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探讨-论文
浅谈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进展

浅谈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进展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长期不受治疗容易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进展进行浅谈。
一、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体内阳气亢盛导致气机阻滞等。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机阻滞,造成高血压症状。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平复气血,达到治疗的目的。
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医师可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进行综合调理。
二、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选择穴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比如用针刺“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能够有效地平息肝阳,清利肝火,调畅气机,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针灸治疗还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而降低血压升高的风险。
2. 中药调理中药治疗高血压通过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大黄、芦荟、天麻等。
这些中药能够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平肝降压,对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减少血管损伤,从而有效地降低血压。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背部、头部、手部等穴位,能够促进气血循环,调理脏腑功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降低血压水平。
按摩还能够舒缓患者的身体疲劳,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全身状态,有益于降低血压。
1.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患者的病因病机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等进行辩证施治,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有效性探讨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有效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中医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起居失调等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肾气不足,肝火上升而致血压升高。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理论是“平肝潜阳、疏肝解郁、滋补肾阴、和胃平肝、利水消肿、舒筋活络”为主要原则,采用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降压的目的。
1. 中药组方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常用的经典方剂有天王补心丸、龙胆泻肝丸、温降理中汤等。
这些方剂主要通过清肝泄火、益气健脾、滋阴降火等作用来治疗高血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还会对方剂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中药单味除了中药组方,中医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制中药单味,如当归、黄芩、陈皮等。
这些药物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功效,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针灸疗法1. 选穴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通过针灸对穴位进行刺激,以调理气血,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风池、内关等。
这些穴位在治疗高血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调节心血管功能,达到降压的效果。
2. 操作方法在针灸治疗中,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如旋转针、捻转针、提插针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刺激穴位,达到舒筋活络,调理气血,从而降低血压的目的。
在中医推拿治疗中,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经络、穴位进行适当的按摩、拍打、推拿等手法,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从而降低血压。
推拿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于一些轻度高血压的患者,推拿治疗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一些轻度和中度高血压患者,中医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有效性探讨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有效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指不明确的病因导致的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它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容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增加患者的疾病负担和死亡率。
现代医学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长期使用降压药物会对肝肾功能和其他器官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且容易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对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进行探讨,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和科学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特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通过调整相应的脏腑经络、平衡阴阳虚实、疏通气血等方法,达到调整体内失衡状态的目的。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气功养生疗法等,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体内平衡状态,减缓病情的发展,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验证。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中医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还可以改善患者的代谢功能,减少内分泌紊乱和糖脂代谢异常,减少对降压药物的依赖。
