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技术复习题
复习题1

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1、特性因数2、辛烷值3、馏程4、含硫原油5、初馏点6、自燃点7、汽油抗爆性8、碱性氮化物9、压缩比10、沥青质11、汽油的安定性12、运动粘度13、终馏点14、比重指数15、相对密度16、闪点17、燃点18、冰点19、抗爆指数20、原油评价21、中比性质曲线22、低硫原油23.分馏:24.黏温凝固:25.构造凝固:二、填空题1、组成天然石油的烃类主要是()、()、和()。
2、一般随沸程升高,馏分的密度(),粘度(),蒸气压(),非烃化合物含量()(填增大、减小或升高、降低)。
3、渣油族组成的四组分指的是()、()、()和()4、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包括()、()、()和()。
5、大庆原油主要特点是()、()、()、()。
6、组成石油的元素主要是()、()、()、()、(),此外还有少量微量元素。
7、油品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这种性质称为油品的(),可以用()和()来表征该性质的好坏。
8、原油评价按其目的不同可分为()、()和()三个层次。
9、汽油以()作为商品牌号,其抗爆性用()表示;轻柴油以()作为商品牌号,其抗爆性用()表示。
10、石蜡基原油特性因数(),中间基原油特性因数(),环烷基原油特性因数()。
(填K值范围)11、石油产品主要有()、()、()、()、()()。
12、油品含烷烃越多,则其粘度(),特性因数(),折光率(),粘度指数()。
13、含硫化合物的主要危害有()、()、()和()。
三、判断题1、石油馏分的沸程就是其平均沸点。
( )2、石油馏分的比重指数大,表明其密度小。
( )3、天然石油主要由烷烃、环烷烃、芳烃和烯烃组成。
( )4、石油馏分的特性因数大,表明其烷烃含量高。
( )5、同碳数各种烃类的相对密度大小顺序为: 芳香烃>环烷烃>烷烃。
( )6、汽油易燃烧, 在汽油机气缸内燃烧是不用点火的。
( )7、特性因数K的数值与油品的沸点和相对密度有关。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复习题

材料复习题一. 解释下列名词1.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2.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最小速度。
3.淬硬性: 是指钢在淬火时所能获得的最高硬度,淬硬性大小主要决定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马氏体含碳量越高则淬硬性越高。
(反映钢材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4. 调质处理 :淬火+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5. 淬透性:是在规定的淬透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
6.共析转变:两种以上的固相新相,从同一固相母相中一起析出,而发生的相变。
7. 时效强化: 是合金工件经固溶热处理后在室温和稍高于室温保温,以达到沉淀硬化的目的,这时在金属的过饱和固溶体中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和由之脱溶出微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中而导致硬化,提高材料的性能。
8.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溶入而使金属强硬度升高的现象。
9.同时凝固原则:铸件时使金属按规定一起凝固的原则。
10. 顺序凝固原则:铸件时使金属按规定从一部分到另一部分逐渐凝固的原则。
二. 判断正误1.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其强度越高,其塑性越差。
错2. 普通钢和优质钢是按其强度等级来区分的。
错3. 金属凝固时,过冷度越大,晶体长大速度越大,因而其晶粒粗大。
错4. 金属的晶粒越细小,其强度越高,但韧性变差。
错5. 凡能使钢的C曲线右移的合金元素均能增加钢的淬透性。
对6.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深度与该钢的淬透性没有关系。
对7. 对灰铸铁不能进行强化热处理。
对8.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Vk越大,则其淬透性越好。
错9. 工件经渗碳处理后,随后应进行淬火及低温回火。
