化成气,在体内收、发运行。

内丹并不存在实体,内气也并非由肾产生。

目前有些病人肾脏已完全损坏,在医院靠透析维持生命,他们仍然有内气,中气。

他们还活着。

所谓内气,人类脏腑之气,就是内气的一种。

五脏六腑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之本,靠五谷杂粮,气、水由血液来运营。

如:心气好则定是,心跳有力,心率正常,节律齐正。

人的体内还有很多肌肉,筋腱,平时如内脏一样是不受人体思维控制的。

现在我们知道“心想事成”实际并非心想,心不能想只能跳。

想是高级神经活动,是神经系统在想,它在人的头部。

我们所说的“力由心发”,这个“心”指的是大脑。

好在图说中把“心”放在了解剖学中心脏的位置,离大脑很近,如果把心放在脚踝位置那就太远了点。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面面观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面面观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面面观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陈式太极拳“缠绕”一词,是由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在《拳经总歌》中首次提到;其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一句,集中体现了陈式太极拳运用缠绕运动的特点。

后来陈鑫在其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站在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阐述说:“吾读诸子太极图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

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概括了“太极中分一气旋”的太极拳理论精髓。

“缠丝劲”的本质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即是指“中气”潜转达于肌肤缠绕运行的外形体现,也是“以形导气”的必然途径。

而“中气”则是“缠丝劲”的灵魂与主宰,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动力所在。

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气”的凝聚与潜转,是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必备条件。

“中气”居人体正中央,上通百会穴,下通会阴穴,一线贯串。

“中气”之中,即是正中,中庸也,即不偏、不倚、不滞、不息、无过不及。

“中气”之气,就是指以心意为主体行阴阳五行之气。

但气又分先天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即是人生的先天元气,秉受于父母,居人体正中央;后天之气则是指大自然之气与水谷生化之气,纳进人体内扶助元气壮大充盈。

其气出入于命门,听令于心神,驱使躯干和四肢各依其“中”缠绕运行,形成了以“中气”潜转为轴线、形体运动走螺旋的“缠丝劲”运动网络。

“缠丝劲”在河南方言中又称为“麻花劲”,取其缠绕象形之意,说明多股阴阳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它的运动模式则是根梢(节)拧转,中节随动。

运动时类似“麻花钻”原理,钻头工作时,沿其中轴线螺旋下降,物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步螺旋上升;身体同时螺旋下沉,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在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这就是在其中气贯串中,身躯与四肢缠丝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缠丝劲”俗称太极拳内功,讲究“气功、劲功、意功”三者合为一体。

尤其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缠丝劲”的训练法则,在其训练的不同功夫层次中,缠丝劲则有着不同的含义。

什么是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什么是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什么是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洪传陈式太极拳练习者。

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 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 训练的要点步骤是什么? 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的? 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太极拳定向旋转动作产生缠丝劲,而旋转是武术动作中普遍存在的运动方式。

比如,长拳中的冲拳动作路线虽然是直线,但是拳的力量却也是成螺旋式向前发出的,从力的运行轨迹上来说,这样的力也是一种缠丝劲。

在形意拳中最常见的劈拳的动作是由三体式开始的,在步法的配合下,一手下按回带,另一手前探翻转下劈,动作以翻转为主;钻拳则是一手翻转盖压,另一手向前上方旋转而出,要求小指一侧上翻,动作也以旋转为要。

前者的翻和后者的旋所产生的劲力也都可称之为缠丝劲。

在八卦掌的拳诀中就明确要求“拳宜滚出滚入”,这种滚出滚人本身就是旋转,旋转产生的劲力也可以称其为缠丝劲。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独有的,是普遍存在于武术动作之中的,其它流派动作中的缠丝劲与太极拳的缠丝劲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把劲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极拳却是把缠丝劲作为核心劲法形式而贯穿始终。

陈氏太极拳的身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身躯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主要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胸腰运化,从而引导身体内部的气机运聚。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微微前卷里合、对拉拔长、接骨斗榫、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挠二骨拧摽翻转,双手顺缠或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从而引导双手臂的节节贯串之劲。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为轴线,中气贯串,双胯同时松开,争衡前卷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髌,双腿里缠,旋踝转腿,股骨旋动,双足拇趾领劲缠动,胫腓二骨拧摽翻转,从而引导双腿和双脚的节节贯串。

陈式太极拳缠丝技法举例(上)

