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学案3(高一地理)

合集下载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材分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重点落实“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的内容,其方法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

大气的组成有两个要点:一是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占比情况;二是大气组成成分与人类息息相关。

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不同的层。

一般根据温度、成分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运动情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在中学阶段,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减少知识层次,且考虑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密切程度,把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合称为高层大气。

大气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一般要结合各层大气的特点来理解。

本节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全球合作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材安排了自学窗“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旨在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重点和难点】重点: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难点:分析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在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实施了首次出舱活动,迈出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步!二、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成分:干洁空气、水汽、杂质干洁空气的作用:O2:无色无味的气体;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N2:无色无味的气体;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其化合物可用肥料;工业常使用分馏液态空气的方法来获得大量氮气。

CO2:无色无味的气体;含量虽少,但作用重要;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

O3:臭氧淡蓝色气体,液态为深蓝色,固态为紫黑色,气味类似鱼腥味;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播放两幅图片,或者是微视频。

内容是火锅上空的水汽往上走;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放在桌面上,水汽往桌下沉。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受热,气体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气体收缩下沉。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热力环流。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

理解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最基本的运动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气温与气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②,气温低→气压③。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3.空气的垂直运动:温度高的地方气流④,温度低的地方气流⑤。

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⑥上的气压差。

4.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⑦的地方流向⑧的地方。

5.常见的热力环流(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⑨→空气的垂直运动→⑩→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方向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力)作用→风向等压线。

(2)其他纬度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答案】①冷热不均②低③高④上升⑤下沉⑥同一水平面⑦气压高⑧气压低⑨冷热不均⑩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水平运动直接正比垂直于垂直相反反比垂直于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请简述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提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表现: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表。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和作用,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反射作用:大气中的和,能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

云层越、越,云量越,反射越强。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相对来说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因而反射光呈。

3.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或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弥散,这种现象称为大气的散射。

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呈现色。

4.吸收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

平流层大气中的,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和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对于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可强烈地吸收。

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所以说,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大气的温度比地面还低,所以大气辐射也是。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到地面。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1册学案: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1册学案: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概述〔课标导航〕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2.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大气的特点。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能够画图分析大气的热力环流,运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5.能绘制在近地面和高空两种情况下的风向及受力情况。

6.能分析简单的天气图,判断风向、风速。

7.以某种大气污染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核心素养〕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气象仪器、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大气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法点拨〕本章学习过程中应注意采用以下3 种学习方法:1.绘图示意法。

本章的大量概念、原理、过程都需要借助图像理解和应用,因此需要我们养成动手绘图的习惯。

2.案例分析法。

如学习“热力环流”这一内容时,联系物理上讲的气压概念,认识高压和低压。

3.联系实际法。

如学习“风向”这一内容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收听收看中央或当地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增强对天气变化、风向、风速的深刻认识。

〔生涯规划〕项目专业或高校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大气科学、气候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知名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描述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1.认识大气的物质组成。

2.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3.理解大气垂直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利用不同区域对流层高度的变化,分析飞机飞行高度变化。

区域认知:能够解释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及各圈层的人类活动、地理现象等。

人地协调观:理解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人类与大气环境相互协调意识。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能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提高绘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案例等活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认识大气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 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分析。

三、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晴天和阴天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晴天和阴天的气温会有所不同?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主题。

2. 新课讲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展示太阳辐射光谱图,介绍太阳辐射的组成。

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削弱作用。

分别举例说明不同的削弱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云层反射太阳辐射、空气分子散射蓝光等。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介绍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同时也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四周传递热量。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结合示意图,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

强调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让学生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给出问题: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标注各环节的名称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和大气受热过程有关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清代黄叔儆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

”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思考: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新课讲授】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大气的受热过程。

【问题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为什么?读课本P34页找出问题的答案1.能量来源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辐射类型学生对照图片说出图中的辐射类型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3.受热过程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关注学生的语言逻辑与准确性)【问题】指出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提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找解决问题。

【问题2】大气逆辐射是什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读课本P35页找出问题的答案1.大气逆辐射结合图片,分析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地面的长波辐射极少部分穿过大气,绝大部分被吸收。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结合图片受热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保温作用的含义。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高一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二课时)

高一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二课时)

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学案课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二)课时:1 编写人:苏宁审核人:高一地理组编号:3-1-2【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问题导学】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

2.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垂直分层高度(千米)特点原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每上升100米降低0.6℃②运动显著③复杂多变①直接热源是②冷热,差异大,强③多、运动显著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②气流以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③22—27千米高度处,形成臭氧层①臭氧吸收②大气上下③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①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飞行②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高层大气平流层顶以上①密度很小,气压很低②底部温度垂直递,上部垂直递。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作用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合作探究】在对流层,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

这是指在对流层,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

这种大气层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疏散,从而使污染程度减轻。

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某地上空的大气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头重脚轻”,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我们上空,空气减少了对流运动,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1.什么是逆温,请说出它的形成和消失过程。