对10.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淬火时的冷却速度。
错11. 钢的临界冷却速度Vk越大,则其淬透性越好。
错12. 钢的淬透性,随零件尺寸的增大而减小。
错13. 确定铸件的浇注位置的重要原则是使其重要受力面朝上。
错14. 钢的碳当量越高,其焊接性能越好。
错15. 表面淬火主要用于高碳钢。
错16. 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一般均为不完全淬火。
材料成型工艺综合复习题

问答题1、吊车大钩可用铸造、锻造、切割加工等方法制造,哪一种方法制得的吊钩承载能力大?为什么?2、什么是合金的流动性及充形能力,决定充形能力的主要因数是什么?3、铸造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消除铸造应力的方法有哪些?4.试讨论什么是合金的流动性及充形能力?5. 分别写出砂形铸造, 熔模铸造的工艺流程图并分析各自的应用范围.6. 液态金属的凝固特点有那些,其和铸件的结构之间有何相联关系?7. 什么是合金的流动性及充形能力,提高充形能力的因素有那些?8. 熔模铸造、压力铸造与砂形铸造比较各有何特点?他们各有何应用局限性?9. 金属材料固态塑性成形和金属材料液态成形方法相比有何特点,二者各有何适用范围?10. 缩孔与缩松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为何缩孔比缩松较容易防止?11. 什么是定向凝固原则?什么是同时凝固原则?各需采用什么措施来实现?上述两种凝固原则各适用于哪种场合?12. 手工造型、机器造型各有哪些优缺点?适用条件是什么?13. 从铁- 渗碳体相图分析,什么合金成分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为什么?14. 铸件的缩孔和缩松是怎么形成的?可采用什么措施防止?15. 什么是顺序凝固方式和同时凝固方式?各适用于什么金属?其铸件结构有何特点?16. 何谓冒口,其主要作用是什么?何谓激冷物,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7. 何谓铸造?它有何特点?18. 既然提高浇注温度可提高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但为什么又要防止浇注温度过高?19.金属材料的固态塑性成形为何不象液态成形那样有广泛的适应性?20.. 冷变形和热变形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应用范围如何?21. 提高金属材料可锻性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什么?为何选择?22. 金属板料塑性成形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加工硬化现象?为什么?23. 纤维组织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存在有何利弊?24.许多重要的工件为什么要在锻造过程中安排有镦粗工序?25. 模锻时,如何合理确定分模面的位置?26. 模锻与自由锻有何区别?27.板料冲压有哪些特点?主要的冲压工序有哪些?28. 间隙对冲裁件断面质量有何影响?间隙过小会对冲裁产生什么影响?29. 分析冲裁模与拉深模、弯曲模的凸、凹模有何区别?30. 何谓超塑性?超塑性成形有何特点?31、落料与冲孔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体现在模具上的区别是什么?32、比较落料或冲孔与拉深过程凹、凸模结构及间隙Z 有何不同?为什么?33、手工电弧焊与点焊在焊接原理与方法上有何不同?34.手工电弧焊原理及特点是什么?35、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或减少应力和变形?36. 试说明焊条牌号J422和J507中字母和数字的含义及其对应的国标型号,并比较它们的应用特点。
凝固课复习提纲_整理

凝固课复习提纲_整理凝固课复习提纲此未整理资料并⾮答案,课件还是要看的。
2.实际⾦属的液态结构实际⾦属和合⾦的液体结构中存在的两种起伏:⼀种是能量起伏,表现为各个原⼦间能量的不同和各个原⼦集团间尺⼨的不同;另⼀种是浓度起伏,表现为各个原⼦集团之间成分的不同。
所以实际⾦属在微观上是由成分和结构不同的游动原⼦集团、空⽳和许多固态、⽓态或液态的化合物组成,它是⼀种“混浊”的液体。
3.名词解释温度起伏,结构起伏,能量起伏温度起伏:由于液体中不同部位冷却速度不⼀样⽽导致的不同部位温度的差异。
结构起伏:液体中存在的能量起伏造成每个原⼦集团内具有较⼤动能的原⼦能克服邻近原⼦的束缚,除了在集团内产⽣很强的热运动外,还能成簇地脱离原有集团⽽加⼊到别的原⼦集团中,或组成新的原⼦集团,这种结构的瞬息变化称为“结构起伏”。
