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村一品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调研报告
谷脚镇茶香村“一村一品”刺梨产业发展助民增收调研报告

谷脚镇茶香村“一村一品”刺梨产业发展助民增收调研报告茶香村位于谷脚镇北部,坐落于千洗公路旁,距镇政府17公里,距贵阳市3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共167户657人,劳动力307人,属省二级贫困村。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玉米,经济作物是刺梨,2010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
茶香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我县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是缺水较严重的村,水田较少、旱地较多。
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该村95%的旱地均已种植刺梨,面积达3500亩,绵延数十里,称为“十里刺梨沟”,年产鲜刺梨400万斤。
农户通过刺梨产业发展脱离了贫困,正向小康迈进,刺梨已成为茶香村的支柱产业,二〇〇〇年以前茶香村属于谷脚镇边远贫困村,在党委政府及林业部门的关心下,根据本地区的地理优势,进行产业调整。
通过试种刺梨后,改种科技刺梨3000余亩,在正常年平均每亩1000斤以上,亩产收入在2000元以上。
贵阳、安顺、遵义、水城、贵定、广东和其他地方的刺梨商纷纷到茶香村采购香脆的“维C王”鲜果。
同时,龙里县政府也高度重视茶香村的刺梨产业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刺梨深加工生产线;同时加强项目资金支持,扩大刺梨种植面积,推行规范化种植和引进科学化管理方式,全力推进该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对外宣传也取得了成效,自2009年以来,龙里县政府以“多彩贵州”龙里生态“十里刺梨沟赏花游”为主题,开展刺梨节系列活动,促进了乡村生态观光旅游,为加大力度向全省、全国宣传茶香刺梨和旅游资源,让社会更多了解了茶香、关注茶香,为开发茶香搭建了一个平台。
通过这几年产业结构调整,茶香人的温饱问题已解决,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茶香村已成为贵州刺梨产量和集中连片种植基地,刺梨已成为茶香村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
随着刺梨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茶香村现已成立乡村刺梨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和茶香刺梨专业合作社等,主要开发及打造本村刺梨产品:刺梨汁、刺梨保健茶、刺梨果脯、刺梨干片、刺梨酒等。
2022年我县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总结

2022年我县发展“一村一品”情况总结2022年我县大力推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通过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加快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以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县在“一村一品”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探索“一村一品”定位我们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要,结合当地村庄特色和传统手工艺业等因素,确定了不同的“一村一品”发展方向。
比如,以大蒜为特色的扁都镇、以茶叶为特色的河马镇、以苗木花卉为特色的塘坊镇等等。
明确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确保了后续发展的方向性和协调性。
二、创新“一村一品”组织管理模式我们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企业引领、市场牵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由政府主导,设立“一村一品”办公室全面负责方案制定、产业布局、资金筹措、商品推广等工作,成立村级合作社,由村干部和农民代表组成理事会,股份化管理,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合作协议,实现农产品的统一销售和配送。
三、落实“一村一品”精准扶贫我们在推行“一村一品”发展的同时,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通过培训技能、帮扶就业、提高收入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积极组织资金,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带动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通过“一村一品”带动贫困户脱贫84户、150人,大力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
四、强化宣传推广我们在推行“一村一品”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宣传推广,打响特色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利用网络、电视、微信等渠道推广,引导市民有效认知和重视当地特色农产品,提高市场需求,增强拉动力和带动力。
五、注重产业发展效益我们始终把产业效益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
我们采取优惠补贴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包装,完善产业链,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增收意识。
以茶业规模化发展为例,该镇累计培训村民2500余人次,对10个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茶产业协会,推出了多个高端产品,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关于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日前,××农办就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组织人员到××乡镇进行调研,就加快发展××县“一村一品”作了些探索与思考。
一、现状××县“一村一品”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洪湖(刘垦)、中童生猪,马荃山地土鸡,刘垦花生,锦江灌田杨梅,洪湖苗木花卉,杨溪大塘葡萄等一批专业乡(镇)和特色村,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今年,××县洪湖路底姜家村、锦江灌田村、马荃金庄村等12个村被列为省“一村一品”示范点;灌田杨梅基地、倪夏甘蔗基地、金庄山地土鸡基地被确定为鹰潭市十大“一村一品”重点示范基地。
(二)启示近年来,××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五化”要求,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调查情况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1.挖掘本地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础。
几年来,××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传统特色产品,涌现出洪湖(刘垦)花生基地1.2万亩,潢溪倪夏、金墩等村700余户种植甘蔗面积1500余亩,锦江民主等村商品蔬菜种植面积7000余亩,洪湖、杨溪的西瓜种植等专业村组。
2.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1年××县引进杭州蓝天园林公司在洪湖开发万亩苗木花卉基地核心区。
几年来,在其示范带动下,洪湖周边地区先后涌现出新湖苗木花卉等专业村,基地总面积达8000余亩。
去冬今春,引进浙江永康客商在杨溪乡大塘村开发优质葡萄基地400亩,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葡萄种植的积极性,预计明年基地面积可达1000余亩,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可望在三年内发展到万亩以上规模。
3.积极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有效方法。
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

