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摘要:依赖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

关键词: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

1.引言

嗜极菌是指生活在各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微生物。极端环境的如高温、低温、高压、高酸、高碱、高盐、高渗、干旱以及含高浓度的有机溶剂、重金属或其他有毒物质的环境或高辐射环境等。凡依赖这些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1],因此不仅在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冶金、采矿、石油开采、特种酶制剂和代谢产物的生产等)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极端微生物的功能特性、生理机制、工业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各方面进行阐述。

2.极端酶

来自嗜极菌的酶称为极端酶,嗜极菌之所以能生长于超常生态环境条件下,与极端酶具有的非凡功能是分不开的。极端酶来自嗜极菌,但并非嗜极菌体内所有的酶都是极端酶。例如,嗜酸菌或嗜碱菌的细胞仍保持接近中性的内环境,其胞内酶仍属中性酶。但其胞外酶,如淀粉酶和蛋白酶等则不同,仅在极酸或极碱条件下起作用)[2]。由于适合极端酶生长的条件一般具有腐蚀性,并产生有毒物质,不能用常规发酵系统来生产,因而极端酶的分离纯化目前还限于小规模,低产量水平。

2.1极端酶的稳定因素[3]

仅有少数几种极端酶的晶体结构现已搞清楚。有关极端酶稳定因素的研究主要通过比较极端酶与相应中性酶的一级和二级结构,以及建立计算机模型来进行。1993年Rentier-Delrue小组研究了几种嗜冷酶,包括蛋白酶、脂肪酶和半乳糖苷酶,发现它们含有几个中性酶所没有的“额外”氨基酸残基。后来,Feller小组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他们建立的计算机模型表明,嗜冷蛋白酶含有大量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特别是天冬氨酸残基分子表面的个极性环状结构呈伸展状态分子内缺少离子间作用与疏水作用。这些结构特征使酶分子呈较松散状态,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从而导致酶的稳定性降低。

有关超嗜热酶的研究表明,酶的分子结构与同源的中性酶基本相同,其稳定性可能来自许多微妙的作用,包括稍长的螺旋结构,三股链组成的β-折叠结构,C和N端氨基酸残基间的离子作用以及较小的表面环等。这些因素使超嗜热酶形成非常紧密而有韧性的结构,从而有利高温条件下酶的稳定。经与余种中性蛋白的结构相比较,发现中每个氨基酸残基所含离子对数目稍多。同时,有最小的溶剂暴露表面和最大的原子包理数。但这是否稳定的决定因素尚不肯定闭。此外,有人认为超嗜热菌体内存在阻止变性的热保护剂。显然,即使胞内溶质确有稳定超嗜热酶的作用,其机制也不尽一致相同。

与中性酶相比,嗜盐酶所含的酸性氨基酸比率较高,尤其是在分子表面。这些酸性氨基酸侧链能把水分子结合到酶的分子表面,形成一个水保持层,从而阻止酶分子相互凝聚。通过建立嗜酸α-淀粉酶的计算机模型,德国Bakker的等发现,与中性酶相比,酸性氨基酸残基的代换主要发生在分子表面,因而酶的电荷密度较低可能有利防止酶在低pH条件下分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嗜碱酶也具有类似特点[4]。据日本的Imanaka等的研究,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的适宜pH为13,可能含酸性氨基酸较少,而精氨酸·赖氨酸的比例较高,因而在较高pH条件下,酶本身仍带有净电荷,从而具有稳定性。

由上述可见,有关极端酶稳定因素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尚有许多未知因素有待探索。深入研究极端酶的稳定机制,将促进极端酶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2 极端酶的应用

由于极端酶在超常条件下起作用,因而有一系列重要用途,尤其是在工业生产的极端温度、极端或有机溶剂条件下,极端酶的应用非常重要。

最典型的就是热的DNA聚合酶。它来自水生栖热菌,已被用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穆利斯因此而获得199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据日本的Nakanishi报道,固定化的嗜热蛋白酶已被用于制造天冬甜精。该酶在乙酸乙醋/水的两相介质中,催化下列反应:N-卞氧基-L-天冬氨酸+L-苯丙氨酸甲酯——>天冬甜精前体,天冬甜精的生产能力达到10吨/m3月。细菌和真菌的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胺酶等,已被广泛用于淀粉加工工业。由于嗜热酶比相应的常温酶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对酸、碱、有机溶剂等也有较好的抗性,因而嗜热及超嗜热淀粉酶在淀粉工业加工方面备受重视。目前,玉米糖浆的生产是通过中度嗜热的淀粉酶将玉米淀粉转化为高果糖浆。加工的最后一步,是在60℃由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催化葡萄糖转化为果糖。然而,果糖产量并不高。如果升高反应温度,将有利果糖产量的提高。因此,选用超嗜热的异构酶将有重要价值。