这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高血压,中医治疗的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要时间和持之以恒的治疗,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要患者在饮食、作息、情绪、运动等多方面进行调整,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恒心。
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和展望

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和展望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确的病因而引发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它的发病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其中既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包括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等。
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首先,遗传因素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家族史阳性的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较大,遗传与高血压的关联程度达到了30%-50%。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肾气不足、肝气郁结等证候密切相关。
肾气不足指肾功能不足,肝气郁结则是指肝脏功能紊乱,经络不通畅。
这些证候与高血压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诱因。
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环境因素。
中医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导致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例如,过量的盐分可以导致体内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增加血压。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盐分的性味辛温,过食后可伤及胃气、损伤阴液,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此外,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也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起到重要的影响。
不规律的生活作息、长期的工作压力、情绪不良等都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中医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导致气机郁滞,气血不畅,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例如,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以导致肝气郁结,从而使血压升高。
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病理机制和证候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探索中西医相互融合的途径,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研究和探索这种关系,对于深入理解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制定更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摘要】原发性高血压病作为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患病率有日渐增加的趋势。
研究显示:目前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7.86%,男性患病率为34.72%,女性为25.34%,知晓率为60.7%,治疗率为37.7%,控制率仅为5.7%。
中医证型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近年来在中医证型方面,研究者们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研究进展1 高血压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研究高血压病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属于“眩晕”、“风眩”、“头痛”等范畴。
而高血压的中医证型较复杂。
郑峰[1]等将高血压病II期分为瘀血组和非瘀血组,结果在瘀血证组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和阴阳两虚证;在非瘀血证组痰湿壅盛证最少, 显著低于阴虚阳亢证;认为痰湿壅盛证与血瘀证关系最为密切,而阴虚阳亢证在两组构成最多。
程文江[2]等比较城市和农村高血压人群发现:城市的痰湿中阻明显高于农村, 而肝肾阴虚及阴虚阳亢则少于农村;阴阳两虚型城市和农村所占的比例均最低。
叶人[3]等研究高血压病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发现:在高血压病程早期以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逐渐增多。
王清海[4]等研究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型规律显示:证型频次递减为:气虚痰浊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
肝火亢盛型、气虚痰浊型和阴虚阳亢型病程相对较短,而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肝火亢盛型可见于各个年龄段,阴虚阳亢型和气虚痰浊型以50岁以上为主,阴阳两虚型仅见于60岁以上病人。
韩学杰[5]等研究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占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等,而肝阳上亢证类仅占1.6%;认为痰瘀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因,痰瘀之毒可并存于高血压病其他各证类及其病程的各阶段。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1T01:23:22.92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8期作者:曾涌[导读]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本文就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和中医治疗措施进行分析。
犍为县泉水镇卫生院内科四川乐山 61440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下,高血压渐渐成为临床上非常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高血压病程较长、治疗也比较困难,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高血压的有效治愈措施,只能通过每天服用定量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水平,然而,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血压水平产生控制效果,但就长久而言,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治疗方法,并不能获得永久的疗效。