能量起伏:晶体中每时每刻都有⼀些原⼦的能量超过原⼦的平均能量,有些原⼦的能量则远⼩于平均能量。
这种能量的不均匀性称为“能量起伏”。
4.影响液态⾦属粘度的因素(1)温度:温度不太⾼时,T升⾼,η值下降。
温度很⾼时,T升⾼,η值升⾼。
(2)化学成分:难熔化合物粘度较⾼,共晶成分合⾦粘度较低。
(3)⾮⾦属夹杂物:⾮⾦属夹杂物使粘度增加,⾮⾦属夹杂物越多,影响越⼤。
5.名词解释,表⾯张⼒表⾯张⼒:对于液体和⽓体界⾯上的质点,由于液体的密度⼤于⽓体的密度,故⽓相对它的作⽤⼒远⼩于液体内部对它的作⽤⼒,使表⾯层质点处于不平衡的⼒场中。
结果导致液态⾦属表⾯层的质点受到⼀个指向液体内部的⼒,使液态表⾯有⾃动缩⼩的倾向。
这相当于在液态⾦属表⾯有⼀个平⾏于表⾯且各向⼤⼩相等的张⼒,这个张⼒就是表⾯张⼒。
6.表⾯张⼒产⽣的原因由于液体的密度⼤于⽓体的密度,故⽓相对它的作⽤⼒远⼩于液体内部对它的作⽤⼒,使表⾯层质点处于不平衡的⼒场中。
结果导致液态⾦属表⾯层的质点受到⼀个指向液体内部的⼒,使液态表⾯有⾃动缩⼩的倾向。
这相当于在液态⾦属表⾯有⼀个平⾏于表⾯且各向⼤⼩相等的张⼒,即表⾯张⼒。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复习思考题-塑性成形部分-题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总复习思考题一、基本概念加工硬化、轧制成形、热塑性成形、冷塑性成形、变形速度、塑性变形能力(可锻性)、自由锻造、模型锻造、敷料(余块)、锻造比、镦粗、拔长、冲孔、落料、拉深、拉深系数、反挤压成形、正挤压。
二、是非判断1、塑性是金属固有的一种属性,它不随变形方式或变形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对于塑性较低的合金材料进行塑性加工时拟采用挤压变形方式效果最好。
()3、自由锻是生产单件小批量锻件最经济的方法,也是生产重型、大型锻件的惟一方法。
()4、锻件图上的敷料或余块和加工余量都是在零件图上增加的部分,但两者作用不同。
()5、模膛深度越深,其拔模斜度就越大。
()6、对正方体毛坯进行完全镦粗变形时,可得到近似于圆形截面的毛坯。
()7、对长方体毛坯进行整体镦粗时,金属沿长度方向流动的速度大于横向流动的速度。
()8、塑性变形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弹性变形。
()9、金属在塑性变形时,压应力数目越多,则表现出的塑性就越好。
()10、金属变形程度越大,纤维组织越明显,导致其各向异性也就越明显。
()11、金属变形后的纤维组织稳定性极强,其分布状况一般不能通过热处理消除,只能通过在不同方向上的塑性成形后才能改变。
()12、材料的变形程度在塑性加工中常用锻造比来表示。
()13、材料的锻造温度范围是指始锻温度与终锻温度之间的温度。
()14、加热是提高金属塑性的常用措施。
()15、将碳钢加热到250℃后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热塑性变性。
()16、自由锻造成形时,金属在两砧块间受力变形,在其它方向自由流动。
()17、镦粗、拔长、冲孔工序属于自由锻的基本工序。
()18、模锻件的通孔可以直接锻造出来。
()19、可锻铸铁可以进行锻造加工。
()20、始锻温度过高会导致锻件出现过热和过烧缺陷。
()21、热模锻成形时,终锻模膛的形状与尺寸与冷锻件相同。
()22、金属的锻造性与材料的性能有关,而与变形的方式无关。
()23、模锻件的精度取决于终锻模膛的精度。
技术负责人复习试题

技术负责人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40题)二、多项选择题(100题)三、判断题(60题)四、综合简答题(8题)技术负责人复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正确答案)1、土按坚硬程度和开挖方法及使用工具可分为几类:(D)。
A.5 B.6 C.7 D.8 正确答案:D2、在斜坡上挖土方,应作成坡势以利()。
A.蓄水 B.泄水 C.省力 D.行走正确答案:B3、在滑坡地段挖土方时,不宜在什么季节施工?()A.冬季 B.春季 C.风季 D.雨季正确答案:D4、湿土地区开挖时,若为人工降水,降至坑底()深时方可开挖?A.0.2m以下 B.0.5m以下 C.0.2m以下 D.0.5m-1.0m 正确答案:D5、在膨胀土地区开挖时,开挖前要作好()。
A.堆土方案 B.回填土准备工作 C.排水工作 D.边坡加固工作正确答案:C6、坑壁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时,开挖标准是桩身混凝土达到()A.设计强度后 B.混凝土灌注72h C.混凝土灌注24h D.混凝土凝固后正确答案:A7、在临边堆放弃土,材料和移动施工机械应与坑边保持一定距离,当土质良好时,要距坑边()远。