嗜碱酶主要工业用途之一是用作去污剂添加成份[5]。去污剂溶液的pH 通常为8.0-10.5。由于嗜碱酶耐碱,可用作去污剂的添加成分。Novo和Show-DenkoKK等工业公司已将嗜碱枯草芽抱杆菌的耐碱蛋白酶投入商品化生产。洗涤试验表明,去污剂中加入该耐碱蛋白酶,显著提高洗涤效率。由嗜碱枯草芽抱杆菌生产的碱性纤维素酶也用作洗涤剂的添加剂,并已品化生产。在日本,市场上的40%洗涤剂含有该酶添加剂。

其它研究表明,从深海嗜压菌分离的基因与蛋白质能适应高压条件。据此,嗜压菌及其嗜压酶可用于生产高压生物反应器,以及食品加工中的高压灭菌。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极端酶的研究发展很快,尤其是日本和欧美各国,但有关极端酶结构和功能统一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因而其广泛应用受到限制,至今只有一小部分极端酶被分离纯化,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极端酶则更少,如何更好地拓展极端酶的应用领域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就目前研究的现状来说,进一步加强对极端酶稳定机制的基础性研究,并将新的生物技术引入极端酶工程领域将是今后极端酶研究的主攻方向。

3.嗜热微生物

嗜热微生物按照耐热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类型:耐热微生物、兼性嗜热微生物、专性嗜热微生物、极端嗜热微生物和超嗜热微生物。耐热微生物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生长。兼性嗜热微生物的最高生长温度在50。65℃之间,也能在低于30℃条件下生长。专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65-70℃,不能在低于40。42℃条件下生长。极端嗜热微生物最高生长温度高于70℃,最适生长温度高于65℃,最低生长温度高于40℃。超嗜热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在80-110℃,最低生长温度在55℃左右。大部分超嗜热微生物是古生菌,但真细菌中的海栖热袍菌也属于超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生长的生态环境有深海火山喷口附近、热泉、高强度太阳辐射的土壤、岩石表面和各种堆肥等。

嗜热微生物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均有很重大的利用价值。

3.1 嗜热微生物细胞膜的组分及其耐热机制

嗜热菌细胞膜的脂双分子层中有很多结构特殊的复合类脂,主要是甘油脂肪酰二酯。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类脂中烷基链彼此间隔扩大,而极性部分作为膜的双层结构则保持整齐状态—液晶态。嗜热菌的细胞膜通常通过调节磷脂组分而维持膜的液晶态,以获得更高的熔点。嗜热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异型脂肪酸、稳定型脂肪酸和环烷型脂肪酸,而无不稳定的不饱和型脂肪酸。增加磷脂酰烷基链的长度,增加异构化支链的比率,或是增加脂肪酸饱和度都可维持膜的液晶态,从而使嗜热菌的细胞膜耐受高温。

3.2嗜热菌蛋白和嗜热酶的耐热机制

决定嗜热菌耐热性的主要机制是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在80℃以上环境中能发挥功能的酶称为嗜热酶。嗜热酶对不可逆的变性有抗性,并且在高温下(60℃-120℃)具有最佳活性,有的酶甚至在超过140℃时也能稳定一个小时以上,这样的酶在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那么,嗜热酶在高温环境中是如何保持其稳定性的呢?

3.2.1氨基酸组成与热稳定性

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一直被认为与热稳定性有关,但嗜热酶中并不存在

与高温下酶活性有关的新氨基酸。一般认为由于Ala易于螺旋结构的形成,因此嗜热酶中常发生Gly →Ala的取代;Pro由于其结构熵比其他氨基酸小而更易折叠,且一旦折叠则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解折叠,这样在不影响其高级结构的前提下,Pro的替代可以提高整个蛋白质分子的热稳定性。带电氨基酸如Arg、Asp、His、Glu和Lys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的构象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rg的几个性质表明其能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Arg比带同样电荷的氨基酸有更大的侧链,侧链所提供的疏水作用及离子间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蛋白质的热稳定性;Arg的δ-胍基比Lys的氨基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有利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Arg的pKa(约为12)比Lys的pKa(11.1)高了1个单位,Arg在高温下容易保持离子对和净的正电荷(温度升高pKa下降)。因此嗜热酶中Arg出现的频率较高。在α-螺旋中,具有β支链的氨基酸(Val、Ile、Thr)产生较大的构象张力而不利于螺旋的稳定,所以这些不稳定氨基酸在嗜热酶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已知Asn和Gln是热敏感的氨基酸,因为它们在高温下容易脱氨,因此嗜热蛋白中Asn和Gln出现的频率较低[6]。

