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90现代交际·2019年16期[作者简介]武辉,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武 辉(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摘要:在诗词翻译的新范式标准“三美原则”的指导下,对林语堂与许渊冲《声声慢》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在“三美原则”指导下,译者找到开古诗词英译的新视角。
在更好地把握诗词英译准确性的同时,体现其更高的美学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关键词:三美原则 声声慢 意美 形美 音美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90-02著名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声声慢》有多个优秀英译本,其中以林语堂译本和许渊冲译本最为典型。
但二者处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三美”的完成度也不同,本文分别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一、从“三美原则”视角分析林语堂译本1.意美林语堂将原作开篇有名的七次叠音译为“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
其中“dim、dark”写出天色已晚的场面;“dense、dull”表达“寻寻觅觅”却寻不到任何东西的失落;“damp、dank”写出愁苦的情绪,引起读者深切的同情;“dead”则明确表达出主人公的无助。
这些双声词的含义皆与原作对等,其间包含的意趣更是引人深思。
此外,7个“so”的连用也使情感层层递进,情景交融恰到好处。
借酒浇愁的一句中,林把“三杯两盏”译为“a few cups”,将“淡酒”译为“thin wine”,较尊重原作。
下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中,“守着”译为“guarding it alone”多少有些词不达意。
然而,下阙译本也不失亮点,如“点点滴滴”译为“Keep on droning:pit-a-pat,pit-a-pat”,直接简洁的拟声词运用,使读者更好更快地融入诗歌意境中,并产生共鸣。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声声慢》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著名的词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
这首词曲描述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时光和爱情的怀念之情,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将从“三美原则”的视角来分析《声声慢》的英译本对比,探讨不同译者在翻译这首词曲时所呈现出的特点和差异。
我们来谈谈“三美原则”是什么。
所谓“三美原则”,即忠实美、通顺美和雅致美。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保持作品原文的忠实性,同时要力求翻译流畅自然,以及保持作品的韵味和雅致。
这三个原则是翻译文学作品时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翻译质量高低的标准。
接下来,我们将对比不同译者对《声声慢》的英译本,通过对比分析来看看它们是否符合“三美原则”。
我们来看一下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声声慢》(林语堂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
我从你梦中消失,你守着梦又不离,又凭旧曲声声,依依相知。
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声声慢》的英译本。
从整体来看,他的译文保持了原词曲的意境和韵味,同时也顺畅自然,符合通顺美和雅致美的要求。
他的翻译较为贴切,准确地表达了原词曲的意思。
在忠实美方面,有些地方与原文还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在对“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这句的翻译中,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张岱年先生的译文也基本符合“三美原则”的要求。
他的译文自然流畅,保持了原词曲的意境和韵味。
在忠实美方面,他也尽可能地忠于原文,没有过多的增删改动。
但是可以看出,他的译文在一些地方可能稍有不如其他译者的精准。
通过对比不同译者的《声声慢》的英译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保持作品原文意境和韵味,以及流畅自然方面都有所突出。
同时也能看到,在忠实美方面,不同译者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这三个译本都是比较成功的。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者的《声声慢》的英译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翻译这首词曲时所呈现出的特点和差异。
李清照《声声慢》译本对比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译本对比赏析《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在翻译界亦是难译之至,但因其无与伦比的挑战性,吸引了众多译者不懈的尝试。
目前已有20余种译文,本文选取宇文所安、许渊冲、林语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文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分析三位译者在语言表达上面的不同之处。
一、引言《声声慢》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晚年的名作,词作通过对秋景的描绘,以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
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
“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凄楚的情感世界。
十四字字写愁,却不露一“愁”字。
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
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愁情,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疑。
二、译本对比研究(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宇文所安译:Searching and searching,seeking and seeking,/ so chill,so clear,/ dreary,/ and dismal,/ and forlorn.许渊冲译: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林语堂译:So dim,so dark,/ So dense,so dull,/ So damp,so dank,/ So dead!开头连下十四个双声叠韵字,叠音错落,气机流动,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来写她心中真挚深刻的感情。
这种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尽管是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如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是颇费思量的。
从译学三美看《声声慢》的两个英译本

