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网论文
基于GPRS技术的广域网数据通讯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

信息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报告(地方学生)课题名称基于GPRS技术的广域网数据通讯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所在院、系(队)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20066204002申请学位级别工学学士指导教师单位电子信息工程系指导教师姓名技术职务讲师二○一○年六月基于GPRS技术的广域网数据通讯的设计与实现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西门子公司GPRS专用模块MC35i的功能原理,阐述了GPRS网络的基本架构和通讯流程,重点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MC35i的GPRS通讯实验电路和使用TCP/IP协议的广域网通讯程序,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所述方案的正确性。
关键词:MC35i GPRS TCP/IP VB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net data communicationbased on the GPRS technology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function of MC35i ,the specialized GPRS model produced by Siemens,focusing on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the communicating process of the GPRS Network , and completes a whole set of the relevant circuit which can be used to realize the GPRS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MC35i and the VB program based on TCP/IP , ending with an example of client-server experiment simply to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bove.Key Words: MC35i GPRS TCP/IP VB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4)第二章系统方案设计 (6)2.1 硬件方案设计 (6)2.2 软件方案设计 (12)第三章实验验证 (19)3.1 电源部分实验验证 (19)3.2 电平转换部分实验验证 (20)第四章结论 (24)致谢 (25)参考文献 (26)第一章引言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技术位于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动通讯技术之间。
广域网技术综述

题目:广域网技术综述分院:电子与信息学院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学号:************学生姓名:**广域网技术综述电子与通信工程蔡铭摘要:广域网是一个一个地理覆盖范围超过局域网的数据通信网络,主要是为了实现广大范围内的远距离数据通信,因此广域网在网络特性和技术实现上与局域网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介绍广域网各种技术的特点以及相关应用。
关键词:PPP,ISDN,ATM,帧中继,SDH目录第一章广域网概述 (4)1.1广域网的特点 (4)1.2广域网服务的实现模型 (4)1.3常见广域网设备 (5)1.4 常见广域网服务类型和带宽 (6)1.5广域网与OSI 模型 (8)第二章PPP (9)第三章ISDN (11)3.1 ISDN 的组成 (11)3.2 ISDN 的速率服务 (12)3.3 ISDN 的应用 (13)第四章A TM (15)4.1 ATM 的实现 (15)4.2ATM 的特点和应用 (16)第五章帧中继 (17)5.1 帧中继的实现 (17)5.2 帧中继的组成 (18)5.3 帧中继的特点与应用 (18)第六章SDH 技术 (20)6.1 SDH 的实现 (20)6.2 SDH 的应用 (22)结语 (24)参考文献 (24)第一章广域网概述1.1广域网的特点与局域网相比,广域网的特点非常明显。
首先是广域网的地理覆盖范围至少在上百公里以上,远远超出局域网通常为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小覆盖范围;其次,如前所述,局域网主要是为了实现小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而设计的,而广域网则主要用于互连广泛地理范围内的局域网;第三,局域网通常采用基带传输方式,而广域网为了实现远距离通信通常要采用载波形式的频带传输或光传输。
第四,与局域网的私有性不同,广域网通常是由公共通信部门来建设和管理的,他们利用各自的广域网资源向用户提供收费的广域网数据传输服务,所以其又被称为网络服务提供商,用户如需要此类服务需要向广域网的服务提供商提出申请;第五,在网络拓扑结构上,广域网更多的采用网状拓扑,其原因在于广域网由于其地理覆盖范围广,因此网络中两个节点在进行通信时,数据一般要经过较长的通信线路和较多的中间节点,这样以来中间节点设备的处理速度、线路的质量以及传输环境的噪声都会影响广域网的可靠性,采用基于网状拓扑的网络结构,可以大大提高广域网链路的容错性。
广域网和局域网互联

广域网和局域网互联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企业的运营管理到个人的娱乐社交,网络无处不在。
在网络的世界里,广域网和局域网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将它们互联起来则能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广域网和局域网。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 LAN),通常覆盖的范围相对较小,比如一个办公室、一栋楼或者一个校园。
