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同时,个体的人的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个体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着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个体的人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规划未来,创造发展条件的能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西方: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所有的其它能力,包括道德都受到成长规律的支配。

”2、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西方:英国的洛克“白板说”,美国的华生。

3、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 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心理的发展指向个 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 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 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1.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4.满足人民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引 领,全面进行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精选2021版课件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二、坚持学生主体
学生的特点 1.自主性 2.能动性 3.创造性 4.自我意识性
精选2021版课件
第三节
三、坚持教育创新 观念创新 模式创新 制度创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 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 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 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 相关古语: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精选2021版课件
(一)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 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 展(错诣观点: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洛克、华生、斯金纳、荀子
精选2021版课件
(三)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细的培养人的活 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 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教师资格格考试《教育学》专用教材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3.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大,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题型多以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注意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初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其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这两个知识点是重中之重,考生需加以重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另外,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其中,身体的发展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盼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生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有机体的正常发育。

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完善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和谐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四)环境作用的局限性 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 造自己。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五)批判“环境决定论”者的错误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 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 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
思考题
5、试以遗传、环境和教育相互关系的原理,指
出下列观点的谬误: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
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 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 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 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盗贼。”
二、身心发展的阶梯性规律
(一)阶段性的含义 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中由质变引起的阶段性 特性。 人的身心发展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
第三节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
二、身心发展的阶梯性规律
(二)教育应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 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 做好各阶段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
第三节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
三、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一)不均衡性的含义 不均衡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的非等速、非直线的 特性。 • 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
展是不均衡的。
•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同一时期发展是不均
衡的。
第三节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
第一节 人的发展的含义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目的 性、预见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人的主 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的发挥。 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 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 态的决定性因素。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 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 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举例:盲人的听力较好或者盲人的嗅觉较好;有些失去胳膊的小伙 伴可以用脚代替写字穿衣服等活动;身残志坚的人。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 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意志品质教育等。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二、坚持学生主体
学生的特点 1.自主性 2.能动性 3.创造性 4.自我意识性
第三节
三、坚持教育创新 观念创新 模式创新 制度创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 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 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 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 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举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点喜欢跳舞,有点喜欢唱歌,有的喜 欢打球等。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 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相关古语: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的针对性。
•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 人的发展在各年龄阶段存在着个别差异性:
• 生理和心理差异,尤其是心理差异。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
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
化和多样化。
•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
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
通过内因起作用。
• “勤能补拙”
• 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教育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 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作出社会性规范。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即 •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 两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 低于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挑战性 • 高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缺乏可能性
年已获得50%,8岁已获得80%,8—17岁获得20%。
• (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 有的方面在较早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
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 心理科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开
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乐器也是5岁左右为佳。
(二)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
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 人的思维发展与脑的重量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人脑平均
发展的趋势:新生儿为390克,2—3个月的婴儿为990 克—1011克,6—7岁的幼儿为1280克,12—13岁的少 年儿童大脑平均重量已和成人差不多了,达到了1400克。 所以小学入学的年龄定为6周岁是比较合适的。
• 教育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使个体更好
的发展。
•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
• 生理上:儿童身体的发展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
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 男婴平均体重为3500克,女婴为3200克 • 大脑平均为330克,约占体重的1/10 • 心理上,儿童的思维总是由具体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发
• 所以,教学要求应该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以内,
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 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可能水平有
切实的估计。
•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
且具有延时价值。
• 自学能力培养 •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的功能
• “鸟的故事”;“世界粮食匮乏问题”
• 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 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
大发展,但还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 青年初期(14、15岁到17、18岁)学生的抽象思维占
主要的地位,同时能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
• 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以加强教育工
力的品质
•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 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
用。
• 智商相关度,父母与子女:0.5; • 同卵双生子:0.90;异卵双生子:0.55; • 婴儿体重与智商的关系;胎教的音乐实验 •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 遗传素质不能起决定作用。1920年的“印度狼孩”。 • 美国坦莱·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4、学会用素质教育的理论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
•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
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 极的变化过程。
展到抽象思维。如小学生学数学
•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由
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简到繁,由低级 到高级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 能抑制学生的发展。
•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内容和
方法上区别对待
•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本质特点。
•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内
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也经常出论述题。
本章的考察重点是:

1、人的发展概念;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概念;各种偏激
观点(如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言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对人的
• 个体的发展包括: • 身体的发展:指生理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 心理的发展:指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
•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抓“最佳期” • 不均衡性: • (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 布鲁姆的研究:17岁时人们达到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主要是社会环境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
德尼斯的“孤儿院的研究”:儿童平均智商为:53、 80、100
如德国王子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双重性)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 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性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