A.0.5m以外/高度不超0.5m B.1m以外/高度不超1.5m C.1m以外/高度不超1m D.1.5m以外/高度不超2m 正确答案:B8、对于高度在5m以内的挡土墙一般多采用()。
A.重力式挡土墙 B.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C.锚杆挡土墙 D.锚定板挡土墙正确答案:A9、基坑(槽)四周排水沟及集水井应设置在()。
A.基础范围以外 B.堆放土以外 C.围墙以外 D.基础范围以内正确答案:A10、“管井井点”就是沿基坑每隔一定距离(20~50 m)设一个管井,管井深度为()。
A.3~5m B.5~8m C.8~15m D.10~20m 正确答案:C11、编制工程项目顶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中必须制订有针对性、实效性的()。
A.施工技术指标 B.施工进度计划 C.节约材料措施 D.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方案正确答案:D12、盾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中的关键问题是()。
材料工程基础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材料的液态成形技术1. 影响液态金属充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充型能力?答:①第一类因素,属于金属性质方面的,主要有金属的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结晶潜热、动力黏度、表面张力及结晶特点等。
②第二类因素属于铸型性质方面的主要有铸型的蓄热系数、密度、比热、导热系数、温度、涂料层和发气性、透气性等。
③第三类因素,属于浇注条件方面的,主要有液态金属的浇注温度、静压头,浇注系统中压头的损失及外力场拯力、真空、离心、振动勘的影响等。
④第四类因素,属于铸件结构方面的,主要有铸件的折算厚度,及由铸件结构所规定的型腔的复杂程度引起的压头损失。
常用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针对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提出改善充型能力的措施,仍然可以从上述四类因素入手:①合金设计方面,在不影响铸件使用性能的情况下,可根据铸件大小、厚薄和铸型性质等因素,将合金成分调整到共晶成分附近;采取某些工艺措施,使合金晶粒细化,也有利于提高充型能力由于夹杂物影响充型能力,故在熔炼时应使原材料清洁,并采取措施减少液态金属中的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②铸型方面,对金属铸型、熔模型壳等提高铸型温度,利用涂料增加铸型的热阻,提高铸型的排气能力,减小铸型在金属填充期间的发气速度,均有利于提高充型能力③浇注条件方面,适当提高浇注温度,提高充型压头,简化浇注系统均有利于提高充型能力④铸件结构方面能提供的措施则有限2. 铸件的凝固方式有哪些?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答:铸件的凝固方式:逐层凝固,糊状凝固,中间凝固主要影响因素: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和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相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
通常,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越小,铸件凝固期间固、液相界面前沿的温度梯度越大,则铸件凝固时越趋于逐层凝固;反之,则越趋于糊状凝固。
3. 什么是缩松和缩孔?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答:金属液在铸型中冷却和凝固时,若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缩减的容积得不到补充,则在铸件的厚大部位及最后凝固部位形成一些孔洞。
其中,在铸件中集中分布且尺寸较大的孔洞称为缩孔;分散且尺寸较小的孔洞称为缩松。
材料成型试题及答案

材料成型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材料成型复习题(样卷)一、名词解释1落料和冲孔:落料和冲孔又称冲裁,是使坯料按封闭轮廓分离。
落料是被分离的部分为所需要的工件,而留下的周边是废料;冲孔则相反。
2 焊接:将分离的金属用局部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兼而使用等手段,借助于金属内部原子的结合和扩散作用牢固的连接起来,形成永久性接头的过程。
