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辩证论治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用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

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全身兼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特点。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治疗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

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1病因病机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2 辨证要点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常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

部分高血压病病程长、反复迁延,久病必瘀。

如叶天士所说:“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

本病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本虚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标实多为风、火、痰、瘀。

临床主要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头重脚轻,常伴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为辨证要点。

3 鉴别诊断3.1 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痛,面自汗出,恶心呕吐,血压显著升高等,其症状较风眩严重而凶险。

3.2 耳眩晕多为突发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耳鸣,水平性眼球震颤,血压多在正常范围。

4 辩证施治4.1 肝阳上亢症状:血压升高,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案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案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针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案进行探讨,包括中医理论指导、中药选方、用药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

一、中医理论指导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治疗高血压应遵循“标本兼治、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为主要治疗方向。

二、中药选方1. 肝肾阴虚型症状: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肝益肾。

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

加减:若头晕头痛明显,可加菊花、钩藤;若五心烦热明显,可加知母、黄柏;若失眠多梦明显,可加酸枣仁、夜交藤。

2. 肝阳上亢型症状: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菊花。

加减:若头痛剧烈,可加川芎、白芷;若口苦咽干明显,可加黄芩、栀子;若烦躁易怒明显,可加丹皮、栀子。

3. 痰湿内阻型症状:头晕重浊,胸闷痰多,肢体沉重,食欲不振,舌胖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浊。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组成: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若胸闷痰多明显,可加枳壳、瓜蒌;若肢体沉重明显,可加防己、薏苡仁;若食欲不振明显,可加砂仁、藿香。

4. 气滞血瘀型症状:头痛如刺,胸闷胁痛,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加减:若头痛如刺明显,可加延胡索、郁金;若胸闷胁痛明显,可加香附、郁金;若面色晦暗明显,可加丹参、鸡血藤。

三、用药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论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高血压,也被称为“健康的沉默杀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肝阳上亢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中医诊断与治疗高血压的方法独特而有效,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的要点。

一、中医诊断高血压中医诊断高血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脉象观察: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到血压的高低和阶段。

高血压患者脉象多见沉紧,脉浮紧而细弦。

2. 面色观察: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面色多为红色或紫红色,有时会有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3. 舌象观察:中医诊断高血压时会观察患者的舌象,以了解其身体的病理变化。

高血压患者舌质多为红色,苔薄而微黄。

4. 症状询问:中医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等,以了解病情的轻重。

通过以上多个方面的观察和询问,中医可以准确地诊断出高血压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药治疗高血压中药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药配方,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配。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剂:1. 降压安神汤:该方剂组方灵活,可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整。

主要成分包括黄芩、黄连、黄柏、茯苓、泽泻等,具有清热降压、安神定志的作用。

2. 舒肝降压汤:适用于肝郁气滞型高血压患者。

主要成分包括枸杞子、丹参、香附、制何首乌等,能够调节肝气,舒缓心情,降低血压。

3. 脾胃和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弱型高血压患者。

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大枣、茯苓等,能够调理脾胃,提升体质,改善高血压症状。

除了以上方剂,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中药配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饮食调理与生活习惯建议中医治疗高血压还强调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疾病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少油腻,多摄入富含钙、镁、钾等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海鲜等。

中医疗法治疗高血压的方案

中医疗法治疗高血压的方案

中医疗法治疗高血压的方案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疗效确切。

本方案旨在结合现代中医治疗方法,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一个专业、详细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缓解血压升高,也要针对高血压的病因进行治疗。

3. 整体调理:调整生活作息、饮食习惯,配合中医治疗,达到身心平衡。

4. 中西医结合:在中医治疗基础上,合理使用现代医学方法,以提高疗效。

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处方用药1. 基础方剂:珍珠母、菊花、钩藤、生地黄、白芍、川芎、甘草等。

2. 随症加减: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等,进行药物加减。

用药方法- 煎服法: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煎服。

- 丸剂或散剂:对于不便煎药的患者,可以选择中药丸剂或散剂。

2. 针灸治疗选穴1.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曲池、足三里。

2. 配穴:肝阳上亢加肝俞、肾阴虚加肾俞、痰湿阻滞加脾俞、胃俞。

操作方法- 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 每周治疗3-5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 推拿按摩1. 头部按摩:按揉百会、风池等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

2. 背部按摩:按揉肝俞、肾俞等穴位,每次按摩10-15分钟。

3. 四肢按摩:按揉太冲、曲池等穴位,每次按摩5-10分钟。

4. 生活方式调理1. 饮食调理: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 运动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4.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监测与评估1. 定期检测血压: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观察症状变化: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的缓解情况。

3. 的生活质量: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睡眠、饮食、运动等。

结语中医疗法治疗高血压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优点,但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其中辨证治疗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九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虚实辨证法1.虚证:血压不高而头晕、头痛、眼花,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红舌少苔,脉细弱。

以益气、养血为主。

可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山药、枸杞等中药。

2.实证:血压高而头晕、头痛、胸闷、口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以清热利水、降压为主。

可用黄芩、龙胆、金银花、夏枯草、丹参、薏苡仁等中药。

二、阳虚阴盛法高血压病多属阳虚阴盛证。

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心悸、夜尿增多。

应首先治疗阴液亏虚,用沙参、麦冬、天冬、银翘、黄芪、当归等中药以养阴液、滋阴清热。

三、肝肾阴虚法高血压常常在肝肾阴精亏损而出现。

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紧张、易怒、失眠、潮热、眼花等。

可选用麦冬、枸杞子、熟地黄等中药。

四、肝阳上亢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肝阳上亢所致。

表现为眼目赤红、头晕、头痛、易怒、失眠等症状。

以清肝泻火、降血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龙胆、黄连、黄芩、丹参等中药。

五、攻下清热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发热证。

表现为急躁失眠、口干、舌苔黄厚、尿量减少等症状。

以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攻下降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连翘、秦皮、黄连等中药。

