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乌 江 亭》教 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菊花》《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不期:难以预料。
【唐】杜牧
包羞忍耻:指大丈夫能屈
胜败兵家事不期,
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 襟气度。
包羞忍耻是男儿。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 卷土重来未可知。 重新恢复势力。
三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题乌江亭
【唐】杜牧
战争的胜败是兵家 常事,难以预料,能忍 受失败和屈辱才是真正
三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菊花 题乌江亭
三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菊花
【唐】元稹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三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元稹(779年—831年), 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微之, 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元 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 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 运动,世称“元白”。
三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杜牧(803年-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 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 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三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 败 兵 家 事 不 期, 包 羞 忍 耻 是 男 儿。 江 东 子 弟 多 才 俊, 卷 土 重 来 未 可 知。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司马迁
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苏洵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三年级语文名师课程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杜牧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杜牧的《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赏析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要求:1.简单描述诗歌的前两句所叙述的事情。
2.说说这首诗和上面说选杜牧的哪首诗的风格最接近?
3.赏析诗歌的后两句,并体会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和下面两首进行比较)
相关链接
王安石:《题乌江亭》: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
古诗阅读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
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员工,我们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促进我们的快速成长,让教学工作更加科学。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如何写好呢?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题乌江亭》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史诗的方法。
3.学诗人借古抒情,忧时忧乱的情怀。
4.阅读并背诵《题乌江亭》。
教学* *掌握咏史诗的赏析方法,学习诗人借古抒怀,忧时忧乱的情怀。
教学困难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进口:亲近经典可以让你走上智慧生活的道路。
有人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懂生活;不尝唐诗,就看不懂中国诗。
今天,让我们漫步晚唐诗坛,领略杜牧史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投影)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Xi)人,唐代诗人。
杜牧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
李商隐也被称为“小杜丽”。
因为他晚年住在长安南樊川山庄,后人称他为“杜樊川”,写的是《樊川文集》。
三.重温杜牧的诗(投影)《清明》《赤壁》《江南春》《泊秦淮》《题乌江亭》小结: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善于把对国家大事和人民群众的忧虑与诗歌紧密结合起来,他的作品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第四,鉴赏史诗的步骤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面?东西?b、诗人的观点?表达的是什么词?C.诗人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老师的补充说明一般有几种:表达对历史认识的人的感受;担心现在还是伤害现在——明朝)D.写作技巧?老师补充说明:立意百花齐放:有写景抒怀、叙述历史抒怀、直接论述感受等几种思路。
技巧主要讲究它的典故,无论是自我比较还是比较等。
动词(verb的缩写)学习《题乌江亭》1.检查预习,阅读全诗(集体阅读)。
思考:这首诗背诵了什么历史?你对诗歌了解多少?提问引导澄清:咏项羽历史。
从诗题《乌江亭》和《江东多才子》这首诗中可以看出。
请同学讲一个乌江亭项羽的故事。
古诗:《题乌江亭》

●
●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
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
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
juǎn tǔ chóng lái wèi kě zhī。 卷 土 重 来未可知
●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 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 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 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 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 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 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 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 挠的意志。
“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 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令 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 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 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 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 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 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 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

杜牧《题乌江亭》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杜牧《题乌江亭》教案杜牧《题乌江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高中语文课文《题乌江亭》赏析与练习

