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蝶恋花》(晏殊)教案

合集下载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蝶恋花》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掌握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蝶恋花》,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独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诗句的理解。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3. 诗歌的欣赏和评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晏殊的生平背景和《蝶恋花》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逐句解析《蝶恋花》的诗句,讲解字词释义,解释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

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蝶恋花》的诗句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深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蝶恋花》(晏殊)全文及其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晏殊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乐。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句释义、艺术特色等。

2. 互动法:组织学生讨论、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4. 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朗读、背诵,提高审美情趣。

八、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蝶恋花》诗句的理解。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3. 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哲理思考。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2)了解晏殊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3)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蝶恋花》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晏殊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蝶恋花》。

(2)理解《蝶恋花》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蝶恋花》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了解晏殊的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晏殊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介绍《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蝶恋花》,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详细解读《蝶恋花》的每一句诗句,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蝶恋花》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蝶恋花》。

2. 深入了解晏殊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

3. 参观诗词展览或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蝶恋花》。

2. 学生能够理解《蝶恋花》的意境和情感,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运用《蝶恋花》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出有感情的诗句。

4. 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蝶恋花》的书法墨迹,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味。

晏殊《蝶恋花》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晏殊《蝶恋花》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导言】晏殊是北宋的一位优秀词人,代表作《蝶恋花》是为后人所传诵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对于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教案主要介绍晏殊《蝶恋花》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晏殊的生平与代表作;2.掌握词作的格律形式;3.理解《蝶恋花》的词意;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导入环节通过诗词歌赋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词。

2.生平介绍通过对晏殊的生平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晏殊的诗词文化背景,以及为何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北宋的杰出词人之一。

3.掌握词作的格律形式晏殊的《蝶恋花》是七绝词。

通过对七绝词的音律结构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格律的规则及各种韵脚,以便后续的创作。

4.《蝶恋花》的词意通过对《蝶恋花》中的每个字和每个词的解析,让学生掌握词的含义和作者的思路。

5.文学鉴赏与创作让学生重新理解词的作用和特点,并教授学生词的鉴赏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词的艺术特色。

在鉴赏的基础上,实行创作,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七绝词的格律和情感表达。

6.课后作业除了在课堂上完成的创作或作业,也可以安排相关的阅读文章或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词的文化背景。

【教学板书】1.生平介绍;2. 七绝词的特点;3.《蝶恋花》的词意;4. 词的文学鉴赏与创作。

【教学感悟】晏殊是中国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词的发展。

通过对《蝶恋花》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对晏殊及其词作《蝶恋花》的研究,我们了解了词作的格律形式、词的文化背景以及词的文学鉴赏方法。

教学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和创作热情。

此外,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发掘词中的文学意蕴,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成为具有文化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人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晏殊《蝶恋花》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晏殊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蝶恋花》的文学价值。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蝶恋花》(晏殊)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蝶恋花》(晏殊),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晏殊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晏殊及《蝶恋花》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解析字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现手法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手法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2. 引导学生关注同期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蝶恋花》(晏殊)。

2. 相关资料:关于晏殊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素材。

九、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新课:5分钟2. 朗读诗歌:5分钟3. 解析字词:10分钟4. 分析诗歌:15分钟5. 讨论交流:10分钟6. 总结提升: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让朗读成为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

晏殊-《蝶恋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蝶恋花》的基本内容,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3. 通过分析《蝶恋花》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蝶恋花》的内容理解和诗词技巧的分析。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蝶恋花》的原文和注释,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晏殊和《蝶恋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学生自读《蝶恋花》,理解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句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分析:学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意象、修辞等。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欣赏。

7. 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关的作业,如写作、默写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背诵《蝶恋花》。

2.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 学生能分析并描述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意境。

4.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晏殊的诗作,比较其风格和特点。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运用《蝶恋花》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比赛或文学社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兴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蝶恋花》。

2.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4. 如何改进教学,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九、教学资源1.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蝶恋花》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晏殊及其作品《蝶恋花》的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蝶恋花》,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蝶恋花》的诗意、诗句、诗境。

2.2 教学难点:晏殊词风的把握,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晏殊及其作品《蝶恋花》的背景、词风等。

3.2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的意境、词人的情感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介晏殊及《蝶恋花》。

4.2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4.3 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解释难懂词语。

4.4 小组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抄写《蝶恋花》诗句。

5.3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7.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需要改进。

7.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推荐相关诗词:向学生推荐与《蝶恋花》相似的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8.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8.3 文化背景介绍:为学生介绍更多关于宋代词文化的知识,加深对词的了解。

第九章:教学资源9.1 教材:使用官方出版的《蝶恋花》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9.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晏殊和《蝶恋花》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情感。

