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版)知识专题突破(练习)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绝招16 Word版含解析
【语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知识突破教案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

【关键字】语文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一)一、(2016·吉林省实验中学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摆手先生马瑞璇二十年前,摆手先生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
帅气,诗人气质。
摆手先生酷爱文学,更酷爱写诗。
看书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摆摆手,不抬头;写诗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更摆摆手,皱着眉。
同学们都知道他喜欢摆手,不喜欢说话,但是最初并没有想到叫他摆手先生。
因为他另有一个绰号,叫“一首小诗”。
平时独来独往、神神叨叨的他,一遇集体活动却异常活跃。
活跃的原因是他喜欢给大家朗诵他写的诗,“我给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他这样说。
大家笑,他不笑。
我们那一轮在校生里,出现过一位容貌叫人看了吃惊的校花,是中文系陶教授的女儿。
摆手先生和陶教授来往密切,用摆手先生的话叫做“切磋文学问题”。
一次在陶教授家,他幸福地得到校花一个微笑的礼遇。
从陶教授家回来,摆手先生给校花写情书。
情书一改他诗人的风格,写得简短朴素:“今晚六点,我在你家楼下等你。
若同意,请赴约;若不同意,请背对窗外摆一摆手。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校花继续做名花无主的校花,而摆手先生从此被大家改了绰号,“一首小诗”被“摆手先生”代替。
毕业的时候,他放弃留校的机会,也放弃进机关的机会,选择回家做一所镇级中学的语文教师。
他当老师当得果然出色!却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
一年前,摆手先生死了。
追悼会的前一晚,我陪他妻子住。
夜半听见他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嘤嘤地哭泣。
我担心她的身体,想劝劝她。
眼前的情形把我牢牢地定在房门口。
他的妻子跪坐在地上,面对死者遗像,一边哭一边揉搓着当天收到的丧葬费和旅游局的赔款。
“一起过日子这么多年,在外人眼里咱俩很不般配。
可是,你对父母好,对孩子好,对你的学生更好。
”说到这里她颓然低下头,推开怀里的钱,伏在地上又抽咽起来。
突然,她抬起头爬到遗像前,用手摸着死者的脸颊:“咱俩是天生的一对儿,咱俩的日子还得接着过啊!这个家,还是咱俩一起撑。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知识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绝招15

①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
(1)作者主
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显
要用了哪种
示人物的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
艺术手法塑 (1)题干中 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
造人物形 有“手
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
析。
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
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又可分为次要人
物的对比衬托和环境的暗示烘托两种类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典例剖析] [典例 1]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笑人 [德]海因里希·伯尔 每当别人问起我的职业,我总是窘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 虽然别人都认为我是一个镇静沉着的人。我羡慕那些人,他们可 以说:我是一个泥瓦工。我羡慕理发匠、会计和抄写员,他们可 以坦率地说出他们的职业,而不需要加一长串解释。当我被迫回 答这样的问题时,只能勉强说:“我是一个卖笑的人。”这样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个回答常常会引发出第二个我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难道你就靠 这个为生?”而我只能如实回答:“是的。”
我确实是靠我的笑声过活,而且还干得不坏。因为我的笑声 ——用商业化的语言来说——供不应求。我是一个素质良好、富 有经验的“发笑者”,没有人能笑得比我好,也没有人能像我那 样自如地运用这门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避免作令人讨 厌的解释,我总说自己是演员。但是在滑稽表演和口才上我实在 太缺少天赋,以致我自己也感到这个称号太名不副实。我酷爱事 物的真相,而真相就是:我是一个出卖笑声的人。我既不是马戏
象?请简要 法”“技 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③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编 知识专题突破篇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绝招16 多方挖掘,探究意蕴-探究

(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绝招16 多方挖掘,探究意蕴-探究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绝招16 多方挖掘,探究意蕴-探究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用版)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编知识专题突破篇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绝招16 多方挖掘,探究意蕴-探究题的全部内容。
绝招16 多方挖掘,探究意蕴-探究题练备考主打题(2016·河南省郑州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聚宴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
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
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
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
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家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
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
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突破: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五:精准分析小说情节

