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江苏版课后知能测评3
江苏省各地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古诗阅读专题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河·金陵怀古周邦彦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注]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莫愁:南朝时一民间女子,善歌舞。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佳丽地”两句以反问开篇,引出对南朝盛事的追忆,为下文抒发怀古之情作铺垫。
B.“山围故国”四句写金陵城山环水绕,江上秀峰对峙、潮打孤城、船行天际的雄壮之景。
C.“断崖树”七句聚焦断崖树、半垒、女墙等物,写悲凉之雾遍布秦淮,抒物是人非之感。
D.全词借追忆具体的历史事件怀古,突出金陵城的今昔对照,反映人世沧桑,寄寓兴亡之叹。
16.本词多处化用前人诗句,但又有所翻新,请结合“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简要分析。
(6分)15.D(无具体历史事件)16.本词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燕子意象,抒发盛衰无常之感。
运用拟人修辞,把夕阳中巢之燕的呢喃自语,视作议论朝代的兴亡更迭。
夕阳场景,进一步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6分)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过无锡①文天祥金山②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读程婴 存赵事③,一回惆怅一沾巾。
[注]①德祐二年,北兵困临安,谢太后使天祥如元军请和,被扣留,押往大都,途径无锡时,无锡百姓不顾元军阻挠为其送行,哭声感天动地,文天祥感动而吟此诗明志。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一语文 2021.1注意事项: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
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
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
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评3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 三 )文明的对话( 时间: 100 分钟,分值:120 分)一、基础稳固(12 分,每题 3 分 )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有关领导应付快速,新来乍到便仔细查察详细状况,指挥....调动,博得了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好评。
②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主办方踊跃筹备,严阵以待,在办妥“节约奥运”的同时,....也办出了一场出色奥运。
③当前各大媒体鼎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真切鲜活的案例、动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议论吸引了大量受众。
...④中央宣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劝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⑤ 3 月 16 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礼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他的讲话幽默新奇,趣话如珠,博得了出席记者的掌声。
....⑥在刚才举行的第35 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上,初次担当主持人的刘青云没有出现怯场的状况,他娓娓而谈,显得特别镇定冷静,让人印象深刻。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⑤⑥D.②④⑤【分析】此题从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误用褒贬等角度设误考察成语的使用。
①下车伊始:旧时指官吏初就任所,现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
此处望文生义。
②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容,等候来犯的仇敌。
此处用错对象。
③入木三分:鞭打涉及到了衣服的最里层。
形容作学识确实。
也形容剖析透辟,切中要害。
形容“议论”正确。
④清规劝律:僧尼、道士一定恪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约束人的呆板的规章制度。
此处误用褒贬。
⑤趣话如珠:奇妙幽默的出色话语一个接一个,仿佛珠子串在一同。
此处使用正确。
⑥娓娓而谈:形容人健谈有风采,多指义正词严、冷静自在地说话。
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C2.填入下边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
平常作文,_____ ① _____是写作者自赏, ____② _____是小范围挚友传阅,______③ _____是经过发布让民众认识,文章都是经过阅读获取生命力的,____④ ____读者关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
高一语文下学期课后强化练习3

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妖娆侥幸饶恕绕口令B.询问旬日殉职徇私情C.绢花眷顾狷介卷轴装D.悄寂讥诮峭拔俏皮话【答案】C(C.均读juàn。
A.娆ráo,饶ráo,侥jiǎo,绕rào。
B.殉、徇xùn,其余读xún。
D.悄qiǎo,其余读qiào。
)2.下面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本次学校田径运动会上,这两天连连爆冷门,你看我们班平时那么不起眼的王平还跑了个短跑第一。
B.我们的工作是有些问题,别的且不说,小林的新闻稿就写得特没劲,每篇几乎都是些穿靴戴帽的空话。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他自小没见过世面,好不容易进了城,只见车水马龙、大街小巷,就好像“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答案】D(这是歇后语。
磨盘:磨的底盘,凿有许多齿形道道。
喻办法多,门路广。
本句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优秀的教师应该以育人为主,首先要教育学生遵守做人的原则,然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各种问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B.对于整天都坐在电脑前的上班族来说,绿茶成了他们的最佳伴侣,这是因为绿茶具有抗辐射、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的原因。
C.新交通规定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提高处罚分值,是为了发挥机动车驾驶人累积记分制度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充分作用。
D.据《印度时报》报道,运—20的成功试飞,显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也震慑了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某些国家。
【答案】D(A.成份残缺,“问题”后缺宾语“……的能力”。
B.句式杂糅,可去掉“的原因”。
C.语序不当,“充分”应移到“发挥”前。
)4.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一语文2021.6注意事项: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
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
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
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
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
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
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
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
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
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
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
《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
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
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
苏教版语文高一至2012苏教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评附答案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0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演练(21分)1.下列对通假字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答案:A解析:“无”通“毋”,不要。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树之以桑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天下云集响应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答案:C解析:C项,名词用作状语;A、B、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3.下列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七十者可以食肉矣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闻道有先后答案:D解析: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是两个词;今义是一个词,表示可能、能够、认可、同意之意。
B项“寄托”,古义为安身;今义为托付,或者指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C项“博学”,古义为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识渊博,学问丰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答案:C解析:A项“而”,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后者为连词,表递进。
B项“于”,前者为介词,比;后者为介词,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