2对比赏析,体会诗歌炼字之妙。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体味词情。

2透析意象,感悟词意。

3对比解读,把握词境。

[教学过程]师:南朝江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啊,我们的生命总会经遇一些我们虽不愿但却让我们永远无法逃避的伤心之事,譬如离别。

千百年来,凡俗的人们不得不为离别的无限愁恨所困,那百转千回的情思融入文字,便成了曲曲哀婉悱侧的绝唱。

晏殊的《蝶恋花》正是其中之一。

(投影晏殊《蝶恋花》词作)师:好,下面先请同学自由地、轻声地朗读这首词,注意体会词作的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有意识地听,对个别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师:好,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词。

注意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诵读给大家传达出来。

读完后,我们再请其他同学作简单的点评。

(甲、乙两个学生朗读,甲读得断续,引起学生低笑,乙则很流畅,并且语速柔缓,学生听得很安静)师:有同学主动来点评一下吗?生1:我觉得乙同学读得好。

很流畅。

师:只是因为流畅?生1:也很有感情。

(学生笑)师:可以给我们具体说说吗?生2:老师,我来说。

我觉得比较这两个同学,乙读得算不错的,有一种离别的哀伤感,但还不够。

(学生些微地热烈起来,有人低声要求生2朗读)师:不如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生2稍顿,点头,又沉吟片刻,然后闭目低诵,诵毕,其余学生默然,稍顷,掌声如雷)师:我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学生会心而笑)。

其实我还想问一问这位同学,你看,大家都很认可你的诵读,你是怎么做到的?生2:我觉得我能懂得她的心情。

师:她她是谁生2:主人公。

她在想念远方的……情人吧,一个人,寂寞地想念,我能懂她的心情。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

蝶恋花晏殊教案蝶恋花晏殊教案一、学案背景与分析:《蝶恋花》是晏殊的一首古文名篇,通过描绘蝴蝶对花的深情,表达了晏殊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蝶恋花》这首古文名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诗词文化,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晏殊的诗词创作背景与特点;2.分析《蝶恋花》的诗意与内涵;3.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晏殊的诗词创作背景与特点;2.分析《蝶恋花》的诗意与内涵;3.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放映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课文学习:(1)了解晏殊的诗词创作背景与特点。

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晏殊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其与苏轼等诗人的交往与合作,了解其文笔的独特之处。

(2)分析《蝶恋花》的诗意与内涵。

让学生朗读《蝶恋花》,理解其意境与诗意,通过分析诗中蝴蝶对花的深情,让学生感受到蝴蝶对美的追求,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与感受。

(3)学习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师给学生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抓住诗句的意象、情感、意义等要素,分析诗句的音韵、节奏、语言层次等,培养学生对诗词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创作与表演:每位学生都选取一朵花或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自由发挥,用诗词或散文的形式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个别表演,以展示自己对美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4.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与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与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晏殊的其他作品,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赏析,并在作文中,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对这首诗词的评价与感受,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蝶恋花》,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晏殊的诗词创作背景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了晏殊的文化背景,了解了他的诗词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二句,传诵颇广。

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

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
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这两句表面上是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着浓浓的情感色彩。

真乃“一切景语皆情语”。

3、第三句“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点明了什么?有没有别的信息?
:这句在时间上由“今晨”回到“昨夜”。

有两点变化。

一是点明了幽怨、哀愁是因为“离别”,二是“怨”由隐微转为强烈――怨恨月亮不解人意。

|明月本无知无情,它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该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及外界事物所引起的触动。

这与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机杼相类。

4、看第四、五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问:
⑴词句中哪些词与上面照应?
:“昨夜”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望尽天涯路”正从上文的一夜无眠生出。

⑵“昨夜西风凋碧树”只是眼前所见之景吗?“凋”字如何理解?
:“昨夜西风凋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故“凋”字既写出了景,又道出了情。

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上文有何关系?这句所写的境界有什么特别处?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

|以上抒写的只是忧伤低迴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有人说,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百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所以,这几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冼尽铅华,纯用白描。

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5、看最后一句。

分析本句与上句的联系,两个分句之间怎样的关系?这句与上一句有某些共同点吗?
:这句与上句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由于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个分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与“望尽天涯路”照应,“知何处”的感叹更增添了全词悠远辽阔的意境和令人思之不尽的情致。

四、体味本词的艺术特色。

:1、本词与晏殊的其它词作相比,它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稍有区别的。

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却境界开阔,风格近乎悲壮。

2、词中,作者用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写女主人公内心的悲苦。

前者如“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后者如“燕子双飞”、“明月穿户”,都以乐景写悲,以双燕、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