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大纲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10549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3学分:3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讲述分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包括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鉴于TCP/IP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所以兼顾OSI 和TCP/IP两大体系,阐述它们的共性问题。
内容涵盖了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以Internet为典型)、ATM和B-ISDN等网络体制,突出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概念,详细讨论用于计算机通信的各类通信交换技术,并尽可能反映较新的进展,同时也重视必要的理论分析,比如路由选择和流量控制等问题。
This course cover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OSI referrence model, including data link layer, medium access control, network layer, transport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 Meanwhile, this course takes TCP/IP in consideration owing to wide use of Internet. Therefor, the common issues are presented giving attention to two models of OSI/RM and TCP/IP. The content includes LAN. WAN, Internet, ATM and B-ISDN, giving prominence to communication subnet and resource subnet. It also specifies many kinds of switching techniques, thinking much of theoretic analysis, such as routing and flow control, etc.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是当今计算机界公认的主流技术之一,也是迅速发展并在信息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大纲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1 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2.2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2.3 TCP/IP参考模型2.4 OSI/RM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第3章物理层3.1 物理层接口与协议3.2 传输介质3.3 数据通信技术3.4 数据编码3.5 数据交换路层第4章数据链路层4.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4.2 差错控制4.3 基本数据链路协议4.4 链路控制规程4.5 因特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第5章网络层5.1 通信子网的操作方式和网络层提供的服务5.2 路由选择5.3 拥塞控制5.4 服务质量5.5 网络互连5.6 因特网的互连层协议第6章传输层6.1 传输层基本概念6.2 传输控制协议6.3 用户数据报传输协议第7章应用层7.1 域名系统7.2 电子邮件7.3 万维网7.4 其它服务第8章局域网技术8.1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8.2 IEEE802标准与局域网8.3 高速局域网8.4 无线局域网技术8.5 移动Ad Hoc网络8.6 局域网操作系统第9章实用网络技术9.1 分组交换技术9.2 异步传输模式9.3 第三层交换技术9.4 虚拟局域网技术9.5 虚拟专用网VPN9.6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安全计算机网络原理自学考试大纲出版前言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第3章物理层第4章数据链路层第5章网络层第6章传输层第7章应用层第8章局域网技术第9章实用网络技术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题型举例后记。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12115B中文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puter Network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及核心课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适用专业:网络工程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数据通信基础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路由与交换、网络编程、协议分析、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的前导课程,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软件与硬件、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
本课程理论教学以计算机网络体系分层模型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组成和结构,结合主流局域网、广域网技术介绍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实现原理,结合TCP/IP 介绍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并介绍网络管理及安全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思维方法和分析网络问题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跟踪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沟通与表达能力,为学生后续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设计与开发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体系与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主流技术,能够应用网络的基本原理进行组网,并能够分析和定位常见的网络问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对应毕业要求:G1.3、G2.1、G2.2、G2.3、G2.4、G3.4、G4.1)具体要求如下:课程目标1: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从层次的角度理解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掌握每一层的基本功能,代表性协议等相关知识,能应用于复杂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系统集成、管理维护以及安全保障等。
(G1.3)课程目标2:能根据所学基本原理,构建分析简单的网络拓扑,并通过查找文献,进行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G2.1、G2.2、G2.3、G2.4)课程目标3:能够了解网络技术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并能在网络系统设计中考虑安全、健康、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新)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当今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计算机连结成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手段,使计算机能够互联成网,进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软硬件资源共享、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互通、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任务分布式处理。
在这基础上实现各种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协议实现各种新的应用,并为新的网络应用开发出新理论和新协议,对网络协议及网络性能进行改进和提高。
当今是信息网络化时代,因此这门学科其重要性是毋用置疑的。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它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导论》、《编程基础》紧密关联,且比《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高一层次,与这两门科同等重要。
因为计算机网络是建立在计算机硬件的体系结构和软件的操作系统之上,所以必须以《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作为前导课程。
又因为《计算机网络》学科的内容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有非常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分枝课程,分枝出计算机网络的其它课程,如《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网页制作和网站组建》、《网络应用编程》、《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等。
这些课程有些是内容相对陈旧,有些有内容上的重复,总体上计算机网络课程和内容可分为五部分:(1)《计算机网络原理》或《计算机网络》,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网络分层的体系结构,ISO的七层模型,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功能实现的原理,TCP/IP协议,应用层的协议及实现原理,网络安全的基本常识等。
(2)《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网络的组建》或《网络工程》:主要内容是网络工程,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现,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的安装与配置,网络的布线,网络操作系统选定与服务的安装与配置,网络安全配置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本课程将涵盖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到高级网络技术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网络协议、路由算法和数据传输技术等核心知识。
3. 熟悉网络安全、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等相关技术。
