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研究进展
针刺抗心肌缺血实验研究进展

G MP一10含量显著下降 , 4 二者呈显著 负相关 。以上结果提示 ,
针 刺 可 以 减 轻心 肌 缺 血再 灌 注 损 伤 的程 度 ,对心 肌 细 胞 有 良好
的 保 护 作用 。 3 针 刺 对 心 肌缺 血 生物 活 性 物 质 的 改变
1 针 刺对 心肌 缺 血 能量 代谢 、 微 结 构 及 细 胞 凋 亡 的改 善 超
量 显 著 升 高 ,使 T K 比值 趋 于 正 常 ,改 善 缺 血 心 肌 组 织 的 损 /
氏等 [发现 , 6 1 电针 内关可提高三磷酸腺苷含量 , 从而改善心肌功
能 , 较 预处 理 水 平 为低 , 示 针 刺 对 心 肌 缺 血 的保 护 作 用 其 作 但 提 用机制可能与腺苷酸的参与有关 , 由腺 苷 酸 降解 产 生腺 苷 , 而 从 对心脏发挥内源性保护作用。 田 氏等 …发 现 , 型 组 出现 典 型 的心 肌 细 胞 凋 亡 峰 , 亡 率 模 凋 明显 升 高 , 刺心 包 经 穴 组 的凋 亡 率 有 明显 降低 , 模 型 组 比较 针 与 差 异 显 著 , 示 针 刺手 厥 阴 经穴 能 有 效 地 抑 制 心肌 细胞 的凋 亡 , 提 从 而 减 轻 细 胞 凋 亡 导 致 的 心 肌 损 伤 。其 采 用 免 疫 组 化 方 法 分 析
本正常 , 嵴数 目增 多 , 多 数 呈 板 层 状 形 态 , 见部 分 轻 度水 肿 ; 大 仅
其结果表 明,电针手厥阴经穴可 明显减轻线粒体超微结构 的病
理变化 ,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对 缺 血 再 灌 注 损 伤 心 肌 起 到 保 护 作 用 。 林
不饱和脂肪酸 ;G P P F 是 G合成 的中间产物 , 在对心血管 的作用 方面 , 能使心率增快 , 收缩增强 , 并能直接作 用于血管平滑肌而 舒张微 动脉 , 使局部血流量增加和血压下降 。 氏等[ 林 1发现 , 2 J 电
中枢orexinA在针刺改善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中期报告

中枢orexinA在针刺改善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
中期报告
近年来,中医针灸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往的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中枢orexinA在针刺改善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
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使用了Wistar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利用蛋白质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中枢orexinA、p-ERK和p-CREB的表达情况。
初步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组的中枢orexi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p-ERK和p-CREB的表达也有所增加。
这表明中枢orexinA参与了针刺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中,可能通过激活ERK和CREB 信号通路发挥其作用。
然而,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样本量较小,详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本次中期报告初步探究了中枢orexinA在针刺改善心肌缺血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深入研究中医针灸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针灸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针灸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概况摘要综述近10年来针灸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机理研究。
针灸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活性物质、心肌局部调节及抗氧自由基等方面作用,改善心肌缺血后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促进心肌恢复正常代谢,调整心肌收缩力,纠正心律失常。
今后,针灸改善心肌缺血的机理研究可进一步深入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主题词] 心肌缺血/针灸疗法;中枢神经系统/针灸效应;心血管系统药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针刺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许多实验室对针刺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近10年来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1.1 下丘脑的作用下丘脑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实验证实,损毁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可削弱电针作用,刺激PO-AH则增强其作用。