题乌江亭杜牧(唐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知人论世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41年(会昌元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所写。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二、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三、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四、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题乌江亭》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自主学习与小组
教学目标 合作探究,了解同题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评价角度的异同
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
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所教学的班级,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民族学生,他
们在学习上比较被动,基础薄弱,课外积累相对较少, 学生学习能
这首诗包含上课的哲理,诗人在诗中明确指出,失 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遇到挫折时,如何发挥主观能 动性。除天时地利的因素外,主帅的努力乃是“卷土重 来”的关键。历代写乌江亭故事的诗作为数甚多,杜牧 的写法一反常见,他不是就历史而写历史,而是借题发 课例研究综 挥,提出“兴废由人”的历史哲学观点。此诗表现的百 述 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2.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择与设计
课前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课中进行朗读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 课后延伸活动——小组活动,拓展认识。 3.关键问题: 课前的导学案设计要简单明确,适合学生能力; 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借助媒体促进学生 思考;
能灰心,而是要百折不挠,忍辱负重,卷土重来。 但也有无力回天,力不能及的的时候,如我们把学
习目标定得太高,不切身实际,那么任我们怎么百折不 挠也是不可能卷土重来的。
(六)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杜牧、李清照的诗歌,我们收获 了人生的哲理,要百折不挠,包羞忍耻。也学习王安石 的诗歌,目标要切身实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 活拥有这样的精神,当遇到了挫折就想一想老师和你们 一起学习的《题乌江亭》。
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朗读,理解内容,还要引导 学生去理解诗中的哲理。
在选择一些同题诗歌,引导学生去赏析理解,培养 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乌江亭》这首古诗;(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乌江”、“亭子”等;(3)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学习古诗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学习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题乌江亭》这首古诗;(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3)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3)古诗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韵律和节奏的知识;(2)向学生介绍《题乌江亭》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其韵律和节奏;(2)解析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背诵与默写:(1)让学生多次朗读古诗,帮助记忆;(2)进行默写练习,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默写和问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和重点词语的掌握程度;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想象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本、图片等资源;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题乌江亭》的背景资料和解析,供学生参考;3. 创作纸张:为学生提供纸张,用于创作练习。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其他有关乌江的古诗,如《乌江渔者》、《乌江怀古》等,帮助学生了解乌江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表达感情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
认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分析法。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疑难问题。
3、比较阅读法。
通过比较,了解同题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评价角度的异同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中的项羽虽然败下阵来,可是,却得到了后人的爱戴,就象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放到《项羽本纪》,《本纪》本来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虽然项羽称帝最终功亏一篑,可是我们从中,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敬意。
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那么,历史上的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杜牧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二、诗文讲解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诗文,注意字音。
2、介绍写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
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这种鉴赏方法叫“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个别提问,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正确地对待羞耻,能忍受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江东虽小,但子弟中有很多才俊勇士,如果能率领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事情的结局也许会更好。
)三、赏析诗歌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作者抱怎样的态度?明确: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
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四、各抒己见话项羽请结合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看他们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小组讨论)明确: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要有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气概。
(总结:三个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与他们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但都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冷静的理性的思考。
这其实是咏史怀古诗里常见的一种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感情还有几种类型呢?让我门先来回忆一下过去学过的咏史怀古诗,再来总结。
)五、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大家一起回顾记忆中的咏史怀古诗:《石头城》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壮心不已,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扬州慢》——抒发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蜀相》——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题乌江亭》《乌江亭》—表达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夏日绝句》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充满爱国情怀。
2、讨论总结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感情:A、感慨盛衰无常 B、感慨国运衰微 C、抒发爱国情怀 D、评价历史是非 E、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F、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3、咏史怀古诗定义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六、鉴赏举隅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明确: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明确: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附板书:咏史抒怀怀古咏史诗情感借古讽今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杜牧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与要求1.让学生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2.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3.学习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一、导入以温习《阿房宫赋》导入课文,由此介绍作者.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
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
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研讨诗歌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题一: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明确: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2)问题二: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明确:起到烘托作用。
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
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问题三: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明确: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4)问题四: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
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
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象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5、关于题目和写作背景•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指导学生课内完成背诵。
三、过华清官绝句三首(其一)1.写作背景简介: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
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基本解读: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
(主旨)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
“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
《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
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
”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应为想象之词。
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
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
“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
“次第开”,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
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
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3.鉴赏要点: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
“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
“无人知”发人深思。
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
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结语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
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
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
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四、总结、背诵。
五、作业:按照所学的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预习《题乌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