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晏殊情感

合集下载

晏殊 蝶恋花

晏殊 蝶恋花

晏殊蝶恋花晏殊《蝶恋花》文档引言:《蝶恋花》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晏殊所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婉转的意境,被誉为宋代词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晏殊的生平背景、《蝶恋花》的文本解读、艺术价值以及影响等方面来详细探讨这首经典的词作。

第一部分:晏殊的生平背景晏殊(939年- 1002年),字君实,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被后人誉为“词坛一代宗师”。

晏殊是北宋时期官僚集团中的一员,他先后担任过官职,虽然对政治事务有一定的参与,但他的真正天赋在于文学创作。

第二部分:《蝶恋花》的文本解读《蝶恋花》是晏殊创作的一首咏史词,通过作者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离别、人生的无常等主题。

首先,词中蝶与花的比喻手法,表达出了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蝶恋花的形象象征着追求美好的爱情,而花又象征着爱情的对象,两者彼此相映成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其次,词中的意象运用也是值得一提的。

作者以独特的手法来描绘女性的美丽,如“携新绣、同心裁”。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女性迷人之处的赞美。

同时,词中也隐藏着对时光流转的思考,通过对花谢蝶黄的描绘,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本质。

第三部分:《蝶恋花》的艺术价值《蝶恋花》作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作品显得充满变化和生动。

其次,作者以简练的文字,将极深的思想嵌入其中,使作品显现出一种含蓄而细腻的美感。

此外,《蝶恋花》在音乐上的表现也是其艺术价值之一。

这首词曲调优美动听,律动明快,旋律抒情。

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很平仄,体现了晏殊对平仄音韵的精确掌握。

这种音乐感让人们无论是阅读还是吟唱时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美。

第四部分:影响及传承晏殊的《蝶恋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关注和传承。

无论是明代杨慎、邱贵仁,还是清代袁枚、郑板桥等,都从中受到了启发,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赏析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赏析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赏析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赏析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1030?一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他出身贵家公子,十几岁就受到宋仁宗赵祯的赏识。

早年,他过的是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的生活。

后来,他的境遇一落千丈,生活坎坷,政治失意,只做过一任颍昌许田镇的小监官。

晚年穷愁潦倒,衣食难以自给。

晏几道为人孤高自傲,性格狂放,阅世不深,是一个具有浓厚书生气的贵家没落子弟。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他有“四痴”:一是不依傍权贵;二是文章“不肯一作新进士语”;三是不会理家理财,“费资千百万”而“家人寒饥”。

四是好心反遭恶报,“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欺已。

”这是晏几道这位词人的绝妙的画像,并且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性格。

由于生活上经历过兴衰巨变,再加上性格的天真耿介,所以他的词大都是描写由富变衰以后的抑郁或失恋诀别之后的悲哀。

对往事的回忆与穷愁潦倒的深愁成为贯穿他词作中的基本旋律。

晏几道正是以这样一些特点而成为北宋前期比较突出的纯情词人的。

他与李煜的性格遭遇有某种相似之处,故词风也颇相近,但委婉过之而沉痛不及李煜。

他兼有欧阳修的深细,但却没有欧词之疏朗;他兼有乃父之境丽,却不及“大晏”之温润圆融;但其伤感色彩却超过了晏、欧。

叶嘉莹先生在《大晏词的欣赏》一文中说晏几道词缺少大晏词的哲思,其意境“实在远较乃父为狭隘而浅薄。

”晚年家境中落。

其词多感伤情调。

在《小山词》二百六十首作品中,只有寥寥几首是长调。

小令的创作艺术在晏几道手中无疑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在北宋慢词大量发展过程中,曼几道只倾心于小令的创作而置慢词这一新体形式于不顾,这不能不说是他创作上的保守思想。

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蝶恋花》赏析引言:《》此词牌作者一般以抒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或心中愁的情感为多。

虽有部分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自宋代以来,产生了不少以《蝶恋花》为词牌的优美词章,像后主李煜、宋代柳永、苏轼、晏殊等人的《蝶恋花》,都是成为经久不衰的绝唱。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晏殊的蝶恋花的赏析。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晏殊《蝶恋花》内容鉴赏

晏殊《蝶恋花》内容鉴赏

晏殊《蝶恋花》内容鉴赏《·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

【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翻译】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幕之间透露着屡屡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

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作品鉴赏】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蝶恋花晏殊赏析

蝶恋花晏殊赏析

蝶恋花晏殊赏析蝶恋花晏殊赏析1《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晏殊的词作。

此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写秋景,凄楚寥廓;下片思旧情,哀婉绵长。

词中抒写了词人鹧鸪难寄托、孤独寂寞的愁情苦绪。

上片起首三句写秋景凄楚寥廓,与离人的心绪凄凉有着内外情景的交融之妙。

而“燕子双飞去”一句,更是通过双燕的对比,凸显出离人的形单影只。

这些意象所营造出的秋日的萧瑟和离人的孤独,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做了充分的铺垫。

