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森林与生物圈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知识清单)七年级生物上册系列(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知识清单)七年级生物上册系列(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清单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二、生物分类的依据1.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特征,首先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以及其他生物三大类;2.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3.按照用途,可以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实例阳光葵花朵朵向太阳水分同一纬度,南美洲多为热带雨林,非洲则多为沙漠温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合作、竞争、寄生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适应环境骆驼刺的根系发达,适应干旱环境生物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并肥沃土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中获取必要的水分和无机盐;(适应)地衣的生理活动对岩石有着侵蚀作用,导致岩石风化。

(影响)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食物链的书写方法①食物链的组成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②食物链的起始环量流节一定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③箭头表示物质和能动的方向。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①能量的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③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七年级上册生物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与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 ...

七年级上册生物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与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 ...

七年级上册生物背诵提纲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⑤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二、调查要有明确的目的,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广,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做为样本,这叫抽样调查。

三、生物的归类:①根据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根据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③根据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生物和生物圈第一节生物圈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二、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总共20千米。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两类:一类是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光照。

设计对照试验时,除光照外,温度、湿度等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要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适应环境: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动物的保护色等生物影响环境: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蚯蚓能使土壤疏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第四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细菌真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三、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就组成了食物链。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解读)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单元解读)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人教版 • 生物 •七年级 • 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内容解读
目录



单元内容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课时安排
一、单元内容分析
单元扉页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 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 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 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 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 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 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探究等活动,了解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的一个 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物圈。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 任。 探究活动“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本章乃至本书 第一个探究活动,探究难度较大,师重在组织好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控制实验 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第 一 章
思 维 导 图
第 二 章
思 维 导 图
五、课时安排
节次 第一章 第1节 认识生物 第2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第二章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3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课时安排说明
本单元教参参考课时为8课时。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修订为7 课时。
认识生态系统的的组成及食物链的关系; 学会本单元中介绍的基本探究方法——观察、调查、实验及资 料分析,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学会整理本单元的方法。

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生物圈)

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生物圈)
生物学基础(第一章 生物圈)
目录
• 生物圈的构成 • 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 • 生物圈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圈的演化 •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01
生物圈的构成
定义与概念
定义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
概念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生态系 统,是地球生命的摇篮,对地球 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 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生物圈的层次结构
01
02
03
大气圈
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 氧层等层次,是生物呼吸 的主要场所。
水圈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 地下水等水体,是生物生 存的重要环境。
岩石圈
包括土壤、岩石、矿产等, 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营养 物质。
生物圈的动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
生物圈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种类和基 因,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 衡。
05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生态破坏
森林砍伐
过度伐木和开垦导致森林 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平 衡,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的 生存环境。
物种灭绝
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 和过度捕猎等行为,使得 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物 多样性降低,影响了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环境污染
生物圈的未来演化趋势
1 2
气候变化的影响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生物圈的未来演 化将受到一定影响,许多物种的生存将面临威胁。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将进一步增强,这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3
生物技术的未来
生物技术作为新兴领域,有望在解决全球性问题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

