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11课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人教新课标版)

莒镇中学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课题:11 我的叔叔于勒课型:新授序号:时间:授课人教师寄语:有同情心的人,是最富有的人。

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的关系”深刻主题2、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了解对比手法,感受其匠心和魅力3、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并能结合有关描写分析理解人物形象一、预习导学1、读课文,写出自己认为难的生字词,2、理清故事情节3、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

4、找出有关菲利普夫妇的语言、行动、神态描写的语句,分析刻画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5、本文表现了什么主题?二、精讲质疑1、展示积累词语2、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3、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

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4、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三、引导点拨1、菲利普看见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的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时,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他的太太表现如何?反应他什么样的性格?2、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穷于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怎样?刻画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3、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四、练习巩固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撬开( ) 拖累( ) 诧( )异煞( )白 jié( )据别shù( ) zhàn( )桥 lán( )lǚ( )2.词语填空。

十拿九()()重其事与日()增()期不远3.填空。

(1)本文的情节可分为:于勒→于勒→于勒→于勒。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但从全文看,他们对的态度是不变的。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岳阳楼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岳阳楼记》导学案导学案:《岳阳楼记》一、导语《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叙述作者游览岳阳楼的经历,感慨人生之短暂、变幻和无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本课将以《岳阳楼记》为主线,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

二、课前预习1. 阅读课文《岳阳楼记》,了解作者简介以及作品背景。

2.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三、课堂学习【导入】呈现唐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展示】导师在黑板上展示《岳阳楼记》的片段,让学生一起欣赏。

【导读】请学生跟读课文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段进行解读和想象。

【学习内容】1. 学生对范仲淹的生平、作品背景进行介绍。

可通过课本、参考书或者网络进行查阅。

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重点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体现诗词的韵律之美。

3. 学生分析文中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的语言技巧。

对比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描写,探讨他们的联系和作用。

4. 学生感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通过诗词表达的对人生、故乡和国家的思考和忧虑。

四、课后巩固1. 请学生写一篇总结性文章,通过以范仲淹的名义写一篇《岳阳楼记》的后记,对自己的人生、家乡的变化以及国家的前景进行思考和感悟。

2.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我的故乡》的课文,通过描写自己的故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岳阳楼记》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感受作品所展现的景色和人物的美,同时也能够体味到作者对人生、故乡和国家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导学案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和参与,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拓展延伸除了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之外,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和研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第3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第3课时)导学案

我的叔叔于勒
(第3 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主题)。

目标达成:
1、掌握小说的三要累,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仿句练习
2、塑造人物的方法
【创境激趣】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

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

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越的成就准确犀利的阐释。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自学导航】
1、
2、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合作探究】
1、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领悟主旨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1、讨论: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

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归纳总结】
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明白得本文的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要紧方式。

二、课前预备一、本文选自《》,作者(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闻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

他曾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

是一代短篇小说大师(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

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挖苦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情形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应当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露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栈.()桥煞.()白撬.()开诧.()异牡.()蛎.()别墅.()褴.()褛.()阔绰.()女婿.()嘟.()哝.()三、学习进程1、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关于勒不同称号的词语及其态度的转变。

称号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方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2、菲利普夫妇关于勒的态度发生转变的要紧缘故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判?菲利普夫妇关于勒的态度发生转变的缘故:可能有多方面,如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血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缘故,等等。

评判:3、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关于勒的态度转变,展开曲折的情节。

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用三个短语归纳本文故情形节。

开端: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浪费陷入窘境。

进展: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高潮:船上发觉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醉翁亭记》导学案 (1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导学案 (19)(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了解文言特殊句式。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朗读、背诵全文。

4、进一步培养对照书下注释自觉主动翻译的习惯。

5、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二)初步感知文章(三)疏通全文大意课内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潺()辄()伛偻()()觥()2.填空《醉翁亭记》作者,自号醉翁,又号,代文学家。

