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定性方法来研究二语习得理论
论二语习得中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论二语习得中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摘要:二语习得研究是一种系统的试图为第二语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答案的研究。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二语习得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一、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也被称作自然的后实证主义的研究,最早是从人种学和社会学发展而来。
根据Seliger & Shohamy的研究,定性研究中每一个主体和现象都是不同的,必须对他们做整体性的研究,因为每个现象发生的背景完全不同。
所以,定性研究不是对某个现象或主体的部分进行研究,而是对整个复杂的现象研究。
有些人甚至认为不能从人类特点和进程中总结出任何结论。
定性研究学者主张调查的目的是发展出一套对于被研究者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同时可以用来开发关于被研究者的工作假设。
1.二语习得中定性研究的特点(1)定性研究是在自然环境下的整体性调查。
(2)人是数据收集的主要工具而不是非借助纸笔测试的测量仪器。
(3)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和访谈。
(4)定性研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
(5)定性研究主要采用归纳数据分析。
(6)定性研究强调实证理论。
(7)研究规划随着研究的发展而呈现。
(8)研究对象在解释研究结论中起到重要作用。
(9)研究对象的直觉洞察力在定性研究中起到一定作用。
2.二语习得中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被认为是定性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者和情景状态来收集数据,并记录整个观察过程。
通过观察,无论是否参与活动,研究者都能与参与者建立联系、获得信息。
(2)访谈法。
定性研究者通常采用非结构式访谈,被访谈者不需要遵循任何指令,在整个访谈中保持了绝对自由。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是深入纵向地对一个案例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研究者对此案例的发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对未来的广泛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也称作实证主义研究,是一种事实判断。
它建立在生物和物理学科的基础上,强调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大学第二外语的在教学指南中的定性

大学第二外语的在教学指南中的定性
大学第二外语的教学指南中的定性
1. 目标定位:
- 培养学生掌握第二外语的基本知识和语言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未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2. 教学原则:
-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
- 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时关注文化知识的传递。
3. 教学内容:
- 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
- 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
- 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知识。
4. 教学方法:
-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 教学评价:
-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评价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笔试、口试、课堂表现等。
6. 师资要求:
-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 教师应熟悉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大学第二外语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环境、语言输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不同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育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探讨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机制,以及通过研究了解如何更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复杂性,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二语习得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促进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论框架,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二语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处理来逐渐掌握二语。
这一模式强调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处理等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处理语言输入,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来获取和消化语言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模式的框架下,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探讨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可以通过眼动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在阅读时的注意分配和理解过程,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存储和激活方式。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的是人类在学习、使用第二语言 (L2) 过程中的认知、神经和教育机制。
近年来,二语习得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当前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句法模式在第二语言认知理论 (Cognitive Theory) 和生成语法 (Generative Grammar) 的背景下,句法理论模式声名鹊起。
该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机制化的、自主的、无意识的句法规则的翻译过程。
这个模式大力倡导语言技能的层次化,强调语言规则的概括、抽象和系统性。
这种理论模式对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形式化抽象,推动语言学习从语义向形式转变,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
但是,这种模式无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义、实践、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研究者们需要从其他角度进一步探索语言学习的机制。
第二、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知识的发展是互相作用的,并且都受到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它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认知过程,认为习得一门语言需要不断重构,迭代和动态调整。
这个模式可以处理和解读语言认知过程中的许多困难性,因为它不仅重视语言知识的本质,而且更重视学习者的交互和文化认知。
它将自己视为一种广义的理论,因此不仅限于学习过程,更涉及学习背景和跨文化联系。
尽管这个模式带来了新的视角,但它需要更好地结合实践。
第三、社会情境模式社会情境模式将语言学习放置在社会情境中,强调个体、社群和环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语言的习得不仅涉及到个体认知,而且涵盖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强调社交和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这种模式不仅将语言学习放在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背景中,还扩展了语言教育的范围,提供了个体、社群和文化因素的多维分析框架。
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对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

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对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作者:罗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8期摘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范式,定量与定性研究在哲学基础、研究目的和手段,以及研究者的方法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这也说明二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互补关系,具有结合的可能性。
本文试从分析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异与同,探讨二者结合基础与方式,以期能对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带来新的启示,促进二语习得研究方法日益成熟,缩小与国外研究的差距。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结合;二语习得研究[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1自20世纪60年代起,教育部将英语列为第一外语,并开始在初中课程开设英语,英语教学在中国开始发展。
这份“外语热”的逐渐兴起,使人们将研究兴趣慢慢转向相对于母语来说的第二语言,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
大概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语习得研究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本文试从分析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可能性基础,希望能给二语习得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启示。
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可以结合的因素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方法。
定量研究是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形成相关数据,并对该数据加以量化處理分析,从而在研究过程中得出有效的结论。
定性研究方法是依从已被人们接受认可的公理、已有的历史事实和较完善的演绎逻辑体系作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分析、阐释所研究的事物。
随着研究的发展深入,单纯使用单一研究模式并不能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考虑能否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到研究过程中。
笔者试从前人理论中总结二者结合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定性研究来源于批判理论等哲学思潮,而定量研究则以实证主义为基础,虽然二者主要哲学基础相差较远,但仍存有相似之处。
定性研究虽然强调思辨和逻辑分析,但并非是依据研究者主观的个人猜想和臆断,它依据的仍然是已有的历史事实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公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都注重事实依据,或是经验主义成分,无论哪种研究方式都必须建立在细致全面的研究资料基础之上。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1.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比如,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二语习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学界、语言教学界等领域普遍认可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a.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2011年第4期总第252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N ort heast N or mal U niv ersity (P hilo so 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 2011Sum N o.252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王 冰1,2,宋云霞2(1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收稿日期]2011-04-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7AYY003);东北师范大学哲学重大攻关项目(NE NU SKB2007010)[作者简介]王冰(1964-),男,吉林四平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宋云霞(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