3顺序凝固:是采用各种措施保证铸件结构各部分,从远离冒口的部分到冒口之间建立一个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实现由远离冒口的部分最先凝固,在向冒口方向顺序凝固,使缩孔移至冒口中,切除冒口即可获得合格零件的铸造工艺同时凝固:是指采取一些工艺措施,使铸件个部分温差很小,几乎同时进行凝固获得合格零件的铸造工艺。
4.缩孔、缩松:液态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因而在铸件最后凝固部位出现大而集中的孔洞,这种孔洞称为缩孔,而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分散性缩孔,简称缩松。
5.直流正接:将焊件接电焊机的正极,焊条接其负极;用于较厚或高熔点金属的焊接。
6 自由锻造:利用冲击力或压力使金属材料在上下两个砧铁之间或锤头与砧铁之间产生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锻件的成形过程。
7模型锻造:它包括模锻和镦锻,它是将加热或不加热的坯料置于锻模模膛内,然后施加冲击力或压力使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获得锻件的锻造成型过程。
8.金属焊接性: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即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
9,粉末冶金:是用金属粉末做原料,经压制后烧结而制造各种零件和产品的方法。
10钎焊:利用熔点比钎焊金属低的钎料作填充金属,适当加热后,钎料熔化将处于固态的焊件连接起来的一种方法。
11直流反接:将焊件接电焊机的负极,焊条接其正极;用于轻薄或低熔点金属的焊接。
二、判断题(全是正确的说法)1、铸件中可能存在的气孔有侵入气孔、析出气孔、反应气孔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固技术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平方根定律:即凝固层厚度与凝固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即τξK =。
2.液体金属的流动性:液态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和物理性质等有关。
3.均质生核:由游动的原子集团自己逐渐长大而形成晶核的过程。
4.偏析:铸件凝固后所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5.析出性气孔:金属液在冷却和凝固过程中,因气体溶解度下降,析出气体来不及排除而在铸件中形成的气孔。
6.充型能力:液态金属能否充满铸型、得到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即为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简称为充型能力。
7.非均质生核:在不均匀的熔体中依靠外来杂质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生核的过程。
8.缩孔: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往往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出现容积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集中缩孔,或简称为缩孔。
9.热裂:在凝固过程后期或凝固刚结束时,产生于高温阶段的裂纹称为热裂。
10当量温度:C LK =,释放L 数量结晶潜热相当于释放比热C 所下降的温度数。
11.线收缩:金属在固态冷却过程中的收缩,其原因在于空穴减少;原子间间距减小。
固态收缩还引起铸件外部尺寸的变化,故称尺寸收缩或线收缩。
12.相变应力:固态发生相变的合金,由于铸件各部分冷却条件不同,它们到达相变温度的时刻不同,相变程度不同,因此而产生的应力。
13.动力粘度:液体层流运动时的摩擦系数,即)//(dx dv S F ⨯=η。
14.结膜温度:液体金属表面产生一层固体薄膜的温度。
15.运动粘度:液体层流运动时的摩擦系数,即)//(dx dv S F ⨯⨯=ρη。
二.简答题1.能量起伏:由于原子的热运动和相互碰撞,使体系中各原子瞬间所具有的能量在平均能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2.表面张力:对于液体和气体界面上的质点(原子或分子),由于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故气相对它的作用力远小于液体内部对它的作用力,使表面层质点处于不平衡的力场之中。