3.2.2氢键

氢键不仅发生在多肽链分子内部或分子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肽链分子和周围的亲水基质之间。Vogt等证明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和氢键的数量呈正相关。Suvd等比较了BLA(B.licheniform is a2amylase)和BSTA(B.stearotherm ophilua2amylase)(BLA比BSTA的热稳定性好)的结构,发现BSTA中少了9个氢键,需要多耗费1kcal/mol的能量才能使其稳定。Eijsink等发现来自B.stearothermophilus的中性蛋白酶如果Ala170被Ser所替代其热稳定性增加了0.7℃因为Ser170可参与内部一个氢键的形成。Tanne等观察到32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热稳定性和带电基团中性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数量呈正相关,并指出这些氢键比盐桥和中性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更有利, Shirley研究了氢键对RNase T1稳定性的影响。RNase T1含有8个氢键,氢键的平均长度为2.95。这些氢键能为RNase T1构象的稳定提供110kcal/mol 的能量,个别的氢键可以提供1.3kcal/mol的能量。因为氢键的鉴定高度依赖于原子间的距离,而许多嗜热蛋白的晶体结构还没有测定或测定结构的分辨率不够高,通过结构分析研究氢键对结构稳定性的作用还不能提供明确的答

案。

3.2.3离子对[7]

离子对被认为是蛋白质折叠的重要稳定因子。经计算T4溶菌酶中每个离子对可提供3-5kcal/mol的能量使结构稳定。T.Maritima GDH中引入了涉及16个氨基酸残基、类似P.furiosus GDH中由18个离子对组成的网

络,结果突变酶的稳定性比野生酶有所提高。

3.2.4亚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亚寡聚体化

日益增多的资料显示嗜热酶比嗜温酶更倾向于寡聚体形式存在表1。研究表明,与E.coli的3-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相比,来自Thermus thermophilus 的3-异丙基苹果酸脱氢酶具有一个更疏水的表面,这样就使得其倾向于形成寡聚体,寡聚体的形成使得疏水的表面埋藏在分子的内部而实现稳定。SDM 实验也表明存在于亚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使得二聚体更稳定。T.thermophilus的延长因子EF2Ts二聚体之间界面上的一个疏水核心的突变表明该疏水核心与二聚体的聚合有关,而二聚体的形成对该酶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表1 嗜热酶和嗜温酶的亚基数的差异

来源酶嗜热菌亚基数嗜温菌亚基数Pyrococcus woesei 磷酸甘油酸激酶 2 1 Methanoghem usfervidus 磷酸甘油酸激酶 2

Pyrococcus furiosus 葡萄糖苷酶 4 1

Sulfolobussolfataricus 葡萄糖苷酶 4

Thernotogamaritima 葡萄糖苷酶 2

T.matitima 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 2 1

T.maritima 二氢叶酸还原酶1或2 1

2 1

T.maritima 磷酸核糖邻氨基苯甲

酸异构酶

3.2.5二硫键

根据计算机分析、蛋白质结构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嗜热蛋白质中二硫键是热稳定的机制之一。在已知三维结构的嗜热蛋白质中,

有很多是通过二硫键将亚基连接起来形成多聚体的。Daniel等也检测到了P.aerophilum中存在丰富的含二硫键的蛋白[8]。研究表明P.aerophilum细胞中47%的半胱氨酸是形成二硫键的,而在E.coli中只有8%。同源蛋白的序列分析表明很多蛋白中大多数的半胱氨酸不是保守的,这意味着这些半胱氨酸与活性中心无关,只是与结构有关。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及应用 摘要:依赖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 关键词: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 1.引言 嗜极菌是指生活在各种极端恶劣环境下的微生物。极端环境的如高温、低温、高压、高酸、高碱、高盐、高渗、干旱以及含高浓度的有机溶剂、重金属或其他有毒物质的环境或高辐射环境等。凡依赖这些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繁殖的微生物,称为嗜极菌或极端微生物,极端微生物的类型有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其细胞中的DNA、RNA、蛋白质、脂类和多糖成分,以及其代谢途径、基因表达、抗逆性机制等都与一般生物不同[1],因此不仅在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冶金、采矿、石油开采、特种酶制剂和代谢产物的生产等)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近年来倍受各国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就极端微生物的功能特性、生理机制、工业应用及研究进展等各方面进行阐述。 2.极端酶 来自嗜极菌的酶称为极端酶,嗜极菌之所以能生长于超常生态环境条件下,与极端酶具有的非凡功能是分不开的。极端酶来自嗜极菌,但并非嗜极菌体内所有的酶都是极端酶。例如,嗜酸菌或嗜碱菌的细胞仍保持接近中性的内环境,其胞内酶仍属中性酶。但其胞外酶,如淀粉酶和蛋白酶等则不同,仅在极酸或极碱条件下起作用)[2]。由于适合极端酶生长的条件一般具有腐蚀性,并产生有毒物质,不能用常规发酵系统来生产,因而极端酶的分离纯化目前还限于小规模,低产量水平。