陈式太极拳缠丝技法举例(上)

陈式太极拳缠丝技法举例(上)2012-03-21吕复兴2012年编者:本文作者为陈式太极拳家马虹先生的弟子,黑龙江省望奎县人。

“太极拳,缠法也”,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固有特点与精华,在意念指导下以丹田带动、腰脊为轴心、周身螺旋形式运化,令三节、九窍、十八球节节贯穿,使内气缠绕于肌肤之内,中气贯通于骨髓之中,形成一动无有不随的独特空间曲线运动方式,完成身体各部分的公转与自转。

这种劲由内及外、由里及表、由中而发,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运用时能刚能柔。

其刚时,挨到何处何处击,出手见红,无坚不摧;其柔时,连绵缠绕,使人难入难出,如蝇虫落胶,有翅难飞。

就用法而言可分为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外缠、里缠、大缠、小缠、前缠、后缠、正缠、反缠等。

但总的规纳起来也就是顺缠与逆缠。

就其基本方式而言可分为,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其它方法皆为变化之法。

从健身上讲,缠丝劲的产生与传递方式正好是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改善人体机能的过程。

人体机能的改善与增强需要血液的营养与滋润,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机体的运动与感觉都离不开血液的濡养,故《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人若气血充盛,血脉调和通畅,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脏腑坚韧,肌肉丰满,感觉灵敏,活动自如。

欲达此况,推动血液运行之气要强,血液要充盈,脉道要畅通无阻,而周身无处不缠丝的陈氏太极拳运动正好符合这一条件。

在行云流水般的行功中,通过意气运动配合螺旋缠绕的方法,加强人身血液的循环功能,使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脉道更加畅通无滞,令气血运行全身,使周身各个部位得到相互“按摩”,从而加大了骨骼、关节、肌肉、韧带之间弹性,增强了骨的营养,使骨密质增厚,使骨松质的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因而骨头更加粗壮、坚固。

同时还会使关节囊增厚,韧带增粗,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加强了关节的牢固性,伸展性,令关节的活动幅度增大,灵活性增强,为行拳走架,推手技击打下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腿部缠丝篇一: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求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领1、预备式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合、顶劲要虚翎顶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3-5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荡然无存,气机移动时再进行起式动作,做起式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述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心意上棚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翎气虚虚上棚,形成棚劲,心意前趋劲惯指稍伸挤成挤劲,心意回引劲力从稍端返回两肘成捋劲;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翎气下按而形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2、金刚捣碓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要右膝是右手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振脚做好准备,振脚时切不可弩气用力使劲跺踏,不可为最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振脚是松气,松劲所至,是身静气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集柔而成刚,定式时复归太极原象,心内一片太和,3、懒扎衣做懒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部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引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预开先合,合之再合的开合续合式,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要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4、六封四闭两手环环形旋绕时要靠胸部的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园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

气机更流畅,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

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

手到、脚到、身体到,一到全到一气呵成。

5、单鞭,做单鞭式时胸部常常兼有棚捋之意,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右勾手伸展时形如抽丝,一挥而就,并与左手对拉相开。

左手围绕肚脐旋转时是在丹田内转带动下完成的,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左手开展时,肩、肘、手依次相开,最后意惯指稍,整体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

6、白鹤晾翅白鹤晾翅上合下开时,左手护胸护脸,右手护腹护裆,上下护住中线,左右两肘护两肋,这是对己言,左手暗藏催心掌,配合右脚上步插逼前肩靠,肩靠、肘击、撩阴掌;前弓、后蹬、并身到,这是对彼言。

7、斜形坳步做斜形坳步时要注意,两手交替斜线运行皆不过中线,左右轮换而又护着中线,左手运左半身,右手运右半身,而不失中定,以腰带手,以手翎腰,腰腹臀胯折叠旋绕,胸腹同时开合折叠。

8、提收提收中的两手上提为提手上式的接引劲,接住对方来势引彼入圈,贵在精神贯注神形相合而不留痕迹,收捋时周身沉稳的蓄住劲,而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虽未发而意在先,两手按挤,提膝上顶需同时完成,左膝棚顶暗藏套封礼和腿,腰微按转,劲有挤发。