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发现,电针”内关”穴区可调制大部分PO-AH神经元因心肌缺血引起的反应。
研究表明[1],下丘脑后区(PHA)参与针刺”内关”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
PHA 可接受针刺”内关”和心肌缺血两种信息,并将其进行整合。
PO-AH与PHA在电针”内关”的效应中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2]。
1.2 延髓的作用延髓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目前认为[3]延髓心血管中枢至少包括孤束核,延髓腹外侧头端的交感前运动细胞,延髓腹外侧尾端和疑核或/和迷走神经背核。
黄氏[4]在延髓腹外侧区贴敷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后观察到,电针”内关”促进缺血心肌恢复和维持心肌缺血动物血压的作用明显减弱;用心得安贴敷延髓腹侧S区阻断β受体,对电针”内关”促进心肌缺血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提示针刺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恢复的作用可能与延髓腹外侧区阿片受体的激活有关,而与β受体抑制无关。
刘氏[5]于双侧延脑腹外侧口侧区(rVLM)微量注射肾上腺素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宁和抑制剂育亨宾,发现可乐宁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电针对ST和左室内压(LVP)的作用,育亨宾可显著削弱电针对ST和LVP的作用。
表明当rVLM内α2受体被兴奋时,电针”内关”对缺血心肌电活动及机械活动的良性调整作用,得到某种程度的加强。
针药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观察

L iy帆, J a ZU u,ta AlHa— 6 DU u n, O Yo e l
T eSvnhPo l H si lfS ez e i (h  ̄h n5 8 8 , u go g h ee t epe opt hnh nCt S e e 1 0 1 G a d n ) ao y n 【 s at Abt c 】Obet e T bev h fcec fau ucuecm iigm dc eo i n m oada i r jci : oo sretee inyo cp ntr o bnn eii n set ycril s v i n l —
【 ywod 】 oo a erdsae Sl t ycri c e i; cp ntr o bnn d ie Ke r s C rnr h at i s ; i n oada i h ma A u u cuecm ii mei n y e e m ls g c
心血管疾 病影 响人 们 的生活 质量 ,严 重威 胁着 人 们 的健 康 。 心病 已跃 居排 在人类 死 因的第 一位 。 是 冠 且 常见病 、 多发 病 。 床分 为无症 状心 肌缺 血 、 绞痛 、 临 心 心 肌梗死 、 缺血 性 心肌 病 、 死 5型 , 症 状 心 肌缺 血 又 猝 无 称 无 痛性 心肌 缺血 或 隐匿 性心 肌 缺血 (i n mgcr s e t o a— l da i h m a S )是 指 确有 心肌 缺血 的 客观证 据 ( ils e i,MI . c 心 电活 动 、 室功 能 、 左 心肌 血 流灌注 及心 肌代 谢等 异常 ) ,
组各 4 0例 . 疗 组 以 针 刺 内 关穴 位 为 主加 口服 复 方 丹参 滴 丸 疗 法 , 照组 以西 医 综 合治 疗 , 察 两 组 治疗 用 治 对 观 药 前后 的 临床 疗 效 及 动 态 心 电 图 、 液 流 变 学 的变 化 。结 果 治 疗组 总有 效 率 9 %, 照 组 总 有 效 率 6 %, 血 0 对 5 治 疗 组 心 电 图 、 血 液 流变 学 改 善 均 优 于 对 照组 。 结论 针 药 治 疗 无症 状 心 肌 缺 血 疗 效 确 切 , 毒 副作 用 。 及 无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现状

ch rs d [ ] Oo rno Hed N c ug 2O 15( ) oott y J . tay gl a ekS r,O 6,3 5 : u l
7 4—7 7 5 5.
[4 D n i M N ttna e so e J . r e u , 0 ,6 2 : 2 ] en . u i t r [ ] B dB l 2 0 5 ( ) s i r o fr tk M l0
[4 B me , anJ L p ,t 1 Tas t e se c cl 1 ] l f dL H h ,e  ̄eA e a. r c a o l t a u l nu n u er i
si l t n V r U r d t n ld s h g a t ea y: o o c r e t t mu a o e s S t i o a y p a i h r p a n nc n u r n i a i
[ 8 唐欣 , 1] 樊红 , 姚黎清 , 晶晶. 规吞 咽训练 结合 吞咽肌 群低 卢 常
[ ] Pu , alN ,ae A Iv t a o n aae et f 9 al L Pu C J t W. ne i t n ad m ngm n o a n sg i cr i dshg [ ] B J20 , 6 7 8 )4 3 4 5 h n y ai J . M , 33 ( 36 : - 3 . oc p a 0 2 3
8( :3 医学 , 1 ,( )9 . J. 2 0 17 : 0 5
[ 1 郭志隽. 2] 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 的康复护理进展 [] 中国 医学 J.
