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彩颜色》教学案例
光的色彩颜色教案

光的色彩颜色教案《光的色彩颜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 使学生了解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规律。
3. 使学生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光的色散现象。
2. 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光的色散现象。
2. 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彩虹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光的色散现象。
2. 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演示实验: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让学生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光的三原色讲解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演示实验:用红光、绿光、蓝光混合,观察混合后的颜色。
得出结论:光的三原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
(3)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将红色、绿色、蓝色透明塑料片放在白光下,观察透过塑料片的光的颜色。
得出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演示实验:将红色、绿色、蓝色不透明纸贴在白光下,观察纸的颜色。
得出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5.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规律,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三章一、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光的色彩与颜色的基本概念,理解光波的特性和人眼感知颜色的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体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和散射现象,理解光谱中各色光的特点,以及白光如何通过滤色器变成单一色彩的光线。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简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光与色彩问题,并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光波的特性和人眼感知颜色的原理,掌握不同颜色光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光谱的组成和颜色的本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光与色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如滤色器、光源等)。
2. 实验环境:设置物理实验室或教室内的实验区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
3. 课堂辅助材料:准备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光与色彩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首先,通过与学生进行亲切的问候和课堂秩序的建立,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通过向学生展示多彩的颜色和物体图片,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颜色和光的关联,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光的波长和频率对颜色形成的影响,并强调光与色彩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知识讲解阶段1. 光的定义与传播首先讲解光的定义和基本特性,包括光是一种电磁波、光速以及传播的物理特性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者图示进行辅助说明。
2. 颜色的基本概念讲解颜色的基本概念,如色光和物光的区别、颜色与光波长和频率的关系等。
可以通过PPT展示不同颜色的光谱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颜色对应的波长和频率。
3. 色彩的分类与性质介绍色彩的分类,如红、绿、蓝三原色及各种颜色的合成等。
同时,解释不同色彩给人的感觉和心理暗示,如冷暖色调的区分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等。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光的色彩 颜色》教案

2、你还有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1、观察图4-1到4-6并提问
你发现什么共同点?都有自身发光的物体
2、分解太阳光
师提出问题:17世纪前,人们以为白色
的阳光是最单纯的,真是这样吗?
教师指导窗户旁边的学生用镜子将阳光引入室内,提问:阳光是由几种色光构成的?
师生交流:分析讨论实验结论,并举例说明结论的正确性。
4、观察颜料的混合
色光可以进行混合产生不同颜色的光。美术课上用的颜料是否也可以混合并调出不同的色彩。
教师指导学生在调色板上将颜料充分调和,并将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观察重叠区域(洗净毛笔)
5、光具有能量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身边事例,师生共同讨论光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交流,通过协作探究解决心中疑问。
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3、观察色光的合成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为了美观常在玻璃上帖上带有色彩和图案的玻璃纸。提出新的问题:当白光通过红色(或蓝色或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光源:蜡烛、电灯、萤火虫
非光源:月亮、放电影时的荧幕
学生通过三棱镜观察白纸上的光斑
回答:一束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课题
一、光的色彩颜色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白光可分为七色光,了解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与颜料混合的不同。
2、体验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过程。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颜色之迷的兴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的色彩_颜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光的色彩_颜色》。
本节课主要介绍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光的色散现象以及物体的颜色由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红色、绿色、蓝色透明塑料片、白色光束、三棱镜、实验器材一套。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颜色现象,如彩虹、彩色电视等,引导学生关注颜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色光的三原色利用红色、绿色、蓝色透明塑料片覆盖在白色光束上,让学生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认识色光的三原色。