9、前趟坳步前趟坳步时有一个以闪身法引转来势的动作,亦退亦转,亦引亦缠而引进落空,右腿屈膝上提时塌腰敛臀合裆,周身引果相合,上下一起到,落步进逼膝身进,上筋下举需棚顶,上筋这两手,左手为才手和手擒拿手,右手为扑面催心掌,下举在心顶,胸腹中堂行,审时度势里合腿,心意似游龙盘旋,身形似弹簧缠绕而连绵不断。

10、掩手肱拳掩手肱拳时右脚振落时不可用拙力,全在松气振落,在最后出拳之前左手十指的方向和右拳蓄势的方向以及眼神心意所注之处要三点成一线,才能有的放矢。

左手前眼为接劲,右手曲曲为蓄劲,随曲就身阴阳互变,拳到肘到意到气到劲到,出拳时要集柔成刚,切不可弩气用力。

也不可以力带气,稍翎中随根接脆,拧腰转胯启仪足。

11、披身锤披身锤为大转身法,右手先松落,为承接来式,引进落空,右转旋绕一大圈时,应圆活无凸凹,并有肩靠,肘靠、臂靠之意,暗藏采手和切掌,辅以右脚理和腿法,腿手并用而令对方扑跌,此手法之巧,全仗身法的上下配合,转关在腰,周身上下左右需一起松沉裹合蓄住劲,两手节节抓臂握拳,而有抓筋拿脉之意。

12、背折靠背折靠时腰背拧旋而开,胸腹拧转而合,及前合后开,腰要开胯亦开,裆要园则腰背自然开园,左肩和右肩相合,左肘和右肘相合,左拳和右拳相合。

13、青龙出水青龙出水一式有多次腰的左右转换,每次转腰都要混元自如,回环旋绕,连绵不断,即无凹凸也不间断才能形似青龙出水般盘旋绕转,在用法上皆为连环法,上有连环左右锤,下有指锤连环出,上打头部下打阴,上颈下术不离中。

14、双推手双推手式中左右手先各缠绕一圈,右手缠绕一大圈,左手配合丹田缠绕一小圈,腰腹臀胯同时旋绕,以外动翎内动,以内动带外动,周身合一家,胸腹同时开合折叠而鼓荡内气,合手前挤时,两臂抱肩合肘要与要与腰臂园撑配合,上下相随周身相合,才能形成左蹬右弓合手挤,周身一家身贤拥之势。

15、三换掌三换掌是在身法中定的情况下进行前后左右的虚实转换,重心在右腿,虚实变化在两腰肾,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在内则内换,在外则外换。

阴阳开合而又互为其根,运化全在胸腹间,胸腹开合折叠而阴阳两气得以运转,16、倒卷肱倒卷肱右拳沿后上前下的立园轨迹绕转时,右手用意节节抓臂而成拳,暗含抓筋拿脉之意,左手立掌立于腹前,与腹前的右拳上下照应,上筋下挙,右拳随时弹击对手裆腹部,后撤时,后撤之脚如履薄冰,定式时,前手臂弯如弓,身虽后倚而意在前,自然中定平准,卷肱时以意旋腕转膀,逆缠开展,顺缠卷收,总要松活、园顺、园展、连贯。

17、退步压肘退步压肘做单双臂磨盘缠丝圈时,臂以肘为轴,身体以腰为轴,两腿以膝为轴,上、中、下同时磨盘旋绕,并与胸腹开合折叠相配合,三轴同旋而形成周身一家的磨盘缠丝圈。

做右压肘式时,要注意两臂抱肩合肘,两腿开胯园裆,腰背裹园,周身开合。

右脚弧形后撤时,脚掌贴地,如履薄冰,要细心体会脚下的感觉,身体右转后倚下坐,要沉稳殷重,安如磐石。

18、中盘中盘做上合下开式时,右脚振落要松气、送腿、振脚,不可怒气用力跺踏,左脚开步应顺随自然,好像是被右脚振弹出去似的,左腿同样要放松无拙力,形成左转侧斜双意双开缠丝圈后,两手上下斜开和右脚收拉均要随身腰而动,身到手到,手到脚到,右脚似乎是被左手领带而左移的,右脚要松胯、松膝、松脚,胯膝脚三节若断若连。

19、闪通背闪通背做两交错上下运行的交错咧劲时,两手左切,左脚右扫,要腿手并用相反相成,手到脚到刻不容缓,做倒转身法时,转身要圆活无致,浑然一体,两手回旋与扣步、转身、密切配合,也要注意手到脚到身到,最后闪身侧步通背式,两手的翻转、转身与撤步要密切配合一气呵成。

