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评析
第五章 繁荣与停滞:战后日本

第一节 二战前日本社会经济 发展概况即制度性根源
一,大萧条与强制性卡特尔(cartel企业联 大萧条与强制性卡特尔( 企业联 盟)的产生 二,全体就业的早期模式 三,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控制 四,间接融资与主银行制度的建立
日本金融制度中的"主银行制"
"主银行制度"一词可以指制造商与银行之间两种不同的关系.第一 种涉及公司债务的结构,虽然每一个公司都从若干银行贷款,但 其最大的贷方银行是比较固定的,这就是该公司的主银行.第二 种涵义涉及最大的贷方银行为借方提供的服务.一个公司的主银 行不仅负责该公司的支付,公司股票发行及其它服务,而且还作 为向该公司提供贷款的所有银行代表为公司提供详细的信息服务 和在紧急情况下为该公司提供援助.第一种关系是战争动员的直 接后果,第二种关系也是在战争动员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在战后 得到了更加充分发展.间接融资的增加导致了股东对企业管理层 控制的减少;主银行制度的建立削弱了银行对举贷企业的监督. 由于企业对利润原则的关注减少,产生了一些效率低下的做法. 制度与机制还鼓励了道德隐患:银行大胆地放贷,对举贷企业不 进行认真的审查;企业也大胆地举贷和投资,使举贷额远远超出 自己资产的价值.银行过多地放贷和企业过多地举贷为了占领市 场而进行过度竞争
第二节 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
(一)国际经济环境 (二)导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制度方面 的因素 1,以主银行制度为核心的金融制度和体系 2,对银行业"护送舰队式"的管理模式 3,相互持股的对企业保护制度 4,终身雇佣制度
(三)导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因素 1,在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通过宏观的 财政和金融政策调节经济发展. 2,投资增长与银行的过度放贷 3,产业政策导向 4,日本政府对弱者的保护 5,以强化卡特尔的形式保护中小企业和夕 阳产业
刍议战后日本“赶超型”战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 均衡发展 战略 ” 非 是在受各种 “ 计划 ” 调控 的市 场经济 体制下实施 的 , 以“ 即 国家导 向” 型 市 场经济 为基础 , 以经济 高速增 长为 目的 , 以各 时期赶 超型产业政 策和经济 计划 为手段 , 过 通
国家干 预弥补市 场机制不 完善 等因素造成 的 “ 场失灵 ” 以此 实现资源 的合理 配置 。在 这一 市 ,
现代 产业 政策 , 是应付非 常事态 的一项 临时对策 。 而
维普资讯
刍议 战 后 日本 “ 赶超 型 ”战 略 的非均 衡发 展模式
7
日本政 府 以恢 复生产 、 现经济 自立为 战略 目标 , 实 以美 国占领政策 改变为界 线 , 实行 了两 种性 质不 同 , 但相互 联 系的产业政 策 。 1 产业 复兴 政策 : . 倾斜 生产方 式 (9 6年一 14 年 ) 14 98 战后初 期 , 日本 处于封 闭型 经济状态 , 这是 “ 斜生产 方式 ” 以成立 的前提 。日本 通过努 倾 得 力开发 国 内资源 来代替进 口原材 料 的不 足 ,这一政策 在某种 意义上 可称为 “ 被强加 的进 口替 代政策 ” 。所谓倾 斜生产 , 即增加 煤炭生 产并将其 侧重 用于增产 钢铁 , 增产 的钢铁 又重点转 用 于增产 煤炭 ; 内煤炭不 足 , 口重油加 以补 充 。该政 策 目标 在于 以煤炭 和钢铁 为重点 部门 , 国 进 带动 生产全 面恢 复 , 加生产 资料 和消费 品供给 , 增 以保证 国民生活 的基本 需要 。 采取 的政策手
行最佳 配置 , 以主导 产业部 门带动整个 国 民经济起 飞 。
一
、
非均衡发展 战略的理论依 据
日本 采取 的“ 赶超型 非均衡 ” 发展 战略是指根 据不 同经济发展 阶段 的需 要 , 重点 支柱 确定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工商系09(2)班第五组学号41至50号一、二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有两大阵营:以德意日为主要代表的轴心国和以中国、美国、苏联等国为主的同盟国两大阵营。
日本作为轴心国中重要的一员,在二战中,对日本的经济影响主要有以下三部分: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开始走向法西斯道路。
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不久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策源地形成。
之后日本在亚洲发动多次战役,主要有名的是1941年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上的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942年发动“中途岛战役”,取得胜利。
日本在亚洲地区,从中国大陆,然后延伸到太平洋岛屿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国内的资源比较稀缺,加上这样拉动的长战线,日本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火资料到战场上。
这对日本资源采用是个非常大的数目,对日本自身发展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受到缺少。
2、虽然二战的战火在战争中没有烧到日本本国,但是日本实行军事化政策,强行征大量的青少年去参军,国家的后备人才大量缺失,并且本国国民无心发展军事外的生产,至专注于战事。
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无非是个重大的受挫,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1945年8月,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国为了报复日本两次的袭击,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代号为“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
广岛和长崎死伤人数无数,从此变为荒地,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才恢复。
广岛和长崎作为日本重要的经济发达城市,两地经济的影响对整个日本经济而言是重要的打击。
二、二战后日本对本国经济的整顿措施和外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二战后日本本国对经济的整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主要从内外两部分进行整顿:1、日本本国内部主要采取措施是以下几点:⑴、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它从1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13个经济计划,其主要控制目标(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一般都基本上(或超额)实现了。
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
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划调控的若干经验,诸如开放式的计划编制方式、经济计划控制目标的合理化、计划机构的改革与高素质化以及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同步实施等,对当前我国的经济计划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计划体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与借鉴价值。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和推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罗列了世界上成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
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宏观调控法作为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制度设计,地位逐渐重要和提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法立法内容和体系上的一个明显变化趋势是各国加强了对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其内部体系;并使这方面的立法在经济法立法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使之逐渐成为经济法体系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