结果是表面层质点受到一个指向液体内部的力,使液体表面有自动缩小的趋势。
这相当于在表面上存在一个平行于表面且各向大小相等的张力,称之为表面张力。
3.平衡结晶时的溶质再分配规律:平衡结晶时的溶质再分配规律由其杠杆定律所决定:0****C f C f C L L s s =+ 由上式可以推出:)1(10*00*k f k C C s s --= 和 )1(0*00*k f k C C L L --=4.伪共晶:靠近共晶成分的非共晶合金,在过冷情况下,有可能形成单一共晶微观组织的现象。
(可附示意图)5.获得柱壮晶的条件:固/液界面前温度梯度较大、成分过冷较小、合金有效结晶温度范围较窄、合金中杂质含量较低、浇注温度较高、液态合金导热系数较小、抑制液态金属流动等。
6.顺序凝固和逐层凝固的区别:顺序凝固是采用各种措施保证铸件结构上远离冒口的部分先凝固,然后固/液界面逐渐向着冒口推进,冒口部分最后凝固。
逐层凝固是指铸件某一断面上,先在铸件表面形成硬壳,然后它逐渐向铸件中心长厚,铸件中心最后凝固。
因此,顺序凝固和逐层凝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7.铸造应力的产生原因:铸造应力按其产生原因分为三种:热应力、相变应力和机械阻碍应力。
铸件在凝固和其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造成同一时刻收缩量的不一致,铸件各部分彼此相互制约,则会产生热应力。
固态发生相变的合金,由于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它们到达相变温度的时刻不同,且相变的程度也不同,则会产生相变应力。
铸件的收缩受到诸如铸型和型芯等的阻碍而会产生机械阻碍应力。
8.浓度起伏:当金属中存在第二种原子A 和B 时(如合金),由于同类原子与不同原子之间的结合力是不同的,结合力较强的原子容易聚集在—起,把别的原子排挤到别处。
在游动集团中有的A 种原子多,有的B 原子多,即游动集团之间存在着成分不均匀性,称为浓度起伏。
9.共晶生核与生长的特点:通过“搭桥“方式形核。
大多数共晶合金结晶时,后析出相依附于领先相表面而析出,形成具有两相共同生长界面的双相核心;然后依靠溶质原子在界面前沿两相间的横向扩散,相互不断地为相邻的另一相提供生长所需的组元而使两相彼此合作地向前生长的生长方式。
10.获得细等轴晶的措施:采用低温浇注,控制冷却,合理浇注,合理孕育,强迫流动,等等。
(添加适度解释)11.顺序凝固及其优缺点:它是采用各种措施保证铸件远离冒口部分最先凝固,然后逐渐向着冒口方向逐层凝固,冒口部分最后凝固的凝固方法。
其优点是:冒口补缩作用好,可以有效消除缩孔和缩松,铸件组织致密,力学性能好。
其缺点是:由于铸件各部分有温差,容易产生热裂、应力和变形,铸件收得率低,切割冒口费工。
12.固相中无扩散,液相均匀混合的溶质再分配规律:固相中无扩散,液相均匀混合的溶质再分配规律由非平衡杠杆定律所决定:0''C f C f C L L s s =+ 由上式可以推出:)1(0)1(--=k s s f kC C 和 )1(0-=k L L f C C13.一次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条件?其对铸件机械性能和铸造性能有何影响?金属熔炼和炉前处理所形成的杂质为一次非金属夹杂物。
形成的热力学条件:K RT F ln 0-=∆,标准自由能0F ∆越小的化合物越易形成;其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形成夹杂物元素的浓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夹杂物。
对铸件机械性能的影响:降低铸件的强度、塑性、冲击韧性和抗疲劳性。
有时能增加硬度和改善耐磨性。
对铸造性能的影响:降低液体金属的流动性,增加变形、热裂和气孔的形成。
14.热应力、相变应力和机械阻碍应力的产生原因:铸件在凝固和其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造成同一时刻收缩量的不一致,铸件各部分彼此相互制约,则会产生热应力。
固态发生相变的合金,由于铸件各部分冷却速度不同,它们到达相变温度的时刻不同,且相变的程度也不同,则会产生相变应力。
铸件的收缩受到诸如铸型和型芯等的阻碍而会产生机械阻碍应力。
15.界面张力:对于液体/液体、液体/固体或固体/固体界面上的质点(原子或分子),由于界面两侧原子作用于质点上的力的不同而引起的界面能。
16.固相中无扩散,液相中有有限扩散的溶质再分配规律:稳定生长阶段的溶质再分配规律:)11(/0D Rx x e k k C C --+=17.共晶生核与生长的特点:通过“搭桥“方式形核。
大多数共晶合金结晶时,后析出相依附于领先相表面而析出,形成具有两相共同生长界面的双相核心;然后依靠溶质原子在界面前沿两相间的横向扩散,相互不断地为相邻的另一相提供生长所需的组元而使两相彼此合作地向前生长的生长方式。