下片起首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的西风凋碧树之景,使原有的凄楚寥廓的景象变得更加萧瑟、凛冽。

而“望尽”二字,既表明了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词境。

最后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收尾,既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孤独和无奈,也凸显了他对离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情感。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一首深情且哀婉的词作,晏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人的孤独和无奈,以及他对离人的深深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蝶恋花晏殊赏析2本词抒写春日闲愁。

上片写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

词在画面的连接和时间的跨度上均有较大的跳跃性。

上片写早春三月,格调清丽,色彩明快,“细筝移玉柱”,则使读者听到了画外之音。

下片伤春归去,“游丝”、“落絮”等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绪变化,结语“好梦无寻处”,即是生活哲理,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词的上片五句写阑外杨柳如丝,令人想起别离光景。

幽思难遣,故弹筝以寄,谁料双燕穿帘,更显示出闺中独居的寂寞。

词的下片五句由景及情,游丝落絮,春雨中杏花开,令人伤春自怜。

情思绵绵,方期梦中一晌贪欢,却被莺语惊醒残梦,怅惘无限。

全词词意含蓄蕴藉,抒发伤春的意绪,这首词暮春之景与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艺术风格上语言明丽,用意婉曲。

蝶恋花晏殊赏析3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高中课本]蝶恋花晏殊原文翻译假期赏析

[晏殊蝶恋花高中课本]蝶恋花晏殊原文翻译假期赏析

[晏殊蝶恋花高中课本]蝶恋花晏殊原文翻译假期赏析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

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

蝶恋花晏殊原文翻译假期赏析,一起来看看。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蝶恋花晏殊原文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晏殊原文注释第①点:槛(kǎn):一般指栏杆。

第②点:罗幕:一般指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第③点:朱户:一般指犹言朱门,一般指大户人家。

第④点:尺素:一般指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蝶恋花晏殊原文翻译栏杆(槛在这里念kǎn,栏杆的意思)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象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

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

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

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

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

想寄一封信。

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蝶恋花晏殊原文赏析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晏殊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晏殊宋词注
释翻译赏析
词的上阕描绘了庭院中春天的景色。

“六曲阑干偎碧树”,描绘了阑干曲折、绿树环抱的庭院景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通过描写春风吹拂着柔柳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两句通过描写弹筝女子和海燕的动作,增添了庭院中的动态感,同时也透露出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整上阕通过对庭院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为下阕女子的孤独做了铺垫。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闺中女子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满眼游丝兼落絮”,描绘了满眼飞舞的游丝和飘落的柳絮,表现出春天的纷繁和缭乱。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通过描写杏花开放和清明时节的降雨,进一步烘托出春天的气息和女子的寂寞。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描写了女子在浓睡中被莺声惊醒,好梦难寻的情景,表现出女子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整下阕通过对女子情感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词的主题,表达了女子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孤独寂寞的感慨。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景情交融的手法。

上阕通过对庭院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美好,同时也透露出女子内心的孤独。

下阕通过对女子情感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此外,这首词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中的“展”字,生动地描绘了柳条随风飘舞的姿态,使整首词更加生动形象。

晏殊《蝶恋花》“乐景写哀”辨

晏殊《蝶恋花》“乐景写哀”辨

晏殊《蝶恋花》“乐景写哀”辨在晏殊的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

在苏教版必修四教学参考中对这首词的上阙有这样的鉴赏:“上阙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

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在这里出现了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哀作为一种写作技巧缘于《诗经》,作为一种理论则来源于清代的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的一段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他通过对《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著名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内容的绝妙分析,道出了这一特殊的审美情感。

人们用特定的“哀景”来寄托自己的悲哀情感,用特定的“乐景”来寄托自己的欢愉心情。

通过哀景与乐情、乐景与哀情的对比,确实能使诗意更加浓郁,也的确创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意境。

从辩证角度看,以乐衬哀确能收到奇效,但“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真是“乐景写哀”吗?在古典诗同里,运用“乐景写哀”的艺术作品确实动人心魄。

比如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位薄命的君王把自己那份痛苦而复杂的亡国之痛寓于“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这些美景之中。

可沦为亡国奴的他此时面对眼前的无限美景时,内心溢满的只能是浓郁沉重、长流不尽的哀愁。

整首词正是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把哀惋凄楚的亡国之思极为真挚地抒发出来。

再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虽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这些景色都是为衬托诗人凄凉心境服务的,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名家点评
王国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尔。 (《人间词话》)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
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作“无”。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有《珠玉词》。亦工诗善文,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更多古诗词
蝶恋花晏殊情感
导语:《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蝶恋花晏殊情感,欢迎借鉴!
【原文】
蝶恋花⑴
槛菊愁烟兰泣露⑵,罗幕轻寒⑶,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⑷,斜光到晓穿朱户⑸。
昨夜西风凋碧树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⑺,山长水阔知何处?
【白话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情感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