它的特点是传输速度快、延迟低,能够满足小范围内大量数据的快速交换和共享。
想象一下在一个办公室里,同事们通过局域网可以快速地共享文件、打印机等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 WAN)则是跨越较大地理范围的网络,它可以连接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和网络。
广域网的覆盖范围广,但相对来说传输速度可能较慢,延迟较高。
我们日常使用的互联网就是一个典型的广域网。
那么,为什么要将广域网和局域网互联呢?这主要是基于实际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在不同的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每个分支机构内部都有自己的局域网,用于处理本地的业务和数据交换。
但为了实现企业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就需要将这些分散的局域网通过广域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企业网络。
这样,总部可以对各个分支机构进行集中的监控和管理,各个分支机构之间也可以方便地共享信息和资源,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在教育领域,学校可能有多个校区。
每个校区都有自己的局域网来满足教学和管理的需求。
通过将这些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不同校区的师生可以进行远程教学、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医疗行业,医院内部通常有完善的局域网来管理医疗设备和患者信息。
但在远程医疗、医疗数据共享等方面,就需要与广域网进行互联,让专家能够远程诊断、医疗机构之间能够共享病例和研究成果,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广域网技术及其研究发展

广域网技术及其研究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域网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和重视。
广域网技术是指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现网络通信,不同于局域网和城域网,广域网的范围更大,更为复杂。
本文将探讨广域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广域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广域网技术以传输数据为主要目的,它可以连接不同场所的终端,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信传输功能。
在广域网之间,网络通常使用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设备进行连接。
广域网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TCP/IP)协议体系构建的。
广域网技术包含数据交换技术和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其主要特点有高速率、广泛性和廉价性等。
二、广域网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广域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如今,广域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电信、金融、医疗、政府等。
此外,广域网技术还有着丰富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近年来,针对广域网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
广域网在应用过程中会大量涉及到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因此,保证网络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加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为广域网技术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
二是网络传输技术的研究。
在广域网技术的实现过程中,传输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应用传输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广域网技术的传输速度,并减少信号传输的损失。
目前,正快速发展的网络传输技术有万兆以太网、混合接入网络技术、光纤技术等。
三是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
网络传输和处理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因此,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效率是广域网技术研究的重点。
针对网络瓶颈问题,有很多优化技术可以使用,如负载均衡、数据压缩、QoS(服务质量保证)等。
三、广域网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广域网技术发展的方向主要将围绕着网络安全性、数据的可靠性、网络传输效率的提高等三大方面展开。
一是网络安全性将更加重视。
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水平,防范和避免网络攻击和恶意行为,将成为广域网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技术研究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技术研究局域网和广域网,是现代网络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但在不同的情境下,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就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联技术进行一些研究,探讨在不同的场景下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的互联方式。