(文末有答案)七年级上生物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重点归纳笔记

(文末有答案)七年级上生物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重点归纳笔记

(文末有答案)七年级上生物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下列影响勺嘴鹬(如图所示)的生态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A.适宜的气候B.广阔的滩涂C.丰富的虾蟹D.丰沛的水源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B.己是第4营养级,三级消费者C.戊主要以丙为食D.若丙的数量减少,则丁和乙受影响最大生物3、2021年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海水中从浅到深依次生活着绿藻、褐藻、红藻,这说明影响藻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D.土壤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光盘行动”唤起了人们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责任,弘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培育了新的生活观、消费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这里体现的生物特征是()A.生物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5、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A.钟乳石B.生石花C.电脑病毒D.恐龙化石6、“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树到了深秋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特征①具有生长现象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③能适应环境④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能繁殖后代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A.①②③B.①②⑥C.②③④D.③④⑤7、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不.包括()A.需要营养B.能够运动C.进行繁殖D.遗传和变异8、以下选项描述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B.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C.生物圈的范围仅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和岩石圈的表面D.某一国外地区的水域遭受核泄漏污染,对我国不会有影响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海洋C.森林D.荒漠10、影响菜园中一株辣椒生存的环境因素是()A.阳光、水、土壤B.其他辣椒C.杂草、害虫D.以上都是11、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蘑菇→兔→狼B.阳光→蘑菇→兔→狼C.草→兔→狼D.兔→狼→ 细菌12、珊瑚虫的口周围长有许多小触手,用来捕食海洋中的微小生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 认识生物复习要点:一、生物的主要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

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水圈的大部 大气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生物生物和生物圈教案1新课标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具体内容包括:1.1生物的基本特征;1.2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1.3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现象、分析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难点: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2)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展示生物圈的图形,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范围。

(3)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3. 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3)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圈的关系。

2. 答案:(1)生长、繁殖、应激性、新陈代谢、遗传变异。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

(3)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氧气,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生物与生物圈关系部分的理解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与生物圈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与生物圈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④是生产者,①、②是消费者C.②③两种生物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图中①②动物是消费者、③细菌真菌是分解者、④植物是生产者。

【详解】A.图中④植物是生产者、①②动物是消费者、③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因此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A错误。

B.图中①②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③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④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

C.图中②动物,③细菌真菌,②的尸体和代谢物被③分解,②③两种生物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

D.图中③是分解者、②食虫鸟和①虫都是消费者,④树是生产者。

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而不包括分解者③,因此,图中能形成的食物链是④→①→②,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生物圈中哪种因素()A.季节B.水C.生物D.空气【答案】B【解析】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述了水滋润着生物,影响了生物的生活,使生物开始萌发。

因此“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句中描写的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森林与生物圈第一节生物圈与森林一、生物圈1.自然与生物圈我们每个人都熟悉“自然”一词,自然(Nature)有很多含义,因此它的意义常随使用这一些的人所接受学科教育和训练有关,尤其是生物学。

自然一词常被非科学家、政治家或技术人员所用,所以在他们眼里的这个词与生态学家的必定有很大的差别。

鉴于此,我在下面的内容中,凡是涉及到自然的概念是,基本上指的就是用生物圈(Biosphere)或生态圈(ecosphere),因为这两个词所包括的地球的范围正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自然”。

生物圈可以理解为地球上包括所有生命有机体和可供生命长期存在(permanently possible)的部分。

它包括海洋和大陆表层以及与大气的界面部分(也就是对流层),除极地冰盖和雪线以上的高山以外都是生物圈的范围。

生物圈在包括极地冰盖和雪线以上的高山这一地区叫做拟生物圈(para-biosphere),它与生物圈一起构成一个大的系统,既生态圈,生态圈包括岩石圈上层和对流层以上的全部大气。

生态学的目的就是调查(研究)生命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他的周围环境的关系。

因此,生态学比任何其他学科都更接近于对生物圈研究的基础学科。

既然生态圈是除太阳能以外的所有自然资源的来源,所以不难理解,生态学对于解决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的重要性。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的每种形式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值得受到尊重。

并且,我们从自然界所获取的一切利益取决于必须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的维持,也取决于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物种和生态系统存在的理由可能比简单地满足当代消费者可经济愿望更为重要,当一个基因库因当代人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而被趋向灭绝时,所有的子孙后代都将为其付出代价。

所以我们认为下面的观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迈克尼利J. A. 等,1991):(1)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社会所组成。

任何一方的健康存在和兴旺都依赖于其他方面的健康存在与兴旺。

(2)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所有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是同样的永恒生态规律的对象。

所有生命都依赖于自然系统的不间断的运转,这保证了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因此,为维护世界社会的生存、安全、公平和尊严,所有的人都必须担负起生态责任。