微生物学(朱军)中英文版期末考试及考研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指一般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成 2.分类:①原核:细菌,放射菌,蓝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的特点:①小(体积微小)微米级:光学镜纳米级:电子镜 ②简(结构)单细胞,简单多细胞,非细胞③低(进化地位低)原核,真核,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4.发展史:①史前期(朦胧阶段)②发展期(形态描述阶段)③初创期(生理研究阶段)④奠基期(生化研究阶段)⑤发展期(分子生物学阶段) 5.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医疗保健、工业、农业、生产、环保 ①与工业的关系:a.食物罐藏防腐 b.酿造工作 c.纯种厌氧发酵的建立 d.液体的深层通气搅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创建 f.代谢调控发酵技术 ②与农业大作用:a.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技术 b.以菌增肥效和以菌促长的微生物增产技术 c.以菌作饲料和以菌当蔬菜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 d.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 ③与环保的关系:a.促进许多重大问题的突破 b.促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来源和技术之一 c.刺进经典遗传学发展为分子遗传学 d.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6.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快,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细胞的形态可分为三类: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95%乙醇脱色0.5min→番红复染1min 阳性菌(G+)→紫色阴性菌(G-)→红色 4.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肽聚糖单体、网状结构; 5.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6.磷壁酸:占40%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成分七主链由数十个磷壁酸苷油或磷壁酸核糖醇组成有的还有D-Ala和还原糖所组成的侧链 7.磷壁酸的特点:①通过分子上的大量负电荷浓缩细胞周围的Mg2+,以提高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的活力②储藏元素③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④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因而可用于菌种鉴定⑤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并有抗补体(一种酶)的作用 8.外壁层:位于肽聚糖层的外部,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 9.脂多糖(Lps)的功能:①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②与磷壁酸相似,吸附二阶阳离子以提高这些离子在细胞表面浓度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

列举五种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及其应用 所谓极端环境是指高低温环境,高盐环境,高酸,高碱环境,高酸热环境,高压环境,还有其他特定环境如油田、矿山、火山地、沙漠的干旱地带、地下的厌气环境、原子炉等高放射能环境、高卤环境以及低营养环境等。能够在这些具有强烈限制性因子的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微生物,一般统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 【1.极端嗜盐菌】人们发现在高浓度盐环境中,存在许多抗高渗压的微生物。我国从新疆和内蒙古的盐碱湖中分离出了一些极端耐盐菌。它们竟能在含0—15%Nacl的环境中生长。有些菌株可以在含5%—25%Nacl范围中生长。极端嗜盐微生物中唯一的真细菌是光合微生物的外硫红螺菌属;唯一的真核嗜盐微生物是杜氏藻类。微生物学家琼纳斯克在含盐量高达36%盐液中发现一种微生物,命名为Halophiles。还有地中海嗜盐杆菌等 应用:第一,医药工业:西班牙学者报道地中海嗜盐杆菌在高浓度NaCl介质中生长,聚B-羟基丁酸积累达细胞干重的45%,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PHB能用于医学领域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开发,如人造骨骼支架、药物微球体、外科手术以及裹伤用品等。此外,目前发现有些嗜盐菌素对去盐作用不敏感,所以可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领域,筛选抑菌谱广、性质稳定的嗜盐菌素,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环境生物治理:嗜盐碱放线菌Nocardioidessp. M6能快速降解污染物2,4,6-三氯酚可应用于环境治理,利用其嗜盐特性除去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还可用于开发盐碱地等。由于bR蛋白具有质子泵作用,在未来的太阳能利用技术设备中,还可用作海水淡化和研制天然的太阳能电池。 【2.极端嗜碱菌】多生活在盐碱湖和盐池中,生活环境PH值可达11.5以上,最适PH值8