(2)颜料的三原色展示彩色画作,让学生观察到画家是如何通过混合红、黄、蓝三种颜料来得到其他颜色的,引导学生认识颜料的三原色。
(3)光的色散现象使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颜色相关的实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草地是绿色的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颜色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颜色知识,完成实验记录表中的内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光的色彩_颜色1.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2.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3. 光的色散现象:白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草地是绿色的。
答案:1. 天空是蓝色的,因为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对蓝光的散射作用较强,所以天空呈现出蓝色。
光的色彩 颜色教案

光的色彩颜色教案
光的色彩颜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色彩来源于光的分光现象。
2、了解光的颜色可以通过光的颜色原理来解释。
3、能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光的颜色原理。
【教学重点】
光的颜色原理。
【教学难点】
光的颜色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课前准备】
1、准备一束强度较大的白光。
2、准备一块玻璃三棱镜。
3、准备红、橙、黄、绿、蓝、靛、紫色的纸。
4、准备一个白色悬浮液。
【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
通过展示一束白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颜色来自哪里。
2、讲解光的颜色原理。
通过将一束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折射,并放在白色纸上,使学生可以看到一道七彩缤纷的光带,说明了光的分光现象。
然后,
讲解了从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原因,即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3、进行实验验证。
将一束白光通过玻璃三棱镜折射,使光经过实验台上的红、橙、黄、绿、蓝、靛、紫色纸后,将颜色反射到墙上,让学生观察色带的变化。
然后,可以使用白色悬浮液和彩色纸进行另一个实验验证,即不同颜色的物体会吸收对应颜色的光线。
4、总结光的颜色原理。
通过实验的验证,总结出光的颜色原理即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颜色原理。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光的颜色来源于光的分光现象,即光波长不同导致了光的颜色不同。
【课后作业】
1、收集关于光的颜色的实例。
2、写一篇关于光的颜色原理的小论文。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3.1 光的色彩 颜色》word教案 (2)

§3.1 光的色彩颜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源是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2)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了解光的三基色及产颜料的三原色。
(3)知道光具有能量。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及颜料的三原色。
2、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太阳日出景象、落日余辉、闪电、五光十色的舞台灯光变幻等。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什么是光源【做一做】学生利用自备器材(蜡烛、火柴、手电筒、打火机等)发光。
【点拨】师:像这类点燃的蜡烛、打开的手电筒等“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讨论】学生交流讨论:若蜡烛没有点燃、手电筒没有打开,它们是不是光源?【小结归纳】(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强调:光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有光发出;②是自身发光。
【思考】下面物体哪些是光源?萤火虫、放映幻灯片的银幕、太阳、月亮、恒星、点燃的蜡烛等。
并思考哪些是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归纳】天然光源就是自然界存在并能自行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恒星、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人造光源就是在人为条件下使其发光的物体。
如:正在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
非光源是指看起来也亮但不是自身发光而是靠反射其他光源的光的物体。
如:月亮、宝石等。
【例题】下列物体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1、2、3、6、7、11;属于人造光源的是2、7;不是光源的是4、5、8、9、10。
(1)太阳(2)正在发光的电灯(3)萤火虫儿(4)白墙(5)月亮(6)发光的水母(7)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8)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9)闪闪发光的宝石(10)金星(11)织女星2、光的色散现象【想一想】人们认为白色的阳光是最单纯的,你认为这是真的吗?【做一做】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用光屏来接收经过三棱镜后的光线。
如书中图3-7所示。
【提示】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光的色彩 颜色教案

光的色彩颜色教案教案标题:光的色彩-颜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色彩以及颜色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识别并区分常见的颜色。
3. 探索颜色的形成原理以及与光的关系。
教学资源:1. 彩色纸、彩色笔、彩色玻璃片等。
2. PPT或者投影仪。
3. 实验器材:白色光源、棱镜、白纸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PPT或者投影仪展示一些具有鲜明颜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颜色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颜色是如何形成的吗?”知识讲解:2. 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光的色彩以及颜色的基本概念。
解释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不同波长的光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彩色的物体,而不是无色的?4. 介绍颜色的形成原理:物体表面的颜色是由于物体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而反射其他波长的光所形成的。
实验探究:5. 进行实验,使用白色光源和棱镜。
将白色光通过棱镜折射后,会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光谱中的颜色顺序。
6.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会被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为什么这七种颜色的顺序是固定的?巩固练习:7. 分发彩色纸和彩色笔,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颜色笔在纸上绘制图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使用的颜色。