第1页共11页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突破: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五精准分析小说情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保长章月珍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
他抽着闷烟,吩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
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
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
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
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了!自从你当上了这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
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老婆鼻子,叫她滚。
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
他在等阿毛。
阿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
这几天,因为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马路倒药渣。
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
要不我回家去查查,然后回来再告诉你!你看行不?”“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知识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绝招14

局部分析,有时考查性格特点,选人物形象,有时选事
有时考查形象特点。
物形象;人物形象和事
命题 特点 总结
2.命题特点:整体概括题题干 物形象也有主次之分。 中有“文中”“全文”等字 2.命题特点:主要人物 样,中心语有“形象”“性 的作用体现在情节、主 格”“品质”等字样;局部概 题方面,次要人物的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我是格罗斯文诺 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 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 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 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 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 20 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指定语段(句)概括分析类
常见设问
审题定向 (审题干)
(1)××语句,可以看 (1)题干中 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有具体指
(2)小说人物××× 定的语句
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 或语段。
样的心情?请结合文 (2)题干中
本分析。
有“心
(3)文中画横线的文 态”“心
字对×××的描写, 理”“性
表现了他(她)怎样的 格”等字
性格特点?
样。
答题角度(知角度)
(1)人物形象方面: 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 境),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 情感变化。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来 揣摩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③抓住细节描写或关键词,结合 外部表情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2)情节、主题方面: 以上这些变化又暗示或推动情 节的发展,暗示或揭示小说的主 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通用)知识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绝招5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对点演练]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原文见绝招三[典例剖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 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 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 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 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规范答题] 第一步:整体阅读,圈点关键点。 理清人物陈登云为官的两方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二步:选项切片,比对设误点。 D 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 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 是“携带”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第三步:辨析差异,排除干扰点。 理解关键实词,区别差异,如“赍”是“携带”意,“帑金” 指库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从设错类型来看,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 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以误扰正,以假乱真,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 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命制错误选项常见的 4 大 干扰方式: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
答案:C 解析:C 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 错误,从文中来看,是只派赵滋前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练备考主打题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谢谢观看!
2.命题形式:题型、分值稳定。设一道单项选择题,3 分。 ①从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往往是对文中所写的 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对相关事件或 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具体来看,常常涉及对重要语 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某方面品行的简要概括及事件的阐述,对 某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4写作考点练透5文学短评的写作

第一部分复习板块四考点练透5一、(2024·临考押题冲刺)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60分)陶瓷艺术大师卢伟孙专注制作“小器青瓷”。
这些“小器青瓷”都是贴近生活的小器皿。
器皿虽小,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
器小而美乃缘于他“用创作大件作品的看法去对待每一件小器”。
其实,小器与大件的制作,工序并无二致,因器件小,须要更加细心且花费更多的时间雕琢和烧制。
这就是小器大作。
小器大作,不仅是制作青瓷器的道理如此,人生如此,社会也如此。
“小器大作”能够引发你怎样的深化思索,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阅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审读材料本题为具有思辨性的新材料作文。
写作时首先要读懂读透材料中的事,看到事务反映的现象因素或思辨关系,才能把握命题意图,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进行深化的分析论证。
材料第一段说的是卢伟孙专注制作“小器青瓷”的事情,首先把握“小器青瓷”的特征——贴近生活、小而美;“小器青瓷”的制作——工序与大件制作相同,但更费心力、时间;还要看制作者的看法——用创作大件作品去对待,不因其小而轻视或放松。
也就是说卢伟孙的“小器大作”,事实上是“为大于细”,它既须要“大作”这种大手笔的眼界和大制作的看法,体现宏大气魄和精益求精,更须要从小处着眼,勤勉不懈、不惮其烦。
材料其次段将“小器大作”发散开来,引导考生去思索“道理、人生、社会”等方面的同样的现象。
老子《道德经》中“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就远大要从微小之处入手,天下大事肯定从微细处起先。
凡此,欲成大业须从小处入手,或者说从小处发端,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人生不也如此?乐于做小器,擅长小器大作,并于“细”中为“大”,如是,方现人生的大手笔、大格局,从而使人格更臻完备,呈现大器量,呈现大操守。
【参考立意】1.“小器”更需“大作”。
2.小器还须“为大于细”。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阅读强化练5 文学性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审题立意