一、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定义1.局域网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内,连接若干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
通常一个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可以共享数据、硬件设备、软件应用程序等资源。
2.广域网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是指连接跨越较大地理区域,通过各种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通信的计算机网络。
广域网的覆盖范围可能超过一个城市或国家,包括万里长城多层次的网络。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差异,主要在于设备的数量、跨域范围、传输速度和网络安全等方面。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网络。
二、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联的实现方式常用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联方式有以下几种:1.路由器互联路由器互联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联方式。
路由器是一种网络设备,它可以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当局域网中的一台计算机要访问另一个局域网中的计算机时,数据会被路由器转发到对方局域网内的目的地。
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网络都是通过路由器互联。
2.虚拟专用网互联虚拟专用网(VPN),是一种加密的网络通信技术,能够在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连接。
通过VPN技术,局域网可以和广域网实现安全的数据传输。
VPN互联通常需要事先确定好连接点和网络拓扑,然后在这些点之间建立VPN隧道,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截获损坏。
3.广域网互联互通技术广域网互联互通技术(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ies),是一套专为不同的广域网提供互联服务的技术。
它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供应商的广域网之间的互联,从而形成全球互联网。
三、如何选择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联方式在现代网络应用中,如何合理选择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联方式,关系到网络的高效可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基于广域网的海量数据加速传输方式的研究

基于广域网的海量数据加速传输方式的研究摘要: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开放性,而且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个人和企业等相关组织也更加依赖网络完成各项事务,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敏感信息也逐渐暴露在虚拟空间中,而在信息的储存传输以及数据生成各个环节中潜藏着多种破坏数据完整性、私密性风险源的问题,而数据加密技术则是可以有效防范这类风险的有力工具。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基于广域网的海量数据加速传输方式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广域网、数据传输、方式引言我国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更新的速度较快,并且计算机业在国内不断的普及,这使得人们的生活对计算机越发依赖。
这也就说明,计算机不仅仅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针对计算机通信安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中的运行漏洞进行准确的把握,逐步对网络安全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以此来规避可能出现的未知风险,将黑客入侵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确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性。
一、计算机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中的作用计算机在发展中,计算机信息以及相关数据传输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漏洞。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要想得到更好的保障,就应利用新时代技术进行发展。
数据加密技术是对计算机网络设计到的隐私进行保护,使数据保存更加安全。
另外,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将计算机运行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使计算机技术更加完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使用户数据信息更加安全,实现了现代技术的作用,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