定式时要沉着稳健,上下相合,前后相照。

20、击地捶击地捶的进身跟步左架右冲拳,要求身、拳、脚一起到,劲整、式稳,左臂上架形如薄云见日,右臂前冲形恰开弓放箭,两拳抡臂左右挂绕皆护着体前中线而交替运行,并与左右进步配合好,形成上引下进的击地捶定式。

21、平心锤平心锤的前合后开的双卷肱蓄合式,要做到两肩边卷和、边缠踏,两肘相合两拳相合,此动于后边的前开后合、双翻卷的弹抖式皆要随胸腹开合折叠而卷蓄翻转,不要单纯追求两臂的弹抖劲,发平心锤时,两腿开胯裆园活,两膝拧转式相合,两脚踩蹬向下钻,全凭腰胯松、活、转,左臂螺旋挂肘为极缠极野,右臂螺旋冲拳为极缠极尽。

22、煞腰压肘煞腰压肘定式时要松腰棚园,以背身法裹园腾背微翻,两脚有向下拧钻之意,使下盘稳固落地生根,顶劲翎好,裆劲下好,上虚下实,中正不偏。

23、当头炮做当头炮右翻身式时,;两拳抡臂翻转与身体翻转及右脚的提落需整体协调同时完成,两拳前冲时左膝前弓不过脚尖,右拳伸而不直,拳到脚到身体到。

左弓右等身先拥,双拳齐发如放箭,目视前方照顾四旁。

24、收式降气收功一般做三次,一趟拳练完在身体四周会产生一定的气场,应收回到丹田来,以达到养气养身的目的,习练者若能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进行收功的练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返身中气自回,周身混元无极归归,练而不收枉费劲,动而复静见天真。

——完——篇二:修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感悟修炼《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感悟一作者:道云龙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59一、《何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混元太极拳是冯志强老师以自身几十年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集近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老先生和心意六合拳传人胡耀贞老先生毕生武学之精粹,根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创编的一种混元运动的太极拳。

为何要取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呢?对于这一问题,外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老师的深层含义,说其是陈式,千真万确,此为陈式第十七代杰出代表陈发科老先生亲授,独有冯老师对此道感悟最深,从中掌握了太极拳的内涵精髓和真传练法。

在陈式后紧随心意二字,是冯老师看到如今武术界很多人习练陈式太极拳包括其他太极拳时着重外形拳架、努气用力、牵强发劲、急于求成,忽视了太极拳的内功拳性质,应以修炼内功为本,内外俱练,因而强调要用心来练,首先要用心来理解参悟太极之道。

老师常说:“练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

”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而不是体力劳动。

提出“心意”二字则强调了“心意”在练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心意”之后紧接混元二字。

何为混元呢?大从天地讲,宇宙间日、月、星辰都有各自的圆形运行轨迹,又互为整体却不相撞。

小从家庭、工作讲,家庭中夫妻、子女、兄弟子妹间都有自己的生活运动习惯,单位里各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尽其责、和睦相处,如运转的好,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也是混元。

从练太极拳讲,每练一招一式,心与意,意与气,肩肘腕,腰跨膝,以及周身各个大小关节都在同一混元圈内运转,各自都有自己的运动轨迹。

心往一处想,意往一处去,气聚一点,外形内气,阴阳开合,同画一幅美丽的太极图,这就是混元。

据冯老师说:“当年陈发科老师常说陈式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要向混元发展”。

也就是说混元是陈式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总之,冯老师提出心意混元一词,是着重强调在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要用心用意,行功走架要圆活自然。

要切实理解何为太极,何为太极拳,用太极之理来指导练习太极拳。

是希望后辈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明太极之理,合太极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二、混元太极拳的实质混元太极拳是内功拳,以修炼内功为本。

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是劲之体,劲为气之用。

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内劲来体现的,太极拳的内劲是拳术的统帅和核心,而太极拳的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

基于此,冯老师提出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养精、养气、养神)修炼混元太极拳的三项原则,作为进入太极之门的指路明灯。

三、混元太极拳的特点首先混元太极拳恢复了太极拳的原本练法。

这是混元太极的精妙所在。

混元太极拳继承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集养身、强身、技击为一体,建立了一整套精辟科学,合乎自然规律的练功体系。

其次从套路、功法的运动特点看有以下几点:1、以意行气心为主。

外形动作、神态、气势的变化是内部心神意气的外在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