六、病机紊乱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病机紊乱所致。

表现为五脏气机不畅,导致失眠、烦躁、情绪不稳。

以益气、健脾、和胃、疏肝、止泻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人参、枸杞、泽泻、陈皮、半夏等中药。

七、菌毒积聚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菌毒积聚所致。

表现为口苦口臭、恶心、呕吐、便秘等。

以利肠,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大黄、甘草、黄连、三七粉等中药。

八、风寒湿毒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风寒湿毒所致。

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乏力、面色浮肿、鼻塞等。

以驱风散寒、祛湿除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威灵仙、薤白、羌活、红花等中药。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9年第12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

辩证分成六种基本证型进行治疗。

【肝阳上亢证】主症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息风。

方用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骨(先煎)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龟甲(先煎)20克,钩藤 20克,夏枯草、牛膝、菊花各12克,白芍、丹皮各15克,生地黄、酸枣仁各18克,甘草6克。

如无羚羊角骨,用水牛角或山羊角25克代替。

加减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15克,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如大便秘结,可加大黄l0克,以通腑泄热;若阳盛生风眩晕,加天麻12克息风。

【阴虚阳亢证】主症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牛膝、黄苓、栀子各12克,钩藤18克,石决明(先煎)30克,杜仲20克,白芍、茯苓、生地黄各15克,夜交藤25克,甘草6克。

加减眩晕、肢麻甚者,加白僵蚕15克,胆南星10克,以息风通络;肥胖多痰者,加法半夏、全瓜蒌各15克,以化痰;兼血瘀头痛者,加延胡索12克,丹参15克,以活血化瘀;兼失眠者,加酸枣仁18克,以安神。

【肝肾阴虚证】主症失晕耳鸣,目涩视矇,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子、生地黄、丹皮、茯苓、山药各15克,菊花、山茱萸、泽泻各12克,杜仲20克,酸枣仁18克,甘草6克。

加减若症见手足心热、盗汗、咽干、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征象者,加知母、黄柏各10克,龟甲(先煎)15克,以滋阴泻火;若畏寒肢冷甚,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者,加鹿角胶(烊化)15克,淫羊藿12克,以温阳补肾。

【痰浊中阻证】主症头晕头重,困倦乏力,心胸烦闷,腹胀痞满,呕吐痰涎,少食多寐,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弦滑。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一、诊断:1.本病以中老年发病为多。

起病一般较缓慢。

可有家族史。

2.临床主要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头重脚轻,常伴有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

3.血压增高,成人高于160/95mmHg。

4.能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如风水、肾水、厥[真]头痛等所致血压增高者。

二、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石决明15克,钩藤10克,杜仲12克,天麻10克,黄芩10克,川牛膝12克,栀子10克,益母草12克,夜交藤10克,殊茯神10克。

加减:腰酸痛者,加玉米须、地龙。

头痛甚者,加夏枯草、茺蔚子、全蝎。

2.风痰上扰证证候: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克,白术12克,天麻10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4枚。

加减:头晕腰酸甚者,加玉米须、杜仲、草决明、怀牛膝、密蒙花等。

3.肝肾阴虚证证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

沙参12克,麦冬12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枸杞10克,川楝子10克,玉米须12克,杜仲10克,怀牛膝12克,密蒙花10克。

加减:头痛者,加天麻、茺蔚子、全蝎。

4.阴阳两虚证证候: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

治法:滋阴补阳。

方药:二仙汤加减。

仙茅9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黄柏6克,知母10克,当归6克。

加减:头痛腰酸者,加杜仲、怀牛膝、天麻、茺蔚子。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失调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内关穴、太冲穴。

2.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节内分泌功能,帮助降低血压。

常用的中药包括山楂、丹参、茶叶等。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

应该少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和水果等。

4.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加重血压升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5. 运动保健: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
降低血压。

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等。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以上是关于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概述。

请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医生。

8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是指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多归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眩晕”居多,是以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

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高血压并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治疗
1. 气虚痰阻
治法:益气化痰
黄芪30g、党参10g、天麻10g、清半夏10g、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葛根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竹茹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若痰淤化热者,加黄芩10g、胆南星10g;若项强语塞者,加竹沥10g、络石藤15g;大便不畅者,加大黄6g、莱菔子10g。

2. 痰热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清热燥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
苍术10g、薏苡仁15g、黄连10g、黄芩10g、胆南星10g、车前子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甘草10g。

临证加减:烦躁易怒,加白芍15g、郁金10g、菖蒲10g;口苦咽干者,加元参15g、麦冬15g;胸闷心悸者,加瓜蒌15g、薤白10g。

3. 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0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豨莶草15g、杜仲15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磁石15g、珍珠母15g。

临证加减:肝阳化火加水牛角10g、丹皮10g;肢体麻木、力弱者,加地龙10g、丹参15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g、芒硝6g;头痛失眠者,加栀子10g、莲子心15g、磁石15g。

4.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版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10g、生麦芽10g、茵陈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罗布麻叶15g、甘草15g。

临证加减:寐差,加桑椹子15g、夜交藤15g;尿频数,加覆盆子15g、菟丝子15g;心悸心慌,加生龙牡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