通过计算机数据加密技术,也可以保障不同行业的交流,可以提升交流的准确性。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对计算机本身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提出补充以及完善的措施,使技术的运算以及科技功能得到全面发挥,对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提供技术的支持。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在部分特殊信息隐藏中进行应用,将部分用户需要的信息在多数信息数据进行必要隐藏,使隐藏数据更加安全,对于数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型多网点企业内部广域网组网实践

大型多网点企业内部广域网组网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型多网点企业内部广域网组网实践。
在介绍了背景情况,研究意义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在详细讨论了广域网架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安全策略设计、设备选型与部署以及性能优化技术。
在总结了实践经验并分享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同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研究内容全面详实,对于大型多网点企业内部广域网的组网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型多网点企业、内部广域网、组网实践、广域网架构设计、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安全策略设计、设备选型、部署、性能优化技术、实践经验总结、问题解决方案、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多网点企业越来越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广域网系统来实现多地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传统的局域网无法满足跨地域的需求,因此建设一套稳定高效的广域网系统成为了大型企业的重要课题。
在大型多网点企业内部广域网组网实践中,需要考虑到各个地点之间的网络架构设计、拓扑结构设计、安全策略设计、设备选型与部署以及性能优化技术等方面,确保整个广域网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并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型多网点企业内部广域网组网实践的研究与探讨,总结出一套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最佳实践经验,并探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帮助更多企业在建设内部广域网系统时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2 研究意义企业内部广域网的组网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型多网点企业在网络化建设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实现各个网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成为企业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网络面临着各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威胁,因此需要设计合理的安全策略来保护企业的网络安全。
设备选型与部署直接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合理选择和部署。
浅谈广域网保护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基 变 应用 的三 个终 端设 备 单 元 ,这 是 在 主保 护 和最小 看 , 于广 域 网 的保护 和智 能决 策 , 电站广 域后 区域保 护 之后 的扩 大 保 护 区域 的简 单 而有 效 的方 备保护可把故障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通过跳开仅 法 。该 系统可 以作为在 主保护失 效 、 主保 护 的后备 需要 隔离 故 障 的断 作 和远 后备 保护 失 败时 的替代 保护 。
一
、
引 言
求。
由于电力系统规模的 日益扩大和复杂 ,电力 三、 国际上的研究 系统设备 的分布更加分散 ,这就要求在系统故障 ( ) 域 网电流差 动后 备保 护 系统 ( 一 广 WDB) 时继电保护的功能性和可靠性更加强大。 日本 学 者 Y si mi ei w ohz r a a于 19 u S z 9 8年 将 广 广域 网保护系统( P ) wA s 为检测反常 的情况 域的概念和继电保护相结合1 使用电流差动保护 3 1 , 并提供预案 、更正动作来减小广域系统 的崩溃和 系统为后备保护的广域网保护系统。该文第一次 提高系统的传输能力。大部分典型的广域保护系 提 出了广域电流差动后备保护的基本概念 ,考虑 统动作包括发电机的 自动跳 闸和负载的切断。为 到 了近后备保护和远后备保护。文章在分析现有 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 P 可以通过使用新的监 WA S 的两点纵联差动保护方式不足的基础上 ,提 出使 控、 保护和通讯技术来执行。 用GS P 信号进行精确时间同步 ,通过专用的光纤 WA S P 必须快速正确地动作以保护电力系统 。 信道传送多点的电流量 ,构成广域差动保护的观 从这方面看 , P 是非常需要的。虽然 WA S WA S P 能 点, 以此作为纵联差动主保护的后备保护。 覆盖很大的区域 ,且不 同的运行部分使用不同的 该文在 同一个 电力系统 中比较 了传统的保护 装置和程序 , 但它们的设计只满足一定的需要 。 广域 网保护 的目标为 :确保 电网的安全稳定 和所 提的保护方法并 把它们应 用到近后备保护 B的优点。基于电流差动 性; 实时监控并充分利用传输能力 ; 电网更精确的 中。选择性和速度是 W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域网概述论文学院:电控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2014年11月目录摘要 (1)正文 (1)广域网的概念 (1)公用电话交换网 (2)分组数据交换网 (2)数字数据网 (2)帧中继网 (3)ATM (4)参考文献 (5)摘要本文介绍了广域网的相关网络概念和特点关键词:广域网;交换网;DDN;帧中继网;ATM正文广域网的概念•广域网(WAN):有时也叫远程网(Long Haul Network)•广域网一般由主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