By Renee and Sara
引 言
三 美 原 则 译 文 比 较
参 考 文 献
摘 要 结 论
摘要: 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 的文学形式。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含蓄隽永,高 度精炼,意境丰富精深,这就使得古诗英译不 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 美感。本文从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 形美出发,分别对徐忠杰和许渊冲的《声声慢》 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力求诠释‚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艺术性的体现。 关键词:‚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声声慢》。
又如,徐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译为: 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 It is warm,but abruptly it turns cold again. An unbroken rest ---most difficult to obtain. 此句中,徐忠杰用了三行来翻译原词。为了传达原文要领,徐加译了一句 ‚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这里徐采取了诗行不对等的翻译, 他宁愿膨胀诗行也要把语义说清楚,让意象变得鲜活,以求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哀 怨之情。 而许渊冲将原词翻译为: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le Waihona Puke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相较而言,在韵脚的处理上,徐译显得更为严谨。通过对整个译作的欣 赏,我们可看出徐作每两句的韵脚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徐译上阕每两句的音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1. 引言1.1 介绍《声声慢》英译本《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曲以婉约含蓄、感伤凄美著称,被誉为中国古典爱情诗歌的典范之一。
而在国外的英译本中,对《声声慢》的翻译备受关注和探讨。
英文版的译本尝试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与表达精髓传达给西方读者,让他们能够体会到东方文学的独特魅力。
《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们不仅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更需要在保持诗意和音韵美的基础上,让英文读者感受到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
通过引入“三美原则”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质量,探讨译文在表达诗意、音韵美和意境描绘方面的表现。
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在跨文化翻译中如何更好地保留原著的韵味和特色。
的内容】。
1.2 阐述“三美原则”视角When applying the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to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such as "Sheng Sheng Man," the focus is on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the poem's language, rhythm, and imagery while preserving its emotional depth and cultural nuances. Translators must carefully balance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text with its poetic qualities, making choices that best convey the aesthetic and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original work.2. 正文2.1 对比原文与英译本的诗词表达In comparing the original Chinese poem "声声慢" with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how the poetic expression is rendered in the two versions. The beauty of Chinese poetry lies in its intricate use of language, symbolism, and cultural references, all of which present unique challenges for translators.2.2 对比原文与英译本的音韵美感原文中《声声慢》这首诗的音韵美感主要体现在押韵、对仗和音调上。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

“三美原则”视角的《声声慢》英译本对比1. 引言1.1 概述《声声慢》英译本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 poem "声声慢" has been a subject of interest and discussion among scholars and poetry enthusiasts. Translating poetry is a challenging task that requires not only language proficiency but als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compa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声声慢" with the original Chinese version, analyzing the language beauty,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magery of the two texts.1.2 介绍“三美原则”视角In the introduction, let's first briefly introduc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oem "Sheng Sheng Man" and then focus on introducing the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perspective.2. 正文2.1 对比《声声慢》中英文译本的语言美《声声慢》是一首经典的中国古诗,被译为英文后,不同翻译版本在语言美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1.李清照与《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与之志趣相投的丈夫李明诚也病死在任上。