近几年来,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临床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高血压是由虚、风、瘀、痰、火引起的,其病因病机复杂,病情多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本文就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和中医治疗措施进行分析。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目前,临床方面认为引发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在于体质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因素,而病机更是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痰饮致眩”、“瘀血致眩”之各种说法,近几年来,随着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阴阳平衡失调”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该学说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而引起的阴阳平衡失调,其病机在于阴虚阳亢,肝阳上亢,阴阳两虚,肝肾阴虚等。
此外,学术界方面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还存在有不同的看法,王振东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在于本虚标实,正气虚,责之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邪气实,责之于肝阳亢盛,阳化风动,气血上冲。
而王永生则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多发于四十岁至七十岁的中老年群体中,由于中老年人肾气渐衰,“乙癸同源”,久则肝肾阴液亏虚,阴不制阳,终致肝阳亢逆,加之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盛伤阴;或劳欲过度,损伤肝肾之阴;或热病耗伤肝阴,皆可导致肝肾阴液不足,不能与肝阳保持相对平衡,肝阳相对偏盛而浮动于上,出现阴虚阳亢证,故而该病的病机在于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本虚标实),但不管学术界中存在何种说法,原发性高血压根本病性为本虚标实,其病位在肝、肾,肾气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亢盛于上,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变证,这已然是多数学者的共识。
浅谈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进展

浅谈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进展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已经有了很多的临床实践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浅谈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运行障碍所致。
《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情志失调可导致气滞血瘀,久之可致高血压。
饮食不节也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常食辛辣厚味之品,过食油腻,不利于脏腑消化,易致气滞血瘀。
气血运行障碍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气不畅则血瘀,血瘀则气滞,气血运行受阻则可致高血压。
1.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首选药材有黄芪、白术、茯苓、人参、石菖蒲等,根据患者的实质虚实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加减逍遥散、通窍丸等。
这些中药可以在发挥其降血压作用的也能调节患者的全身气血运行,起到平和情志、调畅气机、舒筋活络的作用。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是不可忽视的,一些有经验的中医医师常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对于实质上升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建议其多食清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杂粮等;对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可以建议其适量食用一些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桑椹、山楂等。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调和脏腑、顺畅气机、减轻病情的作用。
3.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也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手段之一。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冲、关冲、足三里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缓解情志,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中医还常常会利用耳针、灸法等进行辅助治疗,取得了一些良好的疗效。
近年来,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一方面,中医药制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得到了加强,一些新的中药制剂如舒压胶囊、降压灵片等的出现,为治疗高血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中医药结合心理疏导、中医针灸结合运动疗法等也在临床上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护理干预在其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研究。
一、中医护理干预的原理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阳上扰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医护理干预通过调整气血、平衡阴阳、舒缓神经系统等,可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二、中医护理干预方法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中医护理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中药可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清热解毒等,对高血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食疗调理:中医护理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调理方案。
食疗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增强体质,降低血压。