18.细化晶粒的措施有哪些?采用低温浇注,控制冷却,合理浇注,合理孕育,强迫流动,等等。
(添加适度解释)19.二次非金属夹杂物的形成条件?其对铸件机械性能和铸造性能有何影响?金属熔炼和炉前处理所形成的杂质为一次非金属夹杂物。
形成的热力学条件:K RT F ln 0-=∆,标准自由能0F ∆越小的化合物越易形成;其形成的动力学条件:形成夹杂物元素的浓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夹杂物。
对铸件机械性能的影响:降低铸件的强度、塑性、冲击韧性和抗疲劳性。
有时能增加硬度和改善耐磨性。
对铸造性能的影响:降低液体金属的流动性,增加变形、热裂和气孔的形成。
20.缩孔和缩松的原因?铸件凝固结束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缩孔常产生在铸件的厚大部位或上部最后凝固部位,常呈倒锥状,内表面粗糙。
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后,由于铸型的吸热,液态合金温度下降,靠近型腔表面的金属凝固成一层外壳,此时内浇道以凝固,壳中金属液的收缩因被外壳阻碍,不能得到补缩,故其液面开始下降。
温度继续下降,外壳加厚,内部剩余的液体由于液态收缩和补充凝固层的收缩,使体积缩减,液面继续下降。
此过程一直延续到凝固终了,在铸件上部形成了缩孔。
纯金属和共晶成分的合金,易形成集中的缩孔。
结晶温度范围宽的合金易形成缩松,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与缩孔相同,也是由于铸件最后凝固区域得不到补充而形成的。
21.有效结晶温度范围:热裂纹是在凝固温度范围内,临近固相线时形成的,或者说是在有效结晶温度范围形成的。
有效结晶温度范围:其上限指合金形成枝晶骨架,线收缩开始温度,其下限指合金凝固终了的温度。
三.液态纯金属和液态实际金属在结构上有何异同?纯金属在溶化后,在其熔点以上不高的温度范围内,液体状态的结构有以下特点:1)原子间仍保持较强的结合能,因此原子的排列在较小距离内仍具有一定规律性,且其平均原子间距增加。
2)在熔化时这种结合已受到部分破坏,因此其排列的规律性仅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这个范围是由几十个到几百个原子组成的集团。
故固体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而液体则是由许多原子集团所组成,在原子集团内保持固体的排列特征,而在原子集团之间的结合处则受到很大破坏。
这种仅在原子集团内的有序排列称为“近程有序排列”。
3)由于液体中原于热运动的能量较大,其能量起伏也大,每个原子集团内具有较大动能的原子则能克服邻近原子的束缚,除了在集团内产生很强的热运动外,还能成族地脱离原有集团而加入到别的原子集团中,或组成新的原子集团。
因此所有原子集团都处于瞬息万变状态,时而长大,时而变小,时而产生,时而消失,此起彼落,犹如在不停顿地游动。
4)原子集团之间距离较大,比较松散,犹如存在“空穴”。
原子集团和空穴在不停地“游动”。
这种“游动”不是原有的原子集团和原有的空穴在液体中各处移动,而是此处的原子集团和空穴在消失的同时,在另一地区又形成新的原子集团和空穴。
空穴的存在使液体中公有电于的运动产生变化。
在原子集团内,原子间的结合靠金属键,一些自由电子归此原子集团中所有原子所公有,故仍具有金属导电特征。
在原子集团间,自由电子难以自己飞跃空穴,只能伴随着集团间原子的交换而跟着正离子一同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穴间的导电具有离子导电特征。
5)原子集团的平均尺寸、游动速度都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原子集团的平均尺寸越小,游动速度越快。
由于能量起伏,原子集团的尺寸是不同的。
实际金属中,即使非常纯的实际金属中总存在着大量杂质原子。
实际金属的液态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它也存在着游动原子集团、空穴以及能量起伏;在原子集团和空穴中溶有各种各样的合金元素及杂质元素,还存在着浓度起伏以至成分和结构不同的游动原子集团,在—些化学亲合力较强的元素的原子之间还可能形成稳定的或不稳定的化合物。
所以实际金属在微观上是由成分和结构不同的游动原子集团、空穴和许多固态、气态或液态的化合物组成,它是一种“混浊”的液体。
四.一般将铸件的凝固方式分为哪三种?凝固方式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本题满分15分)一般将铸件的凝固方式分为三种类型:逐层凝固方式、体积凝固方式(或称糊状凝固方式)和中间凝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