创新 ,0 8 5 3 ) 8 . 20 , ( 1 :2
[2 孙漓 , 1] 朱治 山, 郭瑾. 舌咽联合刺激法 治疗脑卒 中后 吞咽障碍
针刺内关穴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年第15卷第6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20,Vol 15,No 6·综述·DOI:10.13935/j.cnki.sjzx.200647基金项目: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青年科研基金(2017-q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518503)作者单位: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100038;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通信作者:荣培晶,Email:drrongpj@163.com针刺内关穴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石力1,2 方继良3 陈媛媛3 吴华芹3 宋庆桥3 荣培晶2【摘要】 心肌缺血性疾病(IHD)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针刺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西医治疗共同起到协同治疗作用,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在药物及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内关穴治疗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隐匿性心肌缺血,其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药物及手术治疗。
基础研究也证实,针刺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慢性心肌缺血均具有改善效应。
另外,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与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总结了针刺内关穴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关键词】 心肌缺血;针刺;内关穴;述评【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心肌缺血性疾病常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所致。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组织纤维化,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功能下降,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肌缺血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
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目的观察针刺“内关”、“郄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探讨经穴与脏腑间特异性联系的作用机制。
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
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各组制备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其中3个针刺穴位组分别于电针大鼠“内关”、“郄门”、“合谷”20 min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0 min,心电图监测,再次电针上述穴位20 min,松扎,恢复冠脉灌流60 min;假手术组穿线后100 min、模型Ⅰ组结扎40 min、模型Ⅱ组结扎60 min后,松扎再灌注60 min后实验结束,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和血浆,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酶法检测血清hs-CRP和血浆Hcy含量的变化。
结果内关组、郄门组hs-CRP、Hcy明显降低(P<0.01);内关组血清hs-CRP、血浆Hcy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合谷组(P<0.01);郄门组hs-CRP、Hcy含量与内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明显降低hs-CRP、Hcy的含量,对心肌细胞呈现出良好的保护作用。
标签:针刺;心肌缺血/再灌注;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大鼠一。
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志物之一,能够较为敏感、准确地反映出慢性炎症的发生,已成为公认的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的有效指标[1]。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30%的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呈轻中度增高[2]。
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针刺内关、郄门等穴可有效保护心肌细胞,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3]。
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观察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s-CRP、Hcy的影响,旨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经穴与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
1 实验材料1.1 动物Wistar大鼠60只,清洁级,体质量为250~280 g,雌雄各半,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晋)2009- 0001。
对针灸抗心肌缺血机制探讨

对针灸抗心肌缺血机制探讨1心肌细胞保护心肌缺血时,有氧代谢发生障碍,葡萄糖利用减少,脂肪酸利用增多,使氧利用率下降,心脏供能不足;同时,无氧代谢导致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细胞内酸中毒。
此外,心肌缺血还能引起氧自由基及钙离子超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
因此,改善能量代谢,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抵抗细胞凋亡,实现心肌保护作用成为改善心肌缺血的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针灸在实现心肌保护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方面,针灸可通过改善能量代谢,实现心肌保护。
心肌缺血时,能量代谢相关酶发生改变,电针能提高心肌组织糖原、琥珀酸脱氢酶和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纠正心肌相关酶的异常,增强能量代谢,改善心肌缺血。
另一方面,针灸可减少自由基,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热休克蛋白(HSP)属应激蛋白,能减少氧自由基释放,减轻心肌缺血损伤,从而保护机体[11]。
研究证明电针“内关”穴可以增强缺血心肌细胞HSP90和HSP70mRNA表达,以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从而缓解家兔心肌缺血症状[12-13];而且,针刺“内关”穴能抑制细胞内Ca2+超载,实现心肌细胞保护,电针“内关”通过上调心肌钙泵和钠泵基因表达,增强钙泵和钠泵活性,降低心肌细胞内Ca2+含量,从而达到抑制钙超载,实现对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表现为促进心电活动、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14]。
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可以调控凋亡基因的表达水平,延长细胞周期,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有研究指出电针可以调节诱导细胞凋亡因子Bax和抗凋亡因子Bcl-2在家兔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即抑制凋亡基因Bax和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15]。
