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二语习得研究精讲知识分享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 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பைடு நூலகம்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自身 3、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 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
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 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 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David W .Carroll)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学习一门外语,而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学习外语的词汇了。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首先,本文针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记忆、语义等认知机制,以及发展中的语言默示理论等。
其中,就记忆理论而言,有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等方面也有了许多研究。
同时,就语义方面而言,也研究了有针对性的选择词汇的机制,以及如何用最少的信息记住更多的词汇等。
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针对不同语言背景下,词汇学习的特点等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习得更多的词汇等。
此外,本文也对二语习得中的情境因素也作了相应的研究,比如说语境,话语活动,以及情境模拟等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及时识别词汇。
本文也讨论了这些情境因素如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词汇,以及如何有效的使用它们,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此外本文也指出,在当前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如何准确评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词汇量等,这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如何把外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应用到教材设计中,以及如何更合理的设计语言教学的实际课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关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取得长进。
二语习得研究汇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区别与联系: 研究对象: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learner language system)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论生产者)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分析及解释方法: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基础之上。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1、1945: Charels Fries《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1957:Robert Lado《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经历的过程和获取第二语言知识的途径。
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探究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
一. 理论与方法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理论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馈来建立条件反射,而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境参与来实现的。
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二. 影响因素与策略二语习得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背景、动机、学习环境等。
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容易掌握发音和语法规则,而成年人在词汇和语用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学习者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学习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高二语习得的效果。
第一,积极参与语言实践。
通过参与实际语言使用的场景,学习者可以不断磨练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观看外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运用认知策略。
学习者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加强记忆、理解和应用第二语言。
例如,通过语言分类、联想等方法来提高词汇记忆;通过阅读和听力材料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第三,寻求反馈和纠正。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需要及时获得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和同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给予学习者及时的纠正和建议。
三. 应用与实践专业的二语习得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也应当与实践相结合,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教育机构和语言培训机构可以根据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制定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二语习得效果。
首先,教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二语习得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的目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 ? 产生于上世纪50 年代,兴盛于60 年代 ?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学交叉重合。 ? 1. 与语言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语言学视
角(linguistic perspective ) ? 2. 与心理学交叉:反映了二语习得中的心理学视
角(cognitive perspective ) ? 3.与心理语言学交叉:是上述四个学科共同研究
领域的重合。 ? 共同领域远远小于各自的研究范围。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 2、“母语负迁移”: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 作用问题。(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干扰interference)
?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之 处克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
? 3、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 ? 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理论学
习得”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 “语言能力”(competence ): ? 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
所依据的隐性语言知识。 ? “语言表达”(performance ): ? 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
内在语法的运用。 ? 区别: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
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广泛的学 科领域,由于界限的伸缩性已成为模糊的 研究领域。”
? 尽管如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仍然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科。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 虽然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而第二语 言习得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新兴学科, 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理论对 二语习得的发展的影响日渐深远,有些理 论模式即是建立在当地语言学理论的基础 之上的。
? 二语习得——如何运用原则与参数来解释语言习 得的规律(理论消费者)
? 分析及解释方法: ? 语言学——根据目的语规则描写研究
? 二语习得——根据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实证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共同关注:在某些领域,例如语言与语言获得就是其共同 关注的研究领域。
? 区别: ? 1、研究目的: ? 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 二语习得——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习得机制 ? 2、研究范围: ? 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 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及学习者
自身 ? 3、研究方法: ? 心理学——实验研究 ?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
? 看法一:二语习得是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即发展 心理学,也称应用心理语言学。
? 看法二:二语习得是独立学科,心理语言学则主 要研究与语言运用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理 解、产生、获得,属于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David W .Carroll)
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 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 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语习得。
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
? 1、1945: Charels Fries 《作为外语的 英语教学与学习》(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 1957 :Robert Lado 《跨文化语言 学》(Linguidtics Across Culture )
? 二语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区别: ? 1. 研究对象 ? 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 ? 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 ? 2. 学科归属 ? 应用语言学 & 认知科学 ? 3. 研究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 ? 二语习得研究同时与语言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
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 以下几项: 1.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 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 3. 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 4. 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是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的。
? 区别与联系:
? 研究对象: ? 语言学——母语者的语言系统
? 二语习得——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learner language system)
? 研究目的:原则与参数(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
? 语言学——普遍原则与参数是否能解释普遍性与 差异性(理研究对象 决定:
?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 二语习得研究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 可能延续下去,也可能分裂或者合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发展的 简要回顾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 的第二语言习得”
? Ellis: ?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 )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instructed SLA )的区别在于第二语 言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
? 习得方式:交际方式& 教学指导方式
?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 ? Klein :“自然发生的习得”& “有指导的
?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 二十世纪60 年代末: ? 1. Corder :《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 2. Selinker :《中介语》 ?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 1. 50-60 年代:理论初创 ? 2. 70 年代:理论大发展 ? 3. 80 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 80 年代、90 年代和90 年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