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D项“其”,前者为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后者为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5.下列句式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3分)()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A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6分)(1)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_,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学情调查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郑集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学情调查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42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洁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限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行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困难的途径而动身、前进和实现的。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干脆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
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哀痛。
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快乐少有、哀痛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对生死攸关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充溢开来,威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睎,……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曾植)。
高一语文第三专题检测课件 苏教版 必修一

• 二、(此题与第四大题选做一题)(16分,每 、(此题与第四大题选做一题)( 分 此题与第四大题选做一题)( 小题4分 小题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题 – 后赤壁赋 苏轼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 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 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日: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 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 归而谋诸妇。 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妇曰:“我 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B[妄自菲薄:与“自己”重复。 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 自己”重复。 面目全非:多含贬义。 面目全非:多含贬义。 安土重迁:指在一地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 安土重迁:指在一地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
•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D
– A.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 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 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方式。 – B. 这无尽的书籍世界对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都会 是不同的样子, 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 到他自己。 到他自己。 – C.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 人的悲剧性实质, 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 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 浪时, 浪时,又无时无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 家园和家乡。 家、家园和家乡。 – D.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如果我 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 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惟一 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四望, 永远不变的方向。 永远不变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憎.恶(zēnɡ)香茗.(mínɡ)付梓.(zǐ) 剥.啄(bāo)B.调.运(diào) 隽.永(juàn)差.劲(chà) 累.次(lěi)C.咀嚼.(jué) 晕.场(yūn)斟.酌(zhēn) 箭镞.(zú)D.上乘.(chénɡ) 焚.香(fén)案牍.(dú) 蕴藉.(jí)【解析】A项,“剥”读“bō”。
C项,“晕”读“yùn”。
D项,“藉”读“jiè”。
【答案】 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俗滥点石成金洗练索然无味B.岑寂涎皮赖脸拘礼言简意该C.流敝才高八斗玩索刻苦自励D.援例套语滥调尺椟清沁肺腑【解析】B项,言简意该—言简意赅。
C项,流敝—流弊。
D项,尺椟—尺牍。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B.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也不翼而飞....,这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损害了政府形象,整治网络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C.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巧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解析】A项,“繁文缛节”,过分烦琐的仪式或礼节。
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
这里可以用“烦琐”或“烦琐庞杂”,断章取义。
B项,“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
符合语境。
C项,“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通常用来指期待实现的事。
对象不当。
D项,“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用错对象。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愈走就愈平滑俗滥。
C.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D.通过学习《咬文嚼字》,使我明白了语言和思想情感相随而变的道理。
【解析】A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和”应改为“还是(或)”;B项,句序不当,应为“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D项,无主语,去掉“使”或者“通过”。
【答案】 C5.下面八个句子顺序混乱,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解析】八个句子属议论性质,凡议论性的文字,其思路都要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顺序。
依据这个认识来审视各项,首先要认定,担负“提出问题”职责的究竟是句①还是句②。
统观全文段,各句大都与“希望”有关,据此可认定句②为起始句。
于是,先淘汰了A、C两项。
比较B、D 两项,只要确定了与句②衔接的是句①还是句④,即可选出答案来——经过试读与思辨发现,句①与句②对接,意思不贯通;而句④与句②对接,则十分流畅。
【答案】 B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解析】A项,“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错,原文说“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可见,不仅与“天赋”有关,还与“境遇”有关,至于哪个作用更大,文中无交代。
B项,原文是说领略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但感受不一定能。
因为“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D项,“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错,原文是“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可见不同反应是由感受力强弱不同决定的。
【答案】 C7.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先分析每段各写了什么,哪几段组成一个表意单位,即一个层次,将各层大意归纳概括出来即可理出全文结构。
【答案】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8.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领起的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结合上文对“感受力”及“静”的解说,可知这句诗中体现出来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答案】(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三、语言表达9.根据下面的意思,为《咬文嚼字》杂志创拟一则广告词。
我好,我优秀,你却不订不看,当然是你的错。
而如果我办得不好,无啥看头,甚至枯燥无味,那当然是我的错误喽。
我们说,优秀来自自信,自信才会出优秀。
《咬文嚼字》是深知此理的。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既然是《咬文嚼字》杂志的广告词,广告词中就要有鼓励读者订该杂志的意思,而且只要订了一次,就会继续订。
字里行间洋溢着办刊人的自信,对读者展开心理攻势。
【答案】不订《咬文嚼字》是你的错,不再订《咬文嚼字》是我的错。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进行修改。
(不得改变原意)有个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两位小学教师的谈话。
一个说:“看这群孩子多可怜,个个面如菜色!”老舍先生认为可以改得更通俗些,又说,假如把这句话再改一下,不仅让观众听懂,还能引导他们去联想,就更有力量了。
(1)看这群孩子多可怜,个个面如菜色!想要更通俗些,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这群孩子多可怜,个个面如菜色!想要既通俗,又能让人产生联想,可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看看孩子们多可怜,个个面黄肌瘦(2)这群孩子太惨了,脸像死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