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厚积薄发在那绿色的小山村马峪乡西迎南风村“一村一品”调研报告近年来,清徐县马峪乡西迎南风村把发展葡萄种植、葡萄采摘和休闲观光旅游作为该村“一村一品”的主攻方向,依托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西迎南风村位于清徐县马峪乡西白石沟中段的葡萄主产区,距县城6公里,全村有110户,300余人口,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为葡果种植,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12700元。
马峪乡是清徐葡萄的主产区,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葡萄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素有“葡萄之乡”美称。
以马峪为主产区的清徐葡萄早在解放初期就同新疆吐鲁番、河北宣化、安徽萧县被列为全国四大葡萄产区。
西迎南风村处于马峪乡葡萄种植的核心区域,尤其葡峰山庄一带,地处东经1113011230,北纬3738,属于全球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带。
马峪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xx多年前的汉朝,有着深厚的葡萄文化底蕴。
历史上当地群众中就流传有“马峪有葡萄,相传至汉朝”的说法。
西迎南风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总数2577小时,日照率达到58%,无霜期达118天,年平均降水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0℃,符合葡萄生产所需的水分、光照。
二、几点做法1、政府引导,科学规划马峪乡党委、政府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在西迎南风村大力扶持葡萄种植产业,及时制定了《马峪乡发展都市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实施意见》、《马峪乡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奖励办法》等方案。
对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一村一品”方面成绩显著的村和个人给予重奖。
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带领下,西迎南风村的葡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亩,年产优质葡萄300多万公斤。
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标题:发展“一村一品”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一村一品”项目,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告旨在对“一村一品”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1.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2. 数据来源:调研对象为多个地区的农村,获取的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
同时,收集了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等参考资料。
三、发展现状1. 不同地区的“一村一品”项目开展情况差异较大。
有些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湖南省宁乡市的油茶产业,而有些地方项目发展缓慢。
2. 乡村资源丰富,但未得到有效利用。
很多农村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农产品资源,但因缺乏专业规划和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3. 缺乏市场定位和品牌营销。
部分“一村一品”项目在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资金问题。
一些农村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导致投入不足,影响项目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2. 人才问题。
农村缺乏专业人才,限制了项目的规模和质量。
3. 市场需求问题。
市场需求快速变化,项目可能无法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开发新产品满足需求。
4. 市场营销问题。
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营销策略,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够。
五、建议与措施1. 政府支持。
加大对“一村一品”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项目发展,提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专业培训与人才引进。
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增强项目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能力。
3. 市场调研与品牌建设。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确定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4. 项目合作与创新。
鼓励不同地区的“一村一品”项目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优化产品结构。
发展一村一品 实现共同富裕(调查报告)

发展一村一品实现共同富裕(调查报告)发展一村一品实现共同富裕——**乡大棚蔬菜生产调查大棚是设施农业的一种。
我国最早起源于东北地区,山东省寿光市发展最快,效益最好。
我县“九五”期间实施农业调产战略,开始发展大棚。
大棚是通称,有后墙的叫温室,无后墙的称大棚或大拱棚。
一、目前我乡大棚发展情况**乡15个行政村,4092户,16104口人,耕地34956亩。
在农业调产中,我们针对西片企业少,土地平坦,水利条件较好的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大棚生产,形成了以东李为中心,辐射北李、柴王、北小张、南小张等村的大棚黄瓜生产。
目前,全乡拥有大棚800余座,年产黄瓜3200万斤,年纯收入800万元,受益区群众人均蔬菜纯收入1400元,大棚成了我乡西片纯农业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乡东李村93户,371口人,耕地1047亩。
1993年开始发展温室生产,1997年开始建大棚,目前全村拥有大棚360座,户均4座,靠大棚种植黄瓜,XX年人均收入6000元。
村民王怀珠XX年投资10万元建15个大棚,当年收回投资,今年纯收入万元。
在大棚发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在数量上以规模化争取规模效益,一方面在原寿光技术员指导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既提高产量,又提高品质。
仅东李村淡季日产黄瓜万公斤,旺季可达5万公斤,产品占领了临汾、襄汾、河津、侯马等市场,东李的黄瓜不仅左右着襄汾,而且左右着临汾市场价格。
从XX年到XX年,全乡大棚发展势头良好,不断增加,明年有望再增加500座,发展到1300座,大棚将成为我乡的一个主导产业。
虽然大棚势头较好,群众积极性高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乡政府的服务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规模还偏小,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还不强;三是品种比较单一;四是缺乏一定规模的交易场所。
二、大棚经济效益分析建设一亩大棚,一般按宽米、长53米建设。
固定投资主要是水泥柱、竹杆和钢丝,需投资2700元,生产投资主要是棚膜、地膜、种子、鸡粪、底肥、农药和浇水等,需4300元,第一年投资需7000元。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5篇】

