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解析
七年级生物上册专题二了解生物圈知识梳理及过关检测

专题02 了解生物圈知识点梳理:生物圈1、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③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3、生物的生存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空气、温度等。
②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5、探究的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种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
7、生态系统(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3)植物...。
...,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动物(4)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叫做食物链。
写法要注意:①由生产者为起点②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③不包括分解者(5)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6)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越多.............。
(7)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即环境影响生物)1.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 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特别提醒】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
对照组就是不作处理的,已知的那一组。
实验组就是作了相应处理的,也就是要验证,探索什么就做什么样的处理的那组。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应该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前者包括寄生,捕食,合作、共生,竞争等;后者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2.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3.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生物只能适应环境,环境不能适应生物。
考点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例1】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C. 温度D. 空气【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通过对题干的认真阅读,我们就可以判断是温度影响了蝉的鸣叫。
【答案】选C【例2】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 春江水暖鸭先知B. 葵花朵朵向太阳C. 大树底下好乘凉D. 春风又绿江南岸【答案】选C考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3】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下列能作为一组对照条件的是()A. 明亮和潮湿B. 干燥和潮湿C. 空气和土壤D. 温度和水【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像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的实验。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生 物 生部 态分 系 统 的 组
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动物 提供营养)
消费者 ——动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分解动植物遗体成简单 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 物重新利用)
成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温度、
土囊等
考点3 生态系统的组成
例题5. 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 下列有关微山湖的描述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D )
。
(4)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进入此生态系统,
含有害物质最多的生物是
鹰。
(5)在该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狐和蛇,则一
段时间内 兔和鼠 的数量会增加,造成植被减
少。
(6)在食物网中,狐和兔之间是 捕食 关系,
狐和鹰之间是 竞争 关系。
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 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现象成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 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 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人 们在生产活动中,如果不按 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 态平衡。
考点5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生态平衡
例题13.由草、兔和狼组成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消灭了,兔的
数量将如何变化( D )
挡,每片叶子都可接受光照
c、鱼身体呈菱形,适于游泳
d、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利于防
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e、大树底下好乘凉 f、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g、地衣使岩石不断被风化
h、蚯蚓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使土壤疏松
考点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例题3.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 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C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认识生命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2)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
它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
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斗争关系、互助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6、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7、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包括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和植物(菟丝子);(3)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蚯蚓、秃鹫、屎壳郎)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例】(2015,鞍山) 在探究“水分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你 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1)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干燥 的土壤(实验组),另一侧放入______ 潮湿 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______ 的土壤( 对照组) 。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 ,观察鼠妇分布情况。预计 潮湿 侧移动,说明鼠妇的生活需要______ 水 。 鼠妇向_______
(3)制订计划:围绕假设的问题 ,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 提出的问题 和___________ 作出的假设 来进行。通常实验设计只探 设计要紧紧围绕___________ 究其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因素 ,也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控制实验变量。同时 ,实验设计还应考虑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确保实验的 可操作性。 严谨 (4)实施计划:按照计划严格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实施计划要______ 准确 。另外,为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应多次_______ 重复 实验。 ,记录要______ (5)得出结论:反复分析实验结论,看其与________ 假设 是否相符。 (6)表达和交流:与他人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 建议,保证探究结论的科学性。
【例2】(2015,武威)如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 请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3 条食物链组成。 (1)该食物网由____ 生产 者,可通过_______ 光合 作用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水稻属于______ 合成有机物。 竞争 。 (3)在该食物网中,蝗虫和田鼠的关系是________ 降低 。 (4)如果大量捕杀蛇类,会导致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水稻产量_______ 【解析】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 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水稻→蝗虫→麻雀→蛇、水 稻→麻雀→蛇、水稻→田鼠→蛇,因此该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为3条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水稻属于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3)在该食物网中,蝗虫和田鼠同时以水稻为食,所以蝗虫和田鼠 的关系是竞争关系。(4)如果大量捕杀蛇类,会导致田鼠和麻雀的数量增 加,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水稻产量降低。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详)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详)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1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同,生物需要营养、能够呼吸、排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生殖过程中存在遗传变异等特征。
1.2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了解身边的生物,记录周围的生物和生活环境。
对生物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生物。
学会调查和记录。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2.1 生物圈生物都生存于生物圈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生存空间。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2.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因素如营养物质、阳光、温度、水和空气等对生物生存有影响。
生物因素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和共生等也对生物生存有影响。
2.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能适应环境,如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活动疏松土壤,种植植物防风、固沙等有利的,老鼠打洞、取食破坏水坝草地等不利的。
2.4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所有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如空气、阳光、水、适宜的温度等,以及植物、生产者等生物组成,形成食物链、食物网,相互依存。
第二单元.微小生物的世界1、第一章.单细胞生物的分类和结构1.1第一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知识要点:1、单细胞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细菌和蓝细菌,结构简单,没有细胞核;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酵母菌等,结构复杂,有细胞核;2、草履虫的结构:草履虫包括纤毛、表膜、细胞质、细胞核、口沟、食物泡、收集管和伸缩泡、胞肛;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的方面有鱼类饵料和净化污水,有害的方面包括危害人体健康和形成赤潮。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1.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体内具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主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淡水腔肠动物:桃花水母、水螅;海水腔肠动物:海蜇、海葵、珊瑚虫(注意珊瑚虫是生物,珊瑚、珊瑚礁是非生物)4.水螅的结构示意图P735.常见的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绦虫;常见的线形动物:人蛔虫、秀丽隐杆线虫。
6.注意:从线形动物开始有口有肛门。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残渣在由口排出。
7.寄生的概念: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
被寄生的生物叫做宿主。
8.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意义: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
蚯蚓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运动,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壁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雨后蚯蚓大都会到地面上来,是因为雨后土壤中缺氧,蚯蚓到地面上来进行呼吸。
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回到土壤也会死亡,因为蚯蚓必须依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土壤能使它们的体壁保持湿润,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土壤外,它们体壁干燥无法呼吸。
(★蚯蚓的环带靠近前端,环带与生殖有关。
)蠕虫动物特征:身体细长、两侧对称、无附肢、能够蠕动。
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9.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外壳为贝壳。
贝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
常见的软体动物:蜗牛(运动器官为腹足)、河蚌(运动器官为斧足)、乌贼、宝贝。
10.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动物。
蝗虫就是典型的节肢动物。
气管是蝗虫呼吸的器官,而气门是气体出入身体的“门户”。
气门分布在胸腹部。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部,躯体、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蝗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生物圈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
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生存空间。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在食物链中以生产者(植物)作为起点,以没有被吃的动物为终点,不能有非生
物部分和分解者。
3、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
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5、在食物链中最低层是植物,数量最多,最高层是食肉动物,数量最少,有毒物质最
多。
食肉动物体内的能量来自食物链的最低层植物,食物链中所有动植物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
第三节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各个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