[摘 要]二语习得理论是科学系统地研究二语习得现象的理论。
由于对二语习得现象的认识视角不同,二语研究者建构了很多不同的二语习得理论。
历时地评价和梳理二语习得研究的哲学根源以及相应的研究范式,从共时的角度建立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学科范式,即明确二语习得研究的学科属性,对于二语习得理论体系及其评价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H 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1)04-0140-04无论是把科德(Cor der )关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研究,还是把塞林格(Selinker)的中介语研究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开端,都表明二语习得研究从伊始就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1]2。
二语习得研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本领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2]86-92。
二语习得把解释第二语言是如何获得的作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具体包括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外在条件和语言产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3]73-89。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当今社会,学习第二语言无处不在,从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外语到成年人把外语作为职业技能来学习。
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非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论性方法和实践性方法。
理论研究是外语习得的基础,是每一名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以便准确地确定语言学习者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外语习得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在语言学习的理论研究方面,以埃德加赫胥黎定义的“交际理论”为基础,作为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联合分析的框架,被公认为是学习语言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实践性的研究是指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对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问题和技巧进行系统化的观察分析,以期提出改进建议,有效地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实践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外语能力测试,语言学习者活动和实践,以及语言技能训练等。
以听力能力的测试为例,测试的目的在于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对听力水平的准确评估,以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
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说,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更加系统化的,综合性的。
在理论研究中,应实施基于交际理论的研究,结合实践研究,以解决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具体问题。
以此,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从而获得更多的言语能力,更好
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至关重要。
理论研究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认知,而实践性研究则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准确地掌握外语,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定性方法来研究二语习得理论
作者:陶雪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06期
【摘要】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研究开始越来越注意到定性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的基础上,从哲学基础、过程、特点等方面对定性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指出定性研究方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手段。
【关键词】定性研究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定性研究是对那些自然发生的、没有实验干预或人工处理的现象的研究。
一般在研究之前,研究者并没有对所研究的问题或数据设定目标和研究框架,也不对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实施影响或进行人为操纵。
因此定性研究强调的是在自然的环境中了解自然发生的现象。
以往二语习得研究多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实验性比较研究来获得教法与实际意义。
但是此种方法已不能解释更多的二语习得中产生的现象。
一、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对比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完全不同。
定量研究强调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遵循因果定律。
定量研究具有很多优点,譬如,数据信度高,具有可重复性,结论具有概括性,外部效度高等。
然而,定量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不足。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语言习得的因素纷繁复杂。
这些因素具有内化的,不可观察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互动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在于强调人的主观作用,认为外部世界的规律性只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反映,认为真理是相对的。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主张在自然环境下观察人的行为,研究者不干预自然环境,也不影响被调查者,调查结果是从当事人的角度去描述所观察到的规律。
由于研究者对定量研究结果的普遍不满和应用语言学自身理论的发展,定性方法被引入语言习得研究。
二、定性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意义
定性研究以材料为出发点,注重多渠道地采集材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地观察和描写,并强调对材料的深入分析和解释,从描述充分走向解释充分。
它所独有的方法和特点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解释创造了条件。
定性研究坚持整体原则和主位原则,重视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语言习。
60年代,Chomsky提出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人的头脑中一组内化的语法规
则,语言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研究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脑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这种研究把语言习得同环境完全割裂开来,只能反映习得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对许多问题和现象很难解释充分。
定性研究坚持整体观,在研究中不仅考察被试的个体学习行为,而且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环境对这些行为的影响力,要求在采集和分析材料时必须把研究对象与其产生和存在的环境联系起来。
因此,定性研究把一切与语言习得有关的因素都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对语言习得进行全面地考察与分析,大大提高了语言习得研究成果的解释力。
定性研究的主位原则也强调语言习得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在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对语言使用的情境和互动因素保持敏感,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经历和感受,努力获得当事人的主位视角。
正是为了获得这种视角,许多研究者直接参与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
这往往要求他们采用定性的、自然的、互动的方法采集和分析材料
定性研究采用综合的、归纳的方法,有利于揭示二语习得的内部规律性。
现代各种流派的语言学家都赞成把语言看成一个系统。
结构主义的奠基人Saussure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的任何成分都可以而且应该从它们共时的连带关系方面加以考虑。
语言即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是因为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Halliday提出了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根据它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功能来解释。
因此,语言习得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系统性,它包含了各种纷繁复杂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例如,在习得be动词时,其他方面的习得(如时态、语态、人称和数的配合)等也在同时进行。
如果人为地把这些成分割裂开来,单个地进行研究,研究对象似乎是没有穷尽的,不仅事倍功半,而且研究成果有很强的片面性,不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定性研究的方法把语言习得看成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便于把杂乱无章的单个因素范畴化、简约化,通过系统化地收集和分析材料,概括出语言习得的全貌,揭示出其中固有的规律,描写充分为解释充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定性研究能够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语言习得进行描写和解释。
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研究对象的语言学习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同时,语言习得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又往往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要对语言习得作出全面深刻的描写和解释,不但要描述和分析各种关系的静态排列,更要描述它们发展变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定性研究所独有的理论基础、过程和特点奠定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在国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已日益重视定性研究,改变了定量研究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我国,学术界也开始认识到定性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提倡外语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向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转变,加强定性研究的普及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强调定性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定量方法,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
参考文献:
[1]高一虹,李莉春.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Lazaraton,A.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pplied Linguistics:A Progress Report[J].TESOL Quarterly,1995.
【项目名称】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N-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