2.逆温有哪些类型,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思维导图】【达标检测】1.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 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大致是-60~20 ℃2.关于图中①②两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C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4.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升空。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与检测: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1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自主预习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①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分为②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思考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的飞行?答案因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飞行。

合作探究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层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________(填字母)。

(4)当太阳大气中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________层会被扰乱,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5)某地区近地面气温32℃,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16.8 km,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A.-100.8℃B.-68.8℃C.-132.8℃D.-42.8℃(6)图中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3)A(4)电离(5)B (6)升高该层有大量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名称、气温分布规律、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反思归纳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主要特点如下表:大气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练习巩固1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低层到高层的大气成分依次是水汽、干洁空气、尘埃B.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平流层既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又有利于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密度减小,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答案 C解析地球大气由低到高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2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基础自测]
图L2­2­9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L2­2­9
1.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炎热干燥
B.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高温多雨
C.终年受③风带影响的大陆西岸温和湿润
D.受②和④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2.下列气候成因中,与③风带关系最密切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3.下列四幅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
①②③④
图L2­2­10
A.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L2­2­11),回答4~5题。

图L2­2­11
4.与甲地区相比,造成乙地区该种气候类型分布较狭窄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轮廓 D.纬度位置
5.该气候类型在丙地分布区域南端的纬度较乙地的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山脉阻挡 C.海拔高低 D.大气环流
[能力提升]
6.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地处山脉背风一侧
C.位于大陆东岸
D.受西风带影响
7.丙地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8.丁地气候的成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受西风影响
C.受信风影响
D.风带季节移动
图L2­2­12为沿40°纬线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此时该纬度上海陆气压差值为一年中最大。

据此回答9~10题。

图L2­2­12
9.下列关于图中②④两地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地夏季气压高于冬季气压
B.④地冬季气压高于夏季气压
C.②地冬季气压较④地气压低
D.④地夏季气压较②地气压高
10.下列关于图示月份①③两地气候差异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B.③地处在一年中高温多雨的季节
C.①地盛行西南风,③地盛行西北风
D.①地盛行西南风,③地盛行东南风
读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图L2­2­13),完成11~12题。

图L2­2­13
1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是( )
A.①代表的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②代表的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代表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④代表的是热带草原气候
12.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的最大的分布区在( )
A.亚马孙平原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西西伯利亚地区
D.西欧地区
13.读世界略图(图L2­2­14),回答有关问题。

图L2­2­14
(1)
(2)
(3)②地常年盛行________风,该地的盛行风________(填字母)。

A.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
B.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吹向副热带高气压带
C.由副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D.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
(4)④地被称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分析其形成原因。

[综合拓展]
14.图L2­2­15为按连续五日平均气温划分的世界季节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图L2­2­15
(1)简析世界季节类型分布的特点。

(2)分析图中“四季如春”型的地区主要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为什么“春城”往往形成于低纬高原上。

答案
1.C [解析] ①是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高温多雨;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高温少雨;受②和④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2.C [解析]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气候温和湿润。

3.A [解析] 根据1月最低气温判定温度带,根据降水季节进一步确定气候类型。

4.A [解析] 读图可知该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乙地地中海气候分布较甲地的狭窄,其主要是受东侧的安第斯山脉的影响。

5.A [解析] 丙地的地中海气候分布区南端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地区陆地缺失。

6.A [解析] 根据表格可判断出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成因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7.C [解析] 丙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且高温出现在7月,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8.A [解析] 丁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9.D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气压分布可知,亚欧大陆内部受高压控制,且该纬度上海陆气压差值为一年中最大,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

②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冬季气压高于夏季的,A项错误;④地位于北太平洋,冬季受阿留申低压控制,夏季受夏威夷高压影响,冬季气压低于夏季的,B项错误;②地冬季气压较④地的高,C项错误。

10.C [解析] ①地位于南欧西部沿海,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③地位于东亚东部沿海,冬季气温低。

冬季,欧洲西海岸盛行西南风,东亚东部沿海盛行西北风。

11.B 12.A [解析] 第11题,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可判断①代表的是热带季风气候,②代表的是热带雨林气候,③代表的是热带草原气候,④代表的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项正确。

第12题,根据上题的判断,②是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分布区应当为亚马孙平原地区。

13.(1)
显著,形成季风环流;夏季风来自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解析] 读图可知,①地位于亚马孙平原,常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为热带雨林气候。

②地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地位于东非高原,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较高,缺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水热条件,为热带草原气候。

④地位于我国东南部,虽然位于副热带,但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丰沛,成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洲”。

14.(1)①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②季节类型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2)图中“四季如春”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洋上。

因为海水热容量大,夏季升温慢,气温偏低,冬季降温慢,气温偏高,形成四季如春的季节特点。

(3)举例:云南昆明(或者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等)。

原因:由于海拔高,夏季平均气温不高;冬季冷空气不易爬升到高原上,且地处低纬,太阳辐射强,冬季气温不低,因而四季如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