此时,年仅50 的李清照孤单一人,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尽尝了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悲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以其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词,虽只字未言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声声是愁,而其后的“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用暖后的寒冷和满地的黄花表达作者凄苦的哀愁,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虽未言愁苦但却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哀愁。
结尾仅用一个“愁”字概括,欲说还休,更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2.翻译美学1750年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鲍姆加登在著作Aesthetica 中首次提出创建“美学”。
美学的原义是研究人的感性的学科。
感性,也称感觉,指人的感觉、情感、想象、幻想和直觉等活动。
而审美与艺术同这些感性活动紧密相连。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
而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
“模糊、朦胧及总体”表明逻辑消失,意境却显豁,理性隐形,文采却斐然。
翻译家们在翻译中都在追求着这种翻译美学,如: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求真是低要求,求美才是高要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说等。
中国的诗歌用简短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含义,在翻译中也更需要美的阐释,这正与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相符合。
3.从美学角度对比《声声慢》的两种译本美学在诗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意美”再现出原文的意境之美,“音美”指译文符合原文的节凑音韵感,“形美”主要指的是翻译成的译文的行数、分节及押韵是否与原文的行数一致或相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姓名:邢娜学号:2120111442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姓名:邢娜学号:2120111442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的文学形式。
古诗英译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美感。
本文从讨论翻译美学和翻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并在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我国许渊冲和徐忠杰的三种英文译本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诠释了翻译诗歌美学,并对比总结出“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声声慢》,翻译美学,“三美”,译本,艺术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
她写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声声慢》,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是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所作的词,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一共用了九次叠音,尤其是开篇七叠连用,音凄情苦,自古以来令人哀伤叹绝。
李清照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此首《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此时正值外敌入侵,她在故乡山东的房子也被敌兵付之一炬。
丈夫已病死,而夫妻二人费尽半生心血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在慌忙避难过程中丢失殆尽。
作者当时已经年近五十,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于是在深秋的某一天,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该词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与清新可人的风格,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字里行间哀愁满目,令人读之心酸。
《声声慢》这首词长于铺叙,但又不拘泥于外部事件的完整性,而是以时间为线索,紧扣内在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展开的,所以能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无累赘之感。
开头的七处叠字分三层来写内心的无聊、空虚和失望;接下来抓住最难得的晚秋天气、乏味的淡酒、旧时相识的过雁、堆积满地的黄花和黄昏时的梧桐细雨等眼前事物来衬托自己的凄苦心情,使心境于物交互作用,看出感情的起伏变化;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感情变化的高潮处煞住,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金兵入寇,北宋惨遭亡国之恨,人民颠沛流离,过着这种悲惨生活的岂止李清照一人,她这首抒主观之情的表现作品代表着千千万万不幸的妇女的心声。
第二章关于翻译美学1.文学翻译方法在很多中国译者眼里,直译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平常的翻译方法。
刘忠德曾对直译做了如下的定义:“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是在将文章总体纳入考虑的同时,把每个句子作为基本的单元。
一个注重于直译的译者,将会尽其最大努力去在尽可能多地保存原作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情况下,重现原作中的观点和写作风格。
”除了直译之外,意译也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顾名思义,尽管意译依然建立在对于原文意思的理解上,但是译者并不需要去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就给了译者更多的主观性,同时在译文方面也增添了更多的变化。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译者需要做的是将原文中的思想精华传递给读者,如果必要的话,那就牺牲原文中的文学性或者词汇。
在种类众多的文学作品翻译中,诗歌翻译无疑是最不易的。
诗歌是一种将富含情感与意象的短句按照音韵学来排列的文学形式,译者不仅需要将诗歌的主要内容传递给读者,并且要做到译文与原文的艺术氛围尽可能统一。
许渊冲推行的“三美”理论强调了诗歌翻译在注重意象美的传达之外,也要注重声韵美与形式上的美。
与此相近,刘忠德曾说:“一个好的译文不仅在形式上忠于原文,在精神上也要与其一致。
”诗歌翻译需要译者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对意象以及原文中暗藏的意思通过多样的翻译手法展现给读者。
而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无疑就是构建出与原文相同的忠实意象与含义。
2.翻译的艺术美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用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想法与情意,它与人的思想密切相关,并且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它继承了语言的一切美点,文字使语言之美升华。