微生物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 1、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全部是重点** 三型八大类特点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和朊粒无细胞结构,结构最简单,体积最微小,能通过滤菌器; 单一核酸; 活细胞内寄生。 自我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 体、支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体 仅有原始核; 缺乏完整细胞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虫细胞核分化程度较高;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有多种完整细胞器。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3、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外毒素) 4、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由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双层(磷脂)、脂蛋白) 5、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菌无。是溶菌酶、青霉素作用部位) 6、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核质(染色体)、质粒(存在于胞质,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转位因子 7、细菌特殊结构:荚膜(保护,致病,抗原性,鉴别)、芽胞、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粘附,致病性;性菌毛—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L型(细胞壁缺陷)菌落:①“油煎蛋”(荷包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 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型菌落)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高渗环境生长。(环丙沙星)

9、自营菌:以无机物为原料;异营菌(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机物为原料),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10、细菌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在对数期以几何级数增长 12、细菌分类(伯杰)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分类单位)。 13、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是: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14、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15、血清学诊断时,一般要在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清标本2~3份检查,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才有价值。 16、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17、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染色(媒染)→(脱色)→(复染,使脱色菌体着色)。 18、胃部细菌喜酸,肠道细菌喜碱 19、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影响检出率,所以,使用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20、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21、痰标本:血平板、中国蓝/麦康凯、巧克力平板作分离。 22、中国蓝/麦康凯用于筛选G-杆菌; 23、含杆菌肽的巧克力平板(含有V和X因子)用于筛选嗜血杆菌 24、连续划线分离法:杂菌不多的标本。 分区划线分离法: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25、斜面接种法: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26、倾注平板法:牛乳、饮水和尿液细菌计数 27、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微生物学课程复习大纲(2010)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大纲(生工专业)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基本类群及特点。 2.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主要任务。 3.了解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4.谈谈列文虎克、路易氏·巴斯德与柯赫对人类的贡献。 5.简述发酵食品倍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 1.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类型,重点掌握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中主要类型的 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特征。 2.食品上常见的有益细菌有哪些?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如何?举出3种利用细菌生产的发酵食品来(生活中你已经接触到的)。 3.食品上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有哪些?根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谈谈其对食品的危害。 4.食品上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哪些?根据已有知识谈谈其中的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对食品的利与弊。芽孢杆菌对食品的利与弊。 5.食品上常见的酵母菌有哪些?不同属各自具有哪些典型的生理特点? 6.食品上常见的霉菌有哪些?它们有何典型的形态和生理学特征?谈谈它们在食品工业中的利与弊。 第三章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1.食品污染、食品污染的类型、常见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2.了解土壤、水及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 3.掌握微生物消长的概念,了解食品中微生物消长的一般规律。根据已有知识,结合一个实例分析分析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消长情况。 4.简述如何控制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第四章微生物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 1.食品腐败变质概念。食品的腐败、酸败、发酵各指的是什么?举出引起食品发生此类变质的微生物1-2个例子。 2.了解引起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3.何为食品的水分活性值(A W)?通常食品的A W范围在多少?细菌、酵母菌及霉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绪论 1.非细胞型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点是( C ) A.必须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C.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够增殖 D.结构中缺少RNA或者 DNA 2.以下哪种病原体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 )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螺旋体 3.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中不包括(A) A.线粒体 B.DNA C.核糖体 D.RNA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有( AC) A.细胞核内有核仁 B.细胞器中缺少线粒体 C.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 D.紫外线照射不能破坏其DNA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较不同处在于( AB)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以肽聚糖为主 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糖体结构与真核微生物不同 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有生命的细胞体内增殖 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会被毒性噬菌体感染而裂解 6.非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以下哪些疾病( AD) A.乙型脑炎 B.风湿性心脏病 C.沙眼 D.流行性感冒 7.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8.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9.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见而必须应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类微小生物。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是其优点是( D ) A.可将细菌放大900 至 1000 倍 B.可在镜下观察到细菌的包涵体 C.油液可以固定细菌的游走范围 D.油镜下视野亮度比普通镜头高 2.青霉素可用来杀灭病原菌,但对动物细胞无毒性( 除可能引起过敏外 ) 的原因是 ( D ) A.青