农民增收调研报告【5篇】农民增收调研报告(精选5篇)农民增收调研报告篇1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根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
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
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
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
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
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
人均纯收构成;全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20xx年村级人均纯收估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
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
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一村一品调查报告范文

一村一品调查报告范文一、调查背景一村一品是农村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黄家村特色玉米为例,进行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
通过对黄家村特色玉米的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调研,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参考。
二、黄家村特色玉米发展现状1.种植规模黄家村位于盐池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
近年来,黄家村积极推进特色玉米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目前,黄家村特色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品种选择黄家村特色玉米品种以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为主,如“盐池一号”、“盐池二号”等。
这些品种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品质优良,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
3.生产技术黄家村特色玉米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地膜覆盖、滴灌等,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黄家村还积极推广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玉米的品质和安全性。
4.加工销售黄家村特色玉米主要以鲜食为主,部分用于加工成玉米面、玉米油等产品。
在销售方面,黄家村特色玉米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超市等渠道销售,销售渠道较为稳定。
同时,黄家村还积极开拓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将特色玉米销往全国各地。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品种单一目前,黄家村特色玉米品种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这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
因此,需要加强新品种的引进和研发工作,提高特色玉米的品种多样性。
2.生产技术落后虽然黄家村特色玉米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但整体上仍存在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
例如,部分农民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产量低下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3.加工销售能力不足目前,黄家村特色玉米的加工销售能力相对较弱。
部分农民缺乏加工技术和设备,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附加值低等问题。
同时,销售渠道也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汤峪镇八庄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要求,我村两委“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课题,采取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老干部、老党员、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及发展特点
汤峪镇八庄村位于汤峪镇西北部,东临汤峪镇豆家河村,西与金渠镇年家庄村接壤,南临汤峪镇小法仪村,北与槐芽镇清湫村为邻,土地平坦,灌溉渠系发达,土质以沙土地为主。
全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448户、人口1748人、耕地2541亩。
2006年以来,本村围绕草莓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一村一品建设,截至2008年全村栽植草莓1200亩。
2008村经济总收入6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草莓销售收入483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草莓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综观全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
08年全村草莓种植1200亩,09年新增草莓500亩,累计达到1700亩,占全村耕地的67%,草莓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二是覆盖领域较广。
全村9个村民小组种植草莓户数达到300多户,占全村农户70%以上;三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
全村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紧邻汤峪镇八庄村的槐芽镇清湫村、黄家庄村,均以草莓发展为主导产业,这一区域已成为全县草莓种植销售中心,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村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到位。
上级有关部门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实践中造成口号喊得响、具体工作推进力度不大、无项目扶持资金、无长远规划,制约一村一品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
全村草莓主导产业突出,但就全县而言,种植规模较小,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
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仍以分户单干为主,没有形成质量品牌意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在全市或全省形成强有力的影响。
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
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品链条短、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全县几个草莓专业村中,还没有建成一家草莓深加工龙头企业,导致产业化水平较低。
三、下一步思路和对策措施
结合调研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一村一品”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龙头带动和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产品品牌为关键、以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以帮扶支持为保障,充分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
发展一村一品是上级党委、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村两委长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一村一品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完善决策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一村一品发展齐
抓共管长效机制,加强领导,精心实施,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
(二)积极引导、超前规划。
目前,我村“一村一品”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不够紧密,难以发挥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功能。
我们将根据这一现状,积极进行政策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发展主导产业的热情和自觉性;聘请专家、技术人员根据我村地理环境、地质地貌、土质条件,科学制定“一村一品”发展长远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构建我村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体系。
(三)科技引领、典型示范。
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上,要重视新科技应用,推广良种良法,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育优质、绿色、有机和无公害草莓产品。
对发展主导产业发家致富的科技示范户、农村致富带头人要进行大战旗鼓的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带动群众着力发展草莓主导产业,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培育龙头、项目带动。
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引进现代化农业生产企业,通过产品的精细深加工,提高草莓产业的附加值,全方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实行订单生产,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原料,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一方面减少企业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直接接触,避免矛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保护农民的直接利益;积极申报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农业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投资,改善基础环境,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向纵深发展。
(五)提高素质,强化扶助。
近年来,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劳务,留守农村搞种养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儿童,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务农观念浓厚,思想比较守旧,制约了“一村一品”农业的发展。
我们要
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关键,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加大帮扶支持力度,对家庭特困户、老热病残户要进行特别关心和照顾,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制定帮扶目标和措施,抓好落实。
对资金缺乏的农户,由村两委与信用社联系,帮助协调农户小额贷款,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村两委还要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引资引智、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联系,形成上下同心协力,各部门齐抓共管,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
发展“一村一品”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发展一村一品,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党支部
汤峪镇八庄村
村委会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