•一般广域网的通信子网是由公共网络充任,它是由传输线路和交换节点组成。
•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广域网远比局域网出现得早。
但在技术上,局域网要领先于广域网,但随着AT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提供统一的网络平台,会使这些技术上的差异越来越小。
•在应用上,局域网强调的是资源共享;而广域网则着重数据传输。
对于局域网,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根据应用需求来规划、建立和应用;对于广域网,侧重的则是网络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数据传输业务,以及用户如何接入网络等。
•通常,公共数据通信网是由政府的电信部门建立和管理的。
许多国家的电信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公用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帧中继网等,以此为基础提供电路交换数据传输业务、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业务、租用电路数据传输业务、帧中继数据传输业务和公用电话网数据传输业务。
•我国电信部门的公共数据通信网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继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及中国数字数据网(ChinaDDN)之后,又建立了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ChinaFRN),逐步完成了全国范围光纤网络的建设和大量卫星地面站的建设,为我国的高速信息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常用的公共网络系统有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分组数据交换网X.25网、帧中继网(FR网)、数字数据网D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异步传输模式ATM等。
•公共数据通信网主要提供三种通信服务:①电路交换服务:适合传输实时性要求高的信息,如语音信息、视频信息。
②分组交换服务:传输数据和多媒体信息。
③租用线路或专线服务:专用线路任意组合可传输语音、数据、传真信息。
但租用专线独占线路,因此传输费用高。
公用电话交换网•公用电话交换网 PSTN( Public Switching Telephone Network )•PSTN是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电路交换网络。
两数字站通信时要借助于MODEM实现。
使用电路交换方式,双方建立连接后独占该模拟信道,其他用户不可用。
•PSTN主要作用就是通过程控交换机之间的连接实现用户之间在国际国内范围的语音和数据通信。
PSTN主要提供电话通信服务,同时也提供数据业务,如电报、传真、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
•程控交换机是PSTN的核心设备,它将各种控制功能、步骤、方法等编成程序,写入存储器,依此来控制交换机的工作。
•电话交换已从传统的模拟交换时代进入数字交换时代。
•网络接入:普通电话拨号上网(用com口或Fax卡自带端口,两端用MODEM或Fax 卡连接上网)。
•PSTN的特点:实时性好,租用费用低,入网方式简便灵活;无存储转发,带宽有限,难于实现不同速率设备之间的传输。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是一种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实现的数据通信网。
它提供的网络功能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的功能。
ITU-T的X.25标准就是针对分组交换网制订的,因此此类网络也叫X.25网。
•分组交换网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以数据通信为目标的公共数据网。
X.25协议是一个DTE对PDN的接口规范。
•X.25网的接入方式:租用专线。
专线一直接到用户位置,连接X.25网而非PSTN。
•X.25协议:X.25定义了低三层协议--物理层的X.21协议、链路层的HDLC协议和分组层的X.25协议(也分别叫做X.25-1、 X.25-2和X.25-3协议)。
•X.25网内部实行分组交换,为用户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服务。
•中国的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由原邮电部组建的以X. 25为基础、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DTE及LAN之间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通信网。
全网由全国中心城市32 个中转和汇接中心的交换机组成,1993年底投入运行。
•Chinapac具有规模大、覆盖面广、端口容量大、通信速率高、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通信环境和网络支持。
目前, Chinapac 已成为覆盖国内600多个城市,与世界20多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公用分组交换网互连,国内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均可通过Chinapac进行国际间的数据传输。
数字数据网•DDN:Digital Data Network•DDN是一种利用数字信道以(光纤、数字微波、卫星)和数字复用技术提供半永久性连接的,以传输数据信号为主的,为用户提供专用的、支持点到点高速传输的数字传输网络。