对于阳虚型高血压患者,可以适当食用温热食物,如生姜、红枣等,以温补阳气。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对高血压有显著的疗效。
针灸可以调节气血循环,舒缓神经系统,改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4.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适当的按摩可以调节气血,舒缓肌肉,降低血压。
三、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中医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对30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8周的中医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中医护理干预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总结中医护理干预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药调理、食疗调理、针灸调理、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降低血压、改善症状的效果。
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还需要在更多的科学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 之 休 息 睡 眠 质量 差
:
则 血 压 就 会升 高
,
《 素问
,
五 脏 生 成篇 》 云
“
人 卧 则血 归 于 肝
”
。
于 以分 布 于 五
其 中医 本源病机 的探究 却 极少 因此 有 必 要对高血 压病 的最本源 病 机进行溯 流 穷源 深入 细 致 的探 讨
, , 。
,
,
脏
,
洒 陈于六 腑
,
。
,
希
。
”
。
望 探 求西 医 诊 断疾病 中医 辨 治 的一 种新的 思路 与 途径
4 0
亚太传 统医药
。
2 0 05 年
。
第
2
期
,
、
综上 所述 高 血 压病 的最 本源病机为血 分 奎 淤 也 即 血 分有痹 而 肝 阳上 亢 阴虚 阳 亢 肾虚 痰 浊 阻滞 皆为 其表象 余 因仲 景 《 中风 篇 》而 启悟 拟 制 降压 汤 醒 阴
。 , , 。 , , 、
,
证 之殊
。
因其受病之初 为 血 分奎淤
, 。 、 、
源 同而 流 异
。
着 眼 于局 部
,
虚 而 阳 愈盛
人身之 阴每 日被火 热 剥蚀
病变 引起 的整体病理 反 映 而 西医 则 重视 结 构分 析 以局
部 结构的解剖为基本研究 方 法
, , 。
搔扰之 五脏
当 日 之 剥蚀 充盈 好
, ,
精神 日 被火耗
, 。
必 为不 能 化育之精神
。
然
由于 中医 与 西 医研究 方
,
:
血 脉债 涌则 易塞淤 故 高
、 、 、 。
。
于血 分 奎淤 血 失濡 润 之职 则骨髓 不 充 病 久及 肾则 为 肾虚 征 血 分塞 淤 血液粘稠 气 随血郁 气机 阻 滞 清 阳不 升 浊 阴不 降 蕴酿成痰
。 , , ,
血压病 人 尤其是 长 期高血 压 病 人动 脉象 多兼 浮 长 洪
, ,
不 能碍今 日之 充 盈
。
于阴而 言
,
今 日之
法上 的不 同 因此 中医辨 治 西 医 己 诊 断 的疾病 必 须借 鉴 西 医的 分析 与研究 思路 通过取类 比象 应用中医理论辩
证论 治
,
正 以供他 日之濡 润
故 高血 压病人若休息睡眠 良
、
则 血 压 能相 对 稳 定
。
以期 求在 中医 辨 治 与西 医 诊 断之 间 形成 相 互 契
, 。
动 脉塑弹力 纤 维增 生 使管腔狭 窄 其中 以 肾脏 的小动 脉 病变 最 为显 著 在 中等及大 动 脉内可 出现 内膜脂质沉积
形成 粥样斑块
, 、
使管腔狭窄 甚 至 闭塞 形 成 脑梗 塞
, , , ,
,
血栓
。
此外 一 些 肥胖人群 血 脂增高
、 。 , ,
,
,
、
“ 中医 以 中风 ’ , 之 此 乃人身 阳 气 自应 风 化而 为 患之 风 8
。 , 。
高血 压 病 是导 致 中医 中风 ( 脑梗塞 脑 出血 ) 的最 重
要 的原 因 血栓等
,
。
合的一 种新 的思 路与途径 旁收 曲采 使中 医 的发展 进 入
全 新境 界 西 医学 认为 高血 压 患者 细 小动脉 发 生硬 化
。 , ,
西 医学 认 为
,
由于 长 期高血 压
,
以及 高血脂
,
,
阳入 于阴 积 微成著
, 。
由于血 分奎淤
,
郁而 积株
生热
,
加 之 失眠 以渐 相 并
。 ,
、
多 梦 等 使 归 肝 之 血 日遗 其 热 热盛耗 阴
,
,
中 医学 作为一 种独特 的医 学体系 重 视整体性 对
人 体 的研究始终 围绕人体 的各种 活动 进 行
, ,
累寸
,
,
则益 致阴 愈
则五 脏 必 为热
滑 而硬 兴
, ,
脉体 盛盈
”
,
博指有力
即 《 左传 》云
,
:
“
张脉 债
蒙蔽清窍 上 扰清 空 则
, , 、 、
,
,
外 强 中干
。
其 阳之 盛 自不待言
而其 阴之 奎淤 已露
,
为痰 浊 阻 滞 之 征 究其 受 病之 源 则 由于血 分 奎淤 及 其
衍 化 变迁
,
端倪
则有 肝 阳上 亢 阴虚 阳 亢 肾虚 痰浊 阻滞 等
原 发 性 高血压 病 的 中医 病机探 讨
靳立
民
( 葫芦 岛市 中心 医 院 中 医 科 1 2 5 0 0 1 ) 原 发 性 高血 压病 好 发 于 中 老年 人群
。 、 。 、 、 ,
以脑力 劳动 者
、
此外
定
,
,
若高血 压病 人 休 息 睡眠 良好
,
,
则 血 压相 对 稳
。
居 多 属 中医 眩晕 头痛 范 畴 临床 多 以 肝 阳 ( 火 ) 亢 盛 阴虚 阳 亢 肾虚 痰 浊 阻 滞等为最常 见 的病 机分 型 而对
,
血液粘稠 等诸 多 因素使血液流动 性减 低 阻 力增 大 根 据
因 血分 奎 淤 气 随 血郁 欲 出不得 出 欲 息 不得 息 亢 阳无 以升 降 穷 而 无所 归 百 变 不 已 奋击
, , ,
这 些 特 点 对照 于 中医 通过取类 比 象 其病机应 为血 分
奎淤
。
而 为 雷霆 之 风 因 与 风邪致病特 点相 类故 名 张仲 景 《 金 匾 中风 厉节 篇 》云
, 、
,
故治 疗 高
血 压病应使血 不 童淤 气 血 以 复其常 所 谓澄 其源 则 流 自
导 阴 以济 阳 以绝 风之源 和 阴毓 阴 以平 阳 使 阳气宁 谧
, , ,
,
。
,
,
洁 若肝 阳上 亢 阴虚 阳 亢 肾虚 痰 浊 阻 滞等 皆 目前刻
下 对 症之 治
,
径道 滑 泽 化 生气 于空 朦 耕耘顽矿 而 浚渝疏通 使 气 血
,
、
高胆 固醇 在 动 脉 内膜 脂 质沉积形成动脉 粥样 硬 化斑 块
因 血 压 长 期 增 高致使 全身 内膜 下透 明样变 管 壁增 厚 变 硬 小
, , , , ,
,
、
当 血 压超 出脑 部 动 脉所能 承 受压 力 时
。 , ,
血滋 脉
。
外 形成脑 出血 当动 脉 内膜深 层 的脂 质 和 胆固醇 沉积 形 成 粥样硬化斑块 乃 阳 气之 变 也
根 于 至 阴而 达 于至 阳 其体柔其 用 升 气 主 煦之 血 主 濡 之 血分 奎淤 不 足 以柔肝 之 体 而 其 用 升 者 自升 阴 为 阳 之化源 阳盛 则 阴 必虚 此处 由于 烦 劳 恼 怒 等益致 肝 阳上 亢 阴虚 阳 亢 此肝 阳亢盛
, , 。 , , , 。 , , 。 、
冲和龚顺
皆是 治 标 而非 治 本 诸症 虽 可 暂愈
。
,
。
,
而血
,
分 奎淤 不 除 则诸 症 旋起 譬如古人之 喻 譬 如解 斗 只 解 其 斗而 未解其致 斗 之 怒 则 斗如 未 解 也
,
,
“
疗 效甚卓 本 文 通过 对 高 血 压病 的 中医 最本源 的 病机探 讨
,
平 偏 侧 为太 和
。
临证 验 之
痹者 闭也 闭而 不 通之谓 也 高血 压 病 的病 因病机为 血 分
奎 淤 即血 分有 痹 特痹 而 未至 阻滞 不 通 与 中风 有 程度 浅深之殊 血 分塞淤 血 分有痹 则气 必欲救之 鼓 血 以
。 , , , , 。 ,
阴虚 阳 亢之 所 由来 由
,
, ,
。
行 而 至气血债 涌
,
,
,
即先哲云
,
,
。
:
“
夫 风 之 为病
,
,
当半 身不遂或但臂
”。
《 素 问 至真要大论 》 云
,
。
“
诸风 掉眩 皆属 于 肝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说
,
不遂 者
此为痹
, 。
,
脉 微 而数
, 。
中风使 然
此 虽 言中风 的
。
明高 血压 病所致之眩晕与肝脏有关 肝 为 厥 阴风木之脏
。 , , ,
病 因病 机 然 绎其端绪 可 会 意 为阐释高血压 病 之 源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