8.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颜色的形成原理。
总结回顾:9.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色彩与颜色的关系以及颜色的形成原理。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更多的颜色现象,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拓展延伸:1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光的色彩与颜色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艺术、设计、光学等。
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彩色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颜色的理解。
2. 收集一些彩色物体的图片,并写下你对这些颜色的感受和联想。
3. 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光的色彩和颜色的知识。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颜色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和写作任务,评估学生对颜色的理解程度。
《光的色彩 颜色》 教学设计

《光的色彩颜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2)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3)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物体颜色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及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2)物体颜色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1)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因。
(2)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的混合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棱镜、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白色光屏、各种颜色的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美丽的彩虹视频,提问学生:“彩虹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色彩颜色。
(二)新课讲授1、光的色散(1)教师进行光的色散实验:将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①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现象?②光屏上出现的彩色光带说明了什么?(3)教师讲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混合(1)教师提问:如果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会得到什么颜色的光呢?(2)学生分组实验: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手电筒上,让三种颜色的光照射在白色光屏上,观察混合后的颜色。
(3)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色彩颜色》教学案例
作者:黄宏军
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4年第03期
《光的色彩颜色》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学生首次系统接触光学知识,在教案的设计上,如何能兼容知识的传授与兴趣的培养,实际操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重点突出了学生的参与,以活动激发兴趣,已期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亲历光的色散实验探究过程,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通过观察色光的混合和物体在不同色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初步了解物体颜色形成的原因;
(3)通过色光的混合,知道光的三原色;
(4)认识光具有能量,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1.2能力目标
(1)能够识辨自然界和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2)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3)小组成员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1.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的颜色和色光的混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点:色光的混合实验
3实验器材
教具:投影仪、三棱镜、霓虹灯、光屏、三色玻璃、各色卡纸.
学具:三色玻璃纸(红、绿、蓝).
4教学过程
4.1新课引入
打开七彩霓虹灯,让学生猜想里面一共有几盏灯.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猜想:一盏灯或七盏灯.此时教师打开霓虹灯的外壳,发现里面只有一只白炽灯泡.
教师设疑:只有一盏灯,我们怎么能看到七彩的色光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霓虹灯外面的玻璃颜色有关.
教师再次设疑:白炽灯发出的是白光,白光通过有色玻璃后能形成什么颜色的色光呢?
4.2进行实验
用投影仪打出白光,分别射向红、绿、蓝三色玻璃,可以看到白光通过红玻璃,在白墙上呈红色;通过绿玻璃,在白墙上呈绿色;通过蓝玻璃,在白墙上呈蓝色.
教师设疑:白光透过有色玻璃后能形成有色光斑,白光透过无色玻璃能不能形成有色光斑呢?
4.3光的色散
绝大多数学生会猜想不能.此时让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现白光被分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
实验说明:白光不是一种单纯的色光,它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上述实验现象叫“光的色散”,最早用实验研究发现光的色散的科学家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
教师点拨:在17世纪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色光,实验表明:白光不是一种单纯的色光,它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上述实验现象叫“光的色散”,最早用实验研究发现光的色
散的科学家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此处可激发鼓励,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也能诞生
中国的牛顿.
联系生活: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光的色散现象,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4.4透明物体的颜色
到了此处,教师继续提问:让一束白光先通过三棱镜后,再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图1),又有什么变化?
通过图1的实验,学生发现七色光通过有色玻璃纸以后光斑变细了,最终总结出透明物体的透射光规律:彩色透明物体只允许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通过,而吸收了其它的色光.