人类的文化必须建筑在对自然的极度尊重上,具有与自然相一致的观念,并认识到人类事物必须在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中进行。

(3)我们必须在生物学限度内工作,但这种限度不是对人类努力的限制,而是对如何使人类事物能维持环境稳定和多样性提供方向和指导。

(4)所有物种具有固有的生存权利。

支持生物圈完整性和支持生物圈内多样化物种,景观和生境的生态过程要得到维持。

同样,人类文化在全范围内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也能获得繁荣。

(5)持续性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应选用于增加植物区系、动物区系和人类经历的丰富程度。

这种道德基础将能使自然的许多利用价值—在食物、健康、科学、技术、工业、和娱乐方面的价值—被公平地分配并保存给子孙后代。

(6)后代的幸福是我们当代人的一份社会责任。

因此,当代人应当限制其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费,要把这种消费水平维持在仅仅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并对可更新资源进行抚育,确保持续的生产力。

(7)所有的人必须授权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地球上的生命行使责任。

因此,他们必须有完全的受教育的机会、政治权利和可维持的生活。

(8)以伦理和文化的观点看自然和人类生命,不管在某一社会中占主导的政治、经济或宗教意识形态是怎样的,多样性可从促进尊重和增强生命多样性的关系而得到鼓舞。

生物圈是目前人类和所有生物唯一的栖身之地,生物圈所包含的资源也很有限,但是所有的物种都依赖于这些资源维持它们的生存。

一些资源是可以更新的,而另一些是不可更新的。

对于任何物种来说,如果过分使用可更新资源,或者耗尽了不可再生的资源,都会导致自身的灭绝。

事实上我们已经发现,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比现存的物种数量还要多。

生物圈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体积相对来说很小,它的上限也就是飞机在平流层所能飞行的高度之下,向下就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坚硬的地表之下所能挖掘到的深度。

在这个范围内,生物圈的厚度与地球半径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是蒙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纤细的皮肤。

生物圈的年龄也不像它所包裹着的行星那么古老,但却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部分。

2.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人是生物圈的产物,是由产生生物圈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人只能适应于目前的自然条件,必须按着生物圈的规律办事。

人除了具有上述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越来越适应自然,并具有了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这时,又产生了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在这层关系中,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生物圈及其每一个生物,成了一个新的道德伦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3个悖论:①人类活动必然影响和改变自然界,但是又不能不保持自然界的稳定和平衡,因为正是由于这种稳定和平衡才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②社会生产必然要消耗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不能不依赖生物圈生物资源的持续供应,但是生物多样性资源都是有限的,甚至会灭绝,为了维护人类本身的利益和生存,即使是有限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也不得不利用;③既然有人类的物质生产,又不能不排除很多不是生物圈的产物,它们很多不是生物圈的需要和所能同化的,那么生物圈所能容纳的这些东西是有限的,即生物圈的容纳量是有限的。

人与生物圈关系中的矛盾和统一构成了我们要研究自然价值和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从生物圈的基本条件出发,探讨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

我们需要在生物圈的前提下讨论问题,任何背离生物圈基本规律的行为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到20世纪70年代,人类充分认识到生物圈所受到的威胁,甚至有人认为生物圈仿佛已处于濒临毁灭和被污染的危险之中,有些地方已基本不再适于任何生物种的生存。

回首往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征服生物圈的力量始终在不断地增长。

当人从人科动物变为人类之际,他就已经失去了一切固有的自然生物方面的武器和装备,但是却获得了能够进行思维和筹划的自觉和理智,并同时获得了两个能力巨大的自然器官—大脑和双手,具备了对生物圈的无限的破坏能力。