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极端温度微生物生存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淼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摘要:极端温度微生物是生物对极冷与极热环境适应的特殊种类,研究微生物对于极端温度环境的生存机理对探索生命的起源、微生物的育种及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大致介绍了嗜热微生物、嗜冷菌和耐冷菌的生物类群,阐述了微生物在面临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机理多样性,总结其在环境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旨在综合对比这两类极端微生物的生存机理和实际生产生活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极端环境;生存机理;环境应用 极端微生物(extreme microorganism)是指一般生物无法生存的极端环境中(高温、寒冷、高盐、高压、高辐射等)能够正常生存的微生物群体的统称。一般把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叫嗜热菌(thermophiles),包括一些细菌及古细菌。他们广泛分布在草堆、厩肥、温泉、火山地及海底火山附近等处。普通耐热菌的最高生长温度在45℃-55℃之间,低于30℃也能生长,而超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可达80℃-110℃,最低生长温度也在55℃左右。同时,在地球这个大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广泛的低温环境。如占地球表面14%的两极地区及海洋深处(90%的海水其平均温度为5℃或更低)等[1],在这些特殊环境中生活着一类微生物即低温微生物(halophilic microorganism)。 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环境都会对生物膜结构以及蛋白质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了解高温微生物与低温微生物的生存机理,有助于人们开展深一层次的蛋白与膜分子结构研究。本文在目前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就高温微生物与低温微生物的生存机理以及在环境应用的最新进展做一简要对比综述,为进 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高温微生物概述 通常把最适生长温度高于45℃的微生物称 为嗜热菌。嗜热菌并非单一的菌属或菌群, 其中有些嗜热细菌,其同届菌中皆为嗜热 菌,如红色嗜热杆菌(Rhodothermus)、嗜 热好氧杆菌(Thermoaerobium)、嗜热厌氧 杆菌(Thermoanaerobaeterium)、球杆菌(Sphaembaeter)等,也有高温菌及中温菌 并存的菌属,如芽孢杆菌、奇异球菌(Deincooccus)、假黄色单胞菌(Pseudoxanthomonas)等。嗜热菌按其生 长的耐热程度不同可分为5类(表1)[2]。目 前,对嗜热菌的耐热性主要从细胞壁的结 构、类脂的敏感性、DNA结构的稳定性以及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表1 嗜热菌的分类/℃ Tab.1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rmophiles /℃ 分类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的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物的细胞质就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的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的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的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 毛国林 (遵义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极端条件下微生物的特点以及其存在类型,综述了其对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意义。 【关键词】极端微生物; 随着地球年龄不断增大,其进化的过程不断纷繁复杂,人类的不断探究索取,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环境污染也变得严重,所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而极端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在亦使得解决环境污染变得轻松。也越来越被重视。 1 极端微生物的主要类型 当然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是指在极端环境下能够正常存在并生存下去的微生物群体的统称。所谓的极端环境是对生物生长限制因子的环境,通常是指ph在4以下或者9以上,温度在45°c以上或者20°c以下,盐浓度在10%以上,诸如高、低温,高碱,高毒,高压,高渗,强干旱或者高辐射的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般生物都无法生存。 1.1 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按照耐热程度的不同是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耐热微生物、兼性嗜热微生物、专性嗜热微生物、极端嗜热微生物和超嗜热微生物。耐热微生物45度到55度之间生存,低于30度有时也可以生长。兼性嗜热微生物最高的生长温度为50度到65度间,有时也能在低于30度条件下生长。而专性嗜热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65度到70度,不能低于40度。极端嗜热微生物最高生长温度高于70度,最适温度高于40度。超嗜热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在80到110-度,最低生长温度在55度左右。并且大部分超嗜热微生物是古生菌,但是真细菌中的海栖热袍菌也属于超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多为火山口附近,或者热泉,高太阳辐射的土壤附近,有些嗜热微生物甚至能生活在110度以上的高温中,但其在较低的温度中就停止生长。 1.2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26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和物品的操作方法称为()。 27 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粪便)的接种通常采用()接种法。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将会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过程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微生物资源,放线菌,开发,利用 1.引言 当今,人类的工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其特点必然要导致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人类又要求不停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要涉及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1]。 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核心是在于利用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微生物活性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普通环境中的微生物,因此从普通环境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基因有很大的可能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通过寻找新的基因来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基于该思路,稀有放线菌、海洋微生物、极端 环境微生物等过去很少触及的微生物资源已越来越受重视[2]。 2.微生物资源 2.1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据估计, 每克土壤样品中可含有高达1000种