阅读强化练5文学性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审题立意一、(2022·辽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文本一南泥湾侯发山①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②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
”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
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
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
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她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
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
当时,受自然灾害的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
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
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
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
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
三年后,跟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
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③后来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被批斗的对象,被说成国民党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
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
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
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④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地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
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⑤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⑥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备考主打题(2016·河南省郑州市二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聚宴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
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
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
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
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
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家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
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
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
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
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
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
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
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朦胧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
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
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
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
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
他听了只是笑笑。
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本就不打算相信。
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
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
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
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
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
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 000元。
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
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
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
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的41人捐了16.4万元。
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
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照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
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
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
但阿炳并未失落,他始终固执地相信他的直觉:林山深邃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免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
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
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
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
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在电话里说呢?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待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
我机警地问:“还有谁?”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浪潮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里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5自然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8自然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2 000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小说第15自然段用了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答案:AE解析:B项,曲解文意,“委婉地批评了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背离文章主旨。
C项,表述有误,作者实际借此来赞扬阿炳,并非“感到遗憾”。
D项,无中生有,选项中“冒失地鼓动……捐给了林山”于文无据,且据第12自然段,作者只是觉得阿炳对他的笑意味深长,并不是怀疑阿炳对他有所不满。
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豪爽仗义。
初次见面时,看“我”被人灌酒,尽管酒量不行,仍挺身为“我”挡酒。
②心地善良,坚信人性的善良美好。
看到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捐出筹集来的进货款;在林山带着善款失踪后,坚信林山不是骗子。
③知足常乐。
经营音像店利润微薄,仅够糊口,却仍乐在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刻画阿炳:“我”坚信路边乞讨者都是骗子,阿炳却屡屡给钱;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捐款被骗,但阿炳却不信;音像店生意不好,阿炳却依旧快乐。
文章在鲜明的对照之中,突出了阿炳的美好品质。
本题可从文章第5、6、7、8、10、11自然段中概括出答案。
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见闻感受来讲述阿炳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②“我”作为线索人物贯串全篇,“我”应邀去阿炳音像店的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
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
“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
④“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结尾处“我”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人性善良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重点注意以下两条:“我”是次要人物,因此要分析“我”的特点是什么,对刻画主要人物阿炳的特点有何作用;“我”代表了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因此要思考“我”在主题上的象征意义。
4.这篇小说在被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聚宴”更好。
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
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参加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融入其中。
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多次写到“聚宴”情景,宴席相识,相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音像店的餐桌上揭晓的。
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但给人留下更多的品味空间。
(示例二)“拯救”更好。
理由:①“拯救”概括了核心情节。
核心情节是林山为拯救山区教育辛劳奔走,“我”和阿炳在他的感召下捐出善款。
②“拯救”体现了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阿炳、林山的行为,以及“我”由怀疑到相信人性的善良真诚这一转变,肯定了献出爱心拯救他人的精神。
③“拯救”虚实兼备,言简意丰。
“拯救”有双重含义,既指我们救助他人的行为,也指“我”灵魂上获得的救赎。
④“拯救”突出了阿炳乐于助人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从中可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想表达的观点。
在作答时要注意从情节内容、结构思路、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分别探究。
若支持以“拯救”为题,应侧重回答其象征意义:拯救人性、信任等。
若支持以“聚宴”为题,应侧重从故事内容上作答:作者重点写了四次聚宴活动,贯串小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