翻译是用目的语将源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的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
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存在一种偏见,认为翻译只是一种纯技术性的语言文字符号的转换,只要懂一点外语,有一本外语词典,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翻译。
然而,翻译所涉及的远不止是语言文字的符号转换。
英国文艺批评家查理兹说过,翻译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有人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而翻译就是“带着手铐脚链跳舞”。
源语的创作不受语言形式的限制,但是翻译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照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有时甚至更难。
难度越大,其艺术性也就越高。
翻译是艺术,也是一种美学。
翻译美学,不论中外,在历史上都有其深厚的美学渊源。
关于翻译美学的美学渊源,我国学者刘宓庆在其新版的《翻译美学导论》中有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作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译论同美学的结合发展历程和我国译论同美学的结合发展历程是不一样的,中西方译论同美学结合的程度也有差别。
美学在西方译论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推动作用,而在中国,译论和美学的关系密切而持久。
关于翻译美学思想,古今中外的许多翻译家和学者都有精辟的阐述和独到的看法。
在西方,拉姆斯登直接提出的“翻译之美”的概念,指出,翻译之美集中表现于修辞美、意境美、采风美、形象美、典型美与宏观美。
要思维抽象化、想象升华、与语言形象化,才能译得表里俱秀,形神兼似,味如甘醇,吮之欲醉。
在我国,翻译美学思想更为丰富、精深。
在古代,中国美学译论的主流始终贯穿着“美”与“信”、“文”与“质”的统一、“圆满调和”的统一。
到了现代,文学大师和翻译大家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流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钱钟书又在《管锥编》中说到:“依义旨而传,而能如风格以出”。
“化境”、“能如风格以出”实质上是将翻译与美学熔于一炉,浑然一气,是翻译美学的精诣所在。
当代诗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归结前人的翻译美学思想而提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三化(即等化、浅化、深化)”和“三之(即知之、好之、乐之)”,指出“翻译的艺术”在于“从心所欲,不逾矩”。
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是中国传统译论的高度综合,是传统美学思想的极度简洁。
3.诗歌翻译美学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载体,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常胜不衰,丰富多彩。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
文学语言是民族语言的精华,而诗的语言则是精华中的精华。
我国宋人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
这里所说的“入神”就是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境中的“境”融汇了诗人的主观和审美思想,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对于诗歌翻译,首要的起码要求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境界,要入神,这也可以说是译诗的“极致”。
译诗之美,首先是意境再现,译出的诗,其意象与情趣应与原诗默契。
诗歌翻译的意境再现至少包含四个内容: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得到于原文相同的境象。
诗歌之美,不仅仅是意境的再现。
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把诗歌美归纳为意美、音美和形美。
意美是思维和语义的表现美,音美是语符的音韵美,而形美则是语符的形体美。
因此,译诗之美,应是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的统一。
“三美”论是诗歌翻译美学的全面概括和高度凝练。
译诗如写诗。
要翻译诗歌,译者要满怀激情,进入角色,要将原诗的思想感情用贴切的句式和生动的韵律表达出来,要创造一个与原诗毫不逊色的意境,让读者领略原诗之美,实现译诗的“三美”目标。
第三章从“三美”角度比较《声声慢》英文译本中外著名的翻译家和理论家们对翻译原则作了很多重要的探讨。
而“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许渊冲先生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形成了译诗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
而他对意美、音美、形美各自在翻译中的地位则体现在他的《翻译的艺术》一书中:“‘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
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可见许渊冲认为翻译时意美为首,三者不可兼得时,应力求意美和音美在译文中的体现。
尽管众学者在进行翻译时,基于个人理解,对意美、音美、形美三者会有不同的阐释,也会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取舍,但是“三美” 原则中意美占据根本性的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美”原则若落实在造诣精深的译者笔下,达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的融合,将会产生非常精彩的译品。
1.意美意美指的是译文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诗学概念,诗歌的意境体现的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意美在“三美”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意美以感心。
”许渊冲也在其《翻译的艺术》中提出:“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其次,形美是更次要的。
”可见,在翻译时,传达原文的意美是翻译的主体。
一曲《声声慢》,李清照提笔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努力营造了一种抽象而只可意会的意境,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寻寻觅觅”是诗人的动作行为,她若有所失,却又不知失者为何物。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徐译为: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I can find. 许渊冲将其译为: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美国诗人兼翻译家肯尼思.雷克斯罗斯则译为: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 Hot flashes. Sudden chills.从以上译文可以看出,徐忠杰对传递诗歌主旨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