不同的微生物[3], 这些微生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包括酶与次生代谢产物两部分) , 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抓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家、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开发出来的; 基因工程中各种工具酶几乎都来自多种不同的微生物[4] 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迄今为止我们所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70000多种、细菌5000多种、放线菌3000多种。而这些人类所知道的微生物估计仅占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不到10%,而被利用的还不到1%。 微生物具有很快的生长繁殖速度,有的细菌的时代时间仅仅20分钟,而且微生物可以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大规模培养,并且几乎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相比于动、植物品种遗传基因结构,微生物的基因组小得多,基因拷贝数比较少,比较容易进行基因操作,微生物改良易于操作,改造性能、提高产率相对容易。 微生物资源丰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会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部分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造成严重的环境的恶化和污染问题,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并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如原始森林开发成旅游区等现象,造成的天然微生物的破坏,使得许多在该类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之前就悄悄灭绝了[1]。 微生物资源是新抗菌剂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即使采用先进的方法, 绝大部分微生物也仍然不可培养、只能用分子指纹图谱来描述[5]。 2.2稀有放线菌 目前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来自链霉菌,所以从链霉菌中发现性的活性物质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已从部分稀有放线菌代谢产物中得到许多已经临床应用的重要活性物质, 如红霉素B、利福霉素、庆大霉素、其它放线菌素类、安莎类、肽类、酶抑制剂等活性物质。 尽管新的种、属不断被发现, 但据估计, 目前分离到的放线菌种类, 仅为实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检验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与检验》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2.肥达反应 3.内基小体 4. 噬菌体: 5.血浆凝固酶 6.败血症 7.灭菌 8.药物敏感试验 9.外 - 斐氏试验 10.L 型细菌 11.菌群失调: 12.微生物 13.细菌 14.最小抑菌浓度 15.菌落 16.汹涌发酵 17.无菌操作 18.流感杆菌“卫星现象” 19.培养基 20.包涵体 21.正常菌群 22. 内毒素 23. 干扰现象: 24.菌血症 25菌丝: 二.填空题 1 L 型细菌是指()。 2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3 细菌 H-O 变异是指()。 4 药敏试验所用标准培养基是,所用菌液相当于()个细菌/ ml ,细菌接种采用()划线接种法。 5 细菌致病因素包括()、()和()。 6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包括()、()、()和()四种类型。 7 不染色标本检查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 8 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关键步骤是()。 9 有动力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是穿刺接种线(),无动力细菌穿刺接种线()。 10 糖发酵试验用于观察细菌分解糖是否产()和()。 11 靛基质试验的原理为,细菌产生的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而生成(),此代谢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生成()。 12 链球菌根据溶血现象分为()、()和()三种类型。 13 葡萄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链球菌触酶试验结果为()性。 14 呈现脐窝状菌落的球菌是()。 15 抗 O 试验是测定病人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用于风湿热等疾病的辅助诊断。 16 血平板上呈现草绿色溶血环的病原性球菌是()和()。 17 IMViC 试验包括()、()、()和()四项试验。 18 分解乳糖的细菌在肠道选择平板上呈现()菌落,不分解乳糖则为()菌落。 19 KIA 斜面红色表明,底层黄色、有气泡表明()、(),有黑色沉淀表明()试验阳性 20 霍乱弧菌生物型包括()和()。 21 AIDS 的传染源是()和(),传播途径主要有(),()和()。 22 真菌菌落有()、()和()三种。 23 病毒培养方法有()、()和()。 24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和()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 25 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三型,其中容易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是其中的()型。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的定义https://www.360docs.net/doc/0696120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现代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其面目的生物。它们既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蓝细菌等原核微生物,也包括酵母菌、酶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等真核微生物,还包括非细胞型的病毒和类病毐。因此,“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特点 (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生物的大小用微米来量度,如细菌的:儿微米至几微米;病毐小于0.2um,酵母菌为几微米至十几微米,原生动物为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总之,它们都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由于微生物极微小、极轻,易随灰尘飞扬,因此它们分布在江河湖海、高山、寒冷的雪地、空气、人和动植物体内外以及污水、淤泥、废物堆中目前已确定的微生物种类只有10万种左右,其中细菌、放线菌约约1500种。近些年来,由于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微生物新种类的发现速度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地球、微生物的中水回用分布可以说是无孔不人,无远不达。微生物只怕“火”,地球上除了火山的中心区域外,从生物圈、岩石、土壤圈、水圈直至大气圈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足迹。 (二)代谢强度大、代谢类塑多样由于微生物形体微小,表面积大,有利于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和加强新陈代谢。利用这一特性’可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迅速地降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极其多样,其“食谱”之广是任何生物都不能相比的。凡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分解。在废水处理中,很容易找到用于处理各种污染物质的微生物菌种。 (三)繁殖快在生物界中,微牛物具有最高的繁殖速度。尤其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的细菌,其速度更是惊人。在适宜的环境中,微生物繁殖一代的时间很短.快的只有20min,慢的也不过几小时(专性厌氧菌繁殖速度慢些》。据此,人们能很快地理废水中污染物质的微生物加以繁殖(培菌〉,使之达到所需的数量。 (四)数量多由于微生物的营养食谱极广,生长繁殖速度快,代谢强度大,因此,凡有微生物生存的地方’它们通常都拥有巨大的数量。 (五)易变异微牛物的个体一般呈单细胞或接近于单细胞,它们通常都是单倍体,由于大多数微生物为无性繁殖,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微生物具有易变异的特点。在污水处理中,随着水质的不同,出现的微生物种类、数最有明显差异。当环境变化时,微生物会废水处理批死亡,但存活下来的微生物往往会发生结构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变异,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利用微生物易变异的特点,在环境保护中的废水生物处理时可进行活性污泥驯化。此外,选育特定的微生物,以分解难降解有机物等工作,也是这一特点的实际应用。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猪链球菌的微生物学特性