c-fos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参与调节体内许多过程,如细胞周期、细胞分化、肿瘤转化及细胞凋亡等,正常情况下细胞内c-fos表达呈低水平状态,心肌缺血可激活c-fos 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心肌细胞凋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研究进展作者:李前辉等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3期【摘要】冠心病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阻塞或狭窄,进而使机体产生心肌缺氧缺血坏死而诱发的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临床类型,但是它们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都是心肌缺血。
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针灸疗法在心肌缺血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据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可以调控基因表达、心肌能量代谢、血小板活性及神经中枢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现就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针刺心肌缺血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阻塞或狭窄,进而使机体产生心肌缺氧缺血坏死而诱发的疾病[1]。
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压低情况比较常见,而如果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发展为心肌梗死,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心源性猝死,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中西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真心疼”、“厥心痛”及“胸痹”等范畴,引发心痛的病因主要在于“脉不通”[2]。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刺疗法在心肌缺血治疗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对基因表达、心肌能量代谢、血小板活性及神经中枢等因素的调控有关[3~4],笔者现就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1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效应的研究1.1 改善心肌缺血的特异性指标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心肌收缩蛋白的主要成分,仅于心肌中可见,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标志物,临床上常用其对早期和晚期急性心肌缺血进行诊断[10~13]。
CTnT指标具有持续时间长和出现早的有点,与传统临床上的酶学指标比较,其敏感性更高,并且诊断时间的窗口期也更加宽。
肖迪[5]通过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和心肌中CTnT含量进行测定,来观察针刺心经、心包经和肺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电针针刺心经和心包经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血清和心肌中CTnT的含量,且效果优于针刺肺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针刺心经和心包经能有有效改善大鼠缺血心肌的心电图,减少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并且两种针刺方法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6]。
而张松飞等[7]采用电针针刺少海和神门等穴位后观察即刻效应表明心经的合穴和原穴都能够显著改善心肌缺血患者ST段和T波的变化,并且针刺的效果和时间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大约在30min左右的时候效果最好,然后随着时间延长效果逐渐减退,能够帮助临床预计疗效的发生时间。
1.2 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缺血患者的症状靳宏光[8]等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针刺组、敷贴组和常规治疗组,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通里和内关等主穴的针刺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疗效和SAQ积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其中针刺组患者每周的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ST段均有明显降低,这表明针刺治疗心肌缺血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前,临床上采用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效应研究指标主要集中在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目的主要是通过针刺他经取穴和循经取穴、非穴和经穴之间的对比研究,以为临床选穴提供有效依据,其中既有小样本研究,又有试验研究,但是大样本和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可信度相对较低[9]。
2 针刺治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2.1 调控基因表达相关研究[10]通过采用基因芯片杂交技术对心肌缺血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发现,对内关穴进行针刺能够有效调节缺血心肌在24h内的基因表达,其作用机制涉及了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偶联ATP合成、磷酸盐代谢、线粒体电子传递、能量代谢、磷酸盐代谢及辅酶代谢等过程,其中明显的差异基因集中于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中的酶中,这表明针刺内关穴主要是通过对心肌缺血患者的能量代谢进行调节而发挥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
梁宪如[11]等学者为了探讨针刺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缺血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心肌缺血24h后表达上调的基因经过间断针刺内关穴后,其中约有74.87%的基因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下调趋势,而心肌缺血24h后表达下调的基因经过间断针刺内关穴后,其中约有55.62%的基因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上调趋势,这提示通过针刺内关穴对于心肌缺血的差异表达基因具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从而对心肌缺血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
2.2 针刺对心肌缺血能量代谢的影响机体心脏进行持续收缩时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ATP的分解强化。
腺苷有非常广泛的心血管效应,可以对机体去甲肾上腺素和内皮素的释放进行有效的抑制,对冠状动脉进行扩张,对血小板的凝聚进行抑制,从而对微血管的结构进行有效的保护,减少机体中心粒细胞被激活的量,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刺激糖醇的降解,降低机体中超氧阴离子的产生量,达到保护缺血心肌的效果[12~15]。
缺血预处理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内源性心肌保护方法,具体是指在患者开胸后进行5min缺血,然后再进行5min再灌注,反复进行3次。
蔡荣林等[16~17]通过电针针刺足三里和内关穴预处理的方式,观察心肌再灌注损伤家兔ST段和腺苷的变化,并与缺血预处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ST段降低效果上缺血预处理的效果略高于电针针刺内关穴,而明显高于针刺足三里穴,而采用针刺治疗家兔的腺苷酸含量均有显著上升,这表明针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效果可能和机体腺苷酸的参与有关,刺激腺苷酸降解为腺苷,进而发挥良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效果。
