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按考点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有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

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案】1.写了游子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羁旅之苦)表达了思乡(孤寂、愁苦)之情2.示例:作者选取了十个景物,以夕阳为大背景,形成不同的画面。

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温暖的画面,来反衬(对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景物所描绘的凄凉、萧瑟的画面,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B【解析】1.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A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

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常州4.阅读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绝句,完成题目。

宴词柳堤春水绿悠悠,畎①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②,桃溪浅处不胜。

【注释】①畎:quǎn,田间小沟。

②棹:zhào,船桨。

(1)请为末尾句补一个字,使诗句完整。

(2)诗人参加宴会是为了4、【分析】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爱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此题考查诗歌的补充,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

“桃溪浅处不胜”的意思是就怕这桃花溪太浅,承受不了什么。

结合全诗内容,诗人寄情于景(或融情于景),借桃溪水浅载不动的应该是离别,联想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所以此处可填写“舟”,实写离愁之深重,舟船难以承载,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

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特别是“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意思是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显然是为了送别才去赴宴。

答案:(1)舟(2)送别译文:长堤下,春水碧明一片悠悠,和漳河一起慢慢流;不要去理睬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淮安(一)阅读下面诗歌,充成5-6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3分)6.《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徽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阅读这首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出猎场景的。

2.词中两次写到“射”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弓,《说文解字》的释义为“兵也,所以发矢”,后引申出“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物”之意。

在古诗词中,经由诗人的描绘,弓又具有了表现英雄气概的内涵。

下列诗句中,与“会换雕弓如满月”中“弓”含义相近的一项是(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乙)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韦庄《关河道中》)(丙)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答案】1.示例:运用动作、肖像描写,写出了左牵黄色猎犬、右驾捕猎苍鹰的出猎者的雄姿,写出了头戴锦帽、身着貂皮猎装的跟随者千骑竞逐的浩大声势和壮观场面。

2.示例:“亲射虎”,指亲自射杀猛虎,“射天狼”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表达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抒发了其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3.甲【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作答可依据“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所运用的动作、肖像描写方法和交代跟随者来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词句“亲射虎”是指亲自要射杀猛虎;“射天狼”中的“天狼”暗指当时的西夏,作者把射杀的目标对准入侵者。

通过这两个“射”,既展现了作者的英勇豪迈之情,又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各省地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精编含考点答案解析 (一)

各省地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精编含考点答案解析 (一)

各省地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精编含考点答案解析 (一)近年来,各省地市的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越来越注重文化渊源与历史背景,也加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省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几乎都会涉及到古诗词的阅读,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熟练掌握古诗词的阅读技巧和考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汇总各个省市的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并借助考点方式为同学们提供答案和解析。

一、江苏省1、下面这首诗《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请问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案:这首诗的意境是写景。

通过对滁州西涧悠然、清幽的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自然风光无私的态度,也透露了诗人对人性温暖与和平的希望。

2、下面这首诗《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请问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孤独、敬畏和浩叹的情感。

诗人通过秋高气爽、树叶飘落的季节画面,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对自然的歌颂和敬畏,也是对人性圣洁之情的启示。

二、浙江省1、下面这首诗《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请问这首诗最初写成的目的是什么?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答案:这首诗最初写成的目的是为了怀念杜甫的朋友谢震,表达自己对朋友不离不弃的深深情感,也是对朋友生命之脆弱和短暂的感慨和哀思。

2、下面这首诗《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请问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人性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答案: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博爱、善良和赞美自然的人性美。

在描绘夜晚细雨纷扬、滋润万物的自然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百姓民生的关心和关爱,以及对华夏文化的崇敬和热爱。

三、山东省1、下面这首诗《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请问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专题06古诗词鉴赏-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06古诗词鉴赏-三年(2020-2022)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参考译文】:
雨滴声声,报时的更鼓声一遍又一遍,窗外雨中的芭蕉和屋里的油灯,此时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安慰孤独的我。好梦难成,心中遗憾难平,窗外的雨可不管忧愁的人喜不喜欢听,仍是不停地下着,雨滴一直滴到天明才停了下来。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诗歌鉴赏
6.阅读元好问的《阳兴砦①》,完成小题。
D.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
10.诗歌最后一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在你读过的杜甫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两句意思和它相近。
【答案】
9.B
10.亲人朋友流落在天下不同的地方;因为战争,很少能收到他们的书信。
“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描写的阳兴砦的社会环境,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好一派宁静的场景,这与外面兵凶战乱的状态仿佛就是两个世界,宁静而祥和。
故从诗歌前两联看,阳兴砦周围环境具有偏僻、宁静(祥和)的特点。
(2)本题考查关键字句的赏析。
“年年”是“每一年”之意,强调为了躲避骑兵夺马,每一年都要来阳兴砦来逃避。既表现金末战乱常年不断,也表现出阳兴砦的偏僻和安静,是个天然的躲避战乱之所。

【配套K12】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配套K12】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1.(2018中考·江苏省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

(2分)答:(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2.(2018中考·江苏省泰州)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第(1)(2)题。

(6分)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簟(dian):竹席。

②蛩(qiong):蟋蟀。

③江亭:江边的亭子。

④君:指其弟子由。

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上阕通过和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

(2分)(2)赏析划线句。

(4分)答:3.(2018中考·江苏省无锡)阅读与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答:(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答:4.(2018中考·江苏省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6分)宿牛群头①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中考·江苏省扬州)阅读诗歌,完成第10题。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1)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1)

江苏省13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作………,弓如……”一句描绘驰騁疆场惊险激烈的杀敌场景。

B.“沙场……”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该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C.“了却……,赢得…”一句为作者与友人共勉之词,呼应标题。