4. 能够进行网络设计、实施和管理,并解决实际网络问题。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网络体系结构和层次模型1.3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1.4 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功能与协议1.5 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功能与协议2. 网络传输技术2.1 数据编码和解码技术2.2 数字调制与调制解调技术2.3 路由算法和路由器配置2.4 IP地址分配和子网划分2.5 网络地址转换和NAT技术3. 网络安全与管理3.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类型3.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3.3 虚拟专用网络和加密技术3.4 网络性能优化和QoS技术3.5 网络故障排除和监控技术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和演示,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实践: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3. 讨论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交流。
4. 课程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课程项目,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和问题解答等。
2. 实验报告:完成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
3. 课程作业:完成课程作业,包括理论题和上机实验题。
4.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材参考1.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7版)西蒙·谭恩鲍姆等著,王佳伟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 Networks)一、课程简介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手段,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基础、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理论体系,以TCP/IP体系为应用体系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了解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初步掌握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方法;能独立组建较为简单的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的构建与配置;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引入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二)规范课程实验、实训,完善课程实验及实训的考核体系,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评价中比重,突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四)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五)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六)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七)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八)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未来从事与网络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定义、分类和体系结构。
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传输介质、编码技术和多路复用技术。
熟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和 OSI 参考模型、TCP/IP 模型。
理解局域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
掌握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
熟悉 Internet 的基本服务,如万维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2、能力目标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包括硬件连接和软件配置。
能够进行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和管理。
能够使用常用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网络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
2、数据通信基础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如信号、带宽、数据率等。
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介质。
数据编码技术,如数字数据的数字编码和模拟数据的数字编码。
多路复用技术,包括时分复用、频分复用和波分复用。
3、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和网状拓扑的特点和应用。
4、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TCP/IP 协议簇中的主要协议,如IP 协议、TCP 协议和UDP 协议。
5、局域网技术局域网的特点和组成。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局域网技术;掌握网络互连技术;掌握Internet的应用及使用技巧;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
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概念、新技术,从而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
掌握: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概念与传统的电话交换机数据交换概念的区别, OSI/RM, TCP/IP, ATM 参考模型; 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基本功能; INTERNET 的IP 理论,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集成; 计算机网络常用的软/硬件; 网络互连及设备; 网络管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 INTERNET的各种应用。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讲授, 课堂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基本知识由教师授课。
该课程配备有单独的实验课。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计算机网络涉及数据结构, 计算机基础, 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冯博琴、陈文革主编,《计算机网络(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二. 课程的教学内容, 重点和难点第1章引论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系统1.2计算机网络的概念1.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4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1.5计算机网络分类1.6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重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分类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第2章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2.1基本概念2.2信息及其主要特性2.3传输介质2.4数据编码2.5多路复用技术2.6数据交换技术2.7差错控制及检错重点:信息及其主要特性、传输介质、数据交换技术难点:信道复用技术、编码理论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1网络体系结构3.2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3.3OSI各层概述3.4TCP/IP体系结构重点: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TCP/IP体系结构难点:体系结构分层第4章计算机局域网络4.1局域网概述4.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4.3传统以太网4.4局域网扩展4.5高速局域网技术*4.6无线局域网4.7结构化综合布线的标准4.8简单局域网的构建重点: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MAC层难点:时延的计算、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第5章计算机广域网技术5.1广域网概述5.2公共传输系统5.3广域网的通信服务类型5.4广域网的帧封装格式5.5公共电话交换网5.6综合业务数字网5.7数字数据网(DDN)5.9帧中继方法重点:广域网的通信服务类型、综合业务数字网、数字数据网(DDN)、帧中继难点:综合业务数字网、数字数据网(DDN)、帧中继第6章网络操作系统6.1概述6.2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重点:网络操作系统的特征、网络操作系统的操作难点:网络操作系统的操作第7章常用网络设备7.1网络接口卡7.2中继器和集线器7.3网桥和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机7.4路由器7.5网关相关标准重点:网络设备的功能、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难点:STA算法、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第8章网络互联与因特网基础8.1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8.2因特网的体系结构8.3因特网接入技术8.4因特网的链路层与网络层8.5因特网传输层协议重点:因特网的体系结构、IP地址编制机制、子网规划、路由选择协议、端口、UDP协议、TCP协议难点:IP分组转发原理、路由选择协议流量控制、拥塞控制、重传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代码:0113209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字逻辑电路学时:45学时,其中课堂讲授23学时,实验22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对网络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网络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网络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学生课后的实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网络的安装调试、维护和应用技能。
