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祝福1教学案 鲁人版必修3
《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不再是简单的获取信息,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既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文以《祝福》为例,探讨如何制定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祝福》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和寓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在理解小说的基础上,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小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介绍《祝福》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交流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教学内容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让学生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
同时,讲解小说的写作手法,如时间、空间、人物刻画、象征等。
3.阅读分析学生在分组或个人阅读小说后,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分析小说中的细节、语言表达和情节发展。
学生可运用阅读策略,如提问、归纳、推理、评价等。
4.批判性思维训练针对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寓意,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小说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小说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意义?”,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思考。
5.评价和总结在教学结束前,可进行讨论和总结,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问题。
同时,体现教学成果,对学生的阅读技能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方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祝福》,提升阅读素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在实施教学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该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思考,给予充足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3.设计合适的细节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让阅读成为有效的工具。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将学习的是高一必修三中的第十三单元《祝福》。
该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勇敢坚韧、顽强不屈的女孩——爱丽丝。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外表虚幻、内心坚强的女孩爱丽丝的故事,感受到女性的坚韧与意志力,同时学会了如何敬重、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祝福》的背景及作者Thomas Hardy2.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3.学习小说中使用的叙述技巧和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学会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人生、人性2.懂得尊重与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与担当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角色的心理变化2.掌握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技巧难点:1.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2.如何通过小说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认识人生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授课、小组讨论、个人答题、情境教学等。
其中,情境教学为本次课的亮点。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领悟爱丽丝的感受和人生选择,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介绍小说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阅读指导:分组阅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内心变化。
3.情境教学:以爱丽丝和史蒂芬的角色扮演为例,引导学生感受其情感、人生选择和梦想。
4.讨论答疑:就阅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答疑,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含义和书写情感。
5.个人答题:针对小说中的重要语段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把握能力与鉴赏能力。
6.课堂总结:通过总结呈现学生所学知识点,提醒学生回归主题。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提醒学生认识自我、探究恐惧与勇气,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多样性。
《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未2009-02-28 0925《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教学设想1、《祝福》长达万余字,要求学生课堂上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必须在课前做好预习,熟知课文内容。
2、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1)、小说的环境描写(2)、人物形象及性格(3)、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3、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4、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教材。
教学目标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描写、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可以酌情选用下列导语)1、导语(1):大雪满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
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上下的女人。
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一只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枝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祝福》。
导语(2):年夕,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除旧迎新的吉祥时间。
人们阖家欢聚,为来年的幸福而庆贺,可有谁曾想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却是在人们阖家欢聚的年夕凄凉死去呢?我们学习《祝福》这一课,对这个问题会豁然开朗。
”导语(3):鲁迅先生的《祝福》本来是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为什么鲁迅却以“祝福”来命名?为什么让祥林嫂在旧历的年底死去?为什么让她在鲁镇人的热闹繁忙中死去?她的死去为什么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学习本文之后,我们将会得出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鲁人版 祝福 教案 Word版 (1)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及其原因。
2.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3.学习揣摩品析语言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眼神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策略与手段为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同时教给学生学习小说的方法。
我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文本品读法:带领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语言,欣赏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提高对语言的欣赏能力。
典型分析法:本文重点刻画了祥林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典型,了解主题思想。
主题探究法: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熟读有关祥林嫂外貌描写的段落。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言此意彼,导入新课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曾说:“如果我们问整个灵魂究竟在哪一个特殊器官上显现为灵魂?我们马上就可以回答说在眼睛上,因为灵魂集中在眼睛里,灵魂不仅要通过眼睛去看事物,而且也要通过眼睛才被人看见。
”鲁迅先生熟知这道理,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鲁迅是如何通过刻画祥林嫂的眼睛揭示她人生的遭遇和灵魂的。
(多媒体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二)抓住眼神,分析形象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她)的眼睛。
”1.小结:通过祥林嫂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在饱受生活的折磨,精神的摧残后,失去了生活的活力,最终变得麻木,活同一个僵尸。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有选择性地挑出相关的语句,并根据眼神的描写揣摩人物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仔细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2.联系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分析她眼神变化的原因。
(1)祥林嫂是个好女人,但她的人生之路却是坎坷与悲惨的。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按照祥林嫂到鲁镇的先后顺序,从文中找出有关动词体会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直接口述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难度,引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交流时学生的参与面也不够广,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换用找动词体会人物经历,问题形式的转变激起学生的兴趣。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语文高中鲁人版学案 必修三教师版屈原列传第一课时

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用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谄小人所容。”
⑦“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四、总结提升
理清本段的思路。反复诵读,读出咏叹的意味。
五、拓展延伸
1、熟读文段。
2、翻译重点句子。
学法指导
对作者及相关知识要做一番详细的了解。
把握文章重点知识点
知识要掌握!!!
“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高中语文 祝福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2 祝福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表达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4、师生共同研读文中深刻的语句,加深文意的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三鲁人版 祝福 教案 Word版1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行 乞——眼珠间或一轮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 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 《呐喊》 和 《彷徨》 。 《呐喊》收入鲁迅 1918——1922 年间所写的 14 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 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 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 Q 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 徨》收入鲁迅 1924——1925 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 11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 20 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 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 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文中“四书”指《 大学 》 、 《 中庸 》 、 《 论语 》 、 《 孟子 》 , “五经”指《 诗 》 、 《 书 》 、 《 礼 》 、 《 易 》 、 《 春秋 》五部经典著作。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 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 —《祝福》。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字音积累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 悚( s ǒng )然
课题
《祝福》
课型
讲授课 讨论课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 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 目标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重点]为 1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 体会 重点 难点 并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3 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与学法、学 情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写作背景简介:《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祝福1教学案鲁人版必修
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2、了解文章背景及小说集《彷徨》相关常识。
3、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并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一、回顾预习
1、解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原意是指一种旧俗,即除夕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2、介绍《彷徨》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的短篇小说十一篇。
它的短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
《彷徨》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字词,释义。
寒暄()送灶()陈抟()朱拓()荸荠()
门槛()咀嚼()渣滓()炮烙()窈陷()学法指导
对作者及相关知识要做一番详细的了解。
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
蹒跚()一瞥()驯熟()俨然()醉醺醺()
监生()间或一轮()不更事()形骸()
新正()倔强()惴惴()讪讪()
二、自主、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简单列出祥林嫂的悲剧一生。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2、阅读全文,结合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按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明确: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3、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
作用:①设置悬念。
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②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文章的主题。
掌握字音字形
4、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三、当堂达标
5、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
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
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
四、总结提升:
五、拓展·延伸
补充知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
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夏末。
迁移阅读:这是20年代初的《新青年》杂志中刊登的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
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
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样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我为什么这样办?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得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如何能够办得到?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这个法子,叫你坐知识要掌握!!!
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
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极了!”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她的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
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
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
因为绝粒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上香敬酒,行三揖的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的妇女都拿来做榜样。
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不能不从俗。
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拖大舅爷禀报县官了。
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
县官将来一定要来上香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我如何担得起?”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
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