知识巩固(滤色镜实验):先在摄像镜头前放上红色玻璃,看影像有什么变化?再在红玻璃前放绿色玻璃,看影像有什么变化?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解答.
4.5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师:为什么光线射到不同颜色的物体上,会反射不同的颜色的色光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不透明物体的反射光规律.
介绍器材(三色光演示仪、各式卡纸),请大家根据提供的器材,讨论并给出实验方案:让不同颜色的卡纸分别放在红色、绿色、蓝色下,观看卡纸上呈现什么颜色?
科学家研究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它的色光混合而成,我们就将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了不透明物体的反射光规律: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而吸收其它的色光.而白色不透明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不透明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
4.6色光混合
师:前面我们学到了光的色散实验,牛顿还将分解到的各种色光混合还原为白光,这一发现使人类在认识光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个实验(如图2).
师:实验说明,色光是可以混合的.刚才的实验是将七色光混合成白光,如果我们只将两
种色光进行等比例混合,情况又是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现象(如图3).
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师:进一步研究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它颜色的光,而自身却无法用其它的色光混合而成,我们就将红、绿、蓝、这三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平时我们看的电视机屏幕上(图4)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其实,这就是光的三原色的应用.
4.7光源和光能
分析投影仪、霓虹灯、卡纸、同学自身、月亮和投影仪屏幕、恒星、钻石、焰火等是否发光,得出光源定义和分类.
师:光不仅有颜色,光线照射后,物体还会发生某些变化,请同学们欣赏图片,说明光还具有能量.
5教学反思
5.1前瞻性——重视课前预设,紧跟学生思维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概念组成:光源、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色光的混合、光能.在学习光现象之前,学生对光的认识仅源于生活,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可能与以往的认识形成冲突.巩固过程中,当问到红光射到绿衣服上得到什么颜色时,就有学生将色光的混合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两个概念混淆,给出黄色的答案.
因为学生从来没有在暗室中探索过红光照射绿色物体的情景,错误在所难免.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认识色光的混合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绿色物体只反射绿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教师在课前应该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才能及时掌
控和解决学生在动态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5.2创新性——巧妙设计实验,优化教学流程
光学实验要求很高,如何将实验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如透
明物体的颜色,在光的色散实验基础之上,笔者找了很多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将他们分别挡在色散的光线前面,很明显地可以看到透过玻璃纸的光斑变窄,只能透过与玻璃纸相同颜色的色光.在研究不透明物体颜色时,笔者精心准备了红、绿、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卡纸,将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的色光分别射向它们,学生轻易就总结出了不透明物体的反射光规律.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是按照光源→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色光的混合→光能的顺序进行安排,知识点之间衔接不太紧凑,条理性和逻辑性不强.笔者在处理教材时就将顺序进行了一
些微调.将衔接紧凑的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色光的混合先串联起来,再将光源和光能进行
串联组合,最后形成并联.实践表明,教学流程的优化使教学环节更加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5.3人文性——渗透学史教育,提升科学素养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纯光,其中包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1665年,牛顿对他人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他将三棱镜放在阳光下,白光通过棱镜的两次折射以后,墙上依次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实验”.其实在牛顿之前,很多科学家演示过色散实验,但都不能准确地进行解释.牛顿认为同种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折射率不同,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一系列判决性实验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复合而成,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性能,牛顿的发现为颜色理论奠定了基础.
物理学史的渗透,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真理的激情,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课本在介绍光的色散实验时,寥寥的几行文字简单带过,不失为一种遗憾.
5.4协作性——指导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师以学习小组为推动对象,通过指导合作,激发各小组的积极功能.合作学习的开展,打破了教师垄断课堂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各小组个体成员的共同进步.
本节课中,笔者将色光的混合安排了分组实验.为了让实验有序进行,课前对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了详细的培训,哪些同学负责实验操作,哪些同学进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包括谁来做实验汇报都做了详细的分工.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交流合作的空间,所以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是健康而积极的,物理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