3.翻译下列句子①环滁皆山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了解文言特殊句式。

2、朗读、背诵全文。

3、进一步培养对照书下注释自觉主动翻译的习惯。

学习过程(一)归纳文言词汇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2.省略句 3倒装句(三)成语积累1.“醉翁之意不在酒”:2.“水落石出”:3.“觥筹交错”: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项是()A.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C. 水落而石出者D. 溪深而鱼肥2. 而泉香而酒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杂然而前陈者而不知人之乐也环滁皆山也山之僧智仙也在乎山水之间也绝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之者谁酿泉酿泉为酒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佳木秀而繁阴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4、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习过程(一)贯穿全文主线,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1.文中写出了谁“乐”?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3.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4.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二)感受作者情怀美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课内检测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字只是表象。

《醉翁亭记》导学案 (1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导学案 (1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学案【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

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体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的注音林壑尤美觥筹交错林霏开树林阴翳泉香而酒洌岩穴暝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山肴野蔌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酿泉为酒滁琅琊潺朝而往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逐句逐段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 )据栈( )桥煞( )白撬( )开诧( )异牡蛎( ) 别墅( ) 褴褛( ) 阔绰( ) 糟蹋(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 端详:十拿九稳:褴褛:与日俱增:张皇:狼狈:阔绰:迟疑不决:莫名其妙: 3.作者简介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1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故事涉及到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2.朗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深层探究2(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 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语言品析(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我的叔叔于勒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我的叔叔于勒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我的叔叔于勒学案1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通过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好坏都离不开“钱”,由此,人类对“钱”的占有欲也就显而易见,围绕它会引发很多故事。

下面我想请一、二位同学就你周边已发生的关于“钱”的故事,到讲台上跟大家说一说。

(注意表意清晰,观点明确) 过渡:(简评讲述情况)大家已熟悉了周边的某些人围绕“钱”而发生的或喜或悲的故事。

下面让我们走近19世纪的法国,看看莫泊桑笔下的人物故事。

二、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位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俄国的、美国的。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

2、给加点字注音。

别墅.()阔绰.()撬.开()栈.桥()褴褛..()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拮据褴褛阔绰恭维张皇端详十拿九稳与日俱增狼狈不堪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100字以内)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栈.桥()阔绰.()褴褛..()..()牡蛎2.解释词语拮据褴褛阔绰恭维张皇端详十拿九稳与日俱增狼狈不堪3.故事涉及到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各做了哪些事?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4.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课文分为几部分?5.“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课堂探究1. 结合有关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2.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他们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上,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3. 归纳文章主旨。

4.本文有哪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分别有什么作用?5.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

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我母亲对我们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我”家经济的________(从原文中找一个词),小说之所以一开始就从“我”家庭经济的拮据写起,是为________。

2.只要一看见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话所表现出的人物的心理。

_____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②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③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④“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答()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

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答()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

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

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盲人看毕淑敏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

那是家长等着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

从不张望校门口。

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

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着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着很哀伤的曲调。

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

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

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

一天晚上,我回家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

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

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

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

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着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

烛捻一点儿也不亮,小得像个荧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

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

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

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

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火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

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子买东西。

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目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

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我说,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儿,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您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

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

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从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目的姑娘,成了亲。

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

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

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

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

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人亮如秋水的男孩。

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

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

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以走……终于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

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

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

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1.文中的盲人用什么去看世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2.第二自然段第一次写了接孩子的情景。

联系上下文,看看对本段的分析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①盲人带着孩子回家,是盲人在引路。

()②此时的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做盲人的带路人了。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又一次错了”?()A.因为作者又一次错怪了盲人在做“黑”生意。

B.因为作者明白了盲人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施舍而是尊重。

C.因为盲人责怪作者多给了钱。

D.因为盲人看透了作者炫耀自己有钱的阴暗心理。

4.盲人说“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这说明盲人________。

5.倒数第二、第三自然段都写了盲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情景,采用的是________手法。

6.当明眼人不再接送孩子的时候,盲人依旧如故。

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多重选择)。

()A.表现出盲人对孩子的深深父爱。

B.表现孩子已成为盲人的眼睛,盲人一天也离不开孩子。

C.表现盲人的思维还滞留在孩子小的那一阶段,对孩子不放心。

D.表现盲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即使孩子长大了,在他的心里依然是孩子。

作者简介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