在掌握初级的组建网络的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过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熟悉小型局域网的组网方法,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2.具备互联网服务的简单使用和配置等网络操作技能,如双绞线的制作、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与分析,简单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与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4. 进一步了解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和重要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组成,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学时分配:讲授2学时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逻辑关系;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教学难点: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组成、拓扑结构与分类。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基本要求: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一种主要技术,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计算机的通信问题。
本章主要向学生介绍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数据通信方式和相关技术。
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教学内容:信息数据和信号;数据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数据通信方式; 数据编码技术; 多路复用与数据交换技术; 传输介质与差错控制教学重点: 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交换技术;数据编码的形式。
教学难点: 差错控制与循环冗余算法;电路交换技术;存储转发交换技术。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物理层、数链层、网络层以及高层的功能及其协议。
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教学内容:协议与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OSI);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各层的功能与协议实例。
教学重点:掌握OSI7层结构的关系。
各层的具体功能与主要协议。
教学难点:理解将通信功能进行分层的原因以及各层提供的相关服务。
第四章计算机局域网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局域网概念、技术与标准、共享介质局域网、交换局域网和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组网方法。
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教学内容:局域网的相关概念与特点;局域网应用的主要技术;主要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局域网的类型与数据交换方式; 网络操作系统的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以太网的组网方法,无线路由的工作原理以及其操作。
教学难点:介质访问控制、CSMA/CD、MAC地址的转换方式。
第五章网络互联和广域网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网络互联的概念、类型、互联层次,互联设备的主要功能、特点。
了解广域网的基础知识。
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教学内容:网络互联的概念、形式与层次结构;主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交换机、路由器功能以及工作原理;网关协议的功能以及在广域网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重点:集线器、中继器、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命令及验证操作。
第六章网络互联协议TCP/IP基本要求:了解TCP/IP协议簇的概念; TCP/IP的标准与特点;IP的格式及封装; 子网与子网掩码等内容;ARP/RARP的工作原理。
并掌握各分层协议的工作原理与特点,以及最新网际协议IPV6的相关问题。
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教学内容:TCP/IP分层结构与各层组成; 传输过程及原理;IP地址的格式与封装;子网概念与子网掩码的功能;报文控制协议与地址解析协议的功能与原理;TCP与UDP 协议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IP的格式与封装,相关网络信息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难点: 协议端口号;传输控制协议TCP及UDP区别与联系。
第七章 Internet以及其应用基本要求:本章主要向学生介绍Internet的相关概念以及各种包括:万维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陆等服务的工作模式及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Internet发展历史; Internet相关概念; 域名系统;基本服务: 万维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陆,以及主要的接入技术。
教学重点:端口与服务的关系,网络服务的工作原理与工作模式。
教学难点:intranet网与internet网的关系、区别、应用实例。
第八章网络安全基本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密码学、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关系。
简单掌握初级水平的加密机制。
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初级的安全检测。
学时分配:讲授3学时教学内容:网络管理简介与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防范措施与服务机制; 防火墙的使用与计算机病毒的分析。
教学重点:网络安全的主要防范与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加密算法的原理、计算机病毒的分析。
(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是本门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
要求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验证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组建、管理与安全等方面的能力。
实验一:双绞线的制作类型:操作性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基本网络传输介质RJ-45双绞线与水晶头的连接制作。
实验内容:(1)正确排列双绞线的线序(2)区别同级与不同级设备的接口(3)拓扑结构与介质有效距离(4)正确使用工具(5)制作后进行测试学时分配:2学时实验二:使用二层交换机进行网段隔离类型: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二层交换机,实现不同网段的隔离,实现子网段自治。
实验内容:(1)熟练操作利用双绞线连接二层交换机(2)合理布局管理主机与设备接口(3)测试接口工作状态(4)使用若干网络(设备中生效)命令学时分配:3学时实验三: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基本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掌握常用路由命令或熟练操作路由管理界面。
实现路由器与三层交换机的功能需要,掌握路由与三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实验内容:(1)熟练操作管理界面。
(2)掌握部分基于设备(路由与交换机)的网络命令(3)简单分析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4)初步了解组网方式与组网技术。
学时分配:3学时实验四:跨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网络的互联类型: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掌据VLAN的含义。
通过交换机实现不同VLAN的网络互联。
初步实现多VLAN网络的管理。
实验内容:(1)清晰网络网络拓扑与访问方法的层面含义(2)结合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对局域网进行管理。
(3)分析并解决不同VLAN互联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时分配:3学时实验五:子网划分类型: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操作三层交换机,实现子网划分。
实验内容:(1)了解不同网络类别的区别(2)掌握基本划分子网所应用的网络命令(3)能够正确划分多个子网(4)能够简单实现多个子网的管理(5)自由添加或删除额外的主机学时分配:3学时实验六:常用网络命令类型:操作性实验实验目的:掌握常用网络命令:ping ipconfig arp tracert route等。
实验内容:(1)熟练掌握不同命令的使用与功能(2)通过反馈信息,了解网络的状态(3)通过相应调试,解决网络问题(4)差错控制与拥塞问题学时分配:3学时实验七:TCP/IP的配置与测试类型:操作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TCP/IP协议簇的相关知识,对局域网中的主机进行TCP/IP配置与测试。
掌握TCP/IP协议工作原理与机制。
实验内容:掌握IP分类正确配置IP地址了解相关网络信息:子网掩码、网关等保证基于TCP/IP网络正常运行学时分配:3学时实验八: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应用软件的使用类型:操作性实验实验目的:正确安装、使用、操作以及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合理管理网络应用软件。
实验内容:(1)熟练安装、使用、配置网络操作系统(2)合理使用网络应用软件,配置网络管理环境。
(3)了解防火墙与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
学时分配:2学时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该课程为考试课,成绩评定依据《学生成绩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成绩评定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综合的形式。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及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核可采取半开卷或闭卷方式,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注明: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践》刘勇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3(第一版)。