我们也知道,曾经存在于和仍然存在于我们这个生物圈中的物质,在特定时刻内是有生命的,而它另一特定时刻又是无生命的。

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之间不断进行着相互变化或“再循环”。

在特定时刻有生命的物种中,有些是植物、有些是动物。

在动物种,有些种属于非人类,有些是人类。

生物圈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的力量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

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相互依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的所有成员一样,依赖于他与生物圈其他部分的关系。

人性,包括人的意识和良知,正如人的肉体一样,也是存在于生物圈中的。

世界上没有任何单个的人或者人类可以超越他在生物圈的生命而存在。

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人类就将遭到灭种的命运,所有的生命形式,也都将遭受这种命运。

如果我们确实认识到,至今一直是我们唯一栖身之地的生物圈,也将永远是我们唯一的栖身之地,这种认识就会告诫我们,把我们的思想和努力集中在这个生物圈上,考察它的历史,预测它的未来,尽一切努力保证这唯一生物圈永远作为人类的栖身之处,直到人类所不能控制的宇宙力量使它变成一个不能栖身的地方。

人类在道德层面上最显著和最不可思议的本性特征,是人类道德所能达到的程度。

与道德范围本身同样显著的另一个特征是人类在善恶两极之间的道德潜力。

在生物圈内所有居民之中,只有人类具备这两种特征。

既然人类已经获得了摧毁生物圈的能力,我们就难以保证他们不去进行这种自杀性犯罪活动;但我们也同样难以保证,他不会去拯救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物圈。

至今为止,在这种状态下,爱护与竞争彼此间一直在无休止地争辩冲突。

可以想象,人类将对生物圈施以力量,使生物圈被恩泽,充满爱护,从而脱离自然状态,而不去摧毁生物圈,这将把生命从地狱带入圣殿(汤因比,2001)。

二、森林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分1. 有关森林的概念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biome)。

自然界生长的森林是地球表面自然历史长期发展的地理景观。

近代生态学理论研究表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丰富,适应性最强、稳定性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对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还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重要生物资源。

在中国从北到南分布有寒温带的针叶泰加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林(照叶林),亚热带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热带的季雨林与热带雨林等等都是地球各气候带的地理景观和重要的生物资源。

森林中不仅有各种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寄生、附生植物以及苔藓、地衣类植物生长,而且还有依靠森林植物为生的昆虫、鸟类、兽类动物,也有依靠动物为生的一些食肉动物以及依靠森林中死有机体为生的细菌、真菌等一些腐生的分解者生存。

这许许多多生活在森林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既是独立的区系系统,又是和光、热、大气、水、土、基岩与死有机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断地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不可分割的森林生态系统或森林生物地理群落。

显然,森林是生物有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综合体,也是自然界地表十分广泛和复杂的能量转移与物质循环的生态系统功能体系(《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1997)。

森林不但要提供林产品,还有该产品稳定和持久,而且所提供的刚好就是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所必需的那些有用的产品和服务。

按起源不同可把森林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同时依据受干扰程度不同还可把天然林再分为原始林和次生林。

可见,天然林是相对于人工林来说由天然更新和自然演替形成的一类森林类型,天然林中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植物与动物、以及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

中国从北到南分布有多种多样的天然林:寒温带的针叶泰加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与热带雨林等。

2.森林资源根据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94-1998),我国天然林面积10 696.54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9.62%,其中国有林5 507.48万公顷,占51.49%;集体林5 189.06万公顷,占48.51%。

天然林中:林分面积10 005.52万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93.54%;经济林面积400.72万公顷,占3.75%;竹林面积290.30 万公顷,占2.71%。

天然林蓄积量907 264.76万立方米,占森林蓄积的89.96%。

全国天然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91立方米/公顷。

天然林中用材林面积7 524.42万公顷,蓄积量637 180.12万立方米;防护林面积1 721.79万公顷,蓄积量为203 229.82万立方米;薪炭林面积385.10万公顷,蓄积量8 435.97万立方米;特用林面积374.21万公顷,蓄积量为58 418.85万立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