目前,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当代各国经济法的核心。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
—
盈
战后 日 本经济发展历程对 中国径济发展的启 示
口 马丛 丛 山西 财 经 大 学 国 际 贸 易 学 院
摘
要: 战后 的 日本 经 济发 展 历程 与我 国现 阶段 的经 济 发 展 状 况 有 很 多相 似 之 处 , 文 在 回顾 战 后 日本 经 济 发 展 历 程 的 基 础 上 , 该
虽 然 中 日两 国在 各 自的 经 济 增 长 时 期 存 在 很 多 的相 似 点 和
共 同 的 情 境 , 是 由于 所 处 的时 代 不 同 , 日两 国在 经 济 发 展 过 但 中 程 中 的非 类 似 性 也 有 很 多 , 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点 : 一 , 日两 主 第 中
代初 , 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 达到了 1%, 了 2 0 到 0世纪 7 0年代
时, 日本 的 G P 已经 超 过 了 当 时 的 西 德 , 为 仅 次 于美 国 的 资 N 成
展方式、 节能减排、 构筑循环经济等的政策和理念 , 如何尽快落实和
实 现 以上 政策 和 战略将 成 为产业 结 构调 整 和优 化 的关 键 。 们要 吸 我
达 到 一定 水平 后 往 往 导 致 金 融 资 产 膨 胀 发 生 ,而 金 融 资 产 危 机 引发 流动 性 和 信 用 紧 缩 , 而导 致 实 体 经 济 衰 退 。经 过 近 几 十 年 进 的快 速发 展 , 国虽 然 已 经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 金 融 我 但 制 度 还 不 完善 , 且 现 在 还 面 临 着 国 际 收 支 双 顺 差 、 民 币升 值 而 人 压 力 等 一 系列 亟待 解 决 的 问 题 。 因此 , 们要 顶住 来 自美 、 我 日等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与经济崛起在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国家经济崩溃,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国家的重建和经济的崛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日本的重建过程和经济发展,以及影响日本崛起的因素。
一、战后重建战后日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修建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和提供住房等,以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发展和重建破坏的城市。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一套新的教育体系,重点培养技术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这些措施为日本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的崛起日本在战后采取了一项重要政策,即重点发展工业部门。
政府提供了贷款和补贴,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并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并提高关税。
这些举措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了扩大市场,日本政府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策略。
政府提供了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出口补贴等措施以吸引外国投资和增加出口。
日本的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价格也更具竞争力,因此畅销世界各地。
日本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教育和研发投资为了保持竞争力,日本政府大力投资于教育和研发。
政府增加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拨款,并提供奖学金和研究经费以吸引人才。
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帮助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对研发领域的投资,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企业和技术专家。
五、劳动力市场改革日本政府进行了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了世界著名的雇佣型经济模式。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提高工资、加强劳动法规和推行全员参与等,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
六、国际合作与协调二战后,日本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协调。
日本政府参与了各种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和投资协定。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战后)默认分类 2010-01-20 11:25:22 阅读3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及其特征【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
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
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阐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基于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经济问题;展望目录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2(一)经济复兴阶段(1945-1955)3(二)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3(三) 经济稳定增长时期(1974-1990年)3(四) 经济衰退期(1991-2000年)41.企业生产能力过剩42.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43.产业结构调整滞后44.经济体制调整失误55.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56.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5二、日本市场经济模式5(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6(二) 日本的宏现经济政策。
61.财政方面日本大部分财权由中央所掌握62.金融方面63.企业特点6三、日本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7(一)公司治理结构机能的衰退7(二)长期雇佣体制阻碍了企业的改革与重组7(三)主银行制导致企业经营效率的下降7四、日本经济发展展望7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本文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轨迹谈起,浅析高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而分析日本经济模式在目前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走势,最后总述过去无论运作多么良好的经济体制,如果不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桎梏。
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经济也在二战中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