猪链球菌及猪链球菌病 陆承平姚火春杨汉春 (一)猪链球菌的微生物学特性 链球菌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分布甚广,水、尘埃、动物体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乳汁等都有存在,有些是非致病菌,有些构成人和动物的正常菌群,有些可致人或动物的各种化脓性疾病、肺炎、乳腺炎、败血症等。 分类目前链球菌属共有30多种,比较常见的有10余种(表)。此外,还可根据抗原构造、溶血特征分类。 根据抗原结构分类链球菌的抗原构造比较复杂,包括属特异、群特异及型特异三种抗原。 核蛋白抗原,属特异抗原,又称P抗原,并与葡萄球菌属有交叉。 群特异性抗原,又称C抗原,是存在于链球菌细胞壁中的多糖成分,其抗原决定簇为氨基糖类,例如A群链球菌是鼠李糖N乙酰葡糖胺,C群为鼠李糖N乙酰半乳糖胺,而F群则为葡萄糖-N-乙酰半乳糖胺。兰氏(Lancefield)分类即以此为基础,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目前已确定20个血清群(表15-4)。不过有的分离株往往不能定型。 过去列入D群和Q群的链球菌的某些成员,现划入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如粪肠球菌、屎肠球菌(E. faecium)、坚韧肠球菌(E. durans)、禽肠球菌等。N群的乳酸链球菌现划入乳球

菌属,改名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表与兽医学及医学有关的链球菌 牛、绵羊、山羊慢性乳腺炎乳腺管 B 无乳链球菌 γ) 人及犬新生儿(犬)败血症母体阴道 猪、牛各种化脓 犬、禽 马链球菌马亚种β马马腺疫、乳腺炎及出血性紫癜马扁桃体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β马乳腺炎、流产、继发性肺炎阴道及皮肤 牛子宫炎及乳腺炎 猪败血症、关节炎母猪粘膜及皮肤 禽败血症、心内膜炎 绵羊、山羊败血症扁桃体 羔羊心包炎及肺炎 屎肠球菌α,γ多种动物机会感染,如牛、鸡腹泻,牛乳腺炎多种动物肠道类马链球菌α多种动物机会感染多种动物肠道 S(D) 猪链球菌1型α(β)猪(2至4周)扁桃体及鼻腔 肺炎链球菌α人及灵长类肺炎,败血症及脑膜炎上呼吸道 豚鼠、某些品系 肺炎 大鼠 海豚链球菌β鱼师、虹鳟等突眼、体表坏死性溃疡、脑膜炎、败血症某些鱼类 猪链球菌(S.suis) 根据荚膜抗原的差异,猪链球菌有35个血清型(1~34及1/2)及相当数量无法定型的菌株。是猪的重要致病菌,并可感染人而致死,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部、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遗传、进化,以及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是研究与医学和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学科,目的是控制和消灭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保证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4.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 5.?原生质体protoplast:细菌变成为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 6.原生质球spheroplast:源于革兰阴性菌的L型。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可内陷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是部分胞膜折叠形成的泡囊状、管状或薄层状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方能看到。 8.?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是小的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9.芽孢:很多革兰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原型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殊抵抗力的休眠结构。 10.热原质pyrogen: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的物质。 11.?噬菌体bacteriophage or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噬菌体的DNA不仅随着它的感染可在宿主菌之间及宿主菌与噬菌体之间传播,而且还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12.?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se:为感染宿主后,能在宿主菌细胞内独立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13.溶源性细菌lysogenic:染色体上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4.溶原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se:为感染宿主菌后,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或像质粒存在于细胞之中,随细菌的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的噬菌体。15.转座子transposon,Tn: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细菌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DNA序列。 16.突变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传于后代。 17.?转化transformation:是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18.?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19.?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后者获得新的性状。 20.?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是侵入细菌的噬菌体在溶原期可以前噬菌体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