2.3 调节血小板活性血栓形成是导致缺血性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是机体的凝血系统和血小板被激活后产生的结果,因此对缺血性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抗血小板和抗凝。
黄宇辉等[18]研究显示,采用电针针刺内关穴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缺血家兔体内的GMP-140的含量,减少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其在血栓部位的积聚,降低血栓再发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机体中的含量,对血小板的活化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血小板的积聚,调节血小板的活性功能,改善患者血液的栓塞情况,进而使患者的急性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19]。
2.4 调控心肌缺血的神经中枢机制李梦等相关学者[20~22]通过采用生物信号采集等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施行电针针刺心俞和内关后的脊髓背根神经细束电活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电针针刺组大鼠的脊髓背更神经细束电活动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而多巴胺和下丘脑室旁核NE的浓度均有明显上升,由此可见针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效果可能与脊髓背更神经细束电活动的信号传入和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等因素有关。
3 讨论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与其对基因表达、心肌能量代谢、血小板活性及神经中枢等因素的调控有关。
而关于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依然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针刺的抗心肌缺血机制[23~24]。
近年来,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从未停止,技术也在逐渐提升,但是研究的内容依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医医学的核心理论为辨证论治和整体性,所以对针灸治疗的研究也需要注重整体性。
同时,由于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非经取血与循经取穴、非穴和经穴之间的对比,虽然有效证明了经穴的特异性作用,但是由于研究的质量较差且报道较少,所以对于针刺的心肌保护效果依然没有明确[25]。
因此,未来对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研究应该加强对针刺疗效方面的研究,同时重视效应和机制的协同研究,将提高临床疗效作为目的,进而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提高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1]李宜航,李光,李学兰等.心舒汤对动物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6):239-241.[2]许波华,许立.中药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5):265-269.[3]李世锋,李中健,申继红等.心电图学系列讲座(七)——心肌缺血、损伤与心肌梗死[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46-848.[4]王丽丽,李琳,李志强等.清热类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7):1026-1029.[5]肖迪.浅析中医对心肌缺血的辩证疗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8):2693.[6]王秀丽,李耿,赵保胜等.复方丹参冻干粉针的制备及其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71-172.[7]廖子俊,朱万云.蜂针疗法治疗心绞痛[J].中国蜂业,2011,62(10):28-30.[8]靳宏光,齐锋,赵明等.穴位敷贴及针刺法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3):523-524.[9]高宙,胡疏,王志坚等.可视化发射CT评价针刺内关、心俞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应[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9):1196-1198.[10]杨孝芳,崔瑾,刘小雨等.心肌缺血损伤小型猪模型内关穴位埋针后血管新生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6):8630-8634.[11]梁宪如,席强,李晓梅等.针刺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缺血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2,29(4):349-355.[12]黄日龙,张伟,东贵荣等.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肌组织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44-48.[13]阳晶晶,严洁,王超等.针灸内关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兔血清NO、NOS及腺苷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209-1211,1227.[14]张松飞,王晓娜,潘涛等.中医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32,435.[15]田岳凤,吴富东,乔海法等.针刺手厥阴心包经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1):685-687.[16]高海宁,李雷勇,田岳凤等.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高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41-43.[17]蔡荣林,胡玲,余情等.电针“内关”、“心俞”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白介素-1β、白介素-10含量及心肌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6(2):6-9.[18]黄宇辉,郭翔.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GMP-140、PAF影响的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10):2-3.[19]郭翔,陈美仁,李强等.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6):100-101.[20]李梦,胡玲,蔡荣林等.电针内关、心俞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脊髓背根神经电活动及下丘脑室旁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8):874-879.[21]吴子建,龙迪和,何璐等.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家兔心交感神经电活动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551-1554.[22]汤园园.电针“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23]宋书昌,姚玉芳,李梦等.针刺内关穴抗心肌缺血实验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5):75-77.[24]王梓宁.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25]王静.针刺治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现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5):50-52.第一作者:李前辉,男,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胡玲,女,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