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想与反思

合集下载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目标可衡量性
确保教学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评估和调整。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内容实用性
01
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
方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资源利用
03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
深度思考的引导。
全面发展
我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 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发展。但在 实际教学中,对于情感态度和社
会责任感的培养还需加强。
创新教学
我尝试引入多媒体和互动游戏等 创新教学方式,但有时过于依赖 技术,忽视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价
值。
教学技能
课堂管理
我在课堂管理方面做得较 好,能够有效地维持课堂 秩序。但在处理突发状况 时,还需提高应变能力。
教学资源利用
我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但在资源筛选和整合方 面还有待提高,以更好地 服务于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
我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 动,但在引导学生提问和 讨论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教师个人成长
1 2 3
持续学习
我意识到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参加了 多次教育培训,但还需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和研 究。
提问与回答
在提问环节,大部分学生 能够主动回答问题,思路 清晰,表现出较高的思维 活跃度。
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环节,学生们 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 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得到 锻炼。
学生课后反馈
学习收获
课后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他们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 章的主题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普遍认为收获颇丰。
反思与改进
我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尝试改进教学 方法和策略。但在反思的深度和系统性方面还需 加强。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报告文学内容真实,文字优美,感情充沛、课文通过写罗布泊由昔日的仙湖变成了今日的荒漠,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痛惜之情,警示世人们要树立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浅显易明白,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

依照教材,课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3个教学目标、1。

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缘故。

(重点)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难点)我本次比赛课的教学环节是:预习导入——解题-—合作探究——读写训练——课外延伸-—课堂检测【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老师先检查下您们的预习情况。

前面1、2、3小组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展示您们的预习成果,后面4、5、6小组负责检查黑板展示;同时各小组长检查其她组员的导学案完成情况。

(此环节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功能)依照拼音写词语1、“当她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xiāo sè( )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2。

在hé xù(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3、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gān hé( )而大面积死亡。

4、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tūn shì( )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廊。

5。

站在罗布泊边缘,您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cānɡhǎisānɡ tián( )的痕迹。

师:负责检查的小组上去评改。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特别棒!那让我们齐读一遍。

(展示后,学生评改,再齐读,加深印象)师:常讲眼睛是一个人的心灵之窗,想要看明白一个人能够从眼睛入手;同样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想要读明白课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那我们先来读题目两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此环节,采纳本色如题的方法,本课题目包罗丰富信息,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此提问,能够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生1:罗布泊是一个湖!生2:罗布泊往常特别美,是仙境。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
注重自学效果和参与效果。利用小组对抗加分激励学生学习。
八、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仙湖————罗布泊————荒漠
(昔)(因)(今)
牛马成群改道四盲飞鸟绝迹
绿树环绕人口激增无树无草
水如明镜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死气沉沉比:强烈的忧患意识
九.教学反思
人类的盲目和愚昧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地球已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罗布泊的消逝,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悲剧,悲剧仍在继续。让我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拯救我们的地球,善待我们的家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地积极性。原因有二:一、图片的利用,感性直观地认识到人类的浅薄造成的恶果。二、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易于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识记并积累生字词。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的样子及成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拟人、引用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读文赏析,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我主要采用:情境设置、点拨引导、朗读、批注、讨论等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灵活组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读文概括、圈点批注、质疑表达的能力。
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最新教学设计(优秀8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篇一一、教材的内容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三)教学步骤: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精选14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作用是什么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精选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点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那里已经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象地说明人类盲目无知的破坏行为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从而激发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深入反思。

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也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告诉人们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学生们虽然初次全面学习说明文,但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接触较多,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因而理解此文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CAI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品味准确鲜明的语言。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3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语文篇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过,也听过一次公开课,教学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课堂大量展示、解说罗布泊古今对照图片,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

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好像变成了政治课。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

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生物学家法布乐关于毛毛虫的实验。

大自然中,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

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队伍行走。

最前面的一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

法布乐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

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

直到几天后,毛毛虫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了下来。

这一精美的画面告诉学生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由此导入本文:人在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设计确实有列于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强化教学本文。

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揣摩语言,要求学生探究作者在写法上的四大技巧:1、对比手法;2、拟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

学完之后,配以巩固练习,以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着想,单纯的让学生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

他们才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强烈的忧患意识。

2.过程和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

2.了解罗布泊的这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设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21世纪的接班人更要具有这种意识,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准备1.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2.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堂教学一、导入激趣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

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播放沙漠中绿草如茵、胡杨林立、花团锦簇的景象画面,学生探讨:“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问题,因势利导:是啊,人们都愿意生活在花红柳绿式的“世外桃源”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撼心灵的旅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想与反思
语文组邢利多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一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既重认知又重情感,既重理性又重感性,既重工具又重人文,强化感受性,
强化体验性。

基于新课标理念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对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我的教学总体设想是:带学生进行一次震撼人心的旅行。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怎样才能走进文本,怎样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呢?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利用画面、背景音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解决教学的难点。

课前播放埙曲《追梦》,创设苍凉悲壮的情境。

同时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情上得到初步触动,再由图片进入文本,通过抒情语句的朗读感染,真正感受罗布泊如今的蛮荒与凄凉。

注重多形式朗读,读中悟情,并在朗读中体会对比、排比、拟人等手法的效果,从而弄清罗布泊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环保观念。

通过本课教学,我的收获与反思如下:
1、先由乐曲入境,再由课题入情。

看图片,粗略感知变化;读文字,细细体验变化。

心灵受到震撼,自然地分析变化原因,激起对人类无知行为的谴责与痛恨。

最后由课文联系生活,交流生活中的环境破坏实例,多形式自由表达对人类的呼吁与劝戒。

直观的图片欣赏与感性的文本朗读相结合,多形式的朗读展示与开放的评价指导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整个过程自然、流畅、生动。

2、营造氛围,进入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本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埙曲《追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苍凉忧伤的情感氛围。

当他们从课题中体验到惋惜之情后,再观看罗布泊往日与今朝的对比图片,心灵从一个高峰跌落到低谷,他们那种惊讶与凝重的表情,表明他们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再从直观的图片进入到生动的文本,有了前面良好的情感铺垫,学生一下子就动情了。

在解说罗布泊旧貌时,满含赞美和喜悦;而读到今日惨状,字字哀婉,声声叹惜,句句沉重,作者的生动形象的文字已激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已身临其境,在触目惊心的旅程中引发了对人类盲目行为的谴责与痛恨。

他们对于“这出悲剧
的制造者又是人”中“又”字的重读,对于“救救月牙泉、救救青海湖”的急切的呼吁,感染了每个人的心灵,课堂也进入了高潮。

所以,在“联系生活谈环境污染实例”后,在讲述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时,学生吕霖伟以异样的口气说出一位原本生在大陆、后赴台湾居住的老人所说的“我终于闻到了故乡泥土的气息了”这样的一句话时,包括在场听课的同组教师的所有人在内,无不受到深深的震撼。

他们对于人类的呼吁显得那么真切,那么深沉。

3、注重朗读,以读悟情。

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悟、评,做到了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旅行。

和学生一起历经这一次心灵之旅,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加浓烈,追求教学艺术的信心也更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