D.“可怜”两字凸显了词人由壮怀激烈到黯然神伤情感的陡然变化。

【答案】1.(练兵前)分享牛肉2.B【解析】2.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再加上情感。

此题为,概括出所描绘的场面特点即可。

“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练兵前分享牛肉的热闹场面,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2.B“增添了悲凉之气”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下得好。

“秋”在这里指的是“秋天”的意思,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秋”字点明了作者回忆中战争的季节,也表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肃杀的气氛。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

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真题全卷汇编古诗词赏析专题

古诗词赏析专题常州4.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

(3分)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注释】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这是借用东晋_ 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首诗拟定的题目是(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4. (1)陶渊明《桃花溪》 ( 2)由远而近淮安(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6分)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上片写“潇潇暮雨”有哪些作用?(4分)6.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和“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宣宗宫人《题红叶》)都写了流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答案】5. 写“潇潇暮雨”,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情境,从反面烘托了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的人生态度。

6. 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写流水,是借水能西流,抒发人不应为年华老大而悲哀之情。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写流水,以表达宫人在宫中的怨情。

【解析】5.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潇潇暮雨”是纯粹的环境描写。

可从创设情境,从反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态度的角度考虑答案。

一般诗歌前面几句写景,是为了介绍所处环境,烘托气氛,再触景生情,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自我感情抒发上。

6.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要分析好“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很明显抒发的是不要为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悲哀的思想态度。

同时,要分析好“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中的“深宫尽日闲”一句,表达的是“宫怨”之情。

连云港二、阅读·赏析(60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5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专题无锡菩萨蛮①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闽。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4分)(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2分)(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2分)11.(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

完成时,根据题意,应抓住题干中的“微寒”一词,所以应从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人手。

(2)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时,应思考为什么酒拳消,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以及此题的分值。

苏州6.(10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①蒋捷一片眷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②。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

②帘招,指酒旗。

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2)“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3)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

【考点】EH:怀古咏史诗.【分析】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答案:(1)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2)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3)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点评】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镇江(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6~8题。

(共6分)送万巨①卢纶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①万巨:人名。

6.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1分)7.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诗歌中、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2分)8.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3分)6.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中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把握。

完成的前提是把握“难堪”可解释为①不能忍受;②发窘;为难。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应解释为“不能忍受”。

7.无风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

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了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送别友人,诗人的内心是伤感、无奈的,而诗人为了衬托出这种心情,借用了第二联中的“无风”“不雨”。

8.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具体把握。

完成时,根据分值,可判断为答案有三点。

分别可从诗歌中的“留君”“愁”“望断”进行思考。

扬州9.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戏题盘石王维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1)适当想象,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考点】EE:诗歌阅读综合.【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修辞的分析能力.《戏题盘石》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落花等意象的描绘,抒写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诗中景物灵动和谐,诗意活跃跳动,闪现着智性的光辉,让人领略到一种清新秀丽的艺术享受.【解答】(1)本道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要注意调动想象,结合诗歌内容来描写.注意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这些景物不能落下,要发挥想象,把画面描绘出来即可.(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反问若春风不善解人意,怎么会送来落花呢?实际上就是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就综合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答案:(1)在清澈的泉水上面,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春风习习,绿杨飞舞在岸边垂杨巨石只畔,不时飘拂高高举起的酒杯.(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译文: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垂杨拂拂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南通(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

(6分)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6.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会的是(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

(2分)7.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

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主说理由。

(4分)6.端午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题目是“竞渡”,契合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深深杨柳”也说明树荫浓密,暗示着夏季。

7.(1)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此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能力。

首先要能辨别两字之间不同的表现力,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把两个字分别放在上下文中去体味推敲,看哪个字更能符合全诗豪迈有气势的意境。

泰州(一)阅读文天祥的《泰州①》一诗,完成第7题。

(6分)。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dàn)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

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在后来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

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

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7.(1)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2分)(2)赏析尾联。

(4分)7 1)【答案】这句诗用象征手法,“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

【手法】写出自己虽然被元军追捕,藏身于船,但自己未曾放弃对家人和朝廷的牵挂,“护国抗元”的决心没有改变。

【境】表现了他的爱国思家之情。

【情】语言含蓄,情真意切。

【语言风格】【解析】本题属于“理解诗句”题,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理解“手法技巧“,二是理解“内容意境”,三是理解“思想感情”,四是理解“语言风格”,这样对一句诗的理解才能算全面。

2)【答案】运用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传佳讯”赋予晚鹊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手法(宁可多写)】诗人因能顺利由通州出海南归,借傍晚时喜鹊边飞边叫的情景,【境】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欣喜心情,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情】【解析】本题属于“欣赏语言”题,也同样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手法技巧二是“内容意境”,三是“思想感情”,四是“语言风格”(可省略),这样赏析才能算全面。

诗前原有小序“予至海陵问程,趋通州凡三百里河道,北与寇出没其间,真畏途也。

”明确了文天祥要去的地方通州,指出这一路,北兵与贼寇“出没其间,真畏途也”。

全诗除了描写行路“难”外,一句“晚鹊传佳耗,通州路已通”(傍晚时分,鸟鹊入林的叫声中传来好消息,去通州的路已通),道出了文天祥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期待胜利的乐观精神。

一晃,在泰州十多天了,是泰州给了他休整,是泰州给了他希望,虽然前途吉凶未知,但在告别泰州之际,这位离家万里的“羁臣”(旅途漂泊不定的人)以“天目鉴孤忠”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

是啊,泰州境内的天目山怎能不知道他是宋朝的忠臣呢?盐城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

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③与师谁: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1)诗歌第二句中的“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2)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点】EI:送别离别诗.【分析】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文宗开成三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答案:(1)“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2)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译文: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连云港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