•DDN本身是一种数据传输网,支持任何通信协议,使用何种协议由用户决定(X.25或帧中继)。
•DDN的特点:支持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传输速率高,时延小;传输质量高,信道利用率高。
•DDN的应用: DDN以全数字、高速率和灵活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大容量的数据通信平台,也为用户建立自己的专用数据网提供了方便。
可支持LAN互连、多媒体信息传输、虚拟专用网及用户建立自己的话音网、数据网和电视电话专用网等。
•中国的DDN是由数十万条光缆为主体构成的数字数据网络。
它采用时分多路复用技术把支持数字信息高速传输的光纤信道划分为多个子信道。
帧中继网•帧中继FR (Frame Relay)•帧中继网络是1992年推出、1994年得以发展的一种新型公用数据交换网标准,并已获得ANSI和ITU-T的批准。
帧中继和X.25属于相同类型的标准,但帧中继是一种可变帧长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1. 帧中继技术特点:(1) 技术原理:当分组到达节点时,直接“穿越”节点被转接到输出链路上,减少和避免节点对分组的存储和处理时间。
而将网络节点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纠错重发等处理放在终端系统进行。
帧中继可以看作是由对X.25协议的简化和改进而得。
帧中继简化了网络层和链路层的功能,它不设分组级,而是以链路级的帧为基础实现多条链路的转换和统计复用(所以叫帧中继)。
(2) 帧中继特点:•具有统计时分复用和虚电路的优点;•简化了网络功能,减少了网络开销,因此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降低了网络延迟,增大了网络吞吐量。
(向用户提供64Kbps--2.048Mbps,甚至10Mbps的接入速率,最多可达45Mbps)。
•帧中继的帧长度可变(1.6--2KB),比X.25长,非常适合LAN业务。
•提供动态的带宽管理和差控机制,适于传输突发性数据。
•采用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方式,可提供交换式虚电路和永久性虚电路业务。
2. 帧中继层次结构:•帧中继网络在链路层和网络层,只保留了帧检错功能,遇到有差错的帧就简单地抛弃,而不进行差错纠正、重发和流量控制等,这些相应的功能由端系统实现。
因此,帧中继简化掉了分组级(网络层),并简化了链路层功能。
•帧中继网络体系结构也比OSI/RM简单(图略)。
•帧中继标准只提供链路层和物理层的规格参数,而它独立于高层协议,因此,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设备实现帧中继业务。
3. 帧中继的帧格式:•帧中继的帧格式与HDLC相似,但无控制字段,因此,帧中继只有数据帧。
•标志字段与HDLC相同;地址字段较复杂,由2个字节组成;信息字段长度可变,说明帧中继帧的长度是可变的;FCS字段构成与HDLC同,但只能检错,无纠错功能。
4. 帧中继的应用:典型的帧中继应用是互连LAN,其次还有图像传输和支持VPN等。
•帧中继网络由帧中继接入设备和帧中继子网组成。
帧中继接入设备(FRAD):是具有帧中继接口的接入设备,如主机、分组交换机、路由器等;帧中继子网主要由帧中继交换机和传输线构成。
ATM网1. ISDN概述•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ISDN是一种由交换机和数字信道构成,可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信息传输的数字通信网络。
它可以使用户通过一条通信线路获得各种电信服务。
•ISDN有三个基本特征:①端到端的数字连接。
②综合的业务。
③标准的入网接口(两种速率标准—基本速率和基群速率)。
•ITU-T在N-ISDN基础上提出宽带ISDN(B-ISDN) 的系列建议,它是一种信道速率超过主群接口速率的系统。
因为在使用中 2Mbps的速率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
•B-ISDN以光纤为传输介质,传输速率可达155Mbps、 622Mbps ,甚至高达几Gbps。
各种不同速率业务都能以同样的方式在B-ISDN网络中传输。
•为了实现 B-ISDN 功能,ITU-T定义了一种新型的快速传输技术--异步传输模式ATM 作为其核心技术。
•B-ISDN也是将各种业务(如语音、数据、图像、动画等)综合在一个网络中传输,它包含N-ISDN的所有业务功能。
•B-ISDN和ISDN有以下一些主要区别:①传输带宽差别很大:ISDN只能向用户提供2M bps以下的业务;而B-ISDN可支持数Gbps 的业务;②网络硬件基础不同:ISDN是以电话网络为基础的,用户采用双绞线;而B-ISDN网络的环路和干线都是采用的光纤介质;③交换方式不同:ISDN主要使用的是电路交换(只在传输信令的D通道使用分组交换)技术,采用的是同步传输模式STM;而B-ISDN则使用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采用的是异步传输模式ATM;④传输速率不同。
ISDN各种通路的比特率是事先预定好的;而B-ISDN使用的是虚通路概念,其比特率不预先确定,其上限仅受UNI接口的物理比特率限制, 155Mbps可支持高清晰度电视的需求; 622Mbps的用户线路速率可支持一个或多个交互性的分布式服务。
2. ATM概述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是1990年由ITU-T公布的快速交换技术,并将其作为B-ISDN的信息传输方式。
但由于其复杂程度高,首先被用于LAN。
•ATM技术建立的网络可以提供高速交换方式,减少节点时延,支持和集成所有类型的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速化和宽带化问题。
•ATM网络技术主要目标是高速化(低时延)、综合化(综合业务通信)和适应不同速率业务服务。
•ATM是实现 B-ISDN的核心技术。
实际上 ATM是一种快速交换技术。
•ATM是建立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基础上的传输模式。
ATM集交换(信元交换)、复用(异步时分复用)和传输(异步传输,虚电路方式)技术为一体。
ATM的特点:①面向连接的快速(信元)交换;②综合了线路交换--实时性好(节点延迟小)和分组交换--灵活性好(动态分配网络资源)的优点;③支持不同速率的数据传输,满足实时性业务和突发性业务要求;④支持多媒